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推进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Local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Unified Large Market—Taking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SD.2023.132062, PDF, HTML, XML, 下载: 161  浏览: 267 
作者: 舒 文, 王雪丽: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关键词: 国内统一大市场强大市场地方政府市场建设Domestic Unified Large Market Strong Market Local Government Market Construction
摘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对国内强大市场的升级和资源整合。本文基于国内强大市场在市场容量、市场供给、市场质量、市场环境及市场内聚力等五方面定义,构建指标体系衡量重庆建设国内强大市场的优势及短板,提出重庆推进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路径建议,为地方政府推进建设强大市场和统一大市场的方案建议。
Abstract: The “Opin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Unified Market” issu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unified market is the basic support and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construction of a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is an upgrade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of a strong domestic marke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a strong domestic market in terms of market capacity, market supply, market quality, market environment, and market cohe-s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ndex system to measur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hongqing in building a strong domestic market,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ath of Chongqing’s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unified big market,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trong market and unified big market for local governments.
文章引用:舒文, 王雪丽. 地方推进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可持续发展, 2023, 13(2): 590-599. https://doi.org/10.12677/SD.2023.132062

1. 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背景

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是我国最大竞争优势所在。我国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就必须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央根据我国国情,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所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的市场规模优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日益有内向化重组的趋势。国内,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为国内市场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消费品由数量短缺向供给充裕转变,消费总量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也逐步优化,大众消费引领市场发展,新兴业态消费方兴未艾,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换,消费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近期中国出现消费增速回落的情况,消费和投资增速处于历史低位,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处境较为困难。因此,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依托,是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是克服复杂外部环境干扰的定海神针。

2. 强大市场理论基础

2.1. 概念

“强大国内市场”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概括讲就是指规模庞大、供求匹配、创新活跃、软硬件环境完善、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在全球市场具有显著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内需市场。从理论上分析主要有以下特征:

市场容量巨大。所谓市场容量,是指在不考虑产品价格或供应商的前提下,市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吸纳某些产品或劳务的数量,主要由消费者数量和购买力所决定。一个经济体的市场容量巨大,能够吸纳数量巨大的产品或劳务,形成强大的经济驱动力,这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基础条件。中国有近14亿人口,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阶段,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这些都有力地促进着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

市场供给充分。市场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并且可能为市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本土企业对国内需求的供给能力是强大国内市场的基本条件。建设供给充分的国内市场,能够依托市场容量巨大的优势,推动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从而实现从庞大国内市场向强大国内市场的转变。

市场质量优良。市场质量亦称为市场绩效,可以从交易成本、流动性、有效性、稳定性、透明度、公平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来进行评价,其核心指标是交易成本、流动性、有效性和透明度。近年来,通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内市场创新创业的氛围日益增强,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

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环境是指影响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外部因素,它同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密切相关,既可以给企业发展带来机遇,也可能形成某种掣肘。市场环境的外延比较宽泛,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当前,我国稳定发展的政治环境、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有序竞争的法治环境和完善的市场机制,都对市场成长和运行形成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市场内聚力强。经济学借用物理学“虹吸效应”这个概念,用于表征由于国内市场的引力作用,使各种优质要素聚集在国内,并吸引国外的优质要素向国内聚集的效应。因此,强大的国内市场应该是要素聚集能力强劲的市场,它不仅可以留住国内的技术、人才和资金,而且可以吸引国外的各种优质资源向国内集聚。各种要素和资源的聚集,有助于培育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形成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能力。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日益完善的市场体系、不断提高的市场环境,蕴藏着可观的发展空间,对国内外的各种优质资源无疑具有很强的“虹吸效应”。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建设国内强大市场从提出到现在历时不久,学界主要从市场一体化、物流业发展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开展研究。

市场一体化角度,刘晨冉等(2021) [1] 在市场一体化视角下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诠释了强大的国内市场有助于经济增长极的培育。他们借鉴Baum-Snow等(2016)的方法构建了地级市层面的市场可达性指标,基于1998~2007年地级市二位数制造业行业维度的面板数据,全面地反映了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升作用,发现了市场一体化显著提升了地区和行业上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和轻工业行业中较为明显,在更具比较优势、区内基建基础更好的地区更加突出。刘志彪(2019) [2] 认为国内强大市场是转换经济全球化战略、实现更高质量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必须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通过让渡地方政府的部分相关权利,通过协议或组织的方式,进行分类有序推进和重点突破,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可以率先突破,而涉及民生领域的一体化则需要慎重对待。他认为沪宁合科技创新带和产业创新带,与G60科技走廊一起,都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

