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德国现有19家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主要由公派教师和志愿者、本土教师和海外志愿者组成。此外,在德国大、中、小学或其它机构还有很多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他们在德国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孔院和其它本土教学机构的汉语教学质量,改善本土汉语教师职业技能和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孔院教师和德国本土其它教学机构的中文教师都需要不断接受培训。因此,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本土教师培训是德国各孔院的主要工作之一。
业界已有很多有关海外本土师资培训的相关研究,张新生(2018) [1] 和王海峰(2021) [2] 等深入探讨了国际汉语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及推进本土化的路径和措施。宛新政(2009) [3] 、王建军(2015) [4] 和吴坚(2015) [5] 等则着重研究了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本土化的内涵与培养模式,孔子学院在海外汉语师资本土化建设中的作用,并尝试给出完善孔子学院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的建议。此外还有很多有针对性的国别研究,如王瑛(2010) [6] 、陈艳艺、章石芳(2017) [7] 、陈艳艺(2021) [8] 和方丽(2021)等 [9] 。但有关德国孔院培训的研究至今尚付阙如。鉴于德国孔子学院的发展规模,以及德国在欧洲文化版图中的重要性,这种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笔者曾在德国莱比锡孔子学院(以下简称莱比锡孔院)工作过4年,并负责组织过多次培训,也参加过其它德国孔院的培训项目,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推动该领域的研究略尽绵薄。
莱比锡孔院属于德国孔院的主要类型,即教学文化型孔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将首先以莱比锡孔院为例,简要回顾其师资培训情况和经验。此外,借2022年3月莱比锡孔院举办网络师资培训之机,笔者进行了德国本土汉语师资培训问卷调查。本文将借助这次问卷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分析近年来德国孔院组织的师资培训的情况和本土教师对培训的看法与评价,并就不断改进师资培训与提高师资教学水平提出具体的建议。
2. 莱比锡孔院本土汉语师资培训情况
2.1. 基本情况
莱比锡孔院200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与莱比锡大学签约成立,2008年正式运营。从2009年至2015年,该院共举办了7次师资培训,培训师多为汉办派到孔院的汉语教师、莱比锡大学汉学系汉语教师和少数几位来自国内的对外汉语专家。培训形式主要是讲座,培训时间多为1天或2天。从2017年初至2020年初,随着汉语教学的发展,莱比锡孔院在总结之前经验基础之上持续改进培训策划和组织工作,从培训内容、形式和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017年培训形式是专家讲座,方向是海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跨文化交际。共有53人参加了培训,其中34人来自10所德国孔院和2所位于东欧的孔院。这34位孔院教师包括18位汉办公派教师、6位公派志愿者、2位海外志愿者和8位本土教师。另外还有11位在德国本土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他们的工作领域涉及中学、大学和本土的语言培训机构。最后8位则是莱比锡大学和周边地区大学在读学生,他们有志于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相比于2017年,2018年的莱比锡孔院培训扩大了培训对象范围,针对欧洲区所有孔院和本土教学机构。培训内容涉及欧洲语言能力基准、对外汉语教育技术应用、对外汉语教材、对外汉语课堂管理和教学活动设计。围绕以上主题不仅邀请了专家主持专题讲座,还特地在每个主题讲座之后安排了由经验丰富优秀的一线教师主持、专家参与、促进教师间直接交流、获得干货满满的工作坊。此次参会人员共73人,其中24位来自德国孔院和7位来自欧洲其他地区孔院。本土教师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共39位来自德国及其它欧洲国家的本土教师参与了培训。学员们都对培训中专家讲座与工作坊相结合的这样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表示非常满意。
2019年的培训则聚焦当下老师们都比较关心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使用情况。此次培训仍然采用了讲座与工作坊相结合的形式。两位来自中国的对外汉语专业的老师和来自德国的汉语教材《long neu》的编者在讲座中分享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并在工作坊中组织大家在实践中体会教材的编写和课堂运用。共35位来自德国各孔院和其它教学机构的教师参与了此次培训,并深入交流了汉语教材的使用经验和感受。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莱比锡孔院的很多线下活动都被迫中止,包括教师培训。直到2021年初,孔院才开始尝试组织小规模的线上培训。2021年1月16日组织了“《交流感》与远程教学”为主题的培训,旨在探讨如何改善网络课程气氛与效果。2021年6月19到20日又策划了有关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汉语教学视听说资源利用的培训。共约有160人参加了这两次培训活动。2022年3月和5月又有两场线上培训,都是邀请的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以讲座的形式来同本土教师分享和探讨有关国际中文教材发展现状与趋势。
2.2. 主要经验
莱比锡孔院在多年策划和组织师资培训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在与学员的交流中关注他们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并注意在培训之后进行总结。从培训内容到培训形式,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家讲座和多形式的交流互为补充,以尽量满足本土汉语教师实际需求为导向。莱比锡孔院还派教师参加其它孔院的培训,保持孔院间和与本土教师的密切交流与联系。
本土汉语师资培训项目是各德国孔院的常规和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同莱比锡孔院一样,各孔院都在不懈努力地提高培训质量。从以上莱比锡孔院培训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到,参加孔院培训活动的有越来越多来自德国各教育机构的汉语教师。他们占培训学员比例越来越大。这一方面表明,本土汉语教师对培训需求很大,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孔院组织师资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德国本土,能够提供汉语师资培训的主要机构有联邦州教育部门、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Fachverband Chinesisch e.V.),德中教育交流中心(Bildungsnetzwerk China)和分布在德国各地的19家孔子学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孔院都是德国本土承办汉语师资培训的主要机构。因此,了解孔院本土师资培训情况和不断改善培训质量是德国本土汉语师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3. 2022年德国本土汉语教师问卷调查
3.1. 调查对象与内容
2022年3月6日,莱比锡孔院组织了主题为“国际中文教材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培训。由于疫情,培训采取线上专家讲座的形式。此次培训仍然面向德语区所有孔院和本土汉语教师。笔者利用这次机会在报名教师微信群里发放了电子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
为全面详实地考察海外本土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对培训的评价,问卷分为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教师个人情况,包括教师的年龄构成、工作单位、师资类型和教师的专业背景。第二部分考察本土教师在汉语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对孔院组织的师资培训各方面的评价、个人需求和改进建议等。
3.2. 本土汉语教师个人情况问卷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德国各孔院组织的本土汉语师资培训不仅针对孔院教师,也面向所有本土汉语教师。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共有50位教师,他们的年龄结构如表1所示:

Table 1. Age distribution of respondents
表1. 受访者年龄阶段分布
由表1数据可知,20到30岁年龄段的学员是12位,31到40岁的23位,41到50岁的10位,51到60岁的6位,61岁以上的2位。其中有三位学员被重复计算了一次,因为他们既是孔院本土教师,又同时在本土其它教学机构兼职。由表1数据可看出,目前德国本土汉语教师整体以中青年为主,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表1数据还显示出被访者工作单位和师资类型,由图1可直观地看出,有32位学员在孔子学院工作,其中包括14位公派教师、6位公派教师志愿者、6位海外志愿者和6位本土教师。其余的21位学员(包括3位在孔院兼职的本土教师)都任教于德国本土教学机构,包括德国大学、中小学或幼儿园等。在参加培训的孔院教师中,来源于本土的海外志愿者和本土教师占孔院教师的38%。来源于德国本土的所有汉语教师,包括孔院和非孔院的,共有30位,占全部培训学员的60%。可见,参加培训的来源于本土的学员超过总人数的一半。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teacher types of respondents
图1. 受访者师资类型分布
问卷还调查了所有被访者的教育背景。由以下表2数据可看出,有20位学员接受过对外汉语或相关专业的学习,其中孔院公派教师占10位。另外,占比例最大的23位学员的专业背景是德语语言文学或相关专业,德语语言优势是这些学员加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行列的主要原因。不少孔院教师和多数本土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对外汉语专业学习和训练,他们虽然各有所长,但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还是教学技能方面都比较欠缺。这也从侧面说明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本土汉语教师积极参与师资培训,并希望通过培训弥补专业上的不足,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Table 2.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the interviewees
表2. 受访者专业教育背景情况
3.3. 对德国孔院培训的评价与建议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第二部分首先考察了学员对德国各孔院举办的培训的总体评价。被访的50位学员中有44位认为本土汉语师资培训非常有必要、3位认为比较有必要和3位认为有点必要。33位学员认为培训对于教学工作和个人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帮助,14位认为比较有帮助和3位认为有点帮助。所以,孔院组织的本土汉语师资培训总体上还是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对于本土汉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问卷考察了本土汉语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问题,相关数据如下:

Figure 2. Respondents’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local Chinese teaching
图2. 受访者在本土汉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困难
图2数据显示,缺乏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不同国情的跨文化对外汉语教材、缺乏网络对外汉语教学共享资源,以及对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知识和教学水平的学习和培训机会等,这些是目前教师在从事本土汉语教学中面临的比较大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图2数据分析我们会进一步发现,学员选择的大部分困难和需求都是与实际教学息息相关的。孔院应该重视这些困难和问题,因为它们正是本土师资培训应该解决的问题和方向。因此,了解本土教师的实际需求,做好需求调查,是策划和组织好培训的前提。
针对学员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问卷还设计了一道有关培训内容的多选题。从图3数据中可看出,学员更多期待的是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培训内容,如想要吸收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学习多媒体教学技术、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来补充教材的不足,并了解一些新版教材和使用情况等。

Figure 3. Interviewee training content requirements
图3. 受访者培训内容需求
有关培训形式,问卷也设计了一道多选题,考察本土教师对不同培训形式的喜好和态度,对应的调查数据如图4所示:

Figure 4. Training form needs of respondents
图4. 受访者培训形式需求
同图3数据显示结果一样,在选择培训形式时,学员也更喜欢有助于提高实际教学能力的培训方法,如资深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参与教学观摩课以及由一线教师主持的实际经验分享和专题交流工作坊。老师们还希望分享新教材的使用情况。此外,长期的、系统规划的本土教师培训也是被半数以上的本土教师所期待的。
受访的学员都参加过德国各孔院组织的本土汉语师资培训,