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Demand for Social Employment
DOI: 10.12677/CES.2022.1011458, PDF, HTML, XML, 下载: 232  浏览: 68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金楷然, 郝胜宇, 刘文君, 洪一如: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关键词: 高校教育社会就业职业生涯规划高教改革人才培养University Education Social Employment Career Planning Re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摘要: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急剧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共性问题,高校教育改革虽然在不断推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问卷对在校大学生、求职大学生、已就业大学生、企业人员、大学教师五类群体进行调查并结合访谈后发现高校目前主要存在与企业接壤不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落实性、引导性低,教师学生考核制度不合理,部分课程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等五大问题,基于此,高校可实行加强校企合作、职业生涯规划小班化、方向化、学生教师多元考核、“间隔年”教学体制改革等六大改革对策,以期提高高校对接社会就业的能力。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increased sharply,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common social problem, and although the reform of college education is constantly advancing,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to the five types of college students, job-seek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ed college students, enterprise personnel, university teachers to investigate, combined with the interview found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ently mainly have insufficient border with enterprises, career planning course implementation, low guidance, teacher and student assessment system is unreasonable, some course content lags behi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ive major problems. Based on thi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implement six reform measur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aking career planning small classes, direction, multipl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gap year” teaching system refor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nnect with social employment.
文章引用:金楷然, 郝胜宇, 刘文君, 洪一如.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1): 2930-293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1458

1. 引言

教育关乎人之生存,民之生计,国之生机,大学教育更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近年来,面向新发展格局,国家不断推行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政策,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在“十四五”政策中提出帮助应用型高校加速产教融合发展 [1],支持应用型高校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然而在高校对接社会就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每年大学向社会输送约1000万的技能人才 [2],这些人才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本应该作为人才和科研“智库”高地的大学,科技成果与社会需求“两张皮”,一边是大量科技成果“睡大觉”,一边是渴望新技术的企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3]。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综合访谈发现毕业生就业求职过程中出现自身能力与社会企业需求不匹配的情况,目前大学教育仍存在众多问题,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是当前高校改革的重中之重。

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在校大学生、求职大学生、已就业大学生、企业人员、大学教师五大群体,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了不同的调查问卷。通过预调查确定问卷题目及样本量,正式调研于2022年1月开展,本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线上派发,发放并回收问卷后筛除选项重复过高、与实际明显不符的问卷,问卷有效率达94.37%。

据回收的问卷结果统计,如表1所示,各问卷填写情况中在校大学生占49.48%,求职大学生12.30%,已就业大学生占14.92%,企业人员占14.14%,大学教师占9.16%;地区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相对较为均匀;对于学校类型,985占8.64%,211占44.75%,一本占22.84%,二本占16.67%,三本占3.09%,专科占4.01%,因此问卷填写涵盖学校及地区较为广泛,数据分析具有可靠性。

对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各个问卷中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所以可以推断此调查问卷的可信度较高;KMO检验的结果显示,KMO的值为0.666,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显示,显著性P值为0.001**,水平上呈现显著性,拒绝原假设,各变量间具有相关性,因子分析有效,具体数据如表2表3所示。

Table 1. Table of sample questionnaire

表1. 问卷样本情况表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Table 2. Questionnaire reliability test result table

表2. 问卷信度检验结果表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Table 3. Questionnaire validity test result table

表3. 问卷效度检验结果表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3.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需求不匹配的原因

3.1. 高校与企业接壤不足

根据表4问题1和问题2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有70.37%的受访企业人员表示目前招聘的大学生能力与公司期望的差距较大,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未来企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掌握不足。有53.70%的受访企业人员表示学校专业知识不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并且有81.48%的受访企业人员认为招聘的大学生工作实践经验不足,不了解市场行情,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深入思考。由此可见,企业和高校接壤不足,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难以满足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而部分高校与企业有相关的合作对接,但合作对接互动等大多数仅限于校招时期,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并未有效传达至目标院校,导致高校最终培养的人才并不能直接与社会就业需求相匹配。

Table 4. Questionnaire data rectification table

表4. 问卷数据整理表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3.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就业引导性差

表4问题3所示,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执行性较差,学校相关课程对学生就业引导性低。有48.7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用不大,理论大于实践,导致效果较差,大学生对未来择业方向仍然感到迷茫困惑。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落实性较差,且内容空洞、流于形式。根据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且对未来要从事的行业并不了解,同时有37.5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在临近就业前才开始了解,仅有4.09%的受访大学生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导致大部分应届大学生不了解社会企业的就业需求,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就业情况,从而出现无从下手,渐渐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的现象,最终导致就业难、“伪就业”甚至失业的社会难题出现 [4]。

3.3. 学生考核重理论轻实践

表4问题4调查数据显示,有60.00%的受访者表示大学教育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并有72.42%的参与者表示目前大学生考核方式过于依赖分数和量化考核,对大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估主要依靠理论考试分数而非实践动手能力 [5]。通过与教师深度访谈,我们得知目前授课更加偏重理论的讲解,忽视对学生的知识消化、加工、整合和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因而出现了部分“高分低能”的毕业生。然而,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多数企业更青睐于实战能力强、积累众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很多高校对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忽视导致企业只能将岗位要求从本科提升至研究生,最终导致众多本科生盲目跟风考研,放弃就业。

