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雅维利主义对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Machiavellianism on Bourgeois Morality
DOI: 10.12677/ACPP.2023.121012, PDF, HTML, XML, 下载: 308  浏览: 649 
作者: 周明睿: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基雅维利主义资本主义社会道德观影响Machiavellianism Capitalist Society Ethics Influence
摘要: 马基雅维利是十六世纪欧洲著名政治家、哲学家,被称作“近代政治学之父”,著名代表作有《君主论》《论李维罗马史》《论战争艺术》。其中《君主论》提出的“政治无道德”的权术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随着资本不断扩张与发展,资本主义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也从封建主义文化废墟中寻找可用的参照,渐渐舍弃道德,对人持一种“功利性”的态度,足以窥见其“利己主义”与“精英文化”的本质特征。后来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这种参照的弊端愈加凸显,特别是道德缺失对当今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Abstract: Machiavelli was a famous European statesman and philosopher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known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political science”, and his famous masterpieces include The Prince, On the History of Levy’s Rome, and On the Art of War. Among them, the idea of “political immorality” put forward in the The Prince was called “Machiavellianism” by later generations.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pital, capitalism is also looking for usable references from the ruins of feudal culture while growing, gradually abandoning morality and holding a “utilitarian” attitude towards people, which is enough to glimps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egoism” and “elite culture”. Later, the contradictions in capitalist society continued to intensify, and the downside of this reference beca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especially because the lack of morality caused great harm to today’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eriously hindered social progress.
文章引用:周明睿. 马基雅维利主义对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影响[J]. 哲学进展, 2023, 12(1): 61-6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12

1. 引言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带领人们迈入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相比于法律,社会道德观念在维护公民利益、维持公共秩序、确保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则显得更加突出,并且成为提升公民个人修养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保证。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宗教和国家,由于社会发展进程、传统文化以及国家体制的不同,每个群体和组织都有自身的道德标准和观念,而这些道德标准虽然不尽相同,甚至彼此间相互对立,但从其产生目的来说,这些道德标准都旨在保证本种族或群体存在和继续繁衍的能力。时过境迁,尽管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已与十四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大不相同,但西方资产阶级所推崇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却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不懈对抗中,只有把握正确的意识形态,加强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学习与解读,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根源,才能对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2. 何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主义是指个体利用他人达成目标的一种行为倾向 [1]。主要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任何适应性的社会行为,生物进化论认为自然选择总是偏爱成功操控他人行为的个体,这种不断进化以适应社会互动的能力不会考虑是否具有合作性还是剥削性。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这样写道,“君主不应受任何道德准则的束缚,只需考虑效果是否有利,不必考虑手段是否有害,既可外示仁慈、内怀奸诈,亦可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诈残忍均可兼施。” [2] 二是指非合作的剥削性行为,源自管理和领导力的“黑暗面” [3]。马基雅维利将世界上的斗争方法分为法律和武力两种,并指出第一种方法是属于人类特有的,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属于自然生存的本性。但是,现实的斗争常常因为前者而有所不足,必须诉诸于后者。因此,君主必须懂得善于同时使用野兽和人类所特有的斗争方法。此外,学术界将马基雅维利主义还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高马基雅维利主义和低马基雅维利主义,这两类个体存在较大差异的行为特征,比如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处理争议问题的方法等方面。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重视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低马基雅维利主义易受他人意见影响,阐述事实时缺乏说服力。根据社会行为实验结果来判断,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往往更愿意操纵和支配别人,他们赢得的利益更多,更难被别人说服。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则恰恰相反,易被他人观点所左右,在争夺利益方面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

