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创新理论视角下创业即兴行为研究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Improvis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ory
DOI: 10.12677/MM.2022.1210188, PDF, HTML, XML, 下载: 281  浏览: 41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鲁 凯: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徐雪娇*: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关键词: 破坏性创新创业即兴即兴行为Disruptiv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Improvisation Improvisation
摘要: 商业环境中充斥着不确定性、动荡性与突发危机事件。创业即兴行为聚焦于如何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决策环境下迅速摆脱危机,成为新创企业续航的关键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从创业者个体和新创企业两个视角出发,探究当前学术界对于创业即兴的研究趋势与流派,试图为当前创业即兴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以期为未来创业即兴研究提供思路。
Abstract: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is full of uncertainty, turbulence and sudden crisis events. Entrepreneurial impromptu behavior, which focuses on how to quickly get rid of the crisis in an uncertain and unpredictable decision-mak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survival of startups and a research hotspot in academi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trends and schools of entrepreneurial improvis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trepreneurs and start-ups, and tr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empirical research of entrepreneurial improvis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future research of entrepreneurial improvisation.
文章引用:鲁凯, 徐雪娇. 破坏性创新理论视角下创业即兴行为研究[J]. 现代管理, 2022, 12(10): 1445-1449. https://doi.org/10.12677/MM.2022.1210188

1. 引言

商业环境中充斥着不确定性、动荡性与突发危机事件,使得许多企业的预先计划与周密安排没有了“用武之地”。尤其是,相较于成熟企业,新创企业往往具有“新”和“小”的先天缺陷,这使其时刻处于资源束缚和环境不可预测的窘境,不确定性与突发危机更加加剧了创业过程中的不利情境(奉小斌和王惠利,2017) [1]。要获得竞争优势,新创企业必须突破原有的企业惯例,在动荡的环境中保持高度灵活。创业即兴行为聚焦于如何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决策环境下迅速摆脱危机,成为新创企业续航的关键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破坏性创新理论强调以新的方式组合现有技术,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属性。构建破坏性的商业模式能够为企业的成长和绩效提升提供重要路径。一方面,破坏性创新理论关注现有技术的新组合,而非新的技术,强调通过这种全新的组合方式帮助企业实现破坏性增长,而创业即兴强调为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创造性地对现有手边资源进行创造性地利用,而不必花费时间等待“正确的资源”出现,从这一点来看,创业即兴是一种“创造性”破坏行为。由此可见,破坏性创新的价值主张与创业即兴的内核理念具有高度的拟合性。基于此,本研究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从创业者个体和新创企业两个视角出发,探究当前学术界对于创业即兴的研究趋势与流派,试图为当前创业即兴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以期为未来创业即兴研究提供思路。

2. 破坏性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对创新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著名的熊彼特创新理论。他指出,创新从本质上是构建一个生产函数,也就是说,在已有生产体系中引入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即新产品、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材料以及新组织。从创新角度而言,这个组合分别涉及产品、技术、资源配置以及组织方面的创新。上世纪中叶之后,许多熊彼特学派的创新研究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领域研究学者Bower和Christensen (1995) [2] 首次提出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论。他们在研究中指出,企业拥有的技术可以分为维持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两种类型。其中,前者是指企业在现有顾客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提供市场上已存在的价值;而后者指的是为顾客提供一组新的价值属性组合。特别是,对于在位企业而言,开发维持性技术是其获取利润并维持竞争优势的最佳选择,维持性技术能够保证在位企业时刻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然而,对于新创企业而言,要最终战胜处于行业领导者的在位企业,就必须开发破坏性技术。

