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学视域下贾樟柯《江湖儿女》海报封面图像内涵解析
Analysis of the Cover Image Connotation of Zhangke Jia’s “Ash Is Purest Whi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ology
DOI: 10.12677/JC.2023.111001, PDF, HTML, XML, 下载: 635  浏览: 2,329 
作者: 石昊雨, 涂 涓: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 十堰
关键词: 江湖象征式意义文化约定阐释审美共通性 Jianghu Symbolic Meaning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Conventions Aesthetic Commonality
摘要: 在图像学视域下,以图片、海报等方式为载体,形成了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电影海报的出现,对于电影的传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电影宣传的主要路径之一,海报对于受众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起着推动作用。电影《江湖儿女》的海报,也是在图像学视域下的一种呈现形式,海报种类多样,但却有着相同的内涵。贾樟柯用海报,向受众呈现出了图像学下的江湖儿女。
Abstract: In the view of image science, with pictures, posters and other ways as the carrier, formed a new form of commu-nication. The emergence of film poster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films. As one of the main ways of film publicity, posters promote the audience’s understanding of the plo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The poster of the movie “Ash Is Purest White” is also a form of presen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ology.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posters, but they have the same connotation. Zhangke Jia used posters to show the audience the Jianghu children under the image learning.
文章引用:石昊雨, 涂涓. 图像学视域下贾樟柯《江湖儿女》海报封面图像内涵解析[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1): 1-5.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1001

1. 引言

贾樟柯善于讲江湖故事,在影片中的江湖意蕴是整部影片的主题基调,海报是将影片进行整体升华的图像效果。贾樟柯在海报中,将图像的象征式意义作为载体,将人们的认知脱离海报本身,上升到视觉之外的情感主题。同时,将影片所要表达的文化约定融入在海报图像中,勾起受众的文化追忆,让受众在情感与理智中,通过海报的图像形式,达到审美的共通性。

2. 图像学下《江湖儿女》海报的象征式意义

作为图像学的核心概念,从“象征”出发,进而衍生出了“内容”与“内在意义”。象征式意义,是与内在意义相结合的一个产物,内容仅仅只是一个表象,是导演和制作团队想让我们看到的表象意义,而将内容转化成象征性意义,则重在将余地留给受众,让受众通过对海报的理解,上升到象征性意义与内在意义。在《江湖儿女》的海报中,通过人物的对比、情节的体现作为图像学的载体,贾樟柯通过海报,为我们讲述了图像学下海报的象征式意义与内在意义。

2.1. 《江湖儿女》海报中的内容与内在意义

在潘诺夫斯基对于图像学的阐述中认为:“内容”只可称之为一般意义的“内容”。这是在其图像学的第二层次理论中所讲述的内容,后因理论缺陷的原因,代之以“第二性或惯例/程式”主题,而“内容”或“内在意义”一起成为第三层次的阐释对象 [1] 。内容在整个海报图像学中,仅仅只是成为一种浅层的表象意义,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一般意义的“内容”;而内在意义,则需要受众通过海报呈现出来的图像学,去深入理解和分析。《江湖儿女》海报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群像型海报、故事情节型海报、主人公型海报。在三种海报中,群像、主人公两种类型的海报居多。就群像海报而言,根据图像学,我们的视觉能看到的一般意义,仅仅在于人物的群像,一群小弟簇拥着社会大哥、整齐划一的西装,形成一种众星捧月的局面,继而我们对该电影从表象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类型化黑帮片的电影,当受众从表象得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影片的观看起着一种代入感,代入感会直接影响着受众对于影片的评价;另一方面,从内在意义分析群像型海报的图像学来看,海报的后面的“其利断金”成语,会给受众在看完后留下一定的思考意味,贾樟柯的电影,重在讲述江湖,而江湖代表着情义、信义,会让受众进行一定的联想,在当下的时代中,江湖是否存在?江湖是否还有情义、信义?受众通过与现实进行比较,继而对于该影片的类型也就更加趋向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从内容到内在意义,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认识层次的问题,一个是直接视觉,另一个是间接体验,在看到一个图像时,我们的直接视觉是首当其冲的,形成一定的认识,继而通过对海报的整体解读,来层层深入海报背后,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即为内在意义。通过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探寻模式,对于海报图像学而言,不失为一种良方。

