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科学计量可视化分析
Review on Teacher Agency at Home and Abroad: Visualized Bibliometric Analysis with CiteSpace
DOI: 10.12677/AE.2022.1211672, PDF, HTML, XML, 下载: 269  浏览: 60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朱海萍, 展素贤: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关键词: 教师能动性CiteSpace科学计量CNKIWOSTeacher Agency CiteSpace Scientific Statistics CNKI WOS
摘要: 为宏观把握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现状,以CNKI数据库和WOS核心数据库的3630篇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的发文年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视角和具体内容进行了科学计量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教师能动性在我国学界的关注度逐渐上升,近年来成为教师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与国外研究相比,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对象多基于教育政策而选取,但对目前重点教师群体关注度不够;研究方法多采用质性研究范式;理论视角多借鉴国外理论开展相关研究;研究内容视域广阔,但部分重要领域尚未进行深入探究。基于研究结果,建议我国未来教师能动性研究结合新时代特点增加高质量研究,辅以量化研究和更适合我国本土教师的理论视角,以丰富重点话题研究。
Abstract: In order to generalize the overall view of teacher agency, the authors in this article collected 3630 articles in CNKI and core database of WOS as research data, sorted out and compared the publishing trends, research subjects, research method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topics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es on teacher agency through the scientometric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 Findings from the analysis show that overseas studies of teacher agency has attracted scholarly attention worldwide and become a research focus in the field of teacher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Compared with overseas studies, however, domestic studies on teacher agency still need more attention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primarily selected based on education policies, and some key teacher groups are less foc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the mainstream research paradigm;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re mainly borrowed from oversea studies; and research subjects are abundant, but some important areas have not been adequately explored. Based on these research findings, it is suggested that future research on teacher agency in China needs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times to innovate high-quality research results, supplemented by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more suitab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so as to enrich research on key topics in the field of teacher agency.
文章引用:朱海萍, 展素贤. 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科学计量可视化分析[J]. 教育进展, 2022, 12(11): 4394-440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1672

1. 引言

教师能动性(teacher agency)指在社会变迁及文化转型的时空背景下,教师通过设立目标、积极行动达成目的、建构身份,对结构化环境产生积极影响,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1]。故探究教师能动性这一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问题,成为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话题 [2]。

伴随着全球教育和课程改革浪潮,国际学界有关教师能动性研究呈上升趋势 [3],二十世纪80年代,教师能动性概念进入国内研究者视野,近年来逐渐成为教师相关研究的热点。为宏观把握我国教师能动性研究,有必要对国内外研究进行对比分析,而国内仅有两位研究者综述分析已有教师能动性研究 [4] [5],且在已有综述性研究中,研究者仅梳理了CNKI中的核心期刊论文,未与国外已有研究进行对比,在宏观把握、对比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为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现状,基于CiteSpace科学计量可视化分析,对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以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持。

1) 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呈现何种趋势?

2) 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有何异同?

2. 研究过程

基于CNKI和WOS数据库,采集了自2006~2021年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之所以选取这段时间,是因为CiteSpace5.7.R5W软件只可分析连续发文年限文献,而在CNKI 中覆盖年份最广的连续发文年限为2006~2021年,故为尽可能全面的分析教师能动性研究现状,选择了该时间段的文献作为本研究数据来源。为与国内文献一致,也在WOS上选择了2006~2021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国内文献数据采集过程中,在CNKI上以“教师能动性”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剔除无关文献后,获有效文献71篇;在国外文献数据采集过程中,在WOS上以“teacher agency”、“teacher professional agency”和“teacher’s agency”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语种限定为英语,获有效文献3559篇。

数据分析主要采用CiteSpace5.7.R2W可视化软件,辅以Excel和内容分析方法,即阅读国内外高频被引文献,对筛选的文献进行了科学计量可视化分析和定性分析,其中,Excel用于统计年度文献发表量、梳理研究方法、理论视角和研究内容的关键词,CiteSpace知识图谱用于直观反映研究热点和趋势,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研究趋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视角和内容分析等几个方面系统梳理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的研究现状,基于分析结果对我国未来教师能动性研究提出建议。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研究趋势

为探究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的总体趋势,绘制了2006~2021年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的年度分布图(见图1)。

Figure 1. Annual research volume on “teacher agency” in WOS and CNKI (2006~2021)

图1. WOS和CNKI国内外教师能动性文献年度分布(2006~2021)

