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汇“Look”、“See”和“Eye”的象似性研究
Iconicity Study of English Words “Look”, “See” and “Eye”
DOI: 10.12677/ML.2022.1010305, PDF, HTML, XML, 下载: 344  浏览: 1,072 
作者: 张晓素: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关键词: 象似性词汇词源学Iconicity Vocabulary Etymology
摘要: 语言是对世界的映照,理据研究的实质问题是语言与世界、语言与人的关系问题,也是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尤为关心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英语词汇“see”,“eye”,“look”的来源、以及英文字母的产生与发展,并结合直接观察英语词汇拼写象似性,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这些词汇产生以及演变的理据与规律,为英语词汇的形态象似性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实证数据。研究发现,1) 英语字母源于闪米特字母,其产生与象形文字相似,字母与其象征意义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其中字母“o”表示眼睛;2) 从形态象似性的角度分析,发现“see”,“eye”,“look”都从一定角度提示其象征意义,即“与看或眼睛相关”;3) 同时还发现,一部分类似于see的“*ee*”组合词汇(如seek)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眼睛或看”相关。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reflection of world, and the essential issue of language motiva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world, language and human, which is also the particular concern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philosophy. This study reveals the motivation and laws of word production and evolution to a certain degree, and provides some empirical data for morphological iconicity research of English vocabulary, by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see”, “eye”, “look”, and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glish alphabet. The findings are 1) English letters can derive from Semitic, which is similar to hieroglyph, that means there exists highly correlation between Semitic and its symbolic meaning, and “o” represents “eye”. 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phological iconicity, the words “see”, “eye”, “look” can indicat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eye” or “by eye”. 3) Some words with the pattern of “*ee*”, like seek, relate to “eye” or “by eye” to certain degree.
文章引用:张晓素. 英语词汇“Look”、“See”和“Eye”的象似性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0): 2255-226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0305

1. 象似性的基础和定义

1.1. 象似性的理论基础:体认观

汉语中“象”原有五个意义 [1]:1) 形状、样子;2) 仿效、模拟;3) 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4) 好像;5) 比如。“象”表示前两个义项;“像”表示后三个义项,强调相似处是人之所为、人工制造。据此,笔者将iconicity译为“像似性”“像与不像,皆因人而起,离开了人,则两事物之间无所谓有什么联系”。

“像似性”并不同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认为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直接性,是一种自然的联系,忽略了语言的人本性。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语言符号不是直接与指称对象取得联系,其间必有“惟人参之”这一要素。语符像似于人的认知方式,且在一定程度上像似于外部现实 [2]。

1.2. 象似性的定义

象似性这一概念是由Peirce率先提出。Peirce [3] 将符号(sign)分为三类:象似(icon)、标记(index)和象征(symbol),并提出两种语言象似分类:映象符(imagic icons)和拟象符(diagrammatic icons)。

Haiman [4] 秉承Peirce的基本观点,认为语言类似于拟象(Languages are like diagrams),而拟象是一种象似符号。Haiman [5] 把语言象似性区分为同构(isomorphism)和动因(motivation)。前者指“形式的相像反映了意义的相似”,后者指“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本质的拟象”,即“拟象结构与其所表示的概念结构之间存在相似性”。

体认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用线性符号表达立体世界难免失真,像似性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语言的经济性、抽象性、多样性、变化性等,这会使语言失去许多像似现象。我们认为,像似性与任意性既相互对立,也互有联系,是一个“对立统一体”(Unity of Opposition),这对关系伴随着整个语言发展的全过程之中。他们构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实际使用中的正常语言不可能完全处于该连续体的两端,而常常处于两者之间。

体认语言学家旨在寻求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着力解释音义与形义之间的理据性关系。让学生不仅能学会英语民族如何说话,还能透过英语表达知晓他们的思维方式。

