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爆发,好在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时采取了防疫管控的措施后,疫情在各地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阻断。抗疫初获成效的原因之一在于各城市有效利用语言景观的效用使得“清零政策”深入人心。比如,武汉于2020年初推出了一系列的网络海报,配合丰富的标语内容,形成疫情时期的网络宣传语,让市民安心、积极地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张益铭,周海宁,2021:77) [1] 。西安市府为了应对疫情防控期间人员流动量大的情况,先后在西安的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三轮车、摩的、共享单车等交通工具上传播防疫抗疫要点,提请市民及游客注意出行的安全(王佩瑶,杜敏,2021:67) [2] 。而南京则充分利用报刊媒体对疫情进行客观报道,引导市民积极防疫抗疫,从而使得媒体在官方话语和公共话语之间建起了沟通的桥梁(梁婧玉,汪少华,2022:22) [3] 。这些城市的经验进一步表明了后疫情时代的网络、公共场所、媒体在推动语言景观建设以抗击和防范疫情扩散方面的重要作用。
无锡市东邻苏州和上海,西接常州和南京,南北面又与浙江和安徽两省交界,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内有效防范和防控疫情蔓延的城市之一。然而,进入2022年,无锡先后在3月、5月、7月和10月发现了新冠肺炎阳性病例。由于无锡在江南一带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更由于新冠肺炎变异毒株传播的快速性,无锡疫情防控指挥部门迅速发布疫情消息并组织流调溯源,各街道社区、媒体、学校、商场及超市、公共交通等场所也积极开展了公益宣传,普及疫情防控知识。一时间告示牌、警示牌、电子屏幕、标语口号等标牌载体和标牌文本交替呈现,形成了后疫情时代锡城独特的一道语言景观。
语言景观研究是近几年国内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话题,该研究关注公共空间和场所中的语言使用问题(Landry & Bourhis, 1997: 23) [4] 。具体来说,语言景观研究注重对现实环境中语言使用特点和规律的考察,更是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政策实施或理解认同的实质性探究(姚晓芳,2021) [5] 。由于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话题大多集中于宏观分析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背景下语言景观的具体表现形式(田飞洋,张维佳,2014) [6] ,或是对语码混用和语言杂糅创新的阐述(尚国文,赵守辉,2014) [7] ,侧重实证研究的不多。而本文以无锡为例,以场所符号学(Scollonand Scollon, 2003) [8] 为理论依据,从语言景观的置放形式分析无锡居民对其功效和作用的反应。可见,本文也是对语言景观的本土/区域特色的间接表述。换句话说,本文拟微观梳理场所符号学理论在城市应急语言景观中的应用和效用,旨在为语言景观研究提供实证研究的素材数据。
2. 语言景观、场所符号学理论及其语用实践综述
语言景观研究早期从记录大都市的多语状况入手,比如Lai Mee Ling (2013) [9] 选定了香港四个区域的开放公共空间展示的1160个视觉标志,通过分析这些标志建立了香港的语言景观数据库,并从中取证证实了香港为多语言城市。Vivian Cook (2013) [10] 聚焦于众多城市和国家的街头标志,从语言、视觉、书写系统和排版等方面对街头语言展开细致的研究,并提出街头语言不是书面语言的简单补充,它是一种独特的体裁,具有自己的语法和惯例。近几年国内的学者也着手于城市区域多语标牌的研究,对标牌种类及其语言组合进行描述性分析。比如张媛媛、张斌华(2016: 53) [11] 概括到,澳门的公共空间标识上的语言主要为中、英、葡三大语种,但基于澳门基本法的规定,使得澳门官方用语以中葡为主;澳门回归后,汉语拼音和简化字的影响力不断加强,由此促成澳门与内地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加深。又如巫喜丽、战菊(2017: 10) [12] 通过对广州“非洲街”语言景观的实探指出,尽管该街区被称作广州的移民聚居区,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口组合和语言文化与别的街区的异质性,但因汉语主导地位的不变性,法语及维语反而成为该区域的弱势语码。以上这些学者从语言标牌入手,关注点却在标牌出现的领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的语码种类,阐述其构成和特色,由此推断出“场所符号学”与语言景观的密切关系。
