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隐喻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反映了人类通过真实世界发现探索抽象思维世界的过程。隐喻是人类基于生活经验,通过建立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活动 [1]。隐喻往往以具体事物来映射抽象事物,隐喻存在的前提是“事物的合成相似性(Synthetic Similarity)” [2]。人们预先在认知领域将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进行相似性的联想类比,从而在隐喻结构中实现了以这种相似性联想为心理基础的认知投射。
水作为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创造和使用的高频词汇之一。人们将对于水的基本认知和其它事物联系起来,用水来理解和阐释抽象概念,产生了诸多关于水的概念隐喻 [3]。无论是在中文还是在英文中,都存在着大量与水有关的隐喻表达,它们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用语和文学作品中,有些甚至成为固定的语言形式留存下来,演变成民族文化心理的一部分。下文将通过具体的语料对比分析“水”这一基础概念在汉语和英语中的隐喻投射及其认知基础,并探索英汉民族隐喻认知的共性和个性。
2. 中英共有的水隐喻
虽然身处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但英汉民族对某些事物却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官体验和思维认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 [4]。不同民族和文化对于水的基本特征和属性的相似认识和体验成为了中英水隐喻共享的认知基础。
(一) 时间是水
流水匆匆,时光亦匆匆。水的流动有声有形,可以具体感知;而时间的流逝无形无象,无法具体感知。水这一具象的喻体可以赋予抽象的时间以具体的外在形象。借用水来隐喻飞逝的时光,可以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得可感可知。汉语中“时间是水”的概念隐喻最早见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英语中也不乏以水喻时间的表达。
1)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2) 时光荏苒,流年匆匆。(惯用语)
3) He was relieved his time in jail was over and regarded it as water under the bridge.1
(二) 金钱是水
水与金钱本来是属于不同的认知域的事物,但英汉民族都发现了水的流动性与金钱(货币)的流通性之间的合成相似性,于是将“水的流动”(flow)映射到“资金的流动”上,以此来隐喻金钱或经济状况,这种相似的认识外延实际上体现出不同民族共有的思维方式。
1) 中国的资本流入和流出规模都很大。2
2) 退税红利为企业现金流注入“活水”。
3) She spends money like water.
4) They would be used as currency if the cash ran out.
(三) 交通是水
车来车往、人潮涌动的场景与河流奔腾不息的样子很相似,因此人们想到了用水来反映交通状况。中英文里“交通是水”的概念隐喻也有着相同的认知机制。
1) 随着复产复工的持续推进,工作日武汉市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
2) 高速公路车流量端午远超“五一”。
3) But traffic flow and population density meant that a new site had to be found. (Times, Sunday Times, 2012)
(四) 思想是水
中英文都建立了水与“思想”的合成相似性,用水来喻指“思想或想法”。水的属性与人的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水有源头、会流动扩散、深浅不一、清浊有别,有喷涌之处,也有阻塞之时;而“思想”也如同流动的水一样,会随情绪、心情、灵感的变化而起伏。水有源,长流不息;思有源,文思泉涌,于是有了“脑海”、“文思泉涌”等隐喻词汇。
1) 肩负实现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务必要在多元思潮中坚定理想信念。
2) I must, however, take up one point that he made during that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Hansard archive)
在上述例子中的,“思潮”与英文中的“flow/stream/wave of thought/consciousness”都体现了目标域“思想”与始源域水相似的“流动,起伏”等特征。
3) 思想的深度决定了行动的高度。
4) Always deep in thought, he talks very calmly and slowly. (Wikipedia)
山有高低,水有深浅。人的思想也是一样,因此就有了用“有深度”、“浅薄”等词来形容人的思想。
(五) 平淡是水
水也被用来隐喻平淡的口味或平凡的事物。如:
1) 饮食过度清淡也不行。
2) 大陆生活,清汤寡水,不是个享晚福的地方。(海岩《我的孩子,我的故乡》)
3) Martha managed to produce a dim, watery smile.
值得注意的是,中英文中虽然有匹配度极高的“平淡是水”的概念隐喻,但两者对于“平淡”的认知取向和认同度却大相径庭。西方文化认为平淡既乏味、平淡既无用;而中国文化受到道家学派“道法自然”思想的的影响,独有以淳朴自然为美的审美取向。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是完全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精神境界。
(六) 真理是水
人们发现严密的容器不漏水,于是将这一认知经验映射到抽象域“真理事实”上,最终得出“严谨的事实真理是水”的隐喻结构。
1) 公孙官率领军士,拘获车仗人等,真个是滴水不漏。(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2) That accusation won’t hold water.