2. 词汇象似性

1946年Househoulder统计发现;语言中90%的词是有理据性,即90%的此与他们所指示的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内在联系。我国学者汪榕培 [6]、张韵裴 [7] 都对英语构词理据做出了分析证明英语单词在形成过程中确实并非纯属任意所为。词汇理据的本质是从内在的主体意识出发,按照主体意识对客观世界做出的评价和取向赋予世界以某种意义的主体思维。换句话说,理据是一种非自然的人为联系和心理联想,它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2.1. 语音象似性

语音象似是指单词的发音与其所指的现实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象似现象。拟声词是其中一种,如cuckoo (布谷鸟)、snarl (因愤怒龇牙低吼),growl (威吓、警告对手的低吼),howl (因愤怒、疼痛凄厉长嗥)等。除此之外还体现在音义之间的关系上,称为象征象似,也叫联觉语音象征。这类音或音的连缀并不直接唤起人的某种听觉经验,而是引起他们一种思维的联想,这种联想就像一条纽带将声音和它的象征意义连接起来。很多表阻挡、膨胀、撞击、爆炸的词运用爆破音表现,如block (阻挡)、bulge (膨胀)、break (爆发)、bump (碰撞)等;/s l/组合的词多有滑动的意思,/s/为平舌音,声音通过气息发出,给人以轻而柔的感觉,/l/为舌边流音,发音时气流通道中央阻塞,在阻塞处的两边留下通道让气流自由通过,给人以逆阻始动的感觉;辅音连缀st-,/s/发音象征的缓慢,/t/气流冲破阻碍后相对的变弱,听到了这种音在我们的记忆中激活了慢慢停下来的概念网络,使我们联想到“静止不动”的画面,如still (不动的),stiff (僵硬的),stuck (卡住的),stick (黏住),stand (站立),state (状态),statute (雕像)等 [8]。学界普遍认为英语音符语言,对英语词汇的语音象似性研究较为系统且深入,胡壮麟 [9] 还关注到了“语音隐喻”的象似性问题。

2.2. 形态象似性

英语词汇的形态象似性主要指词的拼写与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有人认为,拼音文字与象形无关,这种观点显然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相悖。既然语言与认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对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都可以从认知上做出充分的解释。换句话说,作为构成英语语言符号、反映英民族认知的字母,就如同汉字的笔画一样,它们被用作构成用于表意的单词时,是有一定动因的。所以对单词象似性的研究,不能忽略单词形态的象似性,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成果较少还有待丰富。

拼写象似就是形态象似的一种表现,指拼写与其所指代的事物间存在有直接的相似现象。比如“snake”中“s”像蛇;“tree”中“t”的外形就像一棵树,“r”如同向阳面分出的弯弯枝杈,“ee”就如片片树叶;还有“mountain”,“m”象征绵延不断的山形。同理,“see”和“eye”中“ee”像是两个眼睛,“eye”也像是两个眼睛中间一个鼻子;而“look”中“oo”的形状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眼睛,这样的拼写象似和理据是易于理解也是人们乐于接受的,对学习者来说更利于语言习得。

3. 字母学视角下的演变

英语字母起源于拉丁字母,最初只有21个。后来移植了源自希腊的字母Y和Z。再后来,出于需要,拉丁字母I分化出J,U分化出V,两个V连在一起又生成了W,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26个英文字母。

拉丁字母不是直接从希腊字母传承下来的。中间经过一个媒介:公元前8世纪形成的“埃特鲁斯坎字母”。拉丁字母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经过几百年的默默无闻,到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帝国时代,才活跃起来。由于罗马帝国的扩张,由于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各民族文字的拉丁化,由于西欧帝国主义席卷美、非、亚三大洲,由于现代信息交流需要一种公用的字母,“拉丁字母”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世界字母”。

近代学者考证,希腊字母取自腓尼基人手中的闪米特字母,从闪米特字母的原型不难看出这些字母的含义与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10]。字母学研究学者邓万勇 [11] 指出英语词汇的主要部分是在这些原始含义的基础上延伸、扩展、派生出来的。