2.1. 马基雅维利的最初表达

马基雅维利的理想是创建一个新形态的政府,人民与、君主都将受到法律的约束,自由的秩序与人民的自由相辅相成,将意大利建立成一个强大的国家。马克思与恩格斯曾高度评价马基雅维利,称他为“第一个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的政治思想家”。他虽然主张放弃古希腊传统政治生活的基础——道德,鼓励君主不择手段使用权术达成目的,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共和主义制度的忠实信徒,并对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受马基雅维利的代表著作《君主论》的影响,大多数人们往往认为马基雅维利主张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特别是他所宣称的“君权至高无上,丝毫不受任何道德准则的限制。而且,君主应该大权独揽,实施中央集权式管理” [4],这些看似维护君主制的论调更是加深了人们对他的误解。但假若人们翻开他的另一部著作《论罗马李维史》,则会发现马基雅维利本质上向往的是共和制度,君主只是他达成共和制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马基雅维利主张先在某一共和国建立起君主专制国家,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依靠君主的权力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军队,用武装力量解决内忧外患,由此实现国家的统一。在国家统一后,应立刻废除君主专制并废黜君主本人,通过公正合理的方式选举产生国家执政官,建立一个由贵族执政的共和国。显然,马基雅维利内心真正向往的是共和制而不是君主制,君主制只是实现共和制国家理想的手段,而不是国家发展的最终归宿。

2.2. 历史上的马基雅维利主义

这种利用他人达成个人目的的行为倾向并非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以马基雅维利命名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自古有之,这种存在并不是该主义本身,而是该主义的具体表现。以色列学者沙尔夫斯坦在其著作《非道德政治》中详细介绍了三种马基雅维利主义代表人物,分别是先秦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古印度政治家考底利耶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哲学大师马基雅维利。

这里我们以商鞅为例。春秋战国时代的法家主张将手段与目的完全合一,加强君主专制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主张强化法令、削弱封君、玩弄权术、搞政治阴谋,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王统治地位,把拥有独立社会地位和自由意志的臣民转变为君王的驯服的奴隶。为贯彻其“政治无道德”的思想,商鞅在《商君书》中写到“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5]。法家将天下看作君主的个人财产,视天下百姓为君主的奴仆,最终实现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尽管商鞅与马基雅维利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不同,但在实现目的的方法上,他们同样采取了注重权术而悬置道德的手段。可见,处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家,甚至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下,马基雅维利主义依然有其生存的空间和价值。基于此,沙尔夫斯坦将他的观点整合为一个值得后世反思的重要结论,即“马基雅维利主义是每种政治生活的构成部分,不能认真对待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政治或伦理理论对于人类事务都是不适当的” [6]。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带领人类跨越了封建王朝,先进的科学技术引领人类走进资本主义社会,但跨越了五个多世纪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依旧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显然,只要我们身处的社会中依旧充斥着政治气息,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马基雅维利主义都不会轻易丧失生命力,非道德政治统治及权术手段亦不会消失。

从现代哲学视域中看,马基雅维利没有将政治与道德有机统一联系,而采用一种孤立而片面的论证方式,从根本上违背了辩证法。历史实践表明,马基雅维利这种理念不仅难以运用于共和制国家,而且难以被后世所接纳,但其“形而上学”的观点以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理论却被一部分资产阶级学者所利用,由此形成了马基雅维利主义。在二战时期,甚至一度被法西斯分子用作实行独裁统治的理论依据,最终偏离了马基雅维利的最初思想。

3. 马基雅维利主义对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影响

道德是为何物?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语中“Mores”,表示风俗、习惯。中国先秦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将“道”看作万物的起源,认为道生长万物,把“德”看作万物之母,认为德养育万物,“德”是“道”在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和化身。尽管中西方对道德的解释和定义不完全相同,甚至存在出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道德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方方面面,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道德是社会的风向标,代表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产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形态和影响等都会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根植于社会存在,并受思维、历史、人文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容易受到后天宣传、教育、舆论等多因素的影响,由此产生出截然不同的道德观。

3.1. 何为资产阶级道德观

资产阶级道德观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均强调个人利益是资产阶级道德观最好的养料。后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广泛确立标志着以个人主义为道德核心的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正式确立。尽管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形成了不同版本的资本主义道德原则,但实质上仍是个人主义,这与马基雅维利主义所主张的“对他人持工具性”的观点高度相似。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宣扬金钱至上和拜金主义,将人际关系简单归为表面的金钱关系,在民主、自由、博爱等口号的掩护下,资产阶级道德观不断渗透到各种社会关系中。

3.2. 马基雅维利并未完全摒弃“道德”

