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心理学领域松–紧文化相关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Review of Cultural Tightness and Looseness in the Field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DOI: 10.12677/AP.2022.1212481, PDF, HTML, XML, 下载: 269  浏览: 823 
作者: 孟 欣: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松紧文化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Cultural Tightness and Looseness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摘要: 为探究松–紧文化研究热点与趋势,揭示国际现有研究状况,文章将Web of Science收录的以松–紧文化为主题的文献作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对松–紧文化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聚类、文献共被引、机构分布和关键词突现进行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松–紧文化研究热点做进一步阐述与分析,并提出了研究展望与不足。
Abstract: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cultural tightness and looseness and reveal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tatus, this paper takes the literature on the topic of cultural tightness and looseness included in Web of Science as the data source, and uses CiteSpace to make a visual analysis of keyword clustering, literature co-citation, institutional distribution and keyword emergence in the studies on cultural tightness and looseness. On this basis,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cultural tightness and looseness are further elaborated and analyzed, and the research prospects and shortcomings are put forward.
文章引用:孟欣 (2022). 跨文化心理学领域松–紧文化相关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心理学进展, 12(12), 3977-398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12481

1. 引言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直是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关注的话题。过去大多数研究致力于用价值观来解释文化差异,但仅专注于内部的价值观而忽视外部环境的制约让许多文化现象得不到完整的解释。作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新维度,松–紧文化是指社会规范的强度和对偏差行为的惩罚程度(Gelfand et al., 2006)。规范强度是指在特定文化中,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的严格程度;惩罚程度是指当个人违反规范时所受到的惩罚的严重程度。松–紧文化中的“紧”指社会规范强,对偏差行为的惩罚度强,包容度低;而“松”是指社会规范弱,对偏差行为惩罚度弱,包容度高。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理解松–紧文化对解释复杂的文化现象,促进跨文化的研究至关重要。与国内相比,国外有关松–紧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范围较广,探究国际上对松–紧文化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对我国进一步深入研究松–紧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拟在对国际松–紧文化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文献的内容分析,探讨国际松–紧文化研究的现状、热点问题和前沿话题,以期为跨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绘制了各种图谱,该工具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梅教授基于科学发展模型理论和引文分析方法等Java语言应用开发的一个多维度、动态、分时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结合文献内容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是近年来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利用CiteSpace软件的词频和共词分析功能,可以对作者、机构、国家/地区合作网络进行分析。经过对文献共现和共被引的分析,可以将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可视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该领域的研究基础、前沿和热点。本研究利用CiteSpace6.1. R3软件对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机构分布和关键词突现进行分析,绘制知识图谱,分析松–紧文化的研究热点、机构分布和研究前沿。

2.2. 数据来源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与其他数据库相比,Web of Science收录的研究数据更加全面、翔实、权威,是全球研究人员普遍认可的文献检索系统。本研究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以TOPIC: (“tight culture”) OR TOPIC: (“loose culture”) OR TOPIC: (cultural tight*) OR TOPIC: (cultural loose*)检索式进行检索,时间跨度设置为所有年份,共检索到文献609篇(截至2022年10月30日),限定发表语种为英文,选取文献类型为论文(article)、会议论文(proceedings paper)和综述论文(review article)的文献进行精炼,而后导出所有参考文献,记录内容为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文件格式选取纯文本,利用CiteSpace6.1. R3的去重功能,最终保留数据为583篇文献。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松–紧文化研究的主题热点分析

网络节点选keyword,运行CiteSpace软件,生成由关键词频次表施引文献主题组成共词网络图谱,对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共有693个节点和1361条边。如图1聚类分析生成的图谱共有以下模块。