3.4. 教师考核重科研轻教学

据了解,目前国内高校对教师考核存在较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对于新入学讲师的升职存在科研论文唯一评判,并且非升即走的现象,高校教师通过科研获得的“奖励”远远超过教学,目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情况严重误导了教师的工作方向和教学态度,教师为达到相关考核标准,主要精力全部放在科研上,而精研教学的时间大幅减少,导致教学质量不断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各大高校排名机构把学校的科研水平作为主要评价点,所以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普遍重科研轻教学,最终导致“校强学生弱”的畸形情况,同时对教学的忽视更不利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6]。

3.5. 高校课程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

表4问题5调查数据分析,有8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教学内容存在长时间不更新的情况。很多教学内容未跟上社会发展,难以和社会发展接轨。根据对高校教师的深度访谈得知:传统教科书的修订需要经过审核、校对、运输等多重环节,并且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新教材意味着重新备课学习,时间成本较大。因此很多大学课程依旧反复用着同一本教材,上着同一堂课。正是“学生届届无穷已,课堂年年总相似”。随着知识获取方式的数字化,知识生产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若我们的教学仍然重复陈旧的内容,人才培养或将成为无稽之谈。正如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所言:“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走在了大学前面,需求走在了我们前面。我们的知识供给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我们的思想知识都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7]。”由此可见,目前高校课程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亟待改进。

4. 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对策

4.1. 企业人才进课堂、教师学生进企业

1) 企业人才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接轨

高校应该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并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培养计划;提高师资力量,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外聘本行业的优秀人才为学生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并接触到前沿技术和核心理论,也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从而具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更早地为日后应聘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2) 教师学生进企业,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

高校教师可以在相关专业课上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内部实践,通过沉浸式实践教学,构建一个全真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了解就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同时将工作内容与理论课程有机衔接起来,以实践项目及学习模块的形式呈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思考,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最终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产教合一的共赢局面。

4.2. 职业生涯课程小班化、方向化

1)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小班化

小班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常在30人以内,教师把学生视为不同人格、兴趣爱好、知识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体对待 [8],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及时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同时注重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创新,使学生主动地得到优质的教育发展。小班化教学模式为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拓展了时间和空间,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综合素质和职场就业能力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方向化

高校可以开展不同就业方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譬如按照国企、外企(国内)、出国工作、自主创业、考研升学不同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分类。在考虑到学生职业选择的独特性之下,结合学校实际能力来细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方向,使课程内容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观念 [9]。

4.3. 突破传统,实行多元量化学生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要纠正不良考试心态,学生不能只注重期末的卷面应试成绩,应该将部分精力倾向于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弱化传统的百分制考核形式,提高平时成绩比重,丰富考题内容和形式,构建多元化学生成绩考核体系(增加校外实践、项目创办、竞赛合作等新级量化内容)。最后,改革现有的考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在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给予其一定程度上职业实践能力的探索空间。

4.4. 互补共建,加强“理论型 + 应用型”教师队伍管理

针对目前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高校应该加强“理论型 + 应用型”教师队伍管理 [10]。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可以提供不同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组合让不同职称的教师自由选择,并且与职称评定挂钩(“理论型”教师偏向于重科研轻教学,而“应用型”教师则反之)。同时,在注重提高教师待遇水平的前提下,引导形成优良的师风师德,进行相应教学与学术培训活动,培养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兴趣。

4.5. 教研相长,建设常规化教学更新机制

首先,高校要贯彻教学更新机制常规化,建设高校间多元化共享教材与教学内容平台。其次,尝试建立教学效果反馈平台,以专家和学生为评价主体,及时发现差距,弥补差距。再者,召开日常学术研讨会议,聚焦行业尖端风口,促进课程内容与体系的建设创新。最后,不仅要追求教学内容的新颖,还要注重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生考核等多位一体的同步更新。

4.6. 推行“间隔年”教学体制改革

高校可以在本科二年级结束之后、大三下学期开始之前进行小型“间隔年”教学体制改革,即将教学时间分为“2 + 0.5 + 1.5”三个阶段。在这半年内,学生自行面试、实习、支教、义工、游学、工作或者创业,在此一年后再继续学习大学理论课程。通过思考与尝试,使“择业而非就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学生去选择一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长久坚持和热爱的事业,规划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5. 结语

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之大计,党之大事。面对社会的飞速变化与发展,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迎来了严峻考验,高教改革也尤为迫切。当今高校与社会就业对接出现脱节,大学生犹如温水蛙,不了解环境形势,更如井底蛙,局限于寸步之中。企业走进校园,学生走入企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小班化、方向化,学生考核制度多元化,实行“间隔年”教学体制等系列改革措施,有助于让学生对企业和社会需求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清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形成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开展全方位学习,提升个人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减少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基金项目

大连海事大学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研究成果,项目课题:《市场营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课题号IC-21-019。

参考文献

[1] 央视网. 新征程开局“十四五”: 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赋能[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1-04/15/content_5599743.htm, 2021-04-15.
[2] 人民日报. 每年向社会输送约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 职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0-10/29/content_5555703.htm, 2020-10-29.
[3] 丁雅诵. 人民日报三问高校: 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EB/O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54135, 2016-11-03.
[4] 杜亚辉.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反思[J]. 知识经济, 2018(2): 42-44.
[5] 刘彦华. 2016中国教育小康指数: 72.8中国教改路在何方? [J]. 小康, 2016(18): 58-65.
[6] 叶信治. 大学教学提升科研: 意义、表现和路径[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11): 59-65.
[7] 王树国.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 1-4+9.
[8] 周成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小班化教学模式研究[J]. 科教导刊(下旬), 2016(6): 91-92.
[9] 苗利华. 小班化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 新课程(中旬), 2013(6): 3-5.
[10] 谢军.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