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English Course in Light of Integration
DOI: 10.12677/CES.2022.1012469, PDF, HTML, XML, 下载: 201  浏览: 39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殷 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一体化《综合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Integration Comprehensive English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System
摘要: 目前,课程思政已步入深化和系统化的关键期,亟需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以及课堂与实践的联动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学科专业一体化视域下,结合《综合英语》课程特点,构建了由“知识模块”、“价值模块”和“行为模块”所构成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通过育人体系“知识–价值–行为”的有机衔接和动态转换,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素养并对接社会现实,既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又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Abstract: Nowadays,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lready entered into a critical period of deepening and systematization.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 specialty and course, as well as the linkage betwe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 English and constructs an educ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knowledge module”, “value module” and “behavior modu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organic connection and dynamic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value-behavior” in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tries to guide students to transform their knowledge into their own accomplishments and meet social requirements as well, which can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individual development, but also perform the function of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society.
文章引用:殷鸯. 一体化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2): 3009-301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2469

1. 引言

“课程思政”理念从2014年提出以来,经历了从理念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念深化这样一段历程,并在2020年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随着《纲要》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牵头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这意味着课程思政已步入深化和系统化关键期。

目前各高校对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达成一致意见,并进行了一系列深度思考论证,如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 [1] [2];从外语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角度构建教学模式 [3] [4];结合具体案例探索外语教材思政路径 [5] [6];重构教学内容挖掘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7] [8] 等。关于“课程思政”不同层面的论证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但在以下两方面尚待加强:一是加强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使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同频共振、协同发展。二是加强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联动研究,打通课内外边界,打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轨并行的教学闭环。结合以上问题,本文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为例,在学科专业一体化视域下探索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2. 学科专业一体化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特点分析

《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综合英语》这门课的定位是专业核心课程。《指南》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9]。指南对教学内容的描述是“按题材主题组织教学单元,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综合特色,融语言、文学、翻译和文化知识于一体,通过语言交际任务促进听、说、读、写、译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全面发展。同时融合语言与知识教学,强调整体系统性” [9]。概言之,《指南》对《综合英语》的定位和描述主要围绕“综合性”和“整体系统性”展开。

在学科专业一体化视域下综观《综合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构建三大模块。首先,学科以知识体系为分类,《综合英语》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系统性体现了其内在跨学科性,需把课程目标置于整体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下进行考量,构建“课程知识模块”。其次,专业以职业面向为分类,旨在“通过开设系列课程培养能够从事某一职业的人才” [10]。《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社会用人的适用性,考虑学生的职业面向特点,通过构建“课程行为模块”达至学以致用的目的。再次,课程目标中的素养目标实际上对标的是育人目标或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元素以知识体系为依托,需有机融入某一知识体系。《综合英语》课程的综合性和跨学科特点,使得思政的融入变得更为自然,更容易从不同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最具价值性的知识,构建“课程价值模块”,积极回应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3. 《综合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课程思政”与“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职业面向”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从三者的关联性出发,本文拟构建由“知识模块”、“价值模块”和“行为模块”所构成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见图1)。通过“深度教学”促进知识、素质和能力之间的有效转化和整体关联,实现课程思政“思想性”和“科学性”的深度融合。

Figure 1.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English

图1. 《综合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该育人体系最终呈现的是“模块”、“路径”和“体系”之间“点–线–面”的关系。“知识模块、价值模块、行为模块”三大模块是“点”,分别承担了综合英语课程中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功能和任务;“提炼–内化–外化–升华”四条路径是“线”,联结三大模块,促进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有效转化和有机融合;育人体系是“面”,通过整体育人体系的构建,带动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手段革新和实践活动拓展等。由此,实现从“点”入手,抓“点”促“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取得综合育人效果。

3.1. 知识模块构建

外语学科曾一度被认为是工具性学科,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外语学科之前按语种分类,知识体系不明显。2017年,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按知识体系划分为五大类: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此次调整是对外语学科人文性的最终确定,使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有了知识载体。具体落实到《综合英语》课程,可从现有教材建设、微课建设和平台资源建设来构建课程知识模块。

3.1.1. 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提炼课程思政元素

《综合英语》现有教材建设可从课文知识点提取和练习设计两方面去提炼思政元素。

课文内容通常包括学科层面的内容,因此对课文知识点的提取应与学科知识体系具有恰适性。《综合英语》教材本身按单元主题编排内容,但某些单元主题具有同构性,因此需对类似的知识单元重构编排,使每单元对应不同的知识体系。课文知识点的提取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在主题框架下来看待单元篇章,挖掘主题相关知识点;第二,从价值观念上进行中西对比,提炼核心价值知识;第三,从中西文化知识方面进行提炼,一般教材中涉及到的西方文化知识会比较多,中国文化知识往往缺失,因此可适当补充中国文化知识,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特色文化知识。