物流业发展方面,汪旭晖、赵博等(2021) [3] 基于供给和需求的双视角,综合解读了新发展格局下流通业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内在机制,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以现代流通业引领供给端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现代流通业推动需求侧优化,全面实现消费升级;打造供需动态平衡匹配的强大国内市场,推进“双循环”。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流通业创新发展,增强强大国内市场的“虹吸效应”;充分发挥流通业对农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居民高品质农产品需求;充分发挥流通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高品质工业品需求;充分发挥流通业联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桥梁作用,打造世界市场的国际合作新地位;进一步推动流通法制环境创新优化,夯实强大国内市场的制度基础的政策建议。依绍华认为农村地区人口众多,拥有庞大的消费需求和较强的消费潜力,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流通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不佳,农民消费质量不高。他在深入分析农村流通体系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要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农村现代流通主体和完善农村市场流通秩序监管体系,以期对促进农村消费,进一步扩大内需提供助力 [4] 。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角度,丁茂战(2021) [5] 认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综合施治,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他分析了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从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发挥民间投资的生力军作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等六个方面,对如何做大国内市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何立峰(2021) [6] 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世界对中国充满期待的大背景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为各国人民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提供契机,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他提出要强化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从供给侧发力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3. 重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短板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研究各省、直辖市在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各方面的表现,科学完整地评价各省市的市场发展程度,一方面,根据这些不同维度的特征设计指标大类;另一方面,在各大类别层级下根据不同角度设计细分指标,指标建设如下表1

Table 1. Index system

表1. 指标体系

根据旋转后的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各因子所对应特征值的算术平方根,得到每个变量所对应的系数,可得到总得分的表达式如下:

Score = 41.936 / 86.344 FAC 1 _ 1 + 31.488 / 86.344 FAC 2 _ 1 + 12.920 / 86.344 FAC 3 _ 1.

本报告对全国各个省份的市场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排名,综合得分是市场发展情况的客观反映,分数的高低反映了市场发展的程度,得分情况如下表2显示:

Table 2. The score ranking of each province and city in the country

表2. 全国各省市得分排名

注:以上得分为数据经归一化处理后的得分。

由上述分析可得到我国31个省市的市场发展水平分值排名,其中广东和北京综合得分最高,分别位居第一、二位,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位居三、四、五位。此外,重庆位居第十三位,总体处于全国中上水平,这也意味着重庆融入国内强大市场的空间较大,发展力也较为强劲。

3.1. 市场容量

市场容量是一个国家经济或全球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没有市场容量的商品生产是无法实现最终交易的生产的,市场容量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动力,本报告将市场容量细化为以下五个细分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各地区人口数、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市场容量这一准则层内,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如表3所示),其中一个方面与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三者关系较大,这三者均与经济水平相关,将该因子命名为经济水平因子;另一个方面与地区生产总值与各地区人口数有关,将该因子命名为宏观规模因子。因此,由经济水平因子、宏观规模因子共同决定了市场容量这一维度。

Table 3. Composition matrix after rotation

表3. 旋转后成分矩阵

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重庆市位于全国第十七名,与市场发展较为强大的省市,诸如广东、江苏、上海等仍存在差距,重庆市在这方面有提升空间。从人口来看,重庆市相对于其他市场发展水平高的直辖市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地区人口数量大说明其消费基础也大,这对重庆市建设强大市场提供了基础。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来看,重庆市在各省由高到低的排序中位于第十一名,重庆市居民消费水平位于全国各省中上游,但相比于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仍有发展空间,应当刺激消费水平的提升。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重庆市位于全国各省中上游,与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水平也较为接近,对重庆市建设强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的来看,无论是从经济水平因子、宏观规模因子两个因子来衡量还是从五个细分指标来衡量,重庆市在市场容量方面总体水平较好,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地区人口数等指标均处于中上游,表明其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为重庆市建设强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但也存在问题,重庆农村地区消费水平虽然保持着平稳的增速,但消费总量就全国而言仍处于较低水平,仍存在着严重的消费不足的问题,重庆市农村市场有待进一步的扩展,重庆是集大城市和大农村为一体的内陆城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对城市经济的全方位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市场供给

