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反者道之动”与唯物辩证法的契合性
On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Laozi’s “The Movement of the Opposing Tao” and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DOI: 10.12677/ACPP.2023.122072, PDF, HTML, XML, 下载: 264  浏览: 417 
作者: 李玲玲: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老子“反者道之动”唯物辩证法Laozi “The Movement of the Tao in Opposition” Materialist Dialectics
摘要: 老子思想体系的内核是“道”,而围绕其思想内核运转的是“反”,“道”与“反”紧密相联,不可分割,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理论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在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积极乐观哲学中,也和中国古代道家思想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都是正确看待世界和面对生活的人生哲理。通过对两者契合性的分析,“反者道之动”思想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理论两者不仅都包含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且也都体现了事物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规律。此外,传统文化的特质是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层面的思想内涵,更加了解道家的思想精髓,也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还可以进一步阐释中国文化精神传统与马克思科学学说的关系。
Abstract: The core of Laozi’s ideological system is “Tao”, and the inner core of Laozi’s ideological system revolves around “anti”. “Tao” and “anti” are closely linked and inseparable, which has a high consistency with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e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is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philosophy also has a high degree of compatibility with ancient Chinese Taoist thought, both of which are the life philosophy of viewing the world correctly and facing lif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ir compatibility, the thought of “the movement of the opposing Tao” and Marx’s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eory not only cont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y of opposites and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things, but also reflect the motion law of quantitative change and qualitative change of things and the negation of negation.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Taoist thought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China’s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national identity, and can further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ultural spiritual tradition and Marx’s scientific theory.
文章引用:李玲玲. 论老子“反者道之动”与唯物辩证法的契合性[J]. 哲学进展, 2023, 12(2): 406-41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2072

1. 引言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板荡不宁为文化的激荡提供了产床,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派也就应运而生,并且与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流派形成一种互补,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体 [1] 。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合称为“老庄”。其中老子是围绕“道”这个中心来建立他的哲学思想体系。“道”是一种“无名”的概念,不可言说,称之为“道”,“道”本身就只是一种纯粹的代号,实际上却是超乎形象的概念,于个体而言,更多是注重内心的体验和外部的行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天地万物都是“有名”的概念,然而一切“有名”又是由“无名”而来,即是由“道”而来,也叫做“无名之名”。《道德经》其中的内容是对自然和社会的体察和反思,同时也都阐释了自然内在运行的规律。时至今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是举不胜数,但两者是否能完全相融并适用于现代中国的土壤仍有待商榷。然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通过对道家的思想精髓与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的契合性进行分析,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具有高度的相通性,而且可以为个人看待世界和面对生活困境提供科学的人生哲理,还可以进一步弄清中国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理论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能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民族认同感,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层面增添新的丰富内涵。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反者道之动”的基本内涵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哲理意义。是老子对世界直观的判断和心灵的见到,是直观的真理,并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推论的结果,而是对自然现象和当时所处的礼崩乐坏社会环境最为直观的见地。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必然走向它自己的反面。也可以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事物要往极端方向发展的话,那么一定会转变为它的反面。“反者道之动”不仅揭示了“道”的运动规律,也揭示了万事万物变化所遵循的根本规律。其中“反”这个字,字面上的概念是,反复、相反和通“返”返回,将其涵义可以归结为相反之反或正反之反与往返之反或反复之反二义是精当的 [2] 。借用冯友兰老先生所说,“事物变化最大的通则之一,就是一事物若发展到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此即所谓“反”,所谓“复” [3] 。这就恰如,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过后就会迎来曙光,辉煌过极之后必然会逐步走向衰落。即是说事物如果需要保持长期存在,那就必须包含其反面的内容。

2.2.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认识领域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般理论,不仅是一个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并且还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此外,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不仅揭示了世界是普遍联系并永恒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揭示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也都是普遍联系并不断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2。唯物辩证法主要涵括了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基本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以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内部源泉的问题3,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状态的问题,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是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的方向问题。这三大基本规律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精炼概括,也是解释唯物辩证法的三大重要方向。

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方法,其中的三大基本规律与“反者道之动”这一思想中所包含的“物极必反”、“物有生两、相反相成”等内容有着较高的契合度。这不仅阐释了世界是既相互对立且相互统一的整体,而且也说明了对立双方的事物是具有相互转化以及自我否定的可能。

3. “反者道之动”与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相契合

老子对道以及由道所化生的世界万物,都是从相反的方面即互相对立的方面去认识和把握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4] 。宇宙间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老子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规律并将其凝练为“反者道之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有着高度的契合度。