2.2. 《江湖儿女》海报中的象征式意义

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中,对于“象征”二词有着明确的定义,他认为:“艺术意志或世界观在艺术中的体现并不能与艺术家的个人意图直接划等号”。象征是一个表面现象,与上文提出的内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象征并不能体现一个艺术家的个人意图或者是整部电影的表达意向,象征式意义概念的提出,是将表面现象与内在意义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是脱离创作者和影片本身的象征式意义,是从表面现象出发,受众根据海报得到创作者在创作中没有发现的个人意图,与内在意义不同的是,象征式意义注重世界观的形成,内在意义注重受众通过海报图像进而上升为对于整部影片的单独思考。在《江湖儿女》中,主人公类型的海报便可以体现出来,海报中,男女主人公站在一起,但却看向不同的方向,从象征式意义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创作者的个人意图更加倾向于表现电影语言,在《江湖儿女》中,创作者采用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方法,将巧巧和斌哥两个人的故事线分别进行叙述,最终又交错在一起,两条平行线相交,也就构成了一种现实主义类型的电影。海报中两个人看向的不同方向,实际就是创作者的电影语言,表明两个人是具有两条故事线在其中。那么上升到象征式意义,群体针对受众,当受众看到通过海报图像所呈现出的表象时,受众就会形成一种世界观,对于《江湖儿女》这部电影本身而言,受众通过海报会形成爱情片、黑帮片电影的世界观,这是受众对于电影的认识和基本观点,形成该世界观后,受众在观看电影时,会更加注重影片中的爱情、黑帮成分,这种世界观的形成是与创作者本身的意图是不符合的,创作者的本身意图是通过时代的背景,描绘小人物的故事,爱情、黑帮两个因素都是进行淡化处理,重在江湖小人物大时代下的江湖情义。图像学的象征意义,从世界观入手,脱离影片本身,形成一种自主性的观影前提,将世界观代入到影片中,也会有着不同的见解,影片的观点具有多元性,而通过海报图像学,可以提前对电影进行解读,通过象征式意义进行提前代入,继而形成一种个人的电影世界观,在观看电影中,个人的电影世界观根据情节不断进行更新,继而打破原有的个人电影世界观,形成一种新的象征式意义,当受众观看完影片后,再次观看海报时,个人电影世界观就会充分符合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本身意味。

3. 图像学下《江湖儿女》海报的文化约定阐释

文化约定阐释,是要在每一件艺术作品中,通过文化的符号,将受众进行由表及里,塑造某种形象和意义。文化约定,是从视觉形象出发,通过一定的影片、文字等资料的辅助,在受众的脑海中形成一种文化观念。在图像海报学中,人们通过直观地视觉感受,首先确立一种文化先印象,继而通过海报与电影的结合,从海报的语言、文字符号出发,深刻理解一部影片想要给我们传达的文化信息。

3.1. 《江湖儿女》海报中的江湖文化构成

潘诺夫斯基对于图像中的文化,有这样的阐释: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中,每一种表现形式都显现出了不同的文化意味 [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载体,融合了时代、人物、文献等多方面因素。在海报图像学下,一张海报所传达出来的文化要素,就要有一种文化多样性在其中。我们以《江湖儿女》电影中,主人公型海报来进行分析。在该海报中,巧巧依附于斌哥的肩上,斌哥手拿枪,温柔与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我们通过在人物图像中可以看到一种在江湖下的男女形象文化,男性身着黑色衣服,代表冷峻和两面性;女性身着红色,代表着热情与爱情。红与黑的交融,在海报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背后也代表着一种在21世纪初男女文化形象的透视。同时,男女的组合搭配,配合海报中图像的色彩渲染,使得人们在视觉接触图像时,对于江湖文化增添了一种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在受众看来,江湖文化是根据时代不断变化的一种文化现象,通过海报,我们无法理解江湖文化的全部内容,在观看电影后,创作者想要给我们表达的江湖文化实则是最传统的江湖文化,即:“漂泊”、“放逐”、“义气”等 [2] 。当观看完电影后,受众再回到海报图像中,结合电影情节,便能够对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江湖文化有着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人物图像的塑造、色彩渲染,在初期的视觉形象中,便给受众留下了一种不确定性,需要受众通过图像传达的文化要素代入电影进行深刻理解,再对原有的海报图像进行反哺,从而使受众对于图像、电影能够有一种整体的认知。

3.2. 《江湖儿女》海报中的文字文化解读

在电影海报中,电影中英文名称、上映日期、主创团队是要通过文字来进行展现,将文字融入图像学中,也蕴含着另一种文化元素,图像是一个载体,将载体进行再加工和创造,文字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江湖儿女》电影的英文名称叫做:“Ash Is Purest White”,翻译过来的意思为灰烬的尽头,便是纯白。贾樟柯在专访中说:“因为我觉得我们都是炮灰,我所拍的不也都是炮灰,就是时间过去之后,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名字都留不下来的人。但是这就是电影要拍的人物。因为我爱这样的人,所以我一直拍这样的人。我觉得他们是跟我最为接近的,我就用这句台词做了那个片名” [2] 。按照正常的片名翻译,江湖儿女的英文释义与影片海报中的英文片名不符,从图像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也刚好符合了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第三层理论,中英片名的差异,实质上是创作者对于整部影片的把握,是内在意义和文化表征的体现。不留名的小人物,便是在社会中籍籍无名的一张张白纸,创作者通过对影片的名称加以改造,通过图像学呈现在海报中,让受众可以带着疑问去观看影片,在江湖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中英片名的文化输出,让受众能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海报上的图像、文字内容,在江湖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对江湖、灰烬、纯白三个主要文字的认识,通关观影,受众也会理解江湖文化、灰烬文化、纯白文化各自所指,从而形成了一种在海报图像学下关于文字文化的新观念、新看法。