Figure 1. Keywords clustering map

图1. 关键词聚类图谱

1) 松紧度:松–紧文化中的“紧”指社会规范强,对偏差行为的惩罚度强,包容度低;而“松”是指社会规范弱,对偏差行为惩罚度弱,包容度高。Pelto (1968)在对传统社群的研究中第一次量化了松紧度。例如,他观察到赫特人(Hutterites)、汉诺人(Hanno)和卢巴拉人(Lubara)是紧文化,因为他们的社会规范严格,且违反规范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相反,布什曼人(Kung Bushman)、库贝欧人(Cubeo)和斯克特拉普斯人(Skolt Lapps)是松文化,他们的社会规范相对宽松,且对偏差行为有着更大的容忍度。文化的松紧度不仅可以从国家层面来测量,还能从州或省以及个人层面来测量。例如,虽然美国从国家层面上进行测量属于松文化,但其50个州文化的松紧程度却并不相同,且存在较大差异(Harrington & Gelfand, 2014)。同样,虽然中国从国家层面进行测量属于紧文化,但从各省层面进行测量,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hua & Jin, 2019)。最后,松紧度的测量同样适用于个体层面,虽同属于一个国家或者社群,但不同个体对文化的松紧度在主观感知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2) 气候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全球气候显著变暖,气候变化作为某种集体威胁逐渐受到了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高度重视。研究者在松–紧文化和COVID-19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在集体威胁(如COVID-19)时期,收紧社会规范的紧文化会带来一定的进化优势(Gelfand et al., 2021)。虽然紧文化是国家成功应对集体威胁的重要预测因素,但却不是其他集体威胁,如气候变化的预测因素(Drummond et al., 2021)。一方面,与应对气候变化相比,人们在应对COVID-19时有着更大的意志,而对于气候变化,人们会感到相对无助。那么,当应对集体威胁的行为更有可能实现,并且人们能对此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时,这种行为更容易被社会压力机制所激励。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与其他集体威胁的不同在于,人们通常将COVID-19与死亡联系到一起,且这种病毒的危害可轻易被人们所察觉,是一种近端威胁。相比之下,气候变化的危害离我们相对较远,而事实上,气候变化与死亡率的上升紧密联系(Oudin Åström et al., 2013)。虽然紧文化不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预测因素,但是紧文化是改善科学共识信息传播的重要社会载体,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的气候变化研究可以着眼于紧文化在气候变化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传播的广泛性等方面的作用。

3) 感知:随着学者们对松–紧文化的关注增多,该领域与感知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首先,Aktas等人(2016)第一次研究了松–紧文化如何影响公众对领导能力的感知,经过对样本的分析得知,紧文化与公众对自主型领导力的感知呈正相关,与公众对魅力型领导力和团队型领导力的感知呈负相关。以往的研究几乎不约而同地专注于研究文化价值观与领导力感知的关联,该研究不仅扩大了跨文化领导力研究的范围,更填补了松–紧文化对领导力感知的影响这一空白。其次,松–紧文化对消费者保险欺诈感知的影响是该领域学者的研究热点(Zourrig et al., 2018, 2021)。保险欺诈在各个国家普遍存在,但在不同文化下,人们对保险欺诈的感知有所不同,其中包括对保险欺诈的容忍度和对欺诈风险的感知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与松文化相比,紧文化下的消费者对欺诈行为的接受程度更低,风险感知更高,这主要是因为紧文化的社会规范和惩罚力度更严格,对犯罪的控制力度更大。最后,Stamkou等人(2019)探讨了松–紧文化对权力感知的影响。人们对违反规范者的反应不尽相同,一方面,违反规范的行为在观察者眼中会显得强大,因为该行为表达了自主和自由的意志,这有利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违反规范可能会引起观察者的愤怒,这有损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为解决这一悖论,研究者将松–紧文化纳入考虑范围,结果表明,在紧文化下,人们倾向于认为遵循规范者更有权力。

4) 地理差异:同一社会群体下,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其文化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所以,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松–紧文化的影响也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以中国举例,总体而言,中国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以小麦种植为主,农作物种植的差异逐渐发展出了文化上的差异。在中国历史上,与小麦种植区相比,水稻种植区往往有着更严格的社会规范,而且这种现象并非仅仅存在于中国(Talhelm & English, 2020)。这主要是因为稻农们为满足种植水稻的高劳动力需求而交换劳动力,这是所有水稻种植国家的一种普遍现象。当然,并不是只有稻农们互相帮助,麦农们也会互助,但是这两种互助是不同的,水稻种植区的劳动力交换更加关键,管理制度也更加严格,而小麦种植区的交换与管理制度则相对宽松随意。即使农业不再是大多数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历史上地理差异所导致的农业习惯差异依然会影响到文化维度的松与紧。