就单元练习设计而言,可结合课后练习中的语言点进行相关拓展。首先,在词汇练习设计中渗透课程思政。比如说,将单词置于某一特定现实语境中进行分析和讲解。如“civilized”这个词,我们将其置于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中的某篇报道中来进行分析,“For a half-century, the west has been trying to bring China into the coalition of the civilized.”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西方想要把中国引入他们所谓的文明联盟”,但隐含了中国目前是“uncivilized”的意思。通过“civilized”这样一个词汇就表现出他们的傲慢、自大、狂妄和无耻。就这一个词,在练习设计时提供真实语境,不但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义、用法,也可以借此了解西方的霸权主义和中国的立场。其次,在语法练习设计中渗透课程思政。语法练习可联系实际,提供真实素材,让学生在有话可说的基础上提升价值观念。比如说,让学生用“进行时 + 频率副词”这个语法匿名表达对某个舍友或同学行为的不满。同学可能会产出这样的句子“She is always making noises when I study in the dorm.”列出后,让学生看看自己是否有此不良行为。从语法练习和反思中提升人文素养。再次,在翻译练习设计中渗透课程思政。翻译练习亦可提供真实语料,比如说让学生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语料库平台中去寻找相关翻译技巧的真实例句,在巩固翻译技巧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观点和中国表述,为进一步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打下扎实基础。

3.1.2. 有效补充微课视频,凸显课程思政主题

微课建设是对教材建设的补充和完善。一方面,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而教材的内容更新一般会略微滞后,因此需要采用微课的形式加强育人知识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育人元素只是简单涉及,需要用微课视频加以深化和系统化。

《综合英语》的微课视频可通过关键词与主要素材进行关联,关键词可以是专业知识点背后的“故事”、“人物”、“现象”、“问题”等。如我们讲到抗疫会提到钟南山,讲到民生会想到袁隆平,讲到文物保护会谈到樊锦诗,相关话题知识和人物相关联,可提炼成一个个思政微视频。一些现象,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中国贡献等现象也可以融入微视频中。一些国际热点问题,如中国如何去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粮食问题、国际安全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中国的贡献是什么?这些问题通过挖掘,以微视频的形式加以拓展,“才能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1]。

3.1.3. 积极拓展平台资源,完善课程思政体系

长期以来,外语教育因过于偏向外语而忽略了母语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培育,亟需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表达 [8]。因此,《综合英语》线上平台资源库建设考虑积极拓展中国元素,从“中国道路”、“中国外交”、“中国文化”三个思政模块来进行构建。

中国道路主要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外文文献为基础;中国外交包括《中国外交》白皮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内容;中国文化涵盖《道德经》《中国文化读本》《中国传统文化外译》等内容。每一个模块还包括来自中国国际电视台、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关于时事和国家政策发展最新解读的外文文本和视频材料,使教学资源既有理论深度,又能紧跟时代脉搏,以满足不同知识单元教学选择的需要。同时,在每一模块下设不同的主题,每一主题包括对该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指导性概述、主题概念的理论性阐释、相关具体成果的素材等。如“中国外交”这一模块下的“一带一路”主题,指导性概述为“适用于全球治理,公共产品等相关问题”,理论性阐释为“中国道路/中国外交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成果素材为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学院承担的丛书译著等。

3.2. 价值模块构建

从知识模块中提炼出的价值性知识需要通过“内化”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意志,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价值模块构建的过程。因此,价值模块的构建需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不同的价值性知识选择不同的适切性教学方法。据上述知识模块中所探讨的主题教育、价值观念、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下面从这四方面具体探讨教学方法的选择。

3.2.1. 主题教育:学理分析和实际关联相结合

《综合英语》每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可结合主题挖掘思政知识点,在具体语境中和专业知识框架下进行讲解和运用。在这种主题教育中,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即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观引导 [11]。这类讲解要以理服人,通过学理分析,利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同时也要与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生活实际相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更有利于价值观的内化。

3.2.2. 价值观念:问题创设与提升引领相结合

价值观念的塑造要避免生硬说教,可采用问题创设与提升引领相统一的方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问题创设是指以某单元课文中的某一话题引出思政教育问题,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在有足够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课堂上同学之间分享观点,阐述话题背后的思政元素,促进讨论。提升引领是指在学生课堂讨论和输出中捕捉育人机会,实现价值塑造。比如在“Journey through the Odyssey Years”这篇课文的讲解中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中美处于奥德赛岁月的年轻人有何异同点?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美国的过去和现在处于奥德赛岁月的年轻人特点”以及“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处于奥德赛岁月的年轻人的特点”。通过课堂上同学之间的讨论分享和教师的引领提升,完成对“职业理想和就业观”的价值塑造。

3.2.3. 文化知识:故事导入与对比分析相结合

《综合英语》教材中的很多篇章涉及文化知识,但大多展现的是西方文化知识,因此可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中国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进行文化探索。如有一篇课文“My Forever Valentine”,讲的是西方情人节的故事,教师可借题发挥,让学生讲讲自己情人节的故事。然后,再进一步深入到中国情人节的来源,学生势必会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英语来讲述该故事情节。七夕节承载着民族信仰和浪漫情感,可激发学生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西方传统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或承载历史习俗,或追思典范人物,对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很好的素材。