3) This book is designed to be provocative rather than a watertight piece of economic analysis.
汉语中的“滴水不漏”,顾名思义就是一滴水也不会外漏,形容说话办事十分严谨、无懈可击,类似的成语还有“涓滴不遗”、“水泄不漏”等。与之相似的,英语中也用“hold water”和“watertight”来隐喻“言之有理、无懈可击的”观点事实等。
(七) 标准与层次是水
中英文均有“标准与层次是水”的隐喻表达,其目标域所指一致,但在语言表达和映射机制方面却各有千秋 [5]。
1)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2) 世界一流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创新成长环境?
3) This is a very fine pearl—a pearl of the first water. (the Free Dictionary)
4) His 1991 election victory was probably the high water mark of his popularity.
(八) 困难是水
人类对于水存在着依赖又敬畏的双重情感。人们将被困水中,受阻难行或者缺氧、呼吸困难甚至面临溺亡危险的真实体验与其他困难险境相联系,形成了相关的水隐喻。如:
1) 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慈禧却为自己的生日大肆挥霍。(《故宫博物馆》)
2)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孟子·梁惠王下》)
3) You’re a good student, but you’ll be in deep water in medical school.
4) His skipping classes will get him into real hot water when exam time comes.
(九) 徒劳是水
基于对水无法抓握、易洒落、易挥发等特点的认知经验,英汉民族还进一步把水喻为“徒劳无功”的行为。如:
1) 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的钱就打水漂了!
2) 你费的这片苦心可真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呀!(歇后语)
3) He’s just treading water here until he can find another job.
中英文“徒劳是水”的概念隐喻虽然有很多类似的投射,但是聚焦的特征不尽相同。汉文化对于水的敬畏之情更甚,更侧重体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对自然力充满了本能的无可奈何;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由于选择的方式方法和对象的错误而导致的“无效性”,这种徒劳大部分是由于主观原因导致的。
(十) 虚假是水
在“虚假是水”的概念隐喻结构中,水有稀释作用、价格低廉等属性成为认知主体的突显焦点,从而投射出“被削弱、虚假、不实”的隐喻内涵。
1) 防水补漏等相关行业,应该先挤干自身的“水分”。
2) 深圳多部门联合行动,在罗湖口岸查获大量水货。
3) He was careful to check that his suppliers were not watering down the product.
从上述例证中,我们发现英汉民族对水的大部分特征的体验和感知具有趋同性。基于“水”的流动性、变化性、不可预测性等基础特点和属性,十类水隐喻共存于英汉两种语言系统中(见图1)。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在认知层面的共性,但中西方的认知在本质上仍存在着诸多差异,下文将就此展开具体阐述。

Figure 1. Ten shared water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图1. 中英十大共享水隐喻
3. 英语中独特的水隐喻
隐喻的产生和使用体现了人类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认知主体表现出有别于他者的个体特征,具有独特的自由意志、理性反差和审美价值判断,是个性张扬和个体力量的释放” [6]。隐喻选择事实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和选择。英语中的水隐喻既取自水的自然属性和特征,更取决于施喻者的认知体验及其基于思维的意义选择。
(一) 生命是水[LIFE IS WATER]
西方世界深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形态。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认为“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圣经》似乎也持相同观点。在古希腊、古埃及和巴比伦都有关于水是万物起源神话传说。
(二) 圣洁是水[SAINTLINESS IS WATER]
水洗涤洁净的功能在西方宗教里被转化成特殊的内涵。基督教入教时需施行洗礼,人们认为经过这种特殊的仪式,可使灵魂得到上帝之水的涤荡,获得了救赎和永生。
1) As soon as Jesus was baptized, he went up out of the water.
