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那些形成较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经济及社会价值的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1]。当前,我国传统村落面临以下情况:一是大多数传统村落处于交通偏僻、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但历史风貌和文化保存较为完整;二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村民对自家房屋的摧毁和重建,导致部分传统村落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三是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民俗文化慢慢消失,四是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旅游相结合,没有结合实地创新,导致商业化、市侩化、同质化严重,五是在传统村落项目利用开发过程中,作为利益的直接受益人农户,在参与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农户处于相对弱势,缺乏知识与技能,没有固定的生计来源,同时发现有一定的知识和资金能力的农户在发展中越来越富;缺乏知识、技能、能力的农户,由刚开始的政府土地收购,政策帮扶,实现脱贫,到后来由于技术能力跟不上加上今年受疫情影响出现返贫状况。在2013~2021年国家中央一号文件先后依次提出家庭农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三农优先发展的若干文件,体现出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工作的重视。其中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要统筹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2]。因此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农户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相关的研究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国外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主要侧重案例地的分析提出适合本村落发展的路径如日本白川乡合掌造聚落、法国努瓦耶村、韩国江原道旺谷村等,在参与上也强调农户参与的重要性。国内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的研究较多且广,主要侧重于根据案例地的情况分析遇到的困境如何保护利用和路径选择 [3] [4] [5],其中韩雪桥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主要侧重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6];李伟红和鲁可荣研究了传统村落价值活态传承如何与乡村振兴理念深度融合 [7]。关于传统村落中农户主体的研究较少,主要侧重可持续和脆弱性生计研究 [8] [9]、农户适应性 [10]、农户参与意愿 [11]、农户参与行为 [12] 等研究,其中罗文斌 [13] 基于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研究影响农户参与行为的因素;钟城研究了乡村旅游地的农户参与意愿及影响机理 [14]。关于农户的参与行为研究 [15] - [20] 多侧重生态、市场、信用、治理合作社、商务行为等方面,其中杨红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了少数民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 [21];吕宛青研究了居民可持续旅游参与行为 [22]。从前人研究成果看,当前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农户参与行为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以花垣县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对村民的访谈调查,构建关系模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农户参与行为,对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2.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本文借鉴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传统村落农户的参与行为,当前关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运用比较成熟且广泛。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在进行理性行为决策时会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影响 [23]。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在考虑是否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时,会受到到经济、责任感、社会效益、周围人、政府、自身能力、政策的把握方向、自主性参与意愿因素的影响。基于此,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创建理论模型研究农户的参与行为。其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articipation behavior structure model
图1. 传统村落参与行为结构模型示意图
2.1. 行为态度与农户的参与行为
行为态度来源于个人对行为结果的评估和理解及信念结果(Ajzen, 1991) [23] [24],主要指农户对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所接受和认可的程度。对于传统村落的农户而言,如果当地村民有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的重要意识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能够给他们带来整体性效益时,如收入提高、就业岗位增多、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完善、本地环境和旅游业的发展、休闲生活丰富等,那么会激发和强化传统村落农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行为倾向。反之,如果传统村落农户没有感知到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他们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农户参与行为倾向就会降低。因此,农户在选择是否要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时,会对后续影响进行权衡和选择,如果感知到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能够带来较大的积极影响,会增加农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行为;反之,农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行为就会减少。基于上述讨论,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行为态度对农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具有显著的影响。
