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死亡书写——《饥饿艺术家》叙事解读
Kafka’s Death Writing—Narr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Hungry Artist”
DOI: 10.12677/WLS.2022.104071, PDF, HTML, XML, 下载: 352  浏览: 913 
作者: 黄菲菲: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叙事特征自杀式书写Kafka “The Hunger Artist” Narrative Character Suicidal Writing
摘要: 在卡夫卡多部小说中主人公都是因自杀而死,死亡成了卡夫卡小说的视野之一。卡夫卡之所以关注死亡,是因为他把自杀当作是反抗现代性社会困境最完美的形式,是个体自由丧失的必然结果,是全面异化的社会导致的被迫自绝。对《饥饿艺术家》的死亡叙事技巧进行研究,揭示小说中隐含的对异化世界的批判,为现代人摆脱精神困境提供文学上的价值参考。
Abstract: The protagonists in many of Kafka’s novels all die by suicide, and death has become one of the visions of Kafka’s novels. The reason why Kafka pays attention to death is that he regards suicide as the most perfect form of resisting the dilemma of modern society,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loss of individual freedom, and the forced suicide caused by a totally alienated society. The research on the death narrative technique of “The Hunger Artist” reveals the implicit criticism of the alienated world in the novel, and provides a literary reference for modern people to get rid of their spiritual predicament.
文章引用:黄菲菲. 卡夫卡的死亡书写——《饥饿艺术家》叙事解读[J]. 世界文学研究, 2022, 10(4): 461-464.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2.104071

1. 引言

卡夫卡笔下主人公的结局大都走向了“自杀”,这些自杀者的结局充斥着荒诞与讽刺。例如,在《判决》中,主人公在父亲强权的审判下选择投河自杀。在《变形记》中,主人公变成了一只虫而无法再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在家人的唾弃下选择了自我了断。在《在流放地》中,守卫旧时代行刑机器的军官在被时代抛弃后,选择用守卫了一生的旧式行刑机器处决了自己。在《饥饿艺术家》中,当人们不再愿意看饥饿表演后,以饥饿艺术为信仰的饥饿艺术表演者,用死表达了他对理想人格的坚定追求。卡夫卡塑造了众多自杀者形象,自杀被他视为反抗现代性的途径,是个体灵魂消亡后的必然结果,这种独特的反抗方式是自我消失的艺术。布朗伯特认为卡夫卡的作品“始终在揭示人类的弱点,向读者展示生活中的死亡是多么倔强。这些作品在死亡与写作之间建立了一种必要的联系” [1]。实际上,卡夫卡的死亡宣言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荒诞的行文风格表现了卡夫卡对异化世界的无情嘲讽。分析《饥饿艺术家》的死亡叙事技巧,探析《饥饿艺术家》表达的深层次意蕴,以期为现代人摆脱精神困境提供文学上的价值参考。

当前学界对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意象的分析,而忽视了对其文学性的评价。据中国知网数据,以“饥饿艺术家”为主题关键词的中文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为18篇,时间跨度从1997年至2021年,主要是对《饥饿艺术家》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类生存困境的分析,而对其特殊的叙事特征却存在研究的空白。因此,对《饥饿艺术家》死亡叙事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既弥补了对卡夫卡研究的不足之处,又彰显了卡夫卡小说特殊的文学魅力。

2. 《饥饿艺术家》死亡叙事的文本特征

《饥饿艺术家》中的死亡叙事书写是卡夫卡小说独特的特征,具有深刻的荒诞意蕴。

2.1. 死亡叙事的现实关照

从小说的文本出发分析《饥饿艺术家》中死亡叙事的特征,是研究卡夫卡文学作品的一条基本的研究进路,也是对卡夫卡小说整体意蕴进行关照的重要切入点。从主人公“死亡”的结局出发,可以看出在卡夫卡的小说中肉体的消亡意味着精神世界的破碎,体现的是卡夫卡对人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注。卡夫卡从不同的视角描述人走向死亡的过程,融入了作者现实的生命体验,体现的是卡夫卡对现实社会压抑人的生存状态困境的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充满着矛盾与异化的生存现实的整体把握。通过描写死亡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展开批判,向死而生,本质上是对人的异化状态的反思。死亡被作者视为反抗现实的最佳途径,当人被社会抛弃后,人便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意识,自我灵魂的消失必然会导致肉体的消解。

2.2. 死亡叙事内外视角的交织

《饥饿艺术家》作为一篇只有五千余字的短篇小说可谓是短小精悍,卡夫卡用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个内心痛苦、丧失自我的艺术家形象。那么,卡夫卡究竟是运用什么样的叙事手法让艺术家这一形象如此鲜活?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存在着两种主要观点:一是主张《饥饿艺术家》与卡夫卡其他小说运用的叙事手法一致,都采用的是全知式的叙事方式,即作者以“上帝”视角描述故事。二是认为小说并非采用全知式的叙事方式,而是以一名在艺术家表演场所工作的人为叙事者,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在《饥饿艺术家》中卡夫卡经常会通过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事件发生的始末,交叉使用外视角与内视角来叙事,为读者展现了艺术家内在心理活动的同时,尽力客观还原了事情发展的真相。外视角通过旁观者的视角,为读者展现的是真实的外部世界。内视角则是通过故事内人物之口来描述故事,更加能够表现出人物情感的变化起伏。内外视角的交织既展现了事情的真实发展进程,而且凸显出人物内心的真实活动,在荒诞的叙事中展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力量。