5) 文化演进:松文化与紧文化,究竟哪种文化更具有进化优势?松–紧文化理论和文化生态系统方法的互补可以解决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根据松–紧文化理论的预测,生态威胁会导致紧文化和松文化社群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竞争。例如,在出现重大病毒或恐怖威胁后,趋紧的社群可能会发展为主导力量。相比之下,威胁性小和流动性高的环境才可能会促进松文化社群的发展。中等威胁的环境甚至可能同时促进紧文化和松文化的发展,因为两者都有各自的文化生态位(cultural niche),即松文化的社群通过创新获得发展,而紧文化的社群通过严格管理得到推动。那么,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在动态的生态环境和社群方面,文化规范的强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看到两种理论互补性的同时我们还需了解其相似性,松–紧理论和文化生态系统方法都适合研究文化中的环境变化。例如,Harrington和Gelfand (2014)通过收集美国各地生态威胁率的数据,预测了州一级的松紧度变化。正如研究结果所示,任何文化群体中松紧度的动态变化皆取决于环境变化。对于研究文化演进而言,将松–紧文化理论与文化生态系统方法相结合是一种理想化的知识结合,这有利于探究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演进的本质。

3.2. 松–紧文化研究文献共被引分析

基于图2的文献共现,梳理出松–紧文化研究的前6篇最高频共被引文献(表1)并对其进行解读,总结出松–紧文化研究发展历程中的热点话题。

Figure 2. Literature co-citation map

图2. 文献共被引图谱

Table 1. The first 6 high-frequency co-cited articles

表1. 前6篇高频被引文献

由上表可知,高被引文献第一位聚焦于美国各州的松紧程度,该研究表明美国各州的松紧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且趋紧的州往往面临更大程度的生态威胁和历史威胁。同时,文章探讨了松–紧文化与美国各州的社会稳定性、自我控制程度、创造力、人格特质、幸福感、歧视问题等方面的联系。

高被引文献第二位基于全球数据进行了松–紧文化与COVID-19病例和死亡人数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紧文化的国家通过加强社会规范,更好地控制了COVID-19病例和死亡人数,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紧文化的国家都将疫情限制在可控范围内,而是说在集体威胁下,松文化可能成为一种不利因素。该研究为未来探讨松–紧文化与集体威胁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高被引文献第三、四位皆探究了松–紧文化中的社会规范。以往对于文化现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内部的价值观而忽视了外部的环境制约,而社会规范恰好能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深入探讨复杂的文化现象。人类在制定和执行社会规范方面的能力独一无二,但不同群体的社会规范的强度存在着很大差异。经历过高度领土威胁、自然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的人类群体,其文化会逐渐趋紧,即对偏差行为有着更为严格的惩罚和更轻程度的容忍,以协调其社会规范。相反,社会威胁和历史威胁程度较轻的区域,其文化会逐渐趋松,即对偏差行为的惩罚较弱,容忍度较高。社会规范作为松–紧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在该研究领域一直处于核心位置。

高被引文献第五、六位分别着眼于中国和美国背景下松–紧文化的差异,由此看来,松–紧文化在中国和美国的研究与应用最为普遍和广泛,且这两个国家对松–紧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根据对该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松–紧文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松–紧文化与创新。之前的研究单一地认为紧文化与创新呈负相关,忽略了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的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紧文化与策略性创新之间的正相关。紧文化下的人们往往更偏好策略性创新,而非实质性创新,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受紧文化的影响变得更为谨慎,尽可避免错误的机会,从而削弱了尝试实质性创新想法的倾向。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人们接触到的知识大多都是共同的而非多样的,因此,紧文化背景下的创新更可能以一种渐进的方式(策略性创新)发生而非激进的方式(实质性创新)。而在松文化背景下,社会更多地鼓励差异性和多样性,这极大地增加了实质性创新的可能。

2) 松–紧文化与幸福感。过紧或过松的文化环境皆不利于人们的幸福感。一方面,极端的紧文化可能因为过度的行为约束和日常限制而让人们感到强烈的不幸福感,另一方面,极端的松文化可能因为过度的自由和社会混乱而让人们产生强烈的不幸福感。事实上,并不是单独的松文化或紧文化让人们感到幸福,正如Plaut et al. (2012)的研究所说,松–紧文化能引起幸福感的外界刺激和内在因素并不相同,还需与其他文化特征相匹配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3) 松–紧文化与人格特质。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被称为是人格“大五”因素,这已成为目前人格特质理论的最佳范式(李红燕,2002)。Gelfand (2011)等人通过大五人格模型检验了松–紧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紧文化下的人们的确表现出更大的尽责性,这一维度与以下特征有关:控制冲动、自我约束、谨慎、自律、延迟满足、渴望秩序和遵守规则;紧文化与开放性呈负相关,这一维度与以下特征有关:非传统的价值观、经验丰富、好奇心强、对文化的宽容和新颖性;研究同样发现宜人性与紧文化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神经质和外倾性维度与松–紧文化无显著关系。