场所符号学由Ron Scollon和Suzie Wong Scollon在其代表性著作Discourse in Place: Language in the Material World [8] 中提出的。该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具体的物质世界里如何使用语言,以及物质场所中标牌、话语及行为的社会语言意义(金怡,2016:59) [13] 。Scollon和Scollon将语言标牌分为由政府设立的市政标牌以及由商业公司、私企或个人设立的商业标牌,强调场所符号学研究的核心是将标牌放置于特定的物质空间以揭示其语用功能和背后潜藏的社会意义(金怡,2016:60) [13] 。
场所符号学理论为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其商业标牌的说法将现实环境中涉及的诸如标语、车身广告、印刷品、商店等都纳入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范围。比如潘红英(2020) [14] 就以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沿途中国商店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该大学附近中国商店特有的中国元素标识(如中国红),围绕语码取向(中英互文)、字刻(以金黄字体刻写超市主打商品)及置放(如将店名放于标牌正中)三大要素分析了中国商店吸引的主要和潜在顾客,以及中英互文标牌在中国商店产生的商业效果。
另外,从以上对语言标牌的分析可以看出,场所包含了时空背景和情境环境;研究者或从标牌设立者角度出发,根据标牌的主体性将样本标牌分类(如将标牌分为官方标牌和私人标牌,参见杜禹,2022:152) [15] ,进而反映情景环境下城市的语言政策与文化习俗。或以标牌作者、读者、标牌文本三者的互动顺序作为探索的重点,从标牌摆放地理位置的合理性、标牌作者试图传达的意义以及处在标牌场所中的读者接受标牌信息与标牌自身传播信息的对应性来印证社会环境与城市所塑造的语言景观的互动关系,进而揭示该城市环境中的人文特质(杨荣华,孙鑫,2018:101~102) [16] 。
如果说传统语言景观注重的是语言种类及语用特色的分析,场所符号学则将语言景观的概念内涵扩大,考察的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张益铭,周海宁,2021:76) [1] 。从以上学者攫取不同语境环境为研究对象可见,他们通过对地名、商铺招牌、广告牌、公共路牌上的语言景观的分析,目的在于揭示文字赋予场所的文化意义。随着研究维度的不断加深,语言景观所涵盖的时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比如我们现在生活的互联网媒介时代,既包括现实可见的实际空间,也包括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而后者同样能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中心建构空间话语景观。
本文针对2022年无锡市相关社区(惠山区、梁溪区)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推出的应急语言景观为内容分析语码的场所置放特点及其社会意义,同时,通过访谈无锡居民考察其对官方设计的语言景观的功效和作用的真实反应。
3. 2022年无锡市疫情防控语料收集和语料分析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2022年5月~7月无锡市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政策(35篇)、社区街道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发布的通告(惠山区8篇、梁溪区16篇)、本地媒体(《无锡日报》、《江南晚报》)在这一时期对疫情及防控消息的报道(174篇)以及居民问卷和回访(58人)。由于所有样本的语码为单语,即汉语作为信息传递的使用语言,本文对语料的分析集中放在内容置放的渠道和场合上。具体来说,本文将引用SPEAKING模式(Hymes, 1972 [17] ; Huebner, 2008 [18] )对语料内容进行文本分析,目的在于回答两个关键问题:无锡市在疫情期间设立语言景观的语用效果如何?居民对通告的态度和感受与语言景观的语用效果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
3.1. 从高频词推断SPEAKING之所指意义
2022年5月4日网易的一篇新闻《5月3日0~24时,无锡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9例》引发无锡市民的极大关注1。无锡市政府随即在5月间连续发布了4则针对疫情防控的政策与措施2。经统计,无锡市政府在5月发布的疫情防控政策中使用的高频词有:核酸检测(23)、门铃码(12)、戴口罩(6)、健康监测和管控措施(6)、追究法律责任(4)以及公共场所和“7 + 7”(3)。同时,涉及核酸检测阳性案例的惠山区政府也在5月连续发布了8篇关于区域全员核酸检测的通告3。其中的高频词包括核酸检测(56)、所有居民(48)、采样(32)以及疫情防控、身份证、责任和配合(24)。