太阳的东升西落,潮汐的起起落落,人类的悲欢离合,世间万物都透露着物极必反和过盈则亏的直观真理和宇宙万物对立关系的普遍性,这些事物一方面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与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4”的蕴意有一致性。加上老子首先以“曲”、“枉”、“洼”、“敝 ”、“少”与“全”、“正”、“盈”、“新”、“得”等自然万物的对立统一为铺垫,认为委屈反能保全、弯曲反能正直 、低凹反能积满、陈旧反能出新、少取反能有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5] 。老子他将“道”看作是万事万物的规律,具有向对立面转化运行的轨迹,他还指出圣人要是悟透了这个“道”,那他便就可以完全自在地游行于天下。从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观点看来,可以看出他不仅看到了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而且也了解到矛盾对立的双方还会相互转化,只是并没有规范语言体系进行产出解释,更多是抽象地浓缩于一个“道”字,同时这句还可以作进一步解释,“道”总是往相反的方向运行而最终返回到本初,“道”亦或指的是万事万物的本原,那么“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5”、“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6”也都是体现此个道理。

在“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的两方不仅会形成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局面,同时也会促成相互依存性和相互渗透性的统一体,两者在相互包含的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到极限时自然就会向对立面去转化。例如大和小、上和下、多和少等等,都是因为双方存在矛盾的对立面而存在。矛盾双方有其相互对立的关系,但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即是说对立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状态,会形成彼此不能分割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让我们要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学会反向思考和逆向思维,同时老子也秉持着这种反向思维,“反者道之动”也是在阐发这种哲学意蕴,一个人若要变得强大,就要从微弱开始,要想抵达高处,就必须从低处启航,这与“如若你居上,那我就居下,如若你华丽,那我就质朴”是一个道理。

4. “反者道之动”与唯物辩证法中的“量变质变规律”相契合

老子的哲学智慧,还有他所主张的“道生万物”、“道法自然”。这些不仅悟出了“道”和物之间的关系,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也可以勉强作为老子的哲学本体论观点。他强调的“道”是“无”,混沌和无定性的,可以从多到一,一到多,是不能按思维的语言来理解存在的。老子的“道”,源于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超越界的独到领悟,“道”一方面是形上超越的本体,另一方面是形下世间万物所运行的根据 [6] 。其中,“反者道之动”就是在对“道”的理解基础上,掌握了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形成并掌握了通透的人生哲理和处世真义。

然而,事物向对立面转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也就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7“足下”的积累,事物才能由“足下”出发,继而慢慢转化为“千里之行” [7] 。譬如难和易是一对矛盾组合,同时也是“道”运动变化的两个极端,然而“易”的事物没得到完全解决并且还在进行不断地积累,那么事情就会慢慢随之转化为“难”。同理可得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琐碎和小事的积累就会转化为大事的发生。这就给我们一个处世警告,在面对困难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尚处于容易解决的萌芽阶段的时候,就及时解决它,千万不要拖到问题成堆至变难的阶段才动手去解决,那样附注的精力和时间会更多。

万事万物内部本身就存在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当否定方面的力量在量上进行不断地积累,达到它所规定的临界点时,事物会突破原有的规定性,肯定就会转化为否定8。而最后的“肯定转化为否定”也就是“反者道之动”最后的转化结果。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此消彼长、竞长争高,造成事物的量变,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事物发展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老子“反者道之动”强调宇宙万物的运行都是有一个转化和转变的过程,而那个过程的运动轨迹是一定会走向它的反面的。矛盾双方的斗争还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性质发生了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这也是矛盾彻底转化的结果,发生质变。

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量变与质变的转化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条件的,事物之间相互转化要遵循适度的原则,与老子所强调的“适度”人生哲理意蕴大致相同。“物极必反”、“物壮则老”的思想,其实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只有超过一定的限度才会滑向它的反面,所以事物要想保住自己的本性,其方法就是要处于“不盈”和“知足”的状态,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8]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学会知足常乐,保住自己的本性和本心,守好自己内心那一方净土。

5. “反者道之动”与唯物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相契合

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观点本身就具有否定性。他认为在一个已经礼乐溃烂,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国家,可以反向思考解决困境,所以他当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政治理念,这样的治国理念本身就是对那个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这是老子对社会现状直观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了否定性的阶段,并没有达到“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上升的阶段,但不可否认它仍具有合理的可供思考的成分。