3.3. 松–紧文化研究的机构分布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的机构共现功能,结合Web of Science自带的引文分析功能探讨松–紧文化研究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分布情况。检索所得583篇文献分别来自506个研究机构。由表2可知,发文量前三名的机构分别是:西班牙高等科研理事会(8篇)、马里兰大学(7篇)以及中国科学院(6篇),上述机构在此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巨大。从机构所在地分布来看,发文量排名前14位的机构主要分布在西班牙、美国、中国、丹麦、英国、瑞典、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俄罗斯,这些国家是松–紧文化研究的主要阵地。CiteSpace机构共现结果发现,该共现网络共有506个节点、473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37,各研究机构之间连线较少,分布较为零散,这说明松–紧文化研究领域的机构间的合作不够,还未构成十分紧密的机构合作网络,详见图3

Table 2. The top 14 institutions in terms of volume of publications

表2. 发文量排名前14位的机构

Figure 3. Mechanism distribution map

图3. 机构分布图谱

3.4. 松–紧文化研究的前沿分析

突发性检测被认为是高度活跃研究领域的指示器,它可以探索新兴的趋势和转瞬即逝的潮流。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6.1.R3对关键词进行突发性检测,提取突现关键词并按爆发强度依次排列,如图4所示。在图4中,Keyword代表检测出的突现关键词,Year代表检测的初始年份,Strength代表突现强度,Begin和End代表突现关键词的起止年份,红色方块代表突现频次。

Figure 4. Key words emergence map

图4. 关键词突现图谱

图4可知,松–紧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进化(evolution)、影响(impact)、表现(performance)和社会规范(social norm)这四个突现词。由于文献数据较少,突现关键词也较少。其中,社会规范是强度最高的突现词,突现强度达到4.95,突现年份为2020~2022年,突现频次是3,成为前沿词语,余热至今未散,说明这一研究主题在近几年乃至未来将会持续成为研究的前沿热点。表现是位列第二的突现词,突现强度达到4.45,该词从2018年开始突现,至2022年结束,突现频次是5。进化是位列第三的突现词,突现强度达到4.04,该词在2016年开始突现,成为松–紧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最早的前沿热点词,直到2018年结束,突现频次是3,进化在这些年份作为松–紧文化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得到了广大学者广泛而持续的关注,但目前该主题研究已经进入了稳定沉淀阶段。影响是位列第四的突现词,强度达到3.61,该词从2016年开始突现,至2022年结束,突现频次是7。

4. 研究展望与不足

4.1. 明确松–紧文化的概念

为保证松–紧文化的效度,我们需要澄清松–紧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维度。首先,松–紧文化不同于集体主义–个体主义(Collectivism-Individualism)。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指的是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强调与群体的紧密联系(Hofstede, 1984),而非自理或关照他人,无关社会规范的严格程度和包容程度。其次,松–紧文化不同于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即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Hofstede, 1984)。尽管紧文化下的社会在不确定性规避方面的可能性更高,但紧文化下的社会也有着更多的明确的规范,而这种规范可以消除个体面对不确定情景时的压力。最后,松–紧文化不同于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Index),即权力在社会中平均分配的程度(Hofstede, 1984)。从概念上来说,在高度不平等(高权力距离)的文化和在高度平等(低权力距离)的文化中,严格的社会规范和惩罚都可以得到强化和维持,因此,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较低。

4.2. 深入开展松–紧文化影响机制研究

之前的研究发现,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紧文化往往与贫穷、健康状况不良有关(Harrington & Gelfand, 2014),然而,Chua & Jin (2019)等人研究发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紧文化与更高的城市化水平相关,具体而言,更高的人口密度、更高的经济增长、较低的贫困率、较高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生育率和更好的健康状况等指标都支持了这一结论。由此可见,不同背景下松–紧文化的驱动因素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未来研究中需要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差异,综合考察被试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松–紧文化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者在后续研究中还可以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角度讨论松–紧文化的影响因素,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为松–紧文化研究根植于中国本土提供探索的思路。