市场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并且可能为市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本土企业对国内需求的供给能力是强大国内市场的基本条件。本报告将市场供给细化为以下五个细分指标:工业增加值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R&D经费投入强度、创新投资水平、产业结构。

在市场供给这一准则层内,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如表4所示),其中一个方面与创新投资水平、工业增加值增长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者关系较大,这三者均与经济发展相关,将该因子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另一个方面与R&D经费投入强度与产业结构有关,将该因子命名为发展模式因子。因此,由经济发展因子、发展模式因子共同决定了市场供给这一维度。

Table 4. Composition matrix after rotation

表4. 旋转后成分矩阵

从创新投资水平来看,重庆市位于全国各省中下游,与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水平存在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重庆建设强大市场,其发展空间较大,提升创新投资水平可以为重庆市建设强大市场提供助力。从工业增加值增长来看,重庆市在各省由高到低的排序中位于第十六名,位于全国各省中游,与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水平仍有差距,其发展空间较大。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重庆市工业增加值增长位于全国各省中游,与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仍然有提升空间。从R&D经费投入强度来看,重庆市R&D经费投入强度位于全国各省中上游,与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水平也较为接近,这为重庆市建设强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产业结构来看,重庆市第三产业占其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位于全国各省中上游,与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水平也较为接近,其中重庆市渝中区的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其占比高达90.6%。该区位于主城九区的核心位置,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物流中心,目前有现代金融、高端商贸业、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互联网服务业和健康医疗服务业等重点产业,这就为重庆市建设强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总的来看,无论是从经济发展因子、发展模式因子两大因子出发衡量还是从五个细分指标分别分析,重庆市在市场供给方面总体处于中间水平,其中创新投资水平、工业增加值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细分指标均位于中游,重庆在市场供给方面其仍有提升空间。

也存在问题,当前重庆市区域之间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现象存在,产业集聚及协调发展水平亟待提高;产业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失衡现象依然较为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占比过高、重庆市人力资源在农、林、牧、渔业分布过高、重庆市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重庆市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仅为19.4人年/万人,未到达全国平均水平,更不及北京市的1/7,重庆市人才贡献率仅为19.9%,不仅为四个直辖市最低,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准26.6%。

3.3. 市场质量

市场质量亦称为市场绩效,其核心是交易成本低、具有流动性、有效性和透明度的市场,具备以上属性即为质量优良的市场。本报告将市场质量细化为以下三个细分指标:税务负担、中国政府网络透明度指数、社会融资规模。该准则层指标细分指标较少不再使用因子分析法归类分析。

从税务负担来看,重庆市在各省由低到高的排序中位于第十一名,总体来看,重庆市税务负担位于全国各省中上游,与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水平相差不大,这为重庆市建设强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中国政府网络透明度指数来看,重庆市指数位于全国各省上游,与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水平相差不大,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发展基础,有利于重庆市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从社会融资规模来看,重庆市社会融资规模位于全国各省中游,与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水平仍有差距,应当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重庆建设强大市场。

总的来看,重庆市在市场质量指标方面总体处于中上游,从税务负担以及中国政府网络透明度指标看重庆在全国排名总体来说位于中上水平,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也处于中游水平,整体来说重庆在市场质量方面表现良好,对重庆助力构建强大国内市场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但仍有提升的空间。同时,当前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高现象。民企相较于国企在各类金融机构的融资中处于劣势,存在各种各样的融资困难。重庆市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着许多的发展困境与挑战。

3.4. 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市场主体活动中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法律环境的综合反映,是市场主体从开办、营运到结束各环节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总和,是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人力、时间与机会成本高低的表现。本报告将其细化为以下两个细分指标:市场化指数、居民就业情况。该准则层指标细分指标较少不再使用因子分析法归类分析。

从市场化指数来看,重庆市在各省由高到低的排序中位于第十九名,位于全国各省中下游,其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大,提升市场化程度有助于重庆建设强大市场。从居民就业情况来看,2019年重庆市居民就业情况为10.96% (本报告居民就业情况在参考有关文献后规定就业情况的计算方式为[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 + 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数 + 其他单位就业人员数]/各地区人口数),重庆市在各省由高到低的排序中位于第十五名,位于全国各省中游,其上升空间较大。

