国内外教师从教动机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y on Teaching Motivation of Tea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DOI: 10.12677/ASS.2022.1110586, PDF, HTML, XML, 下载: 396  浏览: 4,57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孙金莉, 马 嫣: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从教动机教师教师动机Teaching Motivation Teacher Teacher Motivation
摘要: 教师的从教动机是教师相关话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关于从教动机的国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已有较为丰富的成果。为了更全面探索从教动机的理论与方法,本文对国内外二十多年的教师从教动机进行综述。首先梳理了从教动机的概念定义,继而分析了从教动机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从教动机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最后基于对已有研究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提出未来教师从教动机研究新视角、研究方向等。
Abstract: Teaching motivation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research of teacher-related topics. Foreign 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 of teaching began in the 1990s and has yielded rich results. In order to more fully explore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from teaching motiv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eaching motivations of tea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more than 20 years. Firstly, the conceptual definition of teaching motivation is sorted out, and then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eaching motiva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motivation and other factors is analyzed.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research, it proposes new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future teachers from teaching motivation.
文章引用:孙金莉, 马嫣. 国内外教师从教动机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0): 4297-430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0586

1. 引言

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是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高质量的教师供给是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及实施高质量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 [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相关报告中,多次指出其成员国面临教师流失、师资匮乏等问题,引起该组织对“谁”从事教师工作这一问题的关注 [2] 。在我国,一些地区也存在教师流失与短缺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相应地出台、完善关于免费师范生、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政策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师工作,遏制农村教师流失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另一些相关教育类文件中,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导致教师教育体系在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如师范生的从教竞争压力增加,师范院校在此外过程中地位弱化等问题。关于个体从教动机的研究在国外虽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并且持续至今,然而在国内对于教师动机的研究并未受到广泛的关注,聚焦于教师从教动机的研究更为鲜见。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CNKI等相关权威数据库,以从教动机、teaching motivation、reasons for teaching、FIT-choice为关键词广泛搜集近二十年来关于国内外个体从教动机的学术著作、期刊论文等,得到直接聚焦于教师从教动机的相关文献40余篇,基于这些文献,本文基于从教动机的概念、从教动机的影响因素分类视角、从教动机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得出未来个体从教动机研究方向与相关启示。

2. 教师从教动机概念

从教动机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界对该概念界定因不同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等有所差异,国外学者大多对职前教师的从教动机进行研究,因此对于从教动机的定义都多以入职前的教师为研究主体。如聚焦于职前教师的从教动机,并从动机对行为的引导、保持的视角出发界定从教动机,认为从教动机是指吸引个体从事教学,从教动机决定了职前教师是否继续接受教师教育以及预示他们持续从事教师行业的时间和未来投入教师职业的程度 [3] 。Alexander (2008)认为从教动机是指影响个体教师学习技能,选择是否进入教师行业以及工作投入等与教师工作有关的内部心理因素 [4] 。而国内多从对在职教师的从教动机进行研究。在国内,也有研究专门针对职前教师的从教动机,如李敏(2018)在研究英语职前教师时,对职前教师的从教动机进行定义,认为教师的从教动机是由于各种内外需要但所引发的,是个体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过程 [5] 。也有将研究对象聚焦于新手教师,其认为教师从教动机是教师入职后按期完成教学任务,主动培养学生成才的动力 [6] 。而另一些研究,则将研究对象定位为特殊教师群体,其中将农村教师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居多,他们认为从教动机是指引导个体从事教师职业,从而使个体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存在感的内部心理因素 [7] [8] ,教师的从教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他们在正式从教后,对于教师职业的热情以及提高从自身专业的倾向 [8] 。可见,由于研究群体的不同,对从教动机的概念界定学界各有说法,但这些概念也存在一定共性,即从教动机一种影响个体教师职业选择的内部心理因素,也是影响个体未来职业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