根据其十三年的政治生涯来判断,马基雅维利在政治上更倾向于一位实用主义者,他以悬置道德判断的方式,将有助于君主统治定为一切行为目标。因此,马基雅维利本人与传统意义上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其代表作《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极力推行“政治无道德”观念以及君主专制制度,“对于君主,目的才是他关注的对象,而手段却是处于道德规范之外的、可以独立研究的技术性问题,它与目的并不构成任何道德上的联系。” [7] 但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可知,马基雅维利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国家即将分崩离析的局面,他的方法总体上起到的是过渡、缓和作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如同一剂猛药不能用在每个人身上一样。“对于一位君主来说,你要显得慈悲为怀、独守信义、合乎人道、清廉正直、虔敬信神。” [8] 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所强调的,国家与道德毫无关联,伦理与政治绝不能相提并论的观点,绝不是倡导完全舍弃道德层面的东西,而是强调在国家利益与政治权术面前,道德与伦理居于次要地位。“在讨论君王的统治方式和权谋术数时,博尔贾是可资仿效的榜样,那些强暴狡诈、背信弃义的卑劣手段,只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就都是可取的,并应当加以肯定。” [9] 其出发点是从国家层面考量的,但他同样认为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在国家治理层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些观点充分表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以人的本质为出发点,通过对人性的角度分析来规定政治,这种思维模式跳出了宗教神学长期以来对人思想的束缚,对近现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从资产阶级的土壤里长出,并沿着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方向茁壮发展,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建立与王权联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要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革命性,并对后世君主专制国家如何治理和统治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3.3. 资产阶级对马基雅维利思想的曲解

正如上文提及,马基雅维利将道德居于次要地位的言论,其目的是为了国家统一。十四世纪的意大利分崩离析,不断受到欧洲列强及罗马教廷的侵蚀,为了尽快建立起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马基雅维利一生都在为国家统一进行思想上的斗争。无论是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思想,他们都诞生于封建时期,并对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起到重要作用。在资本主义彻底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后,封建主义残余却未完全消亡,很多思想被资本主义吸收融合,重新作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工具。

马基雅维利主义作为一种近现代思想,恰恰是吸收了古代思想的现代资产阶级,选取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较为激进的部分,并结合部分现实产生出一种看似新颖的思想,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借用政治家之名,不断扩大资本主义思想统治范围。马基雅维利提出的“政治无道德”观点,只是在这种国家无法实现统一的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观点,君主必须优先确保国家利益,因此舍弃一部分道德原则。但在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后,情况却大不相同。一方面,在摆脱了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思想禁锢后,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恢复;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迈入社会发展平稳期,国家不再战火不断、四分五裂了。在这种情况下,马基雅维利旧时的主张也应退出历史舞台,如同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样,而用一种较温和的、更合乎道德规范的、为人民所接受的政策。然而资产阶级似乎尝到了甜头,正如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一样,资产阶级将自己摆在了胜利的一方,鼓吹其英勇、无畏的光辉影响,大肆宣扬强者的意志和思想,并与社会经验相结合,不断削弱道德作用,呼吁人们享受胜利的结果,对任何人都持一种功利性态度,即为达成目的、不择手段。在这种近乎狂热的鼓吹下,这种思潮很快迎来了大批受众,不明真相的民众纷纷脱下道德外衣,将目的和欲望赤裸裸表现了出来,在资产阶级政治生活中尤为突出。在摆脱道德伦理的束缚后,这种思潮很快蔓延到社会其他要素,并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例如政客为扫清政治障碍、铲除异己,可以毫不顾忌使用各种肮脏手段,充分发挥想象力来维护自身统治,甚至不惜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将他人视作工具,将人的自由与尊严肆意践踏。

然而,根除这种思潮可谓难上加难,因为马基雅维利主义并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政治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具有良好的隐蔽性。人作为一种社会生物,无可避免地需要与他人产生交往行为,但基于不同目的,人不会完全展示本性,因此交往行为中充斥着各种伪装。人们需要说假话或者分辨说假话的人,这种行为与传统道德相反。基于此,人们需要一种新的思潮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马基雅维利主义应运而生。当目的成为重点,结果才是评判标准,这种“结果论”思潮给人的愉悦感是传统道德是所无法带来的,它不需要借助道义、美德的熏陶,而采用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通过具体例子和故事予以佐证,让人不由自主接受这种说教,在内心深处种下“生活如此,政治亦如此”的种子。