3.2.4. 行为规范:案例研讨与互评互测相结合

《综合英语》教材中某些篇章的思政主题以“规约”形式呈现,旨在帮助学生结合专业所学进行自我约束。这类主题首先需找到适恰的植入点,可采用“案例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情境,通过研讨逐步推出思政主题。以《综合英语》教材中以“规约”为主题的课文“Whatever Happened to Manners”为例。在提炼思政主题时,教师可设置“中国文化背景下去朋友家做客的礼仪”这一案例,引导学生在拜访前如何预约、准备什么礼品、时间的掌控、餐桌的礼仪等方面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自然就清楚哪些是good manners,哪些是bad manners。然后,教师也可借此让同学相互之间就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互评互测,培养“欣赏他人”的美德,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3.3. 行为模块构建

行为是让学生对知识和价值加以巩固,内化为自身精神追求的关键步骤 [12],同时也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和实践的外化过程。行为模块的构建是搭建《综合英语》第二课堂的过程。第二课堂本质上是学生活动,它是开放的、动态的、自主的 [13]。《综合英语》课程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翻转课堂实践、校园赛事活动和课外拓展实践为主要形式。

3.3.1. 翻转课堂实践

翻转课堂实践是对学生思政输出能力的引导,一是指导团队组建,二是指导思政输出。

团队的组建,首先是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团队协作完成一件作品。然后,教师对团队构成和成员角色进行分工并给予指导。团队成员结构采取多样化原则,不同特长的学生组建一个团队,使大家都能在团队里发挥所长,团员之间相互欣赏,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赏识教育。成员在各自的角色中通力合作,为团队成绩各尽其能,培养合作精神。

思政输出的落脚点在于寻找作品的思政点。学生拿到一个作品,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充分引导,一步步引导学生挖掘作品内在思政元素。如学生选取饺子、过桥米线、粽子等作为素材完成短视频作品《舌尖上的中国》,教师就可以引导大家挖掘食物背后的一些故事或寓意,如“饺子”象征家人团聚、“过桥米线”蕴含爱情故事、“粽子”表达爱国情怀等。以作品为载体,学生可以进一步升华,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而不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老师所传递的价值观。

3.3.2. 校园赛事活动

基于翻转课堂实践,学生结合自身的作品去参加各类校园赛事,如英文短视频大赛、英语话剧大赛、英语摄影大赛等。通过赛事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目标管理的能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如制作一个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短视频作品需具备材料选取、主题凝练、语言表达、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参赛的过程就是一个思政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参赛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历史文化的悠久璀璨、家庭个人的成长变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3.3.3. 课外拓展实践

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14]。课外拓展实践能有效衔接课堂学习与社会实际,是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建立各类实践基地,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组织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爱心慈善活动等,开展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如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展开地方公共外语标识调查研究并提出整改意见,服务当地语言文化环境建设,在服务过程中锻炼自身能力,提高主人翁责任意识;二十大召开之际,学生通过拍摄短视频,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再通过媒体融合的手段对外传播,展现新时代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学生通过这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和责任感,切实实现“知行合一”。

4. 结语

一体化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在微观和宏观之间架构起“点–线–面”的桥梁,既能脱离微观研究零散细碎,又能避免宏观探讨目标空泛,是对宏观探讨的操作化处理和实践经验的抽象提升。本文通过“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引导学生从“记中学”进一步深入到“悟中学”和“做中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成为国家所需的新时期外语人才。同时,通过育人体系“知识–价值–行为”的有机衔接和动态转换,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素养并对接社会现实,既直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又间接满足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多方面要求,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基金项目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21年度校级科研重点项目“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及其实施路径探索研究(编号:D2021005)”;2021年度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编号:SXSJG202103)”。

参考文献

[1] 宁琦. 综合性大学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定位与建设路径探索[J]. 外语界, 2019 (1): 17-22.
[2] 王卓. 课程思政对外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导向性与媒介性[J]. 山东外语教学, 2021, 42(1): 59-68.
[3] 陈法春. 外语类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构建[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12-16.
[4] 刘桂玲. 思辨能力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外语学刊, 2021(6): 83-88.
[5] 孙有中.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46-51.
[6] 黄国文. 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 中国外语, 2020, 17(5): 21-29.
[7] 成矫林. 以深度教学促进外语课程思政[J]. 中国外语, 2020, 17(5): 30-36.
[8] 杨金才. 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 2020, 41(6): 11-14.
[9]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 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10] 孙玉清. 大学的学科与专业[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7): 42-45.
[11] 陆道坤. 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10): 16-22.
[12] 殷鸯, 张健. 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及其教学路径[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1(12): 41-47.
[13] 曾德生.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8): 38-40.
[14] 刘芬, 刘秋菊, 舒梅. 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专业人才社会责任教育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1(4): 56-6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