3. 从教动机研究内容与方法

相较于其他动机研究分支,如个体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等,教师的从教动机的相关研究相对起步较晚,而从教动机影响因素分类研究初始阶段也主要借助于其他动机研究。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也称作内驱力,外部动机也称为外部诱因 [9] 。在20世纪90年代,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成为动机领域热议话题 [10] ,而国内外,尤其是国外学者在从教动机研究初始阶段,也倾向于将影响从教动的因素划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以及利他动机 [11] [12] [13] ,三类动机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研究下由于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的差异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内部动机主要包括对教学工作本身的热爱、个体自身适合从事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带来一定成就感等 [14] 。外部动机取向的教师在意的通常不是教育本身,而是其附属物,如较长的假期、工资水平和社会地位。利他动机取向的教师认为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有一种强烈的帮助学生成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愿望 [15] ,该动机包括服务他人、帮助支持学生、对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等。国外较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利他动机是影响个体从教最重要的动机 [16] [17] ,而一些国内学者也存在相似的研究结论,如郭方涛、孙宽宁(2018)在研究学前师范生的从教动机时,发现社会效用价值因素的动机作用最强 [18] 。另一些国内学者发现内部动机相较于其他两类动机,是影响个体从教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7] [19] [20] 。有研究总结表明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差异,相较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个体的内部动机和利他动机是最主要的从教动机 [21] 。

以上研究直接借用动机理论的分类研究将从教动机分为以上三类,即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利他动机,虽然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合理性,但缺乏针对性,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教师这一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个体从事教师行业的动机也相对较复杂,因此有必要建构针对从教动机的分类模型。2007年澳大利亚学者Watt和Richardson (2007)借鉴了埃克勒斯及魏格菲尔德)的期望–价值理论,开展关于FIT-Choice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ing choice)研究 [22] 。两位学者提出的期望–价值理论是以阿特金森期望-价值理论为基础,强调“成功期望及任务价值是影响个人任务选择的主要因素,社会经历对于任务选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加以完善。第一,将班杜拉等人强调的效能期望纳入期望结构中去,从而完善阿特金森仅强调结果期望的不足;第二,基于价值领域的已有研究,将任务价值具体划分为内在职业价值(参与某一活动获得的乐趣)、实用价值(参与某一活动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帮助)、成就价值(参与某一活动的重要社会意义)及代价(参与某一活动必须付出的努力及承担的压力)。埃克勒斯及魏格菲尔德等人将相关研究进行整合,提出成功的期望、自我能力的认识及任务的价值是影响任务选择、努力程度、任务执行积极性及任务表现的主要动机因素;强调社会经历对于成功期望、自我能力及任务价值认识的影响作用;并建构了具体的期望–价值理论框架,界定了框架中各维度的操作定义。瓦特与理查德森基于埃克勒斯及魏格菲尔德的期望–价值理论编制FIT-Choice理论框架,一方面将成功期望、自我能力认识、任务价值改编成从教动机、职业认识两个维度;另一方面,增设备选职业因素,以反映教师职业选择的特殊现状;再者,设置职业选择满意度维度,以便进一步论述从教动机、职业认识对于职业选择的作用影响。同时,结合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及教师教育领域相关研究,为每一因素设计具体项目,最终形成FIT-Choice理论框架,并依据该框架编制FIT-Choice量表。在问卷编制过程中,为研究更具全面性,又将社会经历因素纳入从教动机量表中。