《饥饿艺术家》中叙事者的叙事方式是披着外视角的形式,实则为内视角 [2],从叙述者不同的语言风格中就可以明确判断出叙述者的身份。在小说中常常出现前后句子叙事的矛盾,语言风格十分夸张,让读者感受到这个叙事者极力地在推销“饥饿艺术”,这个第三人称的“他”为了拉拢更多的顾客顾不顾前后语言的矛盾。卡夫卡并未明确的告知读者这个“他”的身份究竟是什么,而是用另一个语言风格与之有明显区别的他者来进行内视角的叙事,通过两种不同的事实描述凸显小说的荒诞色彩。在推销者的叙事中,“饥饿艺术”只是用来获利的手段,在这个世俗化人物的叙事中饥饿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被忽视了,也更加凸显了饥饿艺术家不被人理解的无奈。饥饿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变成了推销者眼中的笑话,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被金钱关系所取代,资本化世界对金钱的过度追求导致信仰的崩塌,社会对人的异化,最终导致艺术家也变成了一件供人消费的商品,自我意识的消解导致艺术家走向死亡,这都在第三人称内外视角的切换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地体现。

3. 《饥饿艺术家》死亡叙事的象征意义

《饥饿艺术家》中的艺术家的自杀是基于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是艺术献身型自杀 [3]。艺术家把饥饿艺术当作是他一生的信仰,是他唯一的生存手段和生活目的 [4],他为了饥饿艺术愿意牺牲自我。当人们不再愿意去看饥饿表演时,艺术家存在的价值也就随着饥饿艺术的消失而消逝。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所说的那样,当人愿意为了某种思想而生,便会为了这种思想或幻想而死 [5]。

3.1. 死亡的象征着艺术价值的死亡

饥饿艺术家把饥饿表演当成是他活着的目的,并一直追求更加完美的表演,可以说,饥饿艺术本身代表的是艺术家生命存在的价值,但荒诞的是,这种存在生命存在的依据最终成了他死亡的理由。艺术家在追求的极致的饥饿表演时被观众遗忘,当饥饿表演不再被大众认可,不再具有现实意义时,艺术家死亡是艺术价值死亡的另一种映射。当饥饿艺术消失,饥饿艺术家也失去了个体存在的意义,死亡便象征着艺术价值的消失,是饥饿艺术家被现代社会抛弃的典型意象。

3.2. 死亡象征着对现代性的抗争

自杀是现代性的符号 [6],处在现代性困境中的人们把自杀当作是庇护所。《饥饿艺术家》中的艺术家是精神受困于现代性危机中的被寄生者。他渴望得到观众的认可,但观众却对他的表演失去了兴趣;他是被他人怀疑的对象,也是自我怀疑者,他从未对自己的表演满意;他是被时代抛弃的人,也是被自我抛弃的人。他是被观众遗忘的人,也是被社会异化的人。饥饿表演本质上是一场无限趋近于死亡的表演,饥饿艺术家想要完成完美的表演便要完成这场自杀的艺术。饥饿艺术与艺术家是共生共存的,一旦饥饿艺术消失,艺术家也必然无法存活。生活在现代性困境中艺术家,无力反抗快速变化的现代性社会,死亡被视为弱者的逃避行为,他试图通过毁灭自我的方式实现他的艺术原则,看似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实则是不自由的个体,精神的不自由导致肉体的不自主,一旦被社会抛弃就不得不陷入对死的沉思。在全面异化的社会中,个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人变成了创造经济价值的工具。饥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在推销者眼里只不过是赚钱的途径,当观众不再为之埋单时,饥饿表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艺术家的死亡实则是被异化社会逼迫下的自绝。艺术家“终于把表演的手段——饥饿,变成了抗议的手段——绝食” [7],艺术家无论如何抵抗都逃不过异化社会的对他的控制,为艺术献身的方式成了他最好的选择,这也成了他对这个异化世界的唯一反抗方式。

4. 结语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死亡叙事小说之一,主人公的自绝是典型的卡夫卡式自杀。饥饿艺术家无法适应现代性社会的快速变化,又无力对抗自身的异化,只能通过死亡的方式完成对全面异化世界的反抗。饥饿艺术是一场无限濒临死亡的表演,自杀看似是艺术家自愿的选择,实则是社会逼迫下的逃避方式。艺术家逃避现实的方式是卡夫卡内心自杀愿望的映射,对此展开研究既能够填补学界对卡夫卡小说写作方式研究的不足,也能为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危机提供了文学上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Brombert, V. (2013) Musings on Mortality: From Tolstoy to Primo Levi.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7-8.
[2] 帅梦妮. 《饥饿艺术家》叙事手法分析[J]. 外国文学研究, 2003(4): 100-102.
[3] 王晓林. 判决、献身与反抗: 卡夫卡作品中的自杀书写[J]. 学习与探索, 2021(6): 174-180.
[4] 王婉清. 论《饥饿艺术家》中的死亡本能[J]. 安徽文学, 2018(11): 88-89.
[5] 加缪. 西西弗神话[M]. 沈志明,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4.
[6] 本雅明. 作品与画像[M]. 张新颖, 译. 上海: 文汇出版社, 1999: 264.
[7] 叶廷芳. 现代文学之父——卡夫卡评传[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3: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