“Baptize”(洗礼)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洗”或“洗净”。“圣洁是水”概念隐喻深刻体现了文化与宗教的烙印。
(三) 惩罚是水[PUNISHMENT IS WATER]
世界各地的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几乎都有关于灭世大洪水的记载,洪水的起因也几乎都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古巴比伦最早的文献就已追叙大洪水时期为记史之始,其洪水传说和《圣经》中诺亚方舟的典故如出一辙。希腊的洪水再生神话更是与之惊人的相似 [7]。
水在西方文化中是源自古代的宝贵资源,是权力和恐惧的源泉,是解脱和惩罚的手段,也是宗教崇拜的重要元素。
4. 汉语中独特的水隐喻
在中国文化里,水早已跨越了单纯的物质概念,而是反映人类精神世界非常重要的载体,深入哲学、政治、道德、美学等更深层次的领域。透彻理解中国文化的根隐喻,深入挖掘其中独特的水隐喻就意味着走入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精神境界。
(一) 人是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极大程度地被赋予了人格化。汉语中常见的人物隐喻有“母亲是水”、特有的人物隐喻有“女子是水”、“人民是水”等。
我们中华民族常常把流淌于国土之上黄河的比作自己的母亲,例如:
1) 啊,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从雪山走来。(诗歌《黄河——民族魂》)
将其他水域比作母亲的例子也很常见,如歌曲《大海阿故乡》:
1)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
此外,人们很容易将水与温柔婉约的女子联系起来。《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成为塑造女性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意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子的“水性”内涵融进了不同的时代意识和审美精神。水的语义由自然域经隐喻投射到性别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表达,其中不乏一些贬义的表述。比如“红颜祸水”,“水性杨花”等。
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论政体》
2)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毛泽东《四渡赤水出奇兵》)
著名的“君民舟水”政治理论是先秦荀子提出的,体现了古人对水的两面性和君民关系的深刻认识。“军民鱼水情”依旧以水喻人民,但与“舟”相比,“鱼”对水的依存关系更紧密,也更融洽。上述由水衍生出的概念隐喻中,水的多维特征在施喻者的主观截取和特征突显下呈现出多层次的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这些隐喻的存在和表述都显得有理有据,被人们广泛接受和使用。
(二) 忧愁是水
中国人在忧愁等情绪的表达上极为含蓄,常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将愁绪隐藏在对景物的描绘上。如:
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古人的满腹忧愁,有离愁别绪,有壮志未酬的苍凉悲壮,有恋而不得的惆怅。他们将这些都寄托化予有形的水,或绵延不断、或挥之不去、或澎湃意难平,使得“愁”这一概念清晰明朗起来。
(三) 心境是水
水无常态,变幻无穷,人的心境也是一样,有时神怡心静,有时情思起伏,有时情绪激昂。在汉语里,水可以是人们心境的真实写照。
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 这一幕让人心潮澎湃。
(四) 品德是水
汉语中,人们常常以水喻道,喻君子的品德。水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哲学隐喻。中国古代学者无不给予水德以至高的评价。“古代先哲对水的多重自然属性特征进行抽象化提炼,使得水具有了多个维度的抽象特征” [8]。“水喻品德”产生于对始源域水的整体认知和两个认知域事物内部各种特性的全面映射,表1展示的只是两者部分的对应关系:

Table 1. Examples of [Morality is Water] Metaphor
表1. “水喻品德”映射示例
在古代先哲的挖掘下,水与“德”之间的相似性几乎是无穷尽的。“水喻品德”的隐喻也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对于隐喻认知的选择性 [5]。
(五) 人际关系是水
水在汉语里还经常被用以隐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
1)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2) 两岸同胞本就是血浓于水的骨肉兄弟,是命运共同体。
3) 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外篇·山木》)
(六) 优越条件是水
人类在寻求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的过程中,得出了许多借助水的自然力的经验认知,这也直接反应在“条件是水”的隐喻表达中,例如:
1) 我们的祖先依据祖国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郭沫若《中国史稿》)
5. 中英水隐喻的文化差异分析
经上文对比分析,我们得知中英文中既存在诸多共享的水隐喻,也有许多独享的水隐喻。相较而言,汉语中水隐喻投射的范围更广。两种语言隐喻投射的诸多共性源自两个民族对现实世界的共同体验和相似的思维认知模式,而反映民族个性的独特水隐喻又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一) 地理环境
在古代,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也就是说,地理环境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形成的基础。
