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族”的辩证认识——基于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的部分解读
Dialectically Treat “Lie Down People”—Interpretation Based on Sean Sayers “Marxism and Human Nature”
DOI: 10.12677/ASS.2022.1110592, PDF, HTML, XML, 下载: 339  浏览: 1,366 
作者: 崔淑敏: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躺平人的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人性》Lie Down Human Satisfaction Human Needs Marxism and Human Nature
摘要: 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人性》一书中有关“人的满足”“人的需要”以及其和劳动的关系问题的探讨可得,“躺平族”现象的产生与劳动的异化、现代人高层次的需求无法满足、人的“工作”“休闲”观出现偏差性的错误等有关,且“躺平族”无法实现真正的躺平。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躺平族”现象,在教育层面从“劳动价值观”的角度切入积极合理引导“躺平族”。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human satisfaction”, “human need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labor in Marxism and human natu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lying flat people” is related to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the inability to meet the high-level needs of modern people, the deviation and error of people’s “work” and “leisure” views, and the “lying flat people” can’t achieve true lying flat. We should use the viewpoint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o treat the phenomenon of “lying flat people” dialectically, and actively and reasonably guide the “lying flat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values” at the educational level.
文章引用:崔淑敏. “躺平族”的辩证认识——基于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的部分解读[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0): 4339-434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0592

1. 引言

近两年来,一股名为“躺平”的热潮在网络上一时掀起千层浪。网络以及学界关于“躺平”相关问题的探讨络绎不绝,仅在“知乎”平台累计讨论量便超过50万余条。笔者梳理网络上关于躺平现象的主流讨论观点以及与“躺平”现象有着一脉相承性的“佛系”现象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发现,目前网络上以及学界对于“躺平”的相关见解虽较多,但社会层面的认识仍主要集中于其表现出的表象和特征层面,学界层面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法探讨社会发展所造就的青年本身价值观以及心理等相关问题。本文在梳理“躺平族”的基本表征和看法的基础上,试图基于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一书中第一部分工作和人性的相关探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躺平”现象的生成逻辑,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对该问题的分析和引导做简要尝试。

2. 何为“躺平”:论“躺平族”及其现有解读

“躺平族”是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借助网络社交平台迅速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含义与之前较火的“佛系青年”等网络流行词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其代表者一种低欲望生活方式的群体,是青年群体对当代“内卷”等现象的一种抵抗方式,其与打鸡血、拼搏努力、争取成功相对,在各种压力面前的选择为“逃避”。相比奋斗的收获,“躺平族”更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目前,“躺平族”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范围内的广泛讨论,有关针对“躺平族”的现有解读颇多,其中主要以三种声音为代表。第一种声音为强烈反对的声音,其以李锋亮等学者和俞敏洪等企业家为代表,他们认为“躺平族”就是不奋斗、“混吃等死”的一族,认为竞争是一种社会的福祉,躺平是毒鸡汤,“躺平”对自己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极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对“躺平即是正义”等口号提出反对,认为“躺平不是正义,躺平可耻”。第二种声音对躺平现象持正向的支持、理解态度,该声音的第一种论调主要基于对“躺平”的积极理解,其认为“躺平”是一种道家哲学,是博弈论中零和博弈的一种双赢行为,其认为“躺平族”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另寻一条自己的道路,暂时的“躺平”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远离恶性竞争保持自身本真,不以这个社会普遍追逐的“金钱”“名利”等为追求,不再崇拜消费主义,是一种积极的寻找自身特殊的意义和价值的生活态度。第二种论调是“躺平族”无罪论,认为“躺平族”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是青年群体面对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内卷无处不在、贫富差距拉大、阶级固化、社会上升渠道越来越窄的现象时,寻找到的一条正确的可以“谋求”幸福,获得心理安慰的正确道路。笔者较为赞同的是第三种声音,其以张颐武等人为代表,提出“躺平可以理解,但需要超越”,该声音认为躺平是某种无力感的表达,“躺平族”有一种想开了、看透了、与世无争的意味,是一种低欲望状态下获得某种舒适感的表述,同时也有对于社会竞争的无奈,它既有某种自嘲的意味,也有某些微末的小满足。针对躺平现象,其提出其在这个竞争相对激烈的社会中,有可以理解的一面,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渠道与路径,但“躺平族”多忽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持有“环境决定论”,把平庸当平凡,容易消磨人的斗志与精神,难以有效自我实现,需要超越。