从“核酸检测”、“门铃码”等词的频繁使用可以看出,S (setting and scene)指无锡当时正处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所有居民”、“身份证”等词表明P (participants)包括无锡市民、常住或旅居无锡的人;“健康监测”、“疫情防控”、“配合”、“追究法律责任”暗示了E (ends),即无锡市府实施管控的目的在于提醒市民出入安全、严格控制疫情扩散;“采样”、“7 + 7”等词的出现则与“A”(act sequence)相关,指明疫期间无锡实施健康监测的方法和手段;同时,“配合”、“追究法律责任”、“管控措施”也标志着一种基调,即K (key),强调疫情期间确保全员核酸检测的严肃性;而“公共场所”一词的重复出现在于通告市民实施健康监测和管控措施的场合,即I (instrumentalities);“戴口罩”、“7 + 7”、“公共场所”、“配合”则又一次提请市民注意疫情期间个人应遵循的规约,即N (norms)。由以上对高频词的排列及政府通告的性质可以看出疫情防控政策的体裁,即G (genre)为官方行政公文。
3.2. 从信息发布的场景与置放推断语言手段所构建的社会意义
2022年7月4日,中新网发布消息称无锡市核酸检测中发现7名初筛阳性4。随后,无锡市政府在7月连续发布了23条通告,下达疫情防控政策,告知市民如何应对疫情5。涉及核酸检测阳性案例的梁溪区政府也在7月连续发布了16篇关于区域全员核酸检测的通告6。与5月惠山区的统计相比,无锡市梁溪区在7月发布的政府通告中多了“抗原”、“异常结果”、“集中隔离”以及“红色警告”等高频词。此外,在区政府的微信公众号“梁溪发布”上增添了《提醒》及《疫情防控热点解答》等栏目,即时提醒市民核算检测前后应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并就抗原自测、线上线下转码等操作问题一一解答。
除了政府官网发布的疫情防控通告,无锡两大本地媒体《无锡日报》和《江南晚报》也在7月就疫情状况发布了92篇新闻报道。《无锡日报》7月5日刊登的《首批集中隔离人员归家》的报道,告知读者由东北塘街道健康驿站接收的32名隔离人员已搭乘转运大巴返回家中。该报7月10日的一篇《无锡本轮疫情首批6名患者出院》的文章,报道了7月初发现的6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经市五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的医治出院,并解除医学隔离观察的经过。7月16日,该报又一篇文章《与闪亮的你们,共同见证风雨后的灿烂!》不仅对前来援助无锡抗疫的各方力量表示感谢,更宣布了无锡于7月15日实现了社会面和隔离点的“双清零”。
同时,疫情期间,无锡也在各社区安排了核算检测采样点,并提请市民在市区各主体场合或公共场所落实“门铃码”扫码(见图1,图2,图3,图4)。

Figure 1. Liangxi District: sampling service for nucleic acid testing
图1. 梁溪区核酸检测采样处

Figure 2. Wuxi Taihu University: nucleic acid testing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from other provinces
图2. 无锡太湖学院外省返校师生核酸检测

Figure 3. Wuxi Residents: scanning the health code before taking public transports
图3. 无锡市民扫码乘公交
Source: https://image.baidu.com.图片来源:https://image.baidu.com。
Figure 4. Wuxi medical institu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orbell code” policy
图4. 无锡医疗机构推广落实“门铃码”
可见,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不论是政府通告、媒体报道、还是医护人员、市民对核酸检测认知上的一致性与坚定性,都基于中央倡导的防疫抗疫“清零政策”的共通意识。首先,无锡市、区政府官网以其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将防疫政策迅速发布,形成了疫情期间的新公共空间。其次,本地媒体对疫情的及时报道,为市政府宣传防疫抗疫政策添加了附加信息,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无锡市民对疫情的关注度。再次,无锡在疫情期间设计了线上线下的语言景观,使融合性传播成为常态。上述图片所展示的市民积极参与核算检测、出入公共场所自觉扫码等画面正是无锡市民对官方疫情防控语言景观的回应性表现;间接反映出市政府制定的防疫措施收到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3.3. 从疫情防控的评价信息推断规约理解的态度意义
为了更好地呈现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无锡市语言景观的语用效果,笔者在2022年7月下旬向梁溪区居民发放了《无锡疫情防控/措施满意程度调查》的问卷图7,以收集疫情防控的评价信息。从统计出的58份有效回复问卷来看,所有受访者表示积极配合核酸检测是有效防止病毒扩散的首要条件。比如,居民震震就说到,实施全民核酸检测,反映了政府对本轮疫情的重视程度。居民月琴也表示,由政府部门统一领导的集中隔离,是有针对性的抗疫措施。
在谈及集中隔离的感受时,大多数居民(71%)的回答肯定了政府对疫情防控的准确判断。部分居民(21%)在受访时特别感谢医护人员在集中隔离时向居民提供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解除了他们的紧张情绪。但也有居民(8%)提出,隔离的安排稍显匆忙,给家人带来紧迫感。