4. 以无产阶道德观为指导,克服资产阶级道德消极影响

资产阶级是基于人性是自私贪婪的角度出发,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化为利益关系,崇尚金钱万能,这必定会产生扭曲、变形的道德观,并阻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素养提升。利益关系作为资本主义的道德基础,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无论资产阶级道德观如何掩饰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卑劣行径,始终无法掩盖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野心以及对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奴役。而无产阶级道德是长期与资产阶级斗争中产生的,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是在劳动人民长期团结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崇高道德观,它反映了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社会生产中不断培育出的高尚品格,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无产阶级道德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始终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实现全世界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斗争。无产阶级道德观具有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贵品格,同时贯穿着彻底的革命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1. 个人层面

十月革命不仅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更促进了中国传统优秀道德理论与无产阶级道德观更好地融合,将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等传统美德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现代道德风尚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备的道德体系,对我国社会产生积极作用,渐渐深化为每个公民的道德标准。当前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发生着深刻变革,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一些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占领思想的高地,大力鼓吹自由、平等、民主等虚假的普世思想,尝试在人民思想中栽下“利己主义”的种子。无产阶级道德观毫不留情地撕下了这种道德伪装,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社会道德规范中,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而且促进了发展健康有序的社会风尚,这种道德观对于人民思想的引领和启迪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多年来,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已深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正确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加快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推动无产阶级道德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相适应,在现实社会中切实改善人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人民行为能力。

4.2. 社会层面

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家,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公共区域,人与人之间交往形式单一,社会互动贫乏。因此,社会道德观念一般以某一区域为限,难以形成完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道德体系。在接受无产阶级道德观之前,中国人民曾经选择了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道德伦理观,但现实的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如今选择无产阶级道德不仅是理性判断,更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和伦理发展的必然结果。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后,我国经济迅速腾飞,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不断丰富,社会互动也更为频繁,道德观念也在持续强化。然而当前社会依然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主要是社会道德供给难以同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保持一致,存在明显的道德缺失和道德悬置的行为,例如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商业丑闻频频曝光,各种违规欺骗行为令人难以防范。因此,加强无产阶级道德观的学习,弘扬无产阶级道德理论,是提高公民精神境界、促进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在动力,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更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3. 国家层面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和国家的文明程度。新时代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也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前迫切的目标,更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实施,也需要道德建设。坚持无产阶级道德观,坚持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生活。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类社会思潮蓬勃兴起,尽管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仍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予以应对。相较于西方国家基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所提出的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观,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真正的为全人类谋幸福,为世界谋和平的优秀价值观。

在全球化进程被开启的今天,面对全球性的危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纵观疫情肆虐的三年,世界各国无论是卫生安全还是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极大恐慌。在这种紧急时刻,中国政府及时采取有效的防疫政策,高风险地区全城静默、方舱医院迅速建设、全民接种疫苗,并在世界范围内共享疫苗,向落后地区提供基础医疗保障,这些举动无一不反映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这种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国家界限的道德观念,才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坚持无产阶级道德观,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考察世界,将全人类视作一个统一有机整体,才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构建世界美好繁荣的新图景。

参考文献

[1] 赵君, 廖建桥. 马基雅维利主义研究综述[J]. 华东经济管理, 2013, 27(4): 145-148.
[2] 孙立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诠释[J].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20, 23(2): 3-30.
[3] Christie, R. and Geis, F. (1970) Studies in Machiavellianism.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4] 林林.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视域下19世纪德意志现代民族形成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21.
[5] 胡铁球. 商鞅构建农战之国的理念及其影响——以《商君书》为中心讨论[J]. 社会科学, 2016(1): 135-152.
[6] 本-艾米·沙尔夫斯坦. 非道德的政治: 永不过时的马基雅维利主义[M]. 韵竹,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7] 杜海涛. 西方正义论的伦理精神形态[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东南大学, 2020.
[8] 韩潮. 马基雅维里的“现实主义”疑难[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5-17.
[9] [意]马基雅维利, 著. 君主论[M]. 潘汉典,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