闪米特字母原来只表辅音,不表元音,因此可以在后来的词中看出首字母指示象征意义。A是第一个字母,取自牛头倒过来的形状,牛是早期人类依赖程度很高的一种动物,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行生活所需,所以置于首位。而animal (动物)、altitude (海拔)、agriculture (农业)这些造词都能联想到与牛之间的关系。再比如B是第二个字母,外形像是一个遮蔽物的外壳,代表人类基本所需中的住,仅次于衣、食、行。Building (房屋)不难联想,而围绕房屋我们会想到家庭以及家里的人:breeding (繁殖)、birth (生育)和baby (婴儿),还有brother (兄弟)。繁殖又象征着发芽 (bud)、分裂 (break)、分枝 (branch)。排在第三位的字母C,是骆驼(Camel)的意思,在没有车辆的时代,骆驼是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至今英语中很多表示交通工具的名词都是以字母C开头。如:carriage,coach,cart,cab,car等等。

希腊人在借鉴闪米特字母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共17个辅音,7个元音。辅音中将原来的samekh改作希腊的sigma,发音(s)基本未变,而名称改变了,位置移到sin(shin)的位置,因此字母S的指称意义也发生了变化。此外,希腊人创造了元音制度,借用5个闪米特字母来表示7个元音其中就有‘ayin(o)。字母O表示眼睛,这一象征意义与其形态的相似度极高,从产生起沿用至今,“*oo*”组合比较形象地反映“两个眼睛”的意象,“look”用眼睛看,而“book”表示眼睛看的书,都与象征意义紧密联系,除此之外,眼睛的特征还包括形状和数量,还象征圆形或类圆形的事物,比如圆圆的“pool”,“cooker”和“spoon”。在腓尼基语和希伯来语中E是代表窗的象形符号,叫做he,相当于希腊字母Ε(epsilon),而“窗”的意象也在演变的过程中产生一些衍生的意义,比如窗户是房屋向外延申的部分,那么由此E也可以表示“向外延申”的意义,有学者 [12] 认为ear (耳朵)中的e就是表示人体向外延申出去的部分;比如“窗”的功能是可以通过窗户看到外边,也有学者 [13] 指出字母E可以表示“眼睛”,所以英语中的eye (眼睛)一词,刚好就是象形旁边两个眼睛中间一个鼻子的样子,因此“*ee*”组合或者“e*e”组合的单词很多表示与眼睛相关的意义,比如“see”等。

4. 词源学视角下的演变

希腊词eutmologla“叙述真实情况或导出真实情况”似乎来源于斯多葛学派。瓦罗(Varor)把词源学说成是解释“词的起因和来源”的这一部分语法,是研究词语起源的学科。研究一个词的语源,其目标是引证一个较早的词或者一个来源词,即在拉丁语(或从希腊语借用的拉丁语,或阿拉伯语,或更遥远的来源)中寻找。

Eye,约1200年,来自古英语ege (Mercian)莫西亚语,eage (West Saxon)西撒克逊语,眼睛;眼睛周围的区域;小孔;洞(region around the eye; aperture, hole),来自原始日耳曼语(Proto-Germanic) augon (也来自Old Saxon aga,Old Frisian age,Old Norse auga,Swedish öga,Danish øie,Middle Dutch oghe,Dutch oog,Old High German ouga,German Auge,Gothic augo “eye”)。是从日耳曼语的词根“okw-”演变而来,结合字母起源可以看出,词根okw-表示与眼睛相关的词。同时从eye的演变可以发现,ege,eage,augon,aga,age,auga,öga,øie,oghe,oog,ouga,augo,字母组合倾向于采用“e,a,o,ea,au,oo,ou”等形似与眼睛的字母表示两边的眼睛,中间加上“g,I”等瘦长的字母表示鼻子。同时可以看到“where”,“there”,“here”在词形演变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规律,笔者推断这几个地点副词也与“眼睛”或“目光”相关,表示用“眼睛寻找地点”。