另外,居民在肯定政府高效的执行力的同时,也对其管理措施的科学性提出了建议:比如集中隔离时考虑老年和儿童群体的特殊性(49%);隔离期间居民生活物资的保障(32%);社区防疫工作与志愿者团队的专业性(12%)等。
评价理论认为态度意义的体现形式可分为直言(inscribe)和婉言(invoke)两大类(牟许琴,2011:53) [19] 。从以上的评价信息来看,当市民对无锡市、区政府制定的防疫决策表示接受和满意时,会使用“有效防止”、“准确判断”、“解除”、“感谢”、“积极配合”等评价词汇直言表达对防疫“精准性”和抗疫“严格性”的尊重。而当有不满意的情绪出现时,他们会以“建议”的形式婉言表达诉求。
4. 发现和结语
Guy Debord (2006: 3)曾指出:“景观不是影像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20] 可见,随着社会语境的衍变,景观不再单纯地作为影像而存在,它构成了一种社会现象,是参与者对景观感同身受后的身体力行或情感认同(许加彪,钱伟浩,2020:59) [21] 。以此类推,语言景观也不再是单纯对语言、文字或符号的表象或特征的归类研究,而是通过梳理语言运用的手段揭示语言政策、语用效果及其社会意义(尚国文,赵守辉,2014:220) [7] 。
本文以无锡市2022年发生的疫情防控事件为背景,从官方管控、媒体报道及市民评价等方面对语言景观的内容和语用效果进行了分析。从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联来看,无锡疫情期间语码设置的单一性(汉语)在表明该市语言服务的人群主要为常住市民的同时,也隐喻了无锡市疫情防控的语言政策呈现出服务于应急语言景观的特色。即由市政府统一发布防疫政策,赋权本地媒体集中报道,安排“全民核酸检测”,实施“集中隔离”措施,以期在短时间内实现“清零”目标。
由此可见,无锡在2022年疫情防控时的语言景观呈现出分层架构的置放状态:首先,无锡市政府官网在疫情期间力求架构一个新公共空间,不仅发布官方信息,还统一领导市民实施全民参与核酸检测,引导公众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走向;其次,本地媒体对疫情事件凸显其隐喻架构的模式,既还原了疫情事件的现场,也隐性激引了正面报道官方抗疫决策的正确性、疫情期间全民一心的重要性的新闻宣传思路;而市民评论也间接架构了一个互动空间,表明了无锡市民对市政府的信任、对志愿者的感激以及对科学抗疫的认同的态度。这种分层架构的语言景观,呈现出无锡多维化的防疫抗疫语用效果。
另外,不同于市府通告和媒体宣传打造的“官方标牌”,市民评价呈现出肯定(positive)和否定(negative)的极性选择结果;后者主要体现在无锡市民对政府决策的灵活性和改善精准化服务的建议上。从这点上说,市民评论形成了无锡后疫情时代语言景观中的一块“私人标牌”,对警示无锡市府凝聚民心民意、完善本地应急语言服务体系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2年无锡市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立项课题,项目号:KX-22-C179。
NOTES
1参见锡望(2022年5月4日)《5月3日0~24时,无锡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9例》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6H7BLVJ0524HUDG.html),引用于2023年1月10日。
2参见无锡市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政策:《关于紧急寻找有江阴市旅居史人员的通告(第118号)》、《关于调整来(返)锡人员健康管理措施的通告(第119号)》、《无锡市疫情防控第120号通告》以及《无锡市疫情防控第121号通告》 (http://www.wuxi.gov.cn/ztzl/zyqzt/yqfkzc/index_6.shtml),引用于2023年1月10日。
3详见无锡市惠山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栏目《疫情防控》专栏(http://www.huishan.gov.cn/ztzl/yqfkhfgfcfw/index.shtml),引用于2023年1月12日。
4参见中国新闻网(2022年7月4日)《无锡7月4日上午核酸检测7人初筛阳性多地升级为高中风险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405861468695686&wfr=spider&for=pc),引用于2023年1月12日。
5参见无锡市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第130~153号通告(http://www.wuxi.gov.cn/ztzl/zyqzt/yqfkzc/index_5.shtml),引用于2023年1月12日。
6参见无锡梁溪区人民政府《防疫公告》(http://www.wxlx.gov.cn/ztzl/yqfkyfgfc/fygg/index_8.shtml),引用于2023年1月14日。
7问卷发放总数为100份,回收58份。接受问卷的居民居住在无锡梁溪区山北街道惠华新村。该小区2022年7月初被定为无锡市疫情高风险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