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与路径探究
A Study on the Demand and Path of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 Training for Chinese Approach to Go to the World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方案,二十大报告创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定不移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加强中国方案走向世界,坚实依靠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基础战略支撑。因此,我国加强国际化人才的系统培养是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机制、质量、方向和评价的现代化转向,才能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同世界共前进的重任与使命。
Abstract: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a Chinese approach for the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and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ints out that Chinese modernization should be us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order to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in the new era, we must unswervingly practice Chinese modernization, strengthen Chinese approach to the world, and firmly rely on the support of three basic strategies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systematic training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effectively promote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mechanism, quality, dir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and miss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o advance together with the world.
文章引用:倪颖军. 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与路径探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2): 434-43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2071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完成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我国摈弃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老路,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极大价值与意义 [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对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可谓是为人类社会解决现代化难题拓宽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我国这一卓越实践奋斗与理论生成,不仅有助于经济全球化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而且有利于我国加强和畅通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面对气候变化、经济复苏与动荡变革等问题,和世界各国一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践行和实现关键在于人才 [3]。因此,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集中部署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那么适应与迎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成就与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应当加以重视。

2. 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的国际间合作强化趋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涵义、特征、本质、价值等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围绕相关主题必然随着中国加强国际间合作形成相应趋向。

2.1. 发挥中国人口巨大创造力,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未来实现整体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任务艰巨复杂,需要清醒认识、灵活处理国际国内情势,从中国实际和国情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懈奋斗、艰辛探索。尤其是充分发挥人口总量优势,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切实惠及民生,以人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定推进的坚实基础。中国人民怀着饱满热情、勤劳实干地在世界舞台上生产和创造,整体人口迈进现代化壮举将彰显国家形象、增加世界影响,对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必然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直面现代化进程中难以解决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等问题,追求全体人民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共享共有现代化建设成果,推进和落实共同富裕事业。而且中国社会发展处于系统转型期,通过“刀刃向内”的全面深化改革,跨越、排除体制机制深层次障碍与弊端,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调和利益、凝聚共识,深化共同富裕认识,建立分配协调制度,兼顾公平、正义与发展,为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防范、处理现代化难题与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 [4]。

2.3. 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携手世界人民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真实的富有,不是虚假虚荣和口头宣言,既有充裕物质条件,还有灿烂精神文化,互为基础稳步前进。国内外交往中,中国智造、中国品牌、中国物产走出国门、驰名中外,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中国文化更应作为软实力走近民心、走向国外,成为拓展内外交流与理解的有效桥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顺畅,也离不开深化国际间交往合作。中国在同他国学习与沟通中,加强自身物质技术与精神文化的认识、转化和创新,真正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目标,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2.4. 坚定和平发展道路,自立自强与世界各国安稳前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和平、尊重、共赢、发展的原则,不走一些国家依靠殖民、掠夺、战争、侵略等充满罪恶血腥的现代化道路,创造和实践一条依靠自身接续艰苦奋斗的和平现代化道路。中国密切联系人民又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当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安全发展的基本盘、动力源、压舱石,在国际抗疫救灾、经济复苏、环境保护等事务中彰显大国担当,引领正确方向。中国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平建设现代化的经验和路径,打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窠臼,给众多发展中国家带来精优全新选择。

2.5.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全球共护绿色生态家园

中国式现代化传承天人合一文化基因,拒绝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同自然的对立、攫取与伤害,避免出现打破生态平衡、严重环境污染的恶果,谋求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兼顾生产持续、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的系统建设实践。同时,中国是有责任担当的大国,倡导和构建人类自然命运体,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始终秉持人民为中心完善生态文明体系。通过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稳定自身又拉动世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式现代化同全球民众通力协作,永续发展与代际共富,积极开展减能节源、攻坚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创新绿色生产、维护健康生态、优先自然恢复等工作。

3. 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

新时代十年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实基础,未来五年乃至十三年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开局期和关键转折期。这一阶段建设任务繁重、目标完成紧迫、世界动荡变革,党、国家和人民必须凝聚共识、团结一心,高质量、系统化、有效率地应对各类危机和挑战,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中国要走出不同于欧美国家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需要深刻学习世界现代化共性经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在不断增强国际合作交往的趋向中,国际化人才的有力支撑能够更好认识、比对、创新、验证和推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利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

3.1.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现代化普遍性特征的表现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即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民主化、国际化等。中国带领全体人民落实最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同样也是人的现代化最大数量普及。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开展,既需要大量具备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参与其中 [5],又是每一国民具备现代化素养,追求教育公平和国际转向的基本需求保障。只有真正最广泛地提升人口素质,重视民众国际化认知培育,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终身学习、科学思维、创新理念、全球意识的优质人才,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时代变迁、世界往来中形成最稳定的人力资源基础。

3.2. 现代化的系统发展需要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系统原则,“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总体布局与协调发展。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推动,需海纳百川吸收人类优秀成果与先进技术经验,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加强国际协作,必须加大各类熟悉国外文化、开展对话合作、参与国际事务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国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增加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构建惠及全体人民的“橄榄型”社会。一方面离不开国际化人才在科技、能源、金融、粮食、工业、卫生、文化、教育、旅游、新闻、体育、基础设施等方面拓展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现代化事业获得全世界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密切关注中国螺旋上升的稳健态势,伴随中国富裕群体数量和财富持续增长,产业升级、内需扩大,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各国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推进与事业前景将迎来宽广舞台。

