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践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Value and Practical Strategy of Infilt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Geography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DOI: 10.12677/ASS.2023.123167, PDF, HTML, XML, 下载: 332  浏览: 52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清华, 余光辉*:湖南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关键词: 劳动教育初中地理课堂价值实践策略Labor Education Geography Class in Junior High School Value Practical Strategy
摘要: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是落实劳动教育精神、丰富地理教学内涵的重要探索。本文基于人地协调观、地理情怀和地理实践力的视角,探讨劳动教育在初中地理课堂的价值,以真实的地理知识场景为抓手,构建弘扬劳动精神、激励劳动动机、锤炼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以期做好劳动教育与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Infilt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is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labor education and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geography teach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earth coordination, geographical sentiment and geographical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and takes the real geographical knowledge scen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build an effective way to carry forward labor spirit, stimulate labor motivation, and improve labor skills, with a view to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刘清华, 余光辉. 初中地理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践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3): 1209-121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3167

1. 引言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1] 。在新政策的支持下依托专业学科进行劳动教育渗透,是新课改浪潮下对劳动教育课与学科专业课融合的新探索。本文从初中地理课堂的实际出发,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载体,深入分析劳动教育和初中地理教学的价值意蕴,从实践的角度探索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多途径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是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列宁指出:“无论是脱离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提示进行教学和教育的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要求的高度” [2] 。然而立足现实,当前劳动教育渗透过程中劳动与学科教育的对立关系、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仍然存在。所以我们要明白劳动并不等同于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关于劳动”的教育和“通过劳动”的教育的有机统一,是教育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

为此,余文森指出要从课程的编制与资源的开发着手,依据学科特点,融合劳育目标,明确课时分配,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融合 [3] 。林克松也认为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要通过各相关要素地整合,跨越课程、学科、学段等各种固有“边界”,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全方位地跨界融合 [4] 。

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关注自然界和社会。劳动与地理同源于生活,劳动教育和地理课堂应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加强劳动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加深劳动教育的层次,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意志磨炼、品德锤炼意义重大;同时丰富初中地理教学的内涵,拓宽地理课堂教学的外延,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两者关系见图1

2.1. 劳动教育培育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研究的的核心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育人价值的核心体现。面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日益严重的矛盾,人类通过劳动调节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劳动既有激化人地矛盾的一面,又具备缓和调节的作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东北平原在广大军民的团结劳动下,从“一片衰草枯苇塘”摇身一变“粒粒稻米压弯枝”的粮食大丰收,到恢复生态,退耕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劳动案例,充分彰显了劳动对人地关系的调节作用。以蕴含劳育内涵的地理案例为契子,弘扬劳动的价值和精神,既增强了地理课堂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又引导学生直观领会劳动精神。以人地关系视角分析人类劳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人类与自然生命的共同体,帮助学生辨证看待现实人地问题,对学生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人地协调观有促进作用。

Figure 1. Perme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education and geography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图1. 劳动教育和初中地理教学的渗透关系

2.2. 劳动教育厚植地理情怀

地理学科的发展、地理知识的形成,是在无数次的野外考察、实验分析中探索而成的。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案例为劳动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的渗透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和条件。在初中地理日常教学中,教师深挖地理知识所根植的地理文化,在地理学科背景下融合劳动教育,利于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切身感知劳动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厚植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的地理情怀。以人教版七、八年级教材为例,梳理其所蕴含劳动教育的地理素材,如表1所示。

Table 1. Labor education materials of geography textbooks of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表1. 人教版地理教材的劳动教育素材

2.3. 劳动教育提升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 [1] 。劳动实践是培育和检验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现实平台,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中学生课程紧张,课后作业任务重,难有专门的课时安排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初中地理教学大多局限于课堂虚拟场景的说教形式,对于真实场景下地理技能、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劳动锻炼则较少。

选取真实的地理案例,将其中蕴含的劳动智慧和地理现象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劳动、关注实践,提高地理实践力。在八年级中国地理差异学习中,学生分组收集我国的饮食习俗差异,分析不同区域人们饮食口味的差异和当地水质、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关系,绘制地域饮食差异地图。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渗透劳动教育,亲身收集不同地理区域的饮食信息,打破地理教学中缺乏实操的壁垒,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行动力和意志品质。

3.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3.1. 巧用地理学发展史,培养学生劳动动机

古今中外的地理学发展史汇聚一堂,是一幅展现其劳动成果的巨幕。从《山海经》到《水经注》的探索,从麦哲伦的地理发现到洪堡的地带性分异规律,再到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的发现,都是地理学家不畏艰苦、不辞辛劳的真实劳动写照。由于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父母选择性的劳动包办行为、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和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劳动形式的转变,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家参加劳动的整体比例不高,且劳动观念较淡薄,甚至对劳动出现抵触和抗拒的心态,缺乏热爱劳动的动力。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充分结合地理学的思想史和发展史,讲授有“地理味”的劳动案例,巧用地理学思想中的人物事迹,宣传地理学者不惧困难,攀登探索的劳动精神。如在讲授“跨区域调配资源”的教学中,以“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工程视频为导入,引导学生明白祖国壮丽山河的建设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在特定的场景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情绪和意识,增强学生的劳动动机,提高学生热爱劳动,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3.2. 深挖地理教材,拓展劳育内容

课程体系要发挥联通不同板块内容、综合育人效果的作用,就需要基于统一的理念和目标 [5] 。地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和地理教师传授教学的重要载体 [1] ,蕴含丰富的劳动素材,但并非天然能为教学所用。要架好劳动和地理两大板块的桥梁,需要地理教师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加工,结合地理知识的讲授进行构思,准确获取两者的融合点。对于劳动教育素材加工,不能生搬硬凑,要适时适度,以线串面整体把握。一要紧扣时空变化,关注素材中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发展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劳育观;二要抓住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厘清劳动行为和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深化劳动教育的价值。三要坚持地理学科的主体地位,始终以“地理”为本,劳动教育为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劳育观的形成。

3.3. 回归现实学习,提升地理实践力

地理学习讲究真实性,主张面向实际生活,解决真实问题,获得真正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当前基于学科专业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只教不劳,教劳不实的情况常有发生。劳动教育不可游离于真实地理场景的构建,地理学科知识的获取也不能与劳动教育相离。唯有回归现实的学习,以真实的地理学习场景作为依托,渗透劳动教育。以“多变的天气”为例,“天气”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也很熟悉,从电视、广播、手机、报纸等多途径我们都可以直接获得天气预报信息。在天气相关地理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记录近一周、一月的天气状况,对照农业生产的时节变化规律,在真实的地理场景下,加深学生对天气知识的理解,回归现实,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塑造劳动价值观念。

3.4. 搭建分享平台,展示地理劳动成果

不同形式的地理学习探究,其劳动成果都可以通过分享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展示自己地理学习的过程,是从被动接受劳动向积极体验劳动转变的过程。例如,在区域饮食文化差异的学习中,学生单独或小组合作形式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整合所选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特征,得出不同区域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绘制区域饮食差异地图,最后向大家展示讲解整个劳动过程,其他小组学生聆听学习并提出疑问,交流解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又培养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升华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4. 结语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依托专业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一次重要尝试。地理教师可立足教材,探究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深入发掘地理教材所蕴含的劳动素材,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地理劳动实践,探索初中地理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NJG-2020-05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21/content_5686535.htm, 2022-04-20.
[2] 列宁. 列宁全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9: 413.
[3] 余文森, 殷世东.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 全球教育展望, 2020, 49(10): 92-101.
[4] 林克松, 熊晴. 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 19(2): 57-63.
[5] 王飞, 徐继存.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2):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