总之,研究视角从将个体从教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利他动机到FIT-Choice量表的构建与运用,从教动机的二级分类以及各维度的操作定义规范性有所提高,FIT-Choice理论的实践应用对于研究个体从教动机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这种归因方法尚未能展现出教师从教动机的丰富性,关于动机的研究复杂多变,如果在研究中用预定义的类别,有些复杂混合的动机因素则无法解释明了 [23] 。同样,一些学者也意识到了采用以上两种视角将从教动机进行分类的局限性。如将职前教师和新手教师的从教动机是受社会大环境以及文化的影响,并提出了文化–动机模型。提出在研究个体从教动机时,不应拘泥于量表得出的分数,更应结合到这个群体所处的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背景,即是将个体内部的从教动机与外部的大环境所联系起来。在国内学者王恒等人(2019)在研究特岗教师的从教动机类型时,使用潜类别分析,即被试在各个外显指标上的作答模式受到共同潜在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教师在各项动机指标上作答结果的分析,发现影响教师作答模式的潜在动机类型,分别是“理想兴趣驱动型”“兼顾现实的理想兴趣驱动型”“家庭驱动型”和“生存驱动型”。这四类特岗教师群体在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和地域融入等职业适应性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理想兴趣驱动型”和 “兼顾现实的理想兴趣驱动型”两类教师群体的职业适应性好于其余两类;“兼顾现实的理想兴趣驱动型”在地域融入方面好于“理想兴趣驱动型”;“生存驱动型”教师群体在这几项职业适应性指标上表现最弱 [23] ,可以看到各个动机分类结果上并不是非此即彼,也有可能是相互交叉的。

以上不同分类的视角下的从教动机导致不同研究方法的运用。对于内外动机分类以及FIT-Choice理论的从教动机研究,大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且分析的研究对象数量、研究地域范围较大,分析的是普遍的个体从教动机。基于内外部动机的动机分类视角基本通过自编问卷为工具进行研究,如马莹、赵志纯(2007)通过自编问卷研究农村教师的从教动机,发现农村地区教师从教的最主要动机是内在的,是源于对职业本身的热爱与兴趣。教师从教最主要的动机是内部动机,是源于对职业本身的热爱与兴趣 (第一重要因素、第二重要因素),另外,“教师工作稳定”这一外部动机也是他们选择教师职业的重要因素 [7] 。基于FIT-Choice理论的研究,大部分是直接将FIT-Choice作为研究工具,如郭方涛(2018)将山东省3所免费师范生培养院校的免费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指出社会效用价值、社会经历因素是影响地方院校免费师范生从教动机的最重要因素。年级、性别、生源地差异是影响地方院校免费师范生从教动机的重要外在因素 [18] 。也有研究根据研究的社会背景或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FIT-Choice的基础上,进行一定调整后进行应用。Drahmann等人(2019)根据其研究问题选取FIT-Choice影响因素的前五个维度,对703个德国的职前教师的从教动机进行研究,发现社会效用价值对个体从事教师职业影响最大 [24] 。这些研究的样本较大,可以发现不同群体普遍从教动机的规律。

另一个部分研究则是基础案例访谈,揭示小范围,尤其是特殊群体的从教动机 [25] 。如Bergmark等人(2018)为了研究职前教师对未来教师职业的看法以及影响他们从事教师职业的因素,该研究通过让研究对象以书面的形式写下为什么要做老师、对教师职业的看法是什么以及他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是否受到他们影响等 [23] 。于之前将从教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力,让本研究的附加价值在于对学生的感知和经验的开放性,而不是将他们的参与限制在对预先定义的有关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利他动机的类别做出反应,从而允许阐明混合动机和动机组合。此外,该研究还试图探索学生的看法以及他们之前的教育经验。史文晴等人(2020)对上海市12名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的从教动机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这类教师的个人情况和社会情况相较于职前教师来说,更为复杂 [26] 。同时少有研究是通过质性研究的方式探讨教师从教动机的建构过程,因此该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半结构化访谈,对所收集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将影响企业工作背景教师从教动机的因素分为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和调节因素,这三类影响因素的作用:积极因素促进个体的从教动机,消极动机则是阻碍,但一定条件下消极因素的阻碍作用也可转变为消极因素;调节因素则是视情况而定成为积极因素或消极因素,因此既有可能对从教动机起到积极作用,也有可能是阻碍作用。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群体针对性和生动性,但同时由于样本较小,缺乏一定的普适性。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从教动机的研究方法更多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且以自编问卷和FIT-Choice量表为主。而相关的质性研究较少。