4.3. 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如今,国外已经形成了松–紧文化研究的核心机构群,且为该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核心机构的研究领域可以为国内研究人员寻求对外合作、构建学术共同体指引道路。另外,国内各院校、科研机构之间需要加强协作,建立核心研究团队,积极参与对外交流与合作研究。同时,国内学者应积极开展松–紧文化的本土化研究,推动松–紧文化研究的良性发展,为国外学界贡献中国的知识和经验。

参考文献

[1] 李红燕(2002). 简介“大五”人格因素模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S1), 89-91.
[2] Aktas, M., Gelfand, M. J., & Hanges, P. J. (2016). Cultural Tightness-Looseness and Perceptions of Effective Leadership.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7, 294-309.
https://doi.org/10.1177/0022022115606802
[3] Chua, R., & Jin, M. (2019). Mapping Cultural Tightness and Its Links to Innovation, Urbanization, and Happiness across 31 Province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6, 6720-6725.
https://doi.org/10.1073/pnas.1815723116
[4] Drummond, A., Hall, L. C., Palmer, M. A., Hughes, J., & Sauer, J. D. (2021). Cultural Tightness Does Not Predict Action on the Collectiv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5, e251-e252.
https://doi.org/10.1016/S2542-5196(21)00055-3
[5] Gelfand, M. J., Nishii, L. H., & Raver, J. L. (2006). On the Nature and Importance of Cultural Tightness-Loosenes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1, 1225-1244.
https://doi.org/10.1037/0021-9010.91.6.1225
[6] Gelfand, M. J., Jackson, J. C., Pan, X., Nau, D., Pieper, D., Denison, E., & Wang, M. (202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Tightness-Looseness and COVID-19 Cases and Deaths: A Global Analysis.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5, e135-e144.
https://doi.org/10.1016/S2542-5196(20)30301-6
[7] Gelfand, M. J., Raver, J. L., Nishii, L., Leslie, L. M., Lun, J., Lim, B. C., & Yamaguchi, S. (2011). Differences between Tight and Loose Cultures: A 33-Nation Study. Science, 332, 1100-1104.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97754
[8] Harrington, J. R., & Gelfand, M. J. (2014). Tight-ness-Looseness across the 50 United Stat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 7990-7995.
https://doi.org/10.1073/pnas.1317937111
[9] Hofstede, G. (1984).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Vol. 5). Sage.
[10] Oudin Åström, D., Forsberg, B., Ebi, K. L., & Rocklöv, J. (2013). Attributing Mortality from Extreme Temperatures to Climate Change in Stockholm, Sweden. Nature Climate Change, 3, 1050-1054.
https://doi.org/10.1038/nclimate2022
[11] Pelto, P. J. (1968).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ight” and “Loose” Societies. Transaction, 5, 37-40.
https://doi.org/10.1007/BF03180447
[12] Plaut, V. C., Markus, H. R., Treadway, J. R., & Fu, A. S. (2012).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elf and Well-Being: A Tale of Two Citi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8, 1644-1658.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2458125
[13] Stamkou, E., van Kleef, G. A., Homan, A. C., Gelfand, M. J., van de Vijver, F. J., van Egmond, M. C., & Lee, I. C. (2019). Cultural Collectivism and Tightness Moderate Responses to Norm Violators: Effects on Power Perception, Moral Emotions, and Leader Suppor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5, 947-964.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8802832
[14] Talhelm, T., & English, A. S. (2020). Historically Rice-Farming Societies Have Tighter Social Norms in China and Worldwid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7, 19816-19824.
https://doi.org/10.1073/pnas.1909909117
[15] Zourrig, H., Park, J., El Hedhli, K., & Zhang, M. (2018). The Effect of Cultural Tightness-Looseness on Fraud Perception in Insurance Ser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and Service Sciences, 10, 138-148.
https://doi.org/10.1108/IJQSS-02-2017-0016
[16] Zourrig, H., Zhang, M., El Hedhli, K., & Becheur, I. (2021).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Deceptivenes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Santa Barbara, 38, 469-483.
https://doi.org/10.1108/JCM-09-2020-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