图1所示,2006~2021年间,国外关于教师能动性的研究呈持续活跃状态,特别是2015年后,伴随着美国国家城市公立学校改革和世界教育论坛的召开,全球教育改革掀起了一次新浪潮,教师如何在教育变革中主动做出选择并采取行动成为国际学界研究热点,教师能动性这一议题也吸引了国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发文量持续上升。

我国教师能动性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84年,自2006年至2021年,国内研究者保持持续发文状态,研究整体呈曲折上升态势。2018年至2021年的发文量增多,这可能因为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建设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对教师有了更高要求,教师能动性作为有效推动教学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因素,引发学界关注。但相比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我国学者并未给予教师能动性足够重视,现阶段研究数量仍稀少 [6]。

3.2. 研究对象

将WOS和CNKI论文数据分别导入CiteSpace,进行相关参数设置,选择Node Type为Keyword,生成国外文献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图2)和国内文献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图3),反映了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研究动向。

Figure 2. The co occurrence diagram of key words in the research of “teacher agency” in WOS

图2. WOS论文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2可见,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对象涉及“教师(teacher)”、“英语教师(English teacher)”、“高校教育(higher education)”、“女性教师(women)”、“数学(mathematics)”“职前教师(preservice teacher)”、“种族(race, south Africa, black male)”、“新手教师(beginning teacher, novice teacher)”、“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小学(primary school)”、“幼儿园(kindergarten)”、“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音乐教育(music education)”和“健康教育(school health education)”等反映教师能动性具体研究对象的关键词,说明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对象丰富,涵盖了不同学科、学段和种族。

Figure 3. The co occurrence diagram of key words in the research of “teacher agency” in CNKI

图3. CNKI论文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3可见,国内教师能动性研究对象则涉及“教师”、“乡村教师”、“高职院校”“数学知识”、“英语教师”和“高校外语教师”等,较国外研究相比,关注的教师群体类型较少。

通过进一步对比国内外研究对象,发现国内外研究者关注对象既有相同又有区别。总体而言,国外研究对象多样化;国内研究虽涉及高职、初职教师以及医学教师,但较为局限,多涉及职业院校教师和乡村教师,这可能因为我国所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等系列政策促使研究者关注了这两类教师群体,但目前对一些其他重点教师群体,如高校英语教师关注度不够。故建议我国未来研究在扩大研究对象的同时,结合我国各项教育相关政策,聚焦重点教师群体,如高校英语教师能动性研究,以促进这一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3.3. 研究方法

为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将WOS和CNKI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关于“研究方法”、“理论视角”和“研究内容”的关键词导出,并将其按照不同类属梳理(见表1)。

Table 1. The keyword comparison of “teacher agency” research in WOS and CNKI

表1. WOS和CNKI关键词对比

表1可见,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多采用“人种志(ethnography)”、“叙事研究(narrative, narrative inquiry)”、“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个案研究(case study)”“元分析(meta analysis)”、“混合法(mixed method)”等方法展开研究,说明在已有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中,为倾听教师心声、呈现和理解教师经验,研究者多采用质性研究范式 [7]。同时,也采用了元分析或混合研究方法,加以量化研究对教师能动性展开研究 [8]。

相比国外研究,从表1可知,国内有关教师能动性的研究方法关键词中,“个案研究”居主导地位,通过进一步进行文献阅读,发现国内教师能动性研究多为思辨性研究,且实证研究中多为个案研究和叙事研究,多采用访谈、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仅有少量量化研究,说明国内关于教师能动性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研究方法仍需丰富。

通过对比国内外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发现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一致性较强,质性研究方法占据主导地位,这可能因为教师能动性本质上是对人的研究,具有社会性,采用质性研究范式有利于深入分析影响教师能动性的相关因素和体现方式。尽管如此,未来研究仍需采用定量或混合研究的方法,以补充、丰富和印证质性研究结论。

3.4. 理论视角

表1可知,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主要采用社会文化理论、批判种族理论、生命历程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多采用活动理论视角,聚焦二语或外语教师,探讨课堂外的经验和行为如何影响教师能动性 [9] [10];运用批判种族理论的研究,主要基于国外历史和社会背景,探究不同种族在受教育程度的社会层面所存在的差距,讨论了不同种族教师能动性与教师信念、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11] [12];基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的研究,则多考察教师能动性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13] [14];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相关研究,分析了影响教师能动性的社会历史因素;采用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者,则主张利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讨了交流在教师能动性中所发挥的作用 [15];社会认知理论视域下的研究,常基于政策变化背景,将能动性视作一种能力或特质;基于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则讨论了自我调节视域下的教师能动性的发挥 [16],将政策失败和学生成绩的不理想归咎于个人或教师群体 [17]。