4. 从教动机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

个体的从教动机从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个体对于教师职业认同和教学信念。同时也可能预测个体在正式从事教师职业后的自我提升意愿以及职业倦怠等 [27] 。因此一部分关于从教动机的不局限于只研究个体的从教动机,而是将从教动机与其他因素联系,探究两者乃至三者之间的关系。如针对免费师范生的从教动机研究中发现免费师范生的政策满意度与从教动机、职业认同显著正相关,从教动机在支持性政策满意度与职业认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限制性政策满意度与职业认同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28] 。针对学前师范生的从教动机研究时发现个体的从教动机与职业认知是影响职业选择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影响教师职业选择重要的因素,即社会效用价值因素,同时也是与个体职业选择满意度相关性最显著的因素 [18] 。在研究幼儿教师的从教动机时,发现个体的从教动机、教学信念和职业选择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 [20] 。索长清等人(2022)在研究农村幼儿教师的从教动机与其长期从教意愿关系时,指出从教动机、工作满意度对幼儿教师长期从教意愿具有预测作用,且工作满意度在从教动机和长期从教意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8] 。

由此可见,相关从教动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对某个群体进行各维度从教动机的分析,而从教动机关联因素得研究正在增多,这些研究通过剖析从教动机与其他概念,如就业满意度、教学信念、从教意愿等的关联性,更加立体地呈现了研究个体从教动机的重要性以及意义,然而以上大部分研究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群体某一阶段静态的从教动机,而并没有对研究对象的从教动机进行历时的动态研究。

5. 研究局限以及对未来从教动机研究的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所示,国内外的关于从教动机的研究整体有所发展,如从单一的研究从教动机到目前从教动机的关联性因素研究。但相关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较国内而言,国外相关的从教动机研究更为丰富且视角多样。如对同一时期不同主体的从教动机进行比较。如对比了职前教师和在职新手教师的从教动机,发现职前教师的从教动机整体高于新手教师。职前教师的外部动机更强,而在职新手教师的内部动机更强。对于同一主体不同时期的从教动机进行比较。如对比了实习前后的职前教师的从教动机,发现实习前,个体最主要的动机是对教学能力的自我感知。实习结束后,职前教师认为社会影响是重要的从教动机影响因素。由此可见,未来关于从教动机的研究可以多从动态、对比的视角进行,跳出对单一群体或单一时段下的研究。

就研究对象而言,国内的研究基本聚焦于在职教师,尤其是特殊教师群体,如农村教师,对于职前教师的研究,也多聚焦于免费师范生,这与我国的相关政策背景有关。而国外的研究对象更为丰富,包括各科的在职教师、各年段、学科的职前教师,因此国内未来关于个体从教动机的研究可以扩大研究对象范围,而不局限于相关政策下的特殊群体。

基金项目

本文为绍兴文理学院2021年研究生校级科研课题项目(No. 257)阶段性成果、绍兴文理学院2022年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No. YJ20221001)。