总的来看,重庆在市场环境方面总体较弱,重庆市市场化指数以及居民就业情况均未达理想状态,在市场环境建设方面仍有提高的空间。有关优化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有关制度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理清相关制度和规定,实现制度环境的优化。二是政务服务要在观念和行为方式及工作作风方面要有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履职意识,简政放权,简化办事程序,尽可能实现网络化办公,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3.5. 市场内聚力

各种要素和资源的聚集,有助于培育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形成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能力。强大的国内市场应该是要素聚集能力强劲的市场,它不仅可以留住国内的技术、人才和资金,而且可以吸引国外的各种优质资源向国内集聚。本报告将其细化为以下两个细分指标:外贸依赖指数、年末登记的外商投资投资额。该准则层指标细分指标较少不再使用因子分析法归类分析。

从外贸依赖指数来看,上海、北京、广东的外贸依赖度较高,分别位居前三,重庆外贸依赖指数位居第十(本报告规定外贸依赖指数计算公式为外贸总额/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其对外贸易发展程度处于中上游,与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水平相差不大,提升重庆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可进一步促进重庆市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从年末登记的外商投资投资额来看,重庆市位于全国各省中游,与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水平仍有差距,其发展空间较大,扩大对外开放能够极大程度地吸引外资为重庆建设强大市场提供助力。总的来看,重庆市在市场内聚力方面总体处于中游,外贸依赖程度、外商投资额两个细分指标排名均处于中游,重庆在提升市场内聚力方面仍有空间。

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分析。首先是对内,目前重庆市与周边省市的要素流动较弱。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应该敢于承担起责任,联合经济带上的相关省市,共同编制经济带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带城市群发展规划、经济带历史文化发展规划和经济带生态文明发展规划等,让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上游的相关省市在区域发展的理念下,实现错位发展、融合发展与和谐发展。

其次是对外,当前重庆市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对外开放结构不平衡。从区域结构来看,根据2020年重庆统计年鉴,2019年主城都市区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98.83%,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占0.56%,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占0.61%,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对外开放度滞后情况比较严重。

4. 重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启示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在更高水平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着力畅通经济循环,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打造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一是要扩大市场容量。要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实施企业成长工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重庆市建设强大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注入澎湃动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国内消费尽快扩大规模,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建设标志性商圈和金融CBD,建设两江四岸核心区夜经济网红打卡地,同时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二是要加大加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积极培育消费品优势产业集群,构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消费品产业链。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基本建成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经济中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链,更好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数字消费产品和服务体系,坚定不移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发展之路,紧扣全市“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挖掘数据资源的商用、民用、政用价值,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协同发展,构筑“数字经济新生态”。

三是要提升市场质量。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深入开展“互联网 + 政务服务”,提升“渝快办”“渝快政”效能,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有效提升融资便利度,建成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重庆站),提供信用查询、融资对接等服务。加强市场配套设施建设,以提升城市服务保障能力为导向,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提高城市承载力和资源流通便利度,提升市场质量。

四是要打造良好市场环境。健全市场体系基本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消费者与生产商良性有效互动的体制机制。完善市场发展政策环境,围绕“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制定完善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等公共政策,推动区域政策目标精准化、措施精细化、协调机制化,制定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办法,实施差异化政绩考核。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优化涉企服务环境,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打造公平法治环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优化劳动力市场监管。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打造更多“买全球、卖全球”购物平台,培育更多进口商品“世界超市”。

五是要增强市场内聚力。创新发展吸引要素聚集,发挥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引领功能,联动两江协同创新区,建立创新政策跨区域协同、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产业链跨区域联动机制,构建高效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用企业的创新吸引人才流动、资源流动和要素倾斜。大力吸引人才要素,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壮大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等要素市场,增强集聚辐射效应。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晨冉, 刘冲, 牛逸婕. 强大国内市场与经济增长极培育——基于市场一体化视角的分析[J]. 产业经济评论, 2021(4): 73-88.
[2] 刘志彪.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三个基本策略问题分析[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9(5): 38-44.
[3] 汪旭晖, 赵博. 新发展格局下流通业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内在机制与政策思路[J]. 经济学家, 2021(10): 81-89.
[4] 依绍华. 完善农村流通体系 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9(1): 40-41.
[5] 丁茂战.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路径研究[J]. 行政管理改革, 2021(10): 57-64.
[6] 何立峰.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J]. 宏观经济管理, 2019(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