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承路径探析——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On the Path of Red Culture Inheri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Taking Liaoc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3.111024, PDF, HTML, XML, 下载: 223  浏览: 33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高瑞鹏, 岳彤彤: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关键词: 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政治认同Cultural Confidence Red Culture Political Identity
摘要: 通过对红色文化与政治认同的内涵及其关系的分析,阐述了新时期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中的重要意义,建构了新时期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中的路径探析。阐明了以红色文化为抓手,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应用型、国际化、高素质的创造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d culture and political ident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red culture in the new era in the university inheritance, and constructs the path analysis of the red culture in the new era in the university inheritance. It clarifies that taking red 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we should further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red culture, and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to be creativ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Chinese soul, world vision, 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high quality.
文章引用:高瑞鹏, 岳彤彤. 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承路径探析——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1): 145-15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1024

1. 关于红色文化与政治认同的内涵及其关系

研究红色文化,要理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及其应用策略,首先要了解红色文化的具体内涵、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具体内涵以及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在关系,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找出在政治认同中运用红色文化的依据,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1.1. 红色文化基本内涵

红色文化是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领导人民创造的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特色文化。红色文化并不局限于精神层面,它必须借助于某种物质形式才能充分展现其丰富的精神内涵。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国特色,增强政治认同感 [1]。

1.2. 政治认同的内涵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对所属政治制度的一种归属感或依附感,它实质上是社会公众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和对政治价值的信仰。政治认同一般表现为以政治认同为主的道路、制度、政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认同。

1.3. 红色文化助力政治认同

文化具有持久性、渗透性和深刻性,它通过无形的意识和无形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和现实 [2]。红色文化,反映了党领导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承载着党的光荣历史和伟大成就 [3]。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成就,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看到中国的智慧,看到中国纲领实践的光辉,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红色英模文化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教育社会主义公民特别是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对党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今天,红色文化不仅仅是“老调重弹”,而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永葆青春,与时俱进。

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增强历史自信和“四个自信”。同时,文化自信为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机遇,符合人民群众的思想倾向,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 新时期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2.1. 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红色资源是革命精神的生动载体。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我们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不竭动力。百年征程中,千千万万共产党人、革命烈士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至今依然带给人们深邃思考和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我们要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将红色基因融入血液,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善用红色资源,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对于红色文化来说,它可以展示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可以展示党和群众的伟大成就,是重要的文化源泉。

2.2.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引领思政文化建设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品质,决定着国家人才培养的方向。大学生是素质型人才,其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办学的必要指导。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最终目标是在高校中占据思想主体地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工作效果

红色文化凝结的政治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是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的有力抓手。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以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使大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接触爱国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一定的认同感,同时能使大学生准确理解文化的属性和本质,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向大学生在阐释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时,可以形成相应的价值判断,甚至产生人格崇拜。在红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4]。

3. 新时期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中的路径探析

山东是红色资源大省,聊城是革命老区。根据中共中央、山东省委、聊城市委关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山东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英模文化、工匠精神为抓手,自觉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成立“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领导小组,协同各职能部门,推进聊城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成立了孔繁森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院,协同红色场馆、党校社区、省内外高校,共同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新路。学校成立红色文化育人专班,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行政处室、二级院部负责人为成员,切实做好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建立红色文化育人体制机制,更新办学理念,把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纳入学校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写进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列入学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作为各系部处室考核和文明校园创建内容。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各处室系部坚持以弘扬英模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以培育工匠精神为目标,创新教育模式,建设校园文化,逐步形成教育教学、校园文化、条件保障一体推进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树立“英模文化砺志、工匠精神筑梦”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3.1. 创新教育模式构建红色课程体系

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播撒红色种子。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课程中,为青年大学生追溯信仰源头,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根铸魂,启智润新。第一,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学校将红色文化以故事、案例、微视频等形式浸润到《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第二,开设红色文化通识课程。开设了一系列通识课,如《中共党史教育》《图说国史》《地方红色记忆》《改革开放史》《电影欣赏》《传统文化》《音乐欣赏》等红色文化通识课,纳入了学校课程体系,明确学时学分,打造红色选修课程群,形成红色课程体系。第三,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大纲要求,在专科课的目标设定、红色资源挖掘、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红色文化以案例的形式融入专业课,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实践表明,通过红色文化融入课程,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根植地方红色沃土,开发红色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既能保持教育教学的红色底蕴,又能为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是开发了线上红色课程网站,设有“传承红色基因”网络红色文化专栏;二是开发设计系列红色文化网络影音资源,三是搭建红色文化基地研学平台,四是校内图书馆建有红色书库,五是开发红色文化校本教材。

拓展红色文化教育途径,提升红色文化育人作用。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和动力,扎实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强化实践环节,拓展红色文化育人空间,将红色文化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红色文化课堂搬到革命历史现场、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论的内涵,努力打造行知合一的红色教育新路径,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薪火不息。近年来,学校已将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纳入了学校实践教学整体规划,有计划地开展了不同类别的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齐鲁第二课堂成绩单”,做大做强社会实践,红色育人工作。一是通过“青鸟计划”这一有力抓手,开展了“聊职学子看家乡·青春建功新时代”活动,500余名青年学生深入东昌府区、茌平区,走进世界五百强企业—聊城信发集团、聊城中小企业产业园、乖宝集团、中通客车集团等大型企业单位,用青年眼光发现家乡之美,用青年技能助力家乡发展,与地方团委深入合作,挂牌“青鸟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二是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青年学生3000余人深入乡村、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