3. 为何“躺平”: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躺平”归因

塞耶斯在《马克思主义与人性》一书中主要探讨的是“人的满足”“人的需要”以及其和劳动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其对于分析当今社会的诸多现象和问题仍拥有重要的意义,“躺平族”现象的出现与“人的需要”“人的满足”等紧密相关。

从“人的需要”角度来看,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当部分人特别是青年自身需要无法满足且又看到他人获取更高层次的需求时,往往会产生多种失望、不满的巨大精神压力,面对这些压力,青年以不争不抢的生活态度来麻痹自己,促使人们降低对需求的要求程度,适当放低目标和期望,给自己留下更大的喘息空间。关于“躺平族”现象及其支持者等现象的生成逻辑,本人认为与书中提到的对需求增长的两种态度紧密相关。部分“躺平族”及其支持者所持的便是“需求增长否定论”的观点,他们认为造成个人痛苦的根源是“需求增长”,他们与高兹和其他“后工业”著作家们的观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认同“需求的增长是一种祸害”,“现代工业创造了一种错误的需求”,正是由于他们产生了这种错误的需求所以导致了他们的痛苦与不幸福,因此他们选择否定自己的需求,克制自己的欲望,选择“工作更短的时间”“有更少的需求并且消费的更少”的躺平生活方式。而这种观点在现代许多所谓的“国学”学校等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实践。但我们真的应该来否定我们需求的增长吗?马克思的观点是与他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否定那种不切实际的反人类诸种需求的增长可以看成本质上消极和不受欢迎的现象” [1],马克思认为需求推动发展,人类诸种需求的增长是人性发展的基本方面。

从“人的满足”角度看,“躺平族”的产生,与“学习、工作”等行为的受挫密、“人的满足”无法满足密不可分。让我们从工作和人性的角度来看“躺平族”。在“躺平族”出现的诸多声音当中,有很多声音认为正是“工作”所产生的收益、所产生的满足需求的效果不足才使他们最后放弃挣扎,他们认为现代的工作是一种使人异化和不满足的工作,社会因素是人们最长提到的从工作中获取满足的源泉,他们将这怪罪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环境问题只能通过发展并利用我们的能力才能加以解决,人为地削减、否定发展是根本不能解决环境问题地”肖恩·塞耶斯指出,“毫无疑问,很多现代工作都使人异化和不满足,但这就驳倒了人们需要工作的思想吗?”工作的需要是人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这种观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如越来越多的“女性”等群体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工作。但为何当代青年在广泛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需求上仍会产生选择“躺着不工作”躺平的思想呢?这似乎是与刚刚的论述是相矛盾的。但其实这是不矛盾的,书中提到“工作在自尊、自我认同和使命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而且是无可比拟的心理作用”。但当今社会,人们在劳动或工作的过程中开始感觉不到自己的工作的有用性和必要性。我们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一种社会历史的产物,机械化、智能化的高速发展必然会让某些工作的可替代性不断增加,这种可替代性会导致人们对该种工作的认可度降低,使得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难以获得自尊和自我认同。但我们应同样看到劳动价值观的错位在该种现象形成与加剧方面产生的消极作用。按照肖恩·塞耶斯对马克思相关论述的理解,精英主义把体力和脑力劳动完全对立起来的错误的观点是需要批判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没有非此即彼之分。而在当今现实社会,人们却仍然持有把两种劳动区分、对立起来,这种区分与对立使得人们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出现了错误的认知,难以感受到部分劳动的有用性,对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持有的负面态度增加,这种负面的态度以及错误的对劳动的认知使得其本身以及社会层面对部分职业以及工作方式的认可度降低,不仅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甚至有时会多产生无用的挫败感。片面的追求部分所谓从事“高级劳动”的心态与行为使得部分劳动者其无法对自己工作的作用有正确的认知,无法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获得“人的满足”,这种满足无法达成的受挫心理加剧了“躺平族”的形成。

从“休闲”的角度看,在讨论“休闲”与“工作”时,塞耶斯强调了“休闲”不是无所事事,但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当代中国青年经常混淆“休闲”与“休息”,在日常非工作时间主要沉迷于“刷手机”“网络冲浪”等休息而非休闲的行为中去,缺乏部分“休闲”爱好,缺乏“休闲”的实践,这种“休闲”的缺乏使得其人性未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对“躺平族”现象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诱因作用。