2.2. 主观规范与农户的参与行为
主观规范是指农户决定是否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所感受到的重要人物和团体以及自身所带来的规范感。主要受到规范信念与遵从动机的影响(Ajzen, 1991) [23]。规范信念是指行为主体为了迎合周围人(如父母亲戚、村民邻居、亲朋好友等)的期望去执行决策行为,反映着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遵从动机是指行为主体出于对重要人物或团体(政府、村委会、村干部)的尊重程度去执行决策行为 [23] [24],反映个人的服从感和执行力。一般情况下每一个行为主体都会受到规范信念和遵从动机的影响,行为主体会出于自己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及对重要人物的尊重,去参与社会共同规范行为。本文认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相关工作是一项持久性的行为实践活动,农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工作主要受到当地政府、村干部、亲朋好友、村民邻居的影响。因此,农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时主观规范会对农户产生重要的影响,当重要人物和团体支持和倡导农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时,农户会出于规范信念或遵从动机去参与。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主观规范对农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工作具有显著的影响。
2.3. 知觉行为控制与农户参与行为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农户对实施某一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难易程度和可控性程度 [23] [24],主要指农户是否有自信和把握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Ajzen (1991) [23] 认为知觉行为控制主要受到自我效能感和可控性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农户参与行为决策,例如农户如果了解乡村振兴政策、掌握实时的信息、有合适的途径参与、参与能得到农业合作社的补贴,那么农户就会积极参与传统保护利用工作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农户有足够的时间空闲、一定的资金存储、有技术能力,那么农户自己也会积极申请参与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工作。反之,农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和自己有意识学习提高技术能力的主观愿望就会降低。本文认为,传统村落农户在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上主要受时间、能力、资金、途径、政策了解程度等因素影响。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3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具有显著的影响。
2.4.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参与意愿与农户参与行为
行为意愿是农户是否愿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重要动机因素,是决定农户参与行为决策的重要变量之一(Ajzen, 1991) [23]。本研究认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参与意愿是推进传统村落农户保护利用参与行为产生的动机层面因素,是促进农户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行为的内在心理过程和推动力。因此,农户的参与意愿越强烈,其越有可能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实际行动。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H4参与意愿对农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工作具有显著的影响。
2.5. 控制变量与农户的参与行为
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农户的个体和家庭特征,农户自身固定的特征也会影响农户的参与行为。当农户进行理性决策时,农户会考虑自己是否有资本去参与,例如年龄大的农户参与会出于自己能力、资金、时间的考虑、评估自己是否可以参与;家庭年收入低的农户会出于想脱贫、缓解家庭压力、增加经济收入的因素积极参加;收入来源不同的农户在参与时、会出于参加后给他后续带来相关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变化因素的综合考虑、进行理性决策,评估自己是否参与。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5控制变量对农户参与传统村落的工作具有显著的影响。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概况
花垣县县级建制始于明洪武三十年,被称为“一脚踏三省”、“湘楚西南门户”,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武陵山脉中段,处于湖南贵州重庆交界处其地理区位如图2。其矿产储量丰富、最多为锰铅锌,有着“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美誉。其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如磨老村、边城龙家大院、老卫城遗址、黄瓜寨、边城茶峒古镇等人文景观;以及塔里白水河、长乐乡犀牛洞、古苗河湿地公园、紫霞水库、花果山、石栏杆等自然风光;同时还有着古朴神秘的少数民族苗族文化和保存完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苗语、苗鼓、苗绣、苗医药、苗族巴岱艺术、苗山歌等苗族文化,以及赶秋节、苗族武术、苗戏等文化遗产。花垣县下辖3乡9镇,2017年人口普查总人口达到31.27万人;2020年花垣县退出贫困县,同年生产总值为753,618万元。截止2021年,花垣县总共有31个村先后分批次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都为苗族聚居地村落,因此选择花垣县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区域具有代表性。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Figure 2. The location of Huayuan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and the landscape pictures of the surveyed villages
图2. 花垣县在湖南省的位置以及调研村落景观图片