3.3. 中国式现代化优势需要国际化人才参与建设

自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华民族不懈探索与谋求全体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事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40多年更加积极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国式内涵与风范的现代化道路越来越明晰。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共产主义价值与意义,人类共产主义事业推进需大量国际化人才参与建设。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交流与实践,不但加深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增强自身文明水平,肯定中国迅速发展的成就,突破西方价值标准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同友好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对话协商机制,还有助于推进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传播、转化与理解,让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展现并拓展强大生机活力。经过国际化人才的沟通与连接,中国治国理政经验既能不断丰富完善,也能为世界政党和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理念、行动与成果同世界共享。

3.4. 中国式现代化稳定环境需要国际化人才维护

中国步入新时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稳居第二,占世界比重已超过18%,全球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达到30%,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极大鼓舞。而且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比发达经济体发展势头更为强劲,“东升西降”趋势增强,世界格局与全球治理体系逐渐产生深刻变革。但是,美国为首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遏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不断挑起贸易摩擦、金融设碍、科技垄断等矛盾,特别是美国近年极力推行打压我国的政策和战略。全球性问题可谓是逐渐凸显,气候变化、粮食危机、能源安全、疫情肆虐、局部冲突等等造成世界经济发展低迷,逆全球化思潮抬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越发上升,全球和平稳定受到极大威胁。面临国际形势严峻挑战,中国式现代化更是要顺应全球化潮流,培养和派出更多国际化人才,促进我国善于明辨国际局势,认清国际关系,推进平等交流、资源互补,加强民间和官方往来,鼓励世界各国团结自强,与国外人民建立深厚友谊,增强与国际人民一同应对挑战的意识与协作。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的深化推进还需大量国际化人才贡献智慧和辛劳,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营造稳定环境。

4. 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基础的战略支撑在于教育、科技和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结构升级、世界格局转换风起云涌,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离不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因此,加强国际化人才的系统培养是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优质教育体系、拔尖创新人才、自主人才培养等等方面都需要重视国际化趋势与部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机制、质量、方向和评价需要加快现代化转向。

4.1.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融入世界,掌握科技前沿、关联经济战场、面向重大需求。因此,提升与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有助于打造和充分利用国际交往合作平台,拉动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协调推进,促成质量、结构、规模共同发展,助力新型举国体制和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巩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管理创新、高效运行、深化改革等措施,将完善人才分布结构,增强育才用才质量效率,极大改变我国短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关键领域专业人才等不足,提升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的数量质量 [6],成为世界级重要人才高地 [7]。

4.2. 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联动逻辑以创新驱动为重心,提出培育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目标 [8]。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深刻领会三大战略的重要抓手,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对症创新驱动的短板与弱项,综合应用学科交叉、产研结合、技术导向、科技定位、基础夯实、突出原创等创新途径,为国为党为民培育堪当现代化重任的优质技术、技能、综合人才,进而推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跟进公共卫生、新兴产业、乡村振兴、现代服务、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等现代化新发展需求。国际化人才培养在深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坚持促进扩大开放局面的同时,还需统筹自主人才培养安全,警惕科技垄断、人才封锁,增进本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和可靠基础。

4.3. 坚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立足点,国际化人才培养同样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是自立自强,在加大协作交流中,突破农业、工业、健康等关键领域的芯片、航空发动机、尖端医学等核心技术,促进中华民族保持国际顶端竞争力,增强为人类和平造福的贡献力。国际化人才培养当心怀家国、兼济天下,担负应对国内外局势、拓展中国影响力的重任,必须发挥和创新党的全面领导核心作用 [9],激发国际化人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懈锤炼品德毅力、积累策略方法,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和分析现实,更加明晰使命担当,从而彰显中国实干、讲好中国故事、维护中国形象、发扬中国文化。

4.4. 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

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实际发展水平,必须树立科学评价体系。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学校、教师、学生应当严谨落实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德才兼备、“五育”发展、“三全”育人等评价内容 [10]。整体评价原则既需关注真实贡献、全面发展等结果,又应突出潜心钻研、体验“习得”等过程,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激励导向、自主参与、内生目标和成长空间,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协同评价机制。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院校师资队伍核心素养与能力建设研究》(2018-GX-109)。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与前进方向[J]. 国家治理, 2022(20): 20.
[2] 吴兴德. 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知与评价[J]. 国外社会科学, 2022(5): 179-190.
[3] 吴岩.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11): 21-23.
[4] 段丹洁, 朱文博.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球发展关键词[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8-05(002).
[5] 姜锋.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21): 26-28.
[6] 李玉雯.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重塑全球领导力, 第五届全球教育50人论坛在蓉召开[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0256091605027158&wfr=spider&for=pc, 2022-11-23.
[7] 郑永年. 以人才高地建设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EB/OL].
https://mp.weixin.qq.com/s/FF096l3yYix4lgXeOVRTPw, 2022-11-05.
[8] 聚科教人才合力筑国家强盛之基: 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N]. 中国教育报, 2022-11-05(003).
[9] 张志勇.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刍议[J]. 教育研究, 2022(10): 34-42.
[10]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N]. 中国教育报, 2022-11-2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