国内教师能动性研究,常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如社会文化理论、生命历程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采用社会文化理论的我国研究者,常从社会环境、中介、个人三者之间关系中,界定和阐释教师能动性概念,植根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维果斯基“文化—历史”理论和社会建构,重点关注教师在具体的日常工作场景中,教师与学校制度、组织结构、环境资源及文化等因素的双向塑造过程 [18],强调社会文化语境的重要性,认为能动性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和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的,将能动性视为个体和社会文化语境互动的中介来研究,考察能动性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持续变化发展的动态发展过程 [19] [20],多局限于能动性的概念内涵和践行方式讨论,而对不同社会文化情境下的能动性探究尤为缺乏 [5];采用生命历程理论的我国研究者,则认为人类个体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发挥能动作用,通过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构建各自生命历程 [21],认为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前者又会影响个体的角色扮演,强调时间跨距,关注教师年龄、性别以及个人生活中的生命事件(如结婚、搬迁、生育、移民等),探究教师个人发展与复杂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间的互动关系 [22];而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视角探究教师能动性的研究,不仅强调外部环境对教师职业能动性的影响,而且关注教师自身认知和心理的作用 [23],认为行为、认知、环境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建议研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心理因素两方面分析影响教师能动性的因素 [24] [25]。

通过进一步对比,发现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多元化,而国内能动性研究均借鉴国外理论视角,多局限在社会学视域下展开讨论,在理论视角的选取与我国教师生存的本土现状结合方面稍显不足,缺乏理论视角的创新。因此,后续研究可基于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发展生态,多采用适合我国本土教师的理论视角,以更全面界定我国教师能动性内涵,在理论层面解释我国教师能动性行为。

3.5. 研究内容

通过分析表1,并进一步阅读文献,发现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内容涵盖范围较广,主要分为四个主题。第一,是对教师能动性范畴和概念界定,如Pantic& Florian提出的教师能动性概念模型,认为教师能动性包括意志、能力、自主和反思 [26];第二,基于教育变革背景,探究教师能动性的产生、发挥和践行,如探讨教师能动性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启动和实施 [27]、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能动性行为探究 [28]、以及职前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能动性的发挥 [8] 等;第三,对教师能动性和教师身份之间关系的研究,如通过合法性边缘参与对教师能动性和身份认同关系的检测 [29]、教师能动性和身份认同在问责时代的关系探究 [30] 等;第四,教师教育对教师能动性的影响探究,如教师能动性和教师教育间的互动关系 [31]、教师教育对教师能动性的建构 [32] 等。

国内教师能动性研究主要基于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政策的时代背景而开展,因国内教师能动性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虽涉足的话题丰富,但尚未形成系列研究。现有研究中关注度较高的主要有如下三个话题:首先,对于教师能动性概念界定和测量维度,如基于情感、能力和权利三个维度对教师能动性的概念所展开的思辨性探讨 [3]、从个人和环境两个维度所开发的教师能动性测量工具 [2];其次,聚焦不同教学科和学段下的教师群体的能动性研究,探讨从幼儿教师到初高中英语、数学教师,再到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动性发挥以及影响因素;最后,特殊群体教师能动性的内涵研究,如探讨女性教师 [33]、移民地区教师 [34]、乡村教师 [35] [36] 等,在面临身份特殊性或不同现实困境时,如何积极采取行动并发挥教师能动性。此外,我国研究者亦探究了教师学习、教师自主以及教师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37],教师能动性和教师本体性安全研究 [38],阻碍和挑战教师职业能动性的因素 [39],以及疫情期间教师如何发挥能动性 [40] 等关注度较低的话题。