3.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法。问卷设计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农户的个人和家庭特征,第二部分主要为农户的参与行为方式和原因,第三部分主要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中三大要素,增加参与意愿,去了解农户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认识和看法。问卷调查数据收集后采用SPSS26.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归纳。半结构访谈法主要作为一个辅助问卷调查的开展,主要访问农户的意愿、看法、需求以及需要哪方面实质性的帮助。

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viewed villagers
表1. 受访村民基本特征
3.3. 数据收集和样本特征
正式调查问卷发放主要集中在古苗河花桥村、十八洞村、长乐乡鸭八溪村。上述村落均有参加乡村振兴项目,且参加农户人数较多。由于受访者大多数文化水平有限和年龄较大的农户,对调查内容不够了解且填写方式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提高问卷作答的完整性、可靠性、真实性,本论文采用以家庭为单位选择受访农户以及对村民进行现场解说问卷调查的具体内容,并实时记录他们的问题观点、态度、需求、建议,及时收回问卷,先于2021年2月中旬进行了预调研,然后根据农户的反映和调查实地状况对问卷进行修正,最后在2021年2月24日~27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7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52份,问卷有效率为88%。
从有效问卷调查中的农户基本特征统计结果表1可以看到,在性别方面,男性占59.87%,较高于女性;在年龄方面,主要人群为50岁以上,占41.45%;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最多为31.58%;在政治面貌上,群众人数最多,占78.29%;在家庭年收入上,10,000~15,000最多,占32.89%;在家庭人数上,5人以上最多,占48.03%;在家庭耕地面积上,5亩以下最多占89.47%;在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上,务工最多主要占59.21%。

Table 2. Variable description and assignment
表2. 变量说明及赋值
3.4. 研究方法和变量说明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农户的参与行为回答选项仅有“是”和“否”,是一个典型的二元选择模型,因此本文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模型的具体公式 [21] (1)如下:
(1)
其公式中,y为因变量;xi为自变量;P为农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概率;β0为常数项,βi为第i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β0和βi的值可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μ为随机误差项。
根据上述创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参与行为模型,因变量y和自变量x1 (行为态度)、x2 (主观规范)、x3 (知觉行为控制)、x4 (参与意愿)、x5 (控制变量)变量说明及赋值如表2所示。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基于SPSS26.0的可靠性分析和降维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的可靠性总体Cronbach’s Alpha值为0.936大于0.9,其中行为态度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781、主观规范Cronbach’s Alpha值为0.901、知觉行为控制Cronbach’s Alpha值为0.946、参与意愿Cronbach’s Alpha值为0.840 (表3),问卷数据总体效度KMO为0.785大于0.7,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3618.867,显著水平为0.000 (表4),说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
4.2. 模型检验及说明
本文由村民是否参与乡村振兴项目(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作为自变量,然后通过SPSS26.0的统计软件对样本农户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验证本论文的模型拟合度,由表5看出卡方越来越大,显著性基本为0,说明模型越来越显著,由表6看出考克斯–斯奈儿R方和内戈尔科R方也是越来越大且趋向接近于1,说明本论文的模型拟合度非常好,模型可以接。

Table 5. Summation test of model coefficients
表5. 模型系数的总和检验

Table 6. Model goodness-of-fit test
表6.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4.3. 模型结果和说明
最后运用软件SPSS26.0对研究变量进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以农户是否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作为因变量,选择逐步进入分析的方法,依次输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态度、参与意愿、控制变量,研究五个自变量与农户参与行为的关系,得到回归分析发现如下:
第一,在农户的行为态度与农户的参与行为上,农户的其他行为态度中的因素显著性都大于0.05,对农户的参与行为影响不显著,只有“我认为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能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的显著性为0.006小于0.05显著,且系数为正。可见农户的行为态度对农户的参与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由此假设H1得到验证。由此表明农户最在意的是生计问题,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是否能满足他们的生计问题,是促进农户参与积极性的关键。
第二,在农户的主观规范与农户的参与行为上,农户的亲朋好友、村民邻居显著性大于0.05,对农户的参与行为影响不显著,只有“政府及村干部鼓励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显著性为0.001小于0.05显著,且系数为正。可见农户的主观规范对农户的参与行为产生显著正向作用,由此假设H2得到验证。表明政府及村干部对农户的参与行为影响大,在农户看来,政府及村干部是权威和知识的代表,农户的参与性和有效教育培训,政府及村干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第三,在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与农户的参与行为上,农户的时间、资金、途径的显著性大于0.05,对农户的参与行为影响不显著。只有农户的能力显著性为0.000小于0.05显著,且系数为正。可见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的参与行为产生显著正向作用,由此假设H3得到验证。由此表明农户有能力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但有内外在因素影响农户的参与性,农户在参与时会考虑重要因素,这也说明农户在参与时会做出相关理性思考。