Christensen (1997) [3] 进一步构建了破坏性技术的理论框架,并指出,破坏性技术关注未得到主流消费者重视的产品的新价值,强调快速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并利用破坏性技术对成熟市场进行冲击,实现破坏性创新,最终促使企业在新兴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新兴市场的领导者。同时,他也在研究中指出,破坏性技术并不指向新的技术,它强调对已有的(或已被验证的)技术采取新的方式进行组合,其最终目的在于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属性。他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对破坏性创新的类型予以阐述,并指出:企业的破坏性技术具体包括新市场破坏和低端破坏两种类型。其中,前者指的是企业应关注由于缺乏资金或技术而拒绝使用产品的消费群体,将其发展为新的顾客,因而,这是一种强调“非消费”竞争的破坏性创新类型;后者指的是关注主流市场中对产品的性能要求不高的顾客。在结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指出,维持性创新、低端破坏创新以及新市场破坏创新是促进企业成长和绩效提升的重要路径。尤其是,构建具有破坏性的商业模式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价值不菲的资产,因而,企业应从商业模式视角出发来制定破坏性增长战略。随后,许多学者对于破坏性创新的具体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破坏性创新不仅包括破坏性技术创新和破坏性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也是破坏性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这是由于,当企业在价值主张、营销方式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变革后,必然会促使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国内学者薛捷(2013) [4] 也在研究中指出,破坏性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最佳角度。由此可见,破坏性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破坏性创新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

3. 基于个体视角的创业即兴行为研究

一些学者从个体视角出发研究创业者的即兴行为与即兴能力,试图解析创业者即兴行为的演化规律,主要包括自我决定理论流派和心理资源理论流派。

3.1. 自我决定理论流派

自我决定理论关注组织情景中的个体通过满足其基本需求,进而驱使员工追求高水平的绩效、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过程。许多学者基于该理论对即兴的发生机制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该理论从个体因果定向路径出发,认为自主导向较高的个体会展现出积极的处事风格,对于自身周围所能获得的信息能有效利用,进而表现出高水平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因而为即兴行为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门一等,2015) [5]。自我决定理论假设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关系需求这三个基本需求是人们与生俱来且必须持续满足的,而满意度直接影响员工随后在组织情景中的行为,即兴行为便是其中一种可能存在的行为(彭正龙和王海花,2010) [6]。同时,组织支持也能够在个体心理、物质、技能需求等方面给予较大的满足,增强员工自信的同时并促使他们倾向于采用灵活和即兴的解决策略(Nisula, 2015) [7]。此外,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团队的行为整合水平和凝聚力可能也会影响到个体对于尊重和联系的需求满足,因而,可能是个体行为即兴程度的重要来源(Magni等,2009) [8]。

3.2. 心理资本理论流派

心理资本理论认为,个体拥有多种关键心理资源,这些资源会相互影响,并以协同方式发挥作用。个体基于动机和毅力对环境中成功可能性的积极评估的特质及状态,包括希望、自我效能感、韧性和乐观等要素。研究认为,积极的心理状态使个体积极地参与到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组织期望的态度和行为(王雁飞等,2019) [9]。较高水平的心理资本(包括希望、乐观和坚韧性等)有助于个体充分调动各种内在资源,激发其内在创造力潜能,增强其对各种工作情境的适应能力。即兴发挥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体适应能力的一种表现(李海东,2013) [10]。Rego等(2012) [11] 在研究中深入探讨了创造性的即兴行为的演化机理,他们在研究中指出,创造力和即兴反应能力是个体面对竞争挑战、环境动荡情境下的重要资源,心理资本为这些能力的生成和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撑。

4. 基于组织视角的创业即兴行为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从组织视角出发研究新创企业的即兴行为与即兴能力,旨在探寻环境动荡情况下新创企业的即兴反应机制,主要包括社会网络理论流派和吸收能力理论流派。

4.1. 吸收能力理论流派

吸收能力理论流派的学者认为,企业在拥有吸收能力的条件下即兴发挥时,将有助于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进而促进企业即兴行为的产生(王健和黄群慧,2019) [12]。在企业开展即时开展资源协同的过程中,随着不断对外在知识和信息的吸收,即兴行为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王军等,2016) [13]。根据吸收能力理论流派的观点,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在即兴发挥中,可以有效提高即时协同和资源整合能力,促使即兴运作成功的概率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提升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和匹配能力(Hughes等,2018) [14]。相反,吸收能力较低的企业,在即兴发挥过程中并不能对即兴行为中新知识的价值进行感知、吸收和应用。