英国位于欧亚大陆的西端,整个欧洲大陆被诸多内陆海分隔开来,呈陆海交错的分布状态。无论欧洲人向哪个方向扩张发展,都不得不与海洋发生联系,因此也孕育了西方独特的海洋文化,培育了欧洲民族的冒险精神和求真态度。英语中有许多关于水的概念隐喻,如“真理就是水”就是典型的西方民族精神的反映。
而中华文化主要发祥于两河流域,人们依水而居,过着对水高度依赖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对水的原始崇拜。在汉语水隐喻中,最典型的就是“母亲是水”的概念隐喻。人们对水怀有一种深切的情感,因此,中国人会更关注水的自然力量以及水构成事物发展有利条件的功能,所以汉语中水常常以“正能量”的形式出现,例如,“风平浪静”、“久旱逢甘露”、“蛟龙得水”、“水到渠成”、“依山傍水”等。
(二) 宗教信仰
英语以水喻基督精神、喻惩罚,喻神圣。这些特有的水喻都能在西方宗教信仰中找到依据。由于隐喻是一种用已知的具体事物概念化未知或抽象事物的认知方法,非常适合用来解释超越自然的神秘力量,因此其高度隐喻化的表达被广泛运用于宗教文本。在《圣经》中,有许多将水和生命力联系在一起的隐喻表达,认为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洪水在西方文化中常常代表着一种既有强大的毁灭力又孕育着新生命的自然力量。世界万物皆诞生于浩瀚无涯的原始大水之中,又毁灭重生于洪水之中,水既是惩罚又是洗净罪孽重获新生的契机。受基督教原罪论的影响,在西方宗教的仪式里,人们也需要经过洗礼就重新获得了生命。
(三) 哲学思想
汉语中“品德是水”、“人是水”、“心境是水”等独特的“水隐喻”都能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找到依据。水喻是中国文化的根隐喻,“品德是水”取源于中国文化哲学观。中国自古便流传着丰富的“以水喻人”的学说。中国古代先哲试图构建水意象与人类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并由此推衍出为人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以水喻德,以水喻道,以水喻心境,以水喻境界,诸子百家对水的多面性进行了多角度的精准剖析和解读,形成了中国文化专属的独特水文化,使水意象成为中国传统意义上完美人格的代称。这些植根于中国文化深层的哲学观是“品德是水”概念隐喻的渊源和根本,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所在。水是古代中国人直面自然寻求哲学概念而建立的本喻 [7]。
(四) 思维习惯
概念化的过程是认知主体心理加工的主观识解过程,这就意味着概念不可能是客观世界的镜像反映,它必定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3]。由于思维习惯和认知角度的差异,不同民族对始源域的角度选择以及本体和喻体之间对应关系的选择上也体现了各自的认知模式的差异,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义投射。语言渗透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过程,汉语和英语中的水隐喻认知投射也印证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使人们在长期的小农耕作中安居乐业,小富则安,追求安稳平顺的生活状态,再加上儒家思想的浸润,形成了谦卑、礼让的中庸的民族性格。这种“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民族性格深深地植根于古代儒、道文化下的先民心中,因此形成“君子之交淡如水”这类“水淡而宜人”的特殊认知概念 [9]。汉民族对水的认知角度主要聚焦于水“以柔克刚”、“包容大度”等特征,体现了与世无争、淡然处事的生活哲学和民族个性。与之相反,在海洋文化浸染下的西方民族在长久的征战中逐步形成了好胜外露的民族性格。在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下,西方文化更强调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这也不就难解释为何柔软而无常态的水会被西方人视为“无用”与“困境”的代名词了。
总之,英汉语中水概念隐喻投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分布态势和特点源自于两个民族地理环境、传统哲学文化和民族个性差异 [10]。
6. 小结
本文通过大量的中英文语料,从文化角度对汉英水隐喻进行了全面的对比研究,所举之例并未穷尽水在英汉语言中的所有语义,但通过这一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民族对水的认知共性通过隐喻投射形成了概念化的隐喻表达,形成了中英文里原型和意义基本相同的水隐喻;同时,两种语言对水的语义延伸和隐喻表达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呈现出“同异并存”、“大同小异”的分布特点。英汉民族在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他们思维加工方式的差异,具体到对水隐喻的映射上,也必定会呈现出反映各自文化特征的差异化隐喻表达。语言中的隐喻表达能够帮助我们分析人类认知模式、思维特点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为当代“隐喻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持。
基金项目
本文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20年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来华留学生汉语词汇认知障碍及其隐喻能力发展研究”(2020ZD12)的阶段性成果。
NOTES
1本文英文例句如无特别注明,均选自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网络版)以及Cambridge Dictionary (网络版)。
2本文中文例句如无特别注明,均选自《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腾讯》、《网易》等主流新闻媒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