Look,古英语locian“用眼睛看、凝视、看、间谍”(use the eyes for seeing, gaze, look, behold, spy),来自西日耳曼语(West Germanic) lokjan (来源也是Old Saxon lokon “see, look, sp” Middle Dutch loeken “to look”,Old High German luogen,German dialectal lugen “to look out”)。结合古英语和现代英语以及其他来源,共同之处在于字母“o”提示象征意义,与眼睛相关表示“看”。

See,古英语seon“看、观察;感知、理解;经验、访问,检查”(to see, look, behold; observe, perceive, understand; experience, visit, inspect),来自原始日耳曼语(Proto-Germanic) sehwanan (也来自Old Saxon,Old High German sehan,Middle High German,German sehen,Old Frisian sia,Middle Dutch sien,Old Norse sja,Gothic saihwan),sehwanan是从日耳曼语的词根sekw- (跟随)演变而来,因此,See最初可能意味着“用眼睛跟随”。

观察古英语“seon”,字母“o”在其中表达了象征意义,即:用眼睛跟随;演变到现代英语,不难发现see与look有异曲同工的象征意义,都像是两个眼睛提示看的动作。因此笔者试图探索是否巧合,通过语料库检索,发现“*ee*”组合的单词中,确有一部分与眼睛相关。与看相关:meet (见面),seek (用眼睛寻找),greet (见面打招呼) seem (看着像);与眼神相关:agree (看着同意你),guarantee (目光坚定向你保证),deem (相信你),Indeed (确实是),Keen (渴望的目光);与看的事物相关:screen (屏幕);表示形状与眼睛相似:wheel (车轮),seed (种子);提示数量为2:between (两者之间),street (街道有两条路沿),creek (小溪有两条边),knee (膝盖),Feet (脚)。认知语言学学者王寅 [1] 指出数量象似性原则认为,“语符数量象似于概念数量”。因此在这些词汇中语符为字母“e”,数量为2,表示意义中的数量为2。

5. 总结

语言是对世界的映照,理据研究的实质问题是语言与世界、语言与人的关系问题,也是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尤为关心的问题。英语作为一种音符语言,长期被人认为其拼写与象形之间是任意的。本研究通过探究英语词汇“see”,“eye”,“look”的来源、以及英文字母的产生与发展,并结合直接观察英语词汇拼写象似性,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这些词汇产生以及演变的理据与规律,为英语词汇的形态象似性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实证数据。研究发现,1) 英语字母源于闪米特字母,其产生与象形文字相似,字母与其象征意义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其中字母“o”表示眼睛;2) 从形态象似性的角度分析,发现“see”,“eye”,“look”都从一定角度提示其象征意义,即“与看或眼睛相关”;3) 同时还发现,字母“e”源于声音,并不提示与“眼睛”相关的意义,但一部分类似于see的“*ee*”组合词汇(如seek)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眼睛或看”相关,因此这些词汇的形态象似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王寅. 论语言符号象似性[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9: 117-137.
[2] 王寅. 体认语言学[M]. 北京: 商务出版社, 2020.
[3] Peirce, S. (1923) Collected Writings (2): Elements of Logic. HUP, Cambridge, 247-282.
[4] Haiman, J. (1985/2009) Natural Syntax: Iconicity and Erosion. CUP, Cambridge, p. 9.
[5] Haiman, J. (1980) The Iconicity of Grammar: Isomorphism and Motivation. Language, 56, 515-540.
https://doi.org/10.2307/414448
[6] 汪榕培. 英语并列同义词的语义和文体特征[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84(3): 12-21.
[7] 张韵裴. 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8] 张海涛. 英语词汇的理据性: 认知视角[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0(4): 47-51.
[9] 胡壮麟. 浅析“语音隐喻”的有关特性[J]. 中国外语, 2021, 18(4): 26-31.
[10] 周有光. 世界字母简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11] 郑声滔. 英语单词神奇记忆法[M]. 深圳: 海天出版社, 1993.
[12] 韦湘. 英语单词字母含义神奇记忆法[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4.
[13] 邓万勇. 论英语文字中的辅音框架现象[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11):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