4. 图像学下《江湖儿女》海报的审美共通性

审美共通性是根据时代不断变化的一个产物,在传统的共通性中,包含着约定俗成的习惯和传统的价值观念。审美共通性是具有时代性的,那么在海报的设计中,也要能够体现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理念。审美共通性,是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结果,通过图像理性与图像感性,寻找出《江湖儿女》海报中的审美共通性。

4.1. 《江湖儿女》海报中的图像理性与感性

理性和感性两个词汇是一个中性的词语,两者不能出现极端,极端的理性与极端的感性二者是不相容的。对于图像理性而言,我们更多可以换一个词,叫做:实用理性。该词最早出现于儒家时期,实用理性是一种传统的观念,长期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既定的思想模式,例如保守、轻视创新等观念 [3] 。随着时代的进步,实用理性正在逐步淡出历史的舞台,更多取代的是一种新的图像理性,图像理性是通过观看海报等图像,在脑海里对此事物进行一个初步的判别与界定。江湖儿女的海报类型分为三种,三种海报尽管展现方式不同,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于人物的塑造,三种海报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全部没有笑容,以一副冷峻的表情示人,这就给受众在观看海报时的图像理性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图像理性虽有进步性,但当第一视觉触碰到图像中时,受众的内心会有一定的疑问,脑中会形成对于此片的第一认识,便是血腥的打杀动作片。近年来,中国的华语电影皆以主旋律电影为主,血腥残暴的场面不再出现,横空出现的人物、相同的面部表情,不免会让受众浮想联翩,以至于失去观看影片的欲望。这时,图像感性的出现便显得尤为重要,理性与感性是在一念之间,如何运用图像感性,是目前我们在观看海报时的问题,感性更多是偏向情感的表达与展现,每一部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出现,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起观众的观看欲望。《江湖儿女》海报中,巧巧身着红衣,就给人了一种热情的感觉,当理性认为这是一部血性动作片时,感性会透过女性的形象,得出一个这个故事并非血腥残暴的结论,当理性与感性站在两个对立面时,如何能让受众有观看的欲望?想必这个问题要交给审美共通性来回答。

4.2. 《江湖儿女》海报中的审美共通性

审美共通性,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产物,会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要在时代中找到共同的审美点,是审美共通性能否应用于图像学下的电影海报之关键。审美共通性,是将传统的接受习惯和反传统的观念转变,也始终在坚守着娱乐性与艺术性 [3] 。《江湖儿女》的电影海报中的艺术性较多,整体以男性群像居多,在男人的世界里,出现了女性形象,那么无疑就给整个海报增加了可看性,同样作为影片,女性形象的崛起,也是近些年来影片的主要呈现方式。艺术性使得整个海报的审美共通性有了一定的保证,受众想要观看的硬汉形象加女性崛起,让受众的图像感性与理性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也不再因为单一的冷峻形象,让观众在电影院前驻足停留。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电影行业的不断创新,女性视角、小切口大背景等电影表达方式在逐渐兴起,对于海报的审美共通性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妨可以借鉴《江湖儿女》中的审美共通性,在海报设计中,将艺术性进行外化,将能够体现出影片中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图像设置在海报中,海报风格要趋于多元化,群像、主人公人像要多元化展现。同时,也要符合大众的整体审美,海报的布局也要呈现一种审美共通性,既能让受众的图像理性得到一定的认识,也要将图像感性上升到审美意味中,理性与感性相结合而成的审美共通性,将海报真正的有血有肉化,能够让受众通过海报便能够获得一定的审美共通性,再通过影片内容的放映,将受众自身的审美共通性形成一套逻辑闭环。

5. 结语

图像学视域下的海报封面研究,从现象入手,探究海报背后的意义和所形成的世界观,同时,海报也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阐释,将文化融入进海报中,为影片增加可看性,在感性与理性中寻求当代电影海报的审美共通性。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在电影艺术中有着独特的造诣,在海报设计中、意义内涵里也别出心裁,用图像讲故事,用图像看世界,贾樟柯用自己的特色,为当代的图像海报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红芸. 从形式到观念: 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图像学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22.
[2] 陈家洋, 王文平. 《江湖儿女》对江湖文化的袭用与重塑[J]. 电影文学, 2019(6): 100-102.
[3] 金丹元. 关于当下观影之文化背景和审美接受的思考[J]. 电影艺术, 2001(3): 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