通过进一步对比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内容,发现国外研究丰富,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而国内研究涉及的话题虽丰富,但较为泛化、缺乏聚焦,尚未形成引领性的研究方向,且一些重要主题研究,例如教师能动性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当前仍处于待发展阶段,这在表1中可对比发现,关键词“身份(identity)”在WOS核心文献中出现频次为294,而关键词“教师身份认同”在CNKI文献中仅出现2次,说明国内关于教师能动性和教师身份认同关系需进一步探究,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2006~2021年间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进行了梳理,展现了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研究概貌,对比分析了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趋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视角和具体内容,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教师能动性的研究现状,发现我国现有研究虽取得不少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首先,我国教师能动性研究热度增强,但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研究比例较低,高质量研究较少。建议我国研究者结合我国新时代特色和《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意见》对教师所提出的新时代要求,加强对教师能动性这一重点课题的研究,以有效促进我国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我国教师能动性研究所关注的教师群体较为单一,且缺乏对一些重点教师群体的关注。因此,建议未来研究在扩大研究对象范围的同时,结合当前我国教育政策侧重的教师群体以及不同教师群体的生存现状,聚焦诸如处于“双减政策”下的中小学教师群体、“大文科”和外语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群体,探索这些群体教师在新时代改革背景下,面临困境或压力如何发挥教师能动性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第三,在我国现有教师能动性研究中,质性研究占主导地位,缺少量化数据支持和混合研究。故建议我国研究者,在采用质性研究,深挖教师能动性内涵和深入倾听教师心声的同时,可采用问卷、量表等量化研究方法,为质性研究辅以更为直观、客观的量化数据支撑。

第四,我国现有教师能动性研究,主要借鉴国外研究理论视角,缺少对我国教师专业成长语境的关注。因此,建议未来研究基于社会学视域,探讨我国社会环境对教师能动性的影响,亦或采用更适合我国本土教师的其他理论,对教师能动性研究的其他内容展开探索,如基于生命历程理论,从职业发展角度剖析教师能动性的发挥;或结合政策网格理论探索宏观背景下教师能动性的发挥;亦或结合生态学理论,探究我国教师成长生态下影响教师能动性发挥的生态“因子”及其关系;或结合心理学理论,从教师内在主观意愿和外部环境影响的双重角度探索教师能动性的发挥等。

最后,在已有研究中,涉及的话题较为分散,在主题层面缺乏聚焦。所以,建议未来研究着力关注热点和重点话题,如结合“后疫情”时代线上课程常态化背景,面对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受阻情况,探索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其产生的影响;或结合新时代所强调的“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以及国家政治话语体系对教师身份的要求,探究教师能动性和思政教育、师德、身份认同等重要因素的关系研究,形成引领性研究,以更系统、深入地探究我国教师能动性,促进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