4.2. 社会网络理论流派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网络主体在社会情景下建立的一系列纽带关系,会促使他们通过某种社会联系有着相似的行事风格,这为即兴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新的理论阐释角度。根据社会网络理论,网络成员即使交流很少,也可以通过快速信任完成即兴创作(任奕和叶茂林,2011) [15],因此,创业即兴行为也可能启发于创业网络。这是由于,新创企业与其他网络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加速了资源信息的快速流动,增进创业网络成员之间的合作进而激发了企业的创造力(Rego等,2012) [11]。此外,也有学者从在线社会网络视角出发,探索员工即兴到组织即兴的过渡过程,并探索了在线社会网络如何通过促进员工即兴来驱动企业即兴行为的机理。

5. 结语

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创业即兴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即兴的研究主要包括个体视角和组织视角两个方面,其中,个体研究视角中的具体流派包括自我决定理论流派、心理资源理论流派,组织视角中的具体流派包括吸收能力理论流派以及社会网络理论流派。不同理论视角的研究有助于明晰创业即兴的触发与运作机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从研究视角及流派中可以看出,创业即兴研究视角及流派呈现多元化特征,这表明,学术界对于创业即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创业即兴能够帮助新创企业在突发事件与环境不确定性中迅速摆脱危机,对新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从现有研究中可以看出,先前学者对于创业即兴的研究呈现多元化和碎片化特征,发展脉络并不清晰,未来研究应积极关注多个理论视角下的创业即兴整合研究。此外,破坏性创新是创业即兴研究的重要理论内核,未来研究也应立足于破坏性创新理论,从商业模式创新角度深入解析创业即兴的功效机制。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JKH20210079SK);北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研究”(25)。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奉小斌, 王惠利. 新创企业搜索时机、即兴能力与创新绩效: 管理注意力的调节作用[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7, 29(4): 127-137.
[2] Bower, J.L. and Christensen, C.M. (1995) Disruptive Technology: Catching the Wav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3, 43-53.
[3] Christensen, C.M. (1997)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4] 薛捷. 破坏性创新理论述评及推进策略[J]. 管理学报, 2013, 10(5): 768-774.
[5] 门一, 樊耘, 马贵梅, 于维娜.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对新一代人力资本即兴行为形成机制的研究[J]. 管理评论, 2015, 27(11): 132-139.
[6] 彭正龙, 王海花.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员工满意度对组织即兴效能的影响[J]. 心理科学, 2010, 33(1): 120-123.
[7] Nisula, A.M. (201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ervisor Support and Individual Improvisation. The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36, 473-488.
https://doi.org/10.1108/LODJ-07-2013-0098
[8] Magni, M., Proserpio, L., Hoegl, M., et al. (2009) The Role of Team Behavioral Integration and Cohesion in Shaping Individual Improvisation. Research Policy, 38, 1044-1053.
https://doi.org/10.1016/j.respol.2009.03.004
[9] 王雁飞, 王丽璇, 朱瑜.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的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9(3): 40-49.
[10] 李海东. 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即兴发挥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3(9): 78-84.
[11] Rego, A., Sousa, F., Marques, C., et al. (2012) Authentic Leadership Promoting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Creativity.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5, 429-437.
https://doi.org/10.1016/j.jbusres.2011.10.003
[12] 王健, 黄群慧. 即兴型组织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J]. 科学学研究, 2019, 37(10): 1846-1856.
[13] 王军, 曹光明, 江若尘. 组织即兴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313家企业的实证调查[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6, 282(4): 67-78.
[14] Hughes, P., Hodgkinson, I.R., Hughes, M., et al. (2018) Explain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n Emerging Econ-omies: The Intermediate Role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mprovisatio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35, 1025-1053.
https://doi.org/10.1007/s10490-017-9539-7
[15] 任奕, 叶茂林. 组织即兴问题研究[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1(11):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