参考文献

[1] 程建平, 张志勇. 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和路径[J]. 教育研究, 2022, 43(4): 132-136.
[2] Borman, G.D. and Dowling, N.M. (2008). Teacher Attrition and Retention: A Meta-Analytic and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 367-409.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08321455
[3] Sinclair, C. (2008) Initial and Changing Student Teacher Motivation and Commitment to Teaching.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6, 79-104.
https://doi.org/10.1080/13598660801971658
[4] Alexander, P.A. (2008) Charting the Course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he Energizing and Sustaining Role of Motivational Forces. Learning & Instruction, 18, 483-491.
https://doi.org/10.1016/j.learninstruc.2008.06.006
[5] 李敏. 理解职前英语教师从教动机的变化与特点[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4(3): 38-42.
[6] 林崇德. 师德通览[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7] 马莹, 赵志纯. 农村教师从教动机调查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7(4): 73-74.
[8] 索长清, 刘晓彤, 王元. 农村幼儿教师从教动机与长期从教意愿的关系: 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 36(1): 74-83.
[9] Pintrich, P. and Schunk, D.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 Applications.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Ch. 3, 112-145.
[10] 张剑, 郭德俊.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5): 545-550.
[11] Akar, E.O. (2012) Motivations of Turkish Pre-Service Teachers to Choose Teaching as a Career.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7, 67-84.
https://doi.org/10.14221/ajte.2012v37n10.7
[12] Flores, M.A. and Niklasson, L. (2014) Why Do Student Teachers Enroll for a Teaching Degree? A Study of Teacher Recruitment in Portugal and Sweden.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40, 328-343.
https://doi.org/10.1080/02607476.2014.929883
[13] Friedman, I.A. (2016) Being a Teacher: Altruistic and Narcissistic Expectation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Teachers and Teaching, 22, 625-648.
https://doi.org/10.1080/13540602.2016.1158469
[14] Chong, S. and Low, E.-L. (2009) Why I Want to Teach and How I Feel about Teaching—Formation of Teacher Identity from Pre-Service to the Beginning Teacher Phase.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8, Article No. 59.
https://doi.org/10.1007/s10671-008-9056-z
[15] Leanne, F. and Jennifer, G. (2018) Why People Choose Teaching: A Scoping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2007-2016.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75, 153-163.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18.06.009
[16] Reeves, T.D. and Lowenhaupt, R.J. (2016) Teachers as Leaders: Pre-Service Teachers’ Aspirations and Motivation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57, 176-187.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16.03.011
[17] Wong, A., Tang, S. and Cheng, M. (2014) Teaching Motivations in Hong Kong: Who Will Choose Teaching as a Fallback Career in a Stringent Job Market?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41, 81-91.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14.03.009
[18] 郭方涛, 孙宽宁. 影响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选择的因素——基于FIT-Choice模型的实证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 2018(7): 47-60.
[19] 郑建萍, 周奕珺. 职业院校新进教师从教动机研究[J]. 职教论坛, 2019(1): 83-91.
[20] 王晓阳. 幼儿教师从教动机调查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19): 49-52.
[21] Fokkens-Bruinsma, M. and Canrinus, E.T. (2012)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ing (FIT)-Choice Scale in a Dutch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 249 -269.
https://doi.org/10.1080/1359866X.2012.700043
[22] Watt, H. and Richardson, P.W. (2007) Motiv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ing as a Career Choic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FIT-Choice Scal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5, 167-202.
https://doi.org/10.3200/JEXE.75.3.167-202
[23] Bergmark, U., Lundstrm, S., Manderstedt, L. and Palo, A. (2018) Why Become a Teacher? Student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Motives for Career Choice.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1, 266-281.
https://doi.org/10.1080/02619768.2018.1448784
[24] Drahmann, M., Merk, S., Cramer, C. and Rothland, M. (2019) Pre-Service Teachers in Germany’s Pluralistic Scholarship System and Their Motivations for Becoming Teachers.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2, 135-150.
https://doi.org/10.1080/02619768.2019.1566314
[25] 王恒, 王成龙, 靳伟. 特岗教师从教动机类型研究——基于全国特岗教师抽样调查数据的潜类别分析[J]. 教师教究, 2019, 31(1): 51-57.
[26] 史文晴, 李琪, 唐帅, 梁首诗, 匡瑛. 中职学校企业工作背景教师从教动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25): 37-44.
[27] Jungert, T., Alm, F. and Thornberg, R. (2014) Motives for Becoming a Teacher and Their Relations to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Dropout among Student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edagogy, 40, 173-185.
https://doi.org/10.1080/02607476.2013.869971
[28] 张晓辉, 赵宏玉. 政策满意度、教师支持对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作用: 从教动机的中介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6): 72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