基金项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新时代教师身份认同与能动性关系研究——基于天津高校教师成长的经验调查”(编号:TJSR20-009)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Goller, M., and Harteis, C. (2017) Human Agency at Work: Towards a Clarification and Operationalisation of the Con-cept. In: Goller, M. and Paloniemi, S., Eds., Agency at Work.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e-Based Learning, Vol. 20, Springer, Cham, 85-103.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60943-0_5
[2] 张娜. 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量表的研制[J]. 心理研究, 2012, 5(3): 78-84.
[3] 桑国元, 叶碧欣, 黄嘉莉. 教师能动性: 内涵、维度与测量[J].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2019(1): 116-133.
[4] 宁慧. 教师能动性研究综述[J]. 才智, 2021(10): 129-131.
[5] 王黎黎.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教师自主研究动态分析[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0, 37(5): 96-103.
[6] Lai, C., Li, Z. and Gong, Y. (2016) Teacher Agency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 Cross-Cultural Teaching Contexts: Accounts of Chinese Teachers from International Schools in Hong Ko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54, 12-21.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15.11.007
[7] 陶丽, 顾佩娅. 选择与补偿: 高校英语教师职业能动性研究[J]. 外语界, 2016(1): 87-95.
[8] Kayi-Aydar, H. (2015) Teacher Agency, Positioning, and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Voices of Pre-Service Classroom Teache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5, 94-103.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14.09.009
[9] Li, L. and Ruppar, A. (2021) Conceptualizing Teacher Agency for Inclusive Education: A Systematic and International Review.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44, 42-59.
https://doi.org/10.1177/0888406420926976
[10] Englund, C. and Price, L. (2018) Facilitating Agency: The Change Laboratory as an Intervention for Collaborat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23, 192-205.
https://doi.org/10.1080/1360144X.2018.1478837
[11] Goode, J., Skorodinsky, M., Hubbard, J. and Hook, J. (2020) Computer Science for Equity: Teacher Education, Agency, and Statewide Reform. Frontiers in Education, 4, Ar-ticle 162.
https://doi.org/10.3389/feduc.2019.00162
[12] Kitade, K. (2015)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Development through CALL Practice: The Emergence of Teachers’ Agency. CALICO Journal, 32, 396-425.
https://doi.org/10.1558/cj.v32i3.26637
[13] Heckhausen, J. (2021) Invited Commentary: Societal Constraints and Individual Agency: Navigating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for Upward Mobilit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50, 437-445.
https://doi.org/10.1007/s10964-020-01311-0
[14] Raina, J. (2016) Teacher Education and Inclusionary Practices: Sharing Delhi University Experiences. Journal for Critical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 (JCEPS), 14, 175-196.
[15] Schut, S., van Tartwijk, J., Driessen, E., et al. (2020)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Learner Relationships on Learners’ Assessment Perception.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25, 441-456.
https://doi.org/10.1007/s10459-019-09935-z
[16] Hiver, P. and Whitehead, G.E.K. (2018) Sites of Struggle: Classroom Practice and the Complex Dynamic Entanglement of Language Teacher Agency and Identity. System, 79, 70-80.
https://doi.org/10.1016/j.system.2018.04.015
[17] Van de Putte, I., De Schauwer, E., Van Hove, G. and Davies, B. (2018) Rethinking Agency as an Assemblage from Change Management to Collaborative 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22, 885-901.
https://doi.org/10.1080/13603116.2017.1412514
[18] 刘新阳. 教师“眼高手低”现象解析: 生态取径的教师能动性视角[J]. 全球教育展望, 2020(11): 92-106.
[19] 徐梦珍.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能动性的个案研究——社会文化活动理论视角[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7(2): 11-15+23.
[20] 高雪松, 陶坚, 龚阳.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能动性与教师身份认同——社会文化理论视野[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8(1): 19-28.
[21] Elder, G.H., Johnson, M.K. and Crosnoe, R. (2003)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fe Course Theory. In: Mortimer, J.T. and Shanahan, M.J., Eds., Handbook of the Life Course. Handbooks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 Springer, Boston, 3-19.
https://doi.org/10.1007/978-0-306-48247-2_1
[22] 阮晓蕾. 生命历程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学习能动性个案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 2018, 6(3): 8-17.
[23] Bandura, A. (200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c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26.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52.1.1
[24] 刘杰. 教育实习生专业发展能动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8.
[25] 徐梦雪. 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杜拉能动性理论的思考[J]. 幼儿教育研究, 2017(2): 16-19.
[26] Pantić, N. and Florian, L. (2015) Developing Teachers as Agents of Inclusion and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Inquiry, 6, Article 27311.
https://doi.org/10.3402/edui.v6.27311
[27] Balgopal, M.M. (2020) STEM Teacher Agency: A Case Study of Initiating and Implementing Curricular Reform. Science Education, 104, 762-785.
https://doi.org/10.1002/sce.21578
[28] Nguyen, H.T.M. and Bui, T. (2016) Teachers’ Agency and the Enact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Vietnam.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17, 88-105.
https://doi.org/10.1080/14664208.2016.1125664
[29] Cobb, D.J., Harlow, A. and Clark, L. (2018) Examining the Teacher Identity-Agency Relationship through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6, 495-510.
https://doi.org/10.1080/1359866X.2018.1480010
[30] Buchanan, R. (2015) Teacher Identity and Agency in an Era of Accountability. Teachers and Teaching, 21, 700-719.
https://doi.org/10.1080/13540602.2015.1044329
[31] Soini, T., Pietarinen, J., Toom, A. and Pyhältö, K. (2015) What Contributes to First-Year Student Teachers’ Sense of Professional Agency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and Teaching, 21, 641-659.
https://doi.org/10.1080/13540602.2015.1044326
[32] Biesta, G. and Tedder, M. (2007) Agency and Learning in the Lifecourse: Toward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of Adults, 39, 132-149.
https://doi.org/10.1080/02660830.2007.11661545
[33] 阮晓蕾. 理想与实践的复调: 上海市某高校女性英语教师职业能动性质性案例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
[34] 王佩华. 发挥教师能动性提升移民区英语教学质量[J]. 新课程(中), 2018(2): 36.
[35] 王晓丽, 齐亚静, 姚建欣. 乡村教师教学自主权对专业发展能动性的影响: 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18(11): 92-96.
[36] 贺文洁, 李琼, 穆洪华. 学校文化氛围对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教师能动性的中介作用[J]. 教师教育研究, 2018, 30(3): 39-45+128.
[37] 黄景. 教师身份∙教师能动∙教师自主: 二十年从教经历的反思[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8): 27-31.
[38] 操太圣, 乔雪峰. 能动性与教师本体性安全[J]. 全球教育展望, 2011, 40(5): 45-49.
[39] 齐亚静, 王晓丽, 伍新春. 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及影响因素: 工作特征的探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 28(4): 779-782+778.
[40] 石艳. “停课不停学”期间教师能动性的表征与延续[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8): 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