4. 是否“躺平”:“躺平”本质的深度解读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如今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当代青年产生了以往年代不同的诸多需求,我们不应该去苛责这些需求,而应该看到这些需求的力量,正是这些新的未满足的或者难以满足的需求将推动着当代青年产生“新能力”“新力量” [2],去生产创造,这对推动物质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性的发展以及人的自由解放都至关重要。因此,从人的需求的角度看,“躺平族”的降低需求、低欲望的生活方式,不仅不能真正的使得他们在这个社会中获得解放、自由或者长久的快乐和幸福,反而会不利于其自身能力与个性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造世界,克服重重困难,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并通过对世界的改造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才能发展我们的能力、发挥我们的力量,和实现我们的自由。” [3] 刻意的压制会使需求无法发挥其积极作用,而群体性的行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变革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站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立场上,“躺平族”的躺平行为是现实条件下人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但在日常工作等劳动行为无法满足现代人高层次的需要,部分工作者无法从其中获得尊重和认可,部分休闲的需要和权利没有被实现的基础上形成的。“躺平族”选择所谓“躺平”降低需求节制欲望的行为能否有效和可取呢?参考塞耶斯在《马克思主义与人性》中探讨的相关观点,笔者认为,“躺平者”无法获得真正的躺平,躺平无法使人获得“自由”,因为人的满足和全面发展都是在劳动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的,人的情感也无法在社会和他人的情感中真正的通过“逃避”的方式逃离出来,“休闲只有在工作环境中才有价值”,休息也是如此,持续性的“躺平”之后便会失去“躺平”所带来的那种愉悦的感觉,而陷入更加迷茫、空虚的状态之中。

5. 应否躺平:“躺平族”的辩证看待

基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笔者认为我们在看待“躺平族”时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到“躺平族”的需要、满足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关系,看到“躺平族”现象与从21世纪以来我们陆续相继出现的“屌丝文化”“拜金主义”“葛优躺”“佛系”“内卷”等网络热词以及全球“丧文化”的内在逻辑发展关系,在关系之中把握“躺平族”的本质内涵,不仅只从“躺平族”这一目前的问题出发探讨问题,而是用联系的观点来把握这一现象,在教育引导时要从本质而不是“表面现象”“表面行为” [4] 的层面进行引导。我们在看待、引导“躺平族”这一现象时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一方面要从外因层面理解这种现象出现的合理性,不能站在精英主义立场一味苛责“躺平者”,要理解“躺平族”出现的历史性,正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出现的相关问题,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劳动开始出现异化,劳动价值观开始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部分人开始将“劳动”视作一种惩罚性、负面性的活动,对劳动存在负面心理,缺乏“劳动幸福观”的现实现象。青年人由于自身辨别劳动价值的能力有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唯成绩论”等教育思潮的影响,缺乏现实劳动教育体验的机会,受到“职业层次高低”论等错误论调的影响,在择业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低劳动性”的或者只偏向脑力劳动而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念使得人们在面对现代社会上升渠道减少、竞争加剧的现实情况下产生诸如躺平式的消极心理防御机制或者偏激性的心理行为,无法成为担当起民族复兴伟大重任的时代青年。我们需从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引导的相关策略,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个人层面等多个层面,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多方努力改善该问题与现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躺平族”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我们要以正常的心态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曲折性”,同时其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努力发挥教育的作用,期待其自我的消解。在教育引导方面,我们不能一味的进行批评或唱高调似的倡导“要奋斗,不能躺平” [5],要看到其发生的内因,运用合理的手段进行积极干预,劳动教育特别是劳动价值观教育在这其中受到重点关注。要以问题为导向,正确处理好劳动教育中“变”与不变的关系,以培养劳动价值观为核心,明确问题导向性,立足现实,对“躺平族”的劳动价值观进行合理引导。

参考文献

[1] 肖恩•塞耶斯. 马克思主义与人性[M]. 冯颜利, 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8: 16, 23, 51, 79, 85, 99, 115-117.
[2] 汪星余. 引导“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有为[N]. 光明日报, 2021-05-20(004).
[3] 李帅.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超人类主义研究[J]. 哲学态, 2022(3): 16-26+129.
[4] 马超, 王岩. “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时代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4): 107-111.
[5] 缪笛. “佛系青年”现象生成逻辑与引导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9(9): 102-1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