3.2. 宣传红色文化创立文化感染模式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校园文化作为涵育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手段,立足当地丰富的英模文化资源,秉承“爱国敬业、担当实干、求精创新、拼搏奉献、争创一流、率先垂范”的英模精神,以赵以政、金方昌、马本斋、张自忠、曾广福、哈里逊、季羡林、孔繁森、张海迪、徐本禹、冯思广等不同时期英模人物的光辉事迹陶冶学生的理想信念,赋能三全育人,促进全校师生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面提升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取得显著的成果。

红色文化环境熏陶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繁荣校园红色文化,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于红色元素,起到“润物细无声”教育作用。学校建设了“校园长征路”实践教学点、鲁西“四史”教育体验馆等标志性红色文化设施,图书馆建设了红色书库,红色文化专区阅读栏,系部楼梯、走廊建有红色文化长廊,宿舍楼大厅建有红色文化图标等标识。学生置身于这种红色文化氛围中,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红色文化,润物细无声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人生、热爱祖国。

发挥融媒体优势,创新红色文化传播。互联网时代,学校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创建红色文化媒体矩阵,建设多元化、立体化的红色文化宣传格局,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新人。一是建立红色文化网络学习网站。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借助新媒体的独特优势设立红色诗歌、红色故事、红色影院、红色声音等栏目,把互联网空间建设成为学习红色文化的大课堂。二是通过快手、抖音等学生喜欢的方式作为载体进行传播,这种传播形式不仅接地气要贴近学生思想,显著增强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创建微信公众号。以学术团体或二级学院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形式,通过内容发布、平台推送、文章转载、留言评论,以图片、音频、视频、文字资料为载体,提供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学习内容。四是实施党史学习教育“六个一百”工程,即:录制100集“聊城党史上的今天”视频;录制100位党员访谈视频;录制100名聊职学子心中的英模视频;集中展演100部红色电影;合唱团演唱、公众号推送100首红色歌曲;集中展示100本红色书籍。学校通过线上学习,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把红色文化送到了学生身边,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人学习红色文化的理论宝库。

搭建红色文化平台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1) 建立馆、校、社融合一体研究平台。为学校深化红色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2) 建设红色文化重点研究基地。依托研究基地,深挖红色文化,用好红色资源,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理论建设,着力进行整体性研究,扩大其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红色基因是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续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我们要深入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充分发挥红色基因育人育心、铸魂固本的功能。

依托重要节日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学校团委扎实落实“党建带团建”,以党史学习以教育为契机,扎实开展以红色校园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教育活动,引领团员青年增强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1) “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红色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全员化”,培育红色人才。2) “仪式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红色文化校园教育活动“规范化”,赓续红色血脉。抓住重要节庆日开展红色活动,承办“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等。3) “组织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红色文化校园教育活动“阵地化”,传承红色基因。围绕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日等重大纪念日举办报告会、诗歌朗诵、演讲征文比赛、红色剧目编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红色文艺专场演出等红色文化 + 主题教育活动,提升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3.3. 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鲜明特色

形成政府引领、多方协同的红色文化“校馆社”一体育人机制以系统观审视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深刻认识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红色场馆、街道社区在红色文化育人方面的不同职责、不同途径,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学校会同市关工委、市老促会、市教育和体育局、市委老干局、市委党史研究院、市文联、市社科联、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共同推进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文化利用、红色文化转化工作;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长兼任学校副院长,加入全国百家校馆联盟,和市委党校共建聊城市第一家“党校分校”,开展党建工作研究;进而激活多方参与、多渠道育人的内在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政府引领下的“高校 + 党校 + 红色场馆 + 社区”的红色文化校馆社一体育人机制。

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浸润式”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坚持红色文化入课程 [5]。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中融入红色故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红色文化入日常。从宿舍文化、教室文化、景观设计着手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以红色文化贯穿考察研学、主题党团日、社团展示、剧目展演、故事宣讲等各种学生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日常教育的浸润作用。坚持红色文化入管理服务。以红色文化引领,树后勤形象,做暖心服务;做好专项帮扶,实现精准资助,做好“奖、助、贷、勤、补、免”等各环节的工作,构建红色文化引领的资金扶持、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管理育人长效机制。通过协同课程育人、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浸润式”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树立“英模文化砺志,工匠精神筑梦”的红色文化育人品牌。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学校树立起区域知名、辐射全省的“英模文化砺志、工匠精神筑梦”红色文化育人品牌。思政部党总支被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全国高职院校唯一的一家。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校园文化建设品牌被教育部教指委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学校被教育部等部委确定为首批国家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首批全国共22所)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坚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以英模文化砺志,以工匠精神筑梦,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品牌的做法,被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学习强国、今日头条、新浪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报道,在全省范围乃至全国取得一定影响力。

基金项目

2021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调查及引导策略研究》(编号:21CPYJ12)。

参考文献

[1] 杨畅, 谢文凤. 坚定红色文化自信与弘扬雷锋精神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12): 87-92.
[2] 赵玥, 潘乾. 从认知到认同——大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5(4): 33-35.
[3] 衣玉梅. 红色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 34(4): 119-122.
[4] 张欢.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其培育途径[J]. 文化学刊, 2017(7): 123-125.
[5] 董晓红.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 2020, 35(10):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