第四,在参与意愿与农户的参与行为上,农户的参与意愿显著性为0.044小于0.05,对农户是否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影响显著,且系数为正。可见农户的参与意愿对农户的参与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由此假设H4得到验证。表明农户的参与意愿越强烈,参与积极性越高,对如何有效教育培训农户有推动作用。
第五,在控制变量中,根据分析呈现出农户的性别、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家庭年收入、家庭人数、家庭收入来源显著性大于0.05,对农户的参与行为影响不显著。农户的年龄显著性为0.034小于0.05显著,且系数为负。可见控制变量与农户的参与行为呈显著负向影响。由此推断H5假设得到验证,由此表明影响农户参与行为主要的因素是年龄,农户的年龄越高,农户的参与积极性越低。可能相关原因是年龄大的农户在家带孙子,没有时间和能力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中。
综上剔除不重要的影响因素,得到的logistic的回归分析表,详细结果如表7。

Table 7. Overall results of model regression
表7. 模型回归总体结果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结合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利用SPSS的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过程中农户的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中的收入就业、主观规范中的政府及村干部、知觉行为控制中的能力、参与意愿对农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控制变量中的年龄因素对农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表明农户的参与行为主要受收入就业、政府及村干部、能力与意愿、自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5.2. 对策建议
5.2.1. 主动引入外部力量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政府和村干部应积极引导和利用外部力量,因人而异为农户提供能够满足生计的工作。前述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就业、政府及村干部、能力、参与意愿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户的参与行为。因此,需要政府和村干部积极引导,利用外部力量(旅游企业、合作社),通过相关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为农户提供一项能维持生计的工作。且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文化水平、家庭资源禀赋等个人和家庭不同特征的农户,给予分阶段的培训教育和帮助。同时想法设法留住村里的年轻人,因为大多数年轻人学历较高且能力强,而且他们是农户精英的潜在群体,支持他们家乡创业,对他们进行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让他们带动家人共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村民人人参与,达到农户和村落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过程中农户主体地位。
5.2.2. 培养农户的保护利用意识,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当前,受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户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渐淡化,很多农户对自家老屋建筑不是任其荒废就是拆毁重建新房,传统村落日渐消亡。例如,笔者在调查中就发现,当地村落的传统建筑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荒废,年轻一辈的苗族农户已不太会讲苗语、苗族古老话、苗族唱调,不太会制作苗族的传统菜肴,对苗族的一些传统习俗也不太了解。因此,政府及村干部应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让农户了解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农户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引导农户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村落文化遗产资源发家致富,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加大对村落保护的支持力度,对农户修缮传统建筑、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等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户保护好传统建筑风貌,传承好传统文化。
5.2.3. 提高农户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过程中的话语权
在如何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的问题上,应多听取村落农户的意见,积极回应农户的需求。传统村落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离不开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农户,只有真正了解农户的诉求,采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农户可持续生计双方循环发展的理想模式,才能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最终达到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5.2.4. 不断加强农户自身能力建设,增强村落内部的团结合作
传统村落的年轻人应抓住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契机,努力学习,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积极主动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为传统村落振兴贡献力量。同时,农户之间应该增强合作意识,精诚团结,在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不因外部力量的参与让村落失去自身的原真性,使本村的资源利用外化,农户利益受损,影响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YBA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