“反者道之动”自古以来赋予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坚信事物的发展必然是有一个“扬弃”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在经历最黑暗和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中华民族仍然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因为相信黑暗即将过去,这个艰难时刻不会一直存在,它一定会走向它的反面,这代表了一种身处艰难困苦中却葆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为中华儿女不断注入奋发向前的动力。也就是同“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样,要相信个人的人生和国运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具备同样的乐观积极看法和人生哲理蕴意。与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一样,“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被困难所吓倒。”此外,“反者道之动”的思想观念也让中华民族怀揣一颗警觉之心,在最辉煌鼎盛和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下意识得保持着必要的警觉,保持着居安思危的态度,因为事情可能正在走向反面,与唯物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样,要明白前方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具有曲折性的观点相契合,两者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和“道”的运动规律上拥有思想上的共通点,都可以作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处事通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要求我们要树立辩证的否定观,不是单次否定就可以完成的否定观,不仅要承认外在的否定,但更多侧重于内在的否定。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彷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更高阶段的“回复”,同时也是比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有更高一层次的“回复”,但是两者揭示的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具有契合性的。加上这也反向警示我们,要坚决反对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也要坚决反对只承认或者只看到外在的否定,而看不到内在本质上的否定的否定观。我们不仅要廓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否定观,而且还要看到辩证否定观和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契合性,让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中国哲学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辩证思想的启蒙开端。

6. 两者相契合的现实意义

老子“反者道之动”与唯物辩证法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都是让我们面对世界和现实生活,要相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前的,平常心看待,不丧气也不得意,不断做好自己,成功也会在彼岸等着我们。并且我们还要明白,要想长久地保持一个事物,就要这个事物包含着它的对立面。

虽然道家思想有些会受到历史局限性,但确实是打破了那个时代常规思维,并赋予哲学意蕴的思想,带给我们后世是极大的价值瑰宝,并且也非常值得我们后世去学习和探究。两者的相契合,不仅是回答了应该怎样看待世界和宇宙,而且还让我们丰富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在哲学层面的特质。不仅如此,还可以为老子“反者动之道”找到合理的文化定位 [9] ,清楚并明白两者的契合性,并加以精粹凝练两者的思想精髓和内核,不仅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各面都有实践上的认识指导,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内涵,还能作为我们人生处世的真谛,在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盛行的时代,还能留一隅的精神净土来完成人生进取的路线。

7. 结语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是用最单纯的思维模式来审视世界和看待人生,也是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黑暗现实直观的思考,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重要体现。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观点与唯物辩证法有一定的相通性,分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基本规律与之进行契合度的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两者是有密切的联系,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都大同小异,都可以作为积极乐观的思想指导我们人生的实践道路。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与唯物辩证法的契合性更是印证了中国哲学思想具有科学的哲理性成分以及深远的指导性成分。21世纪的今天,我们背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时代的重任在我们的肩上,我们需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秉持正确看待世界和面对生活的哲学精神,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顽强奋斗。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我们要拥有拾起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自觉意识,“扬弃”式的吸收于中国大地的土壤当中,在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的同时,还滋养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老子在春秋战国价值信念崩塌的时期,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可以推测他可能是想重塑当时的价值基础,以反面的思维和做法来试图解决当时社会矛盾尖锐的问题,但鉴于这是朴素直观的思考,并没有解决当时的社会困境。通过对老子的思想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契合度分析,提供给我们可借鉴的社会主义发展思路,就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精神运用起来,内化成为当代青年人的心态调衡器和稳定器,对自己的人生和对国家的未来抱有希望,同时确立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体的价值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NOTES

1许亮编著:《道德经》,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页。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45页。

3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43页。

4许亮编著:《道德经》,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6页。

5许亮编著:《道德经》,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2页。

6许亮编著:《道德经》,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17页。

7许亮编著:《道德经》,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40页。

8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38页。

参考文献

[1] 刘清. 浅析老子“反者道之动”观[J]. 荆楚学刊, 2016, 17(2): 78-82.
[2] 钱钟书. 《管锥编》第二册[M]. 第2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445-446.
[3]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9.
[4] 高秀昌. 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J]. 中州学刊, 1997(4): 87-92.
[5] 王中原. “反者道之动”析考——《道德经》辩证观的解读[J]. 文史博览(理论), 2008(10): 38-39.
[6] 魏颖.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老子人生哲学思想探微[J]. 学理论, 2013(14): 41-42.
[7] 王明华. 老子管理智慧[D]: [博士学位论文]. 吉林: 吉林大学, 2010.
[8] 吴婷婷. 论《左传》中的道家思想元素[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20.
[9] 邱太昌. 老子“反者道之动”与黑格尔“否定之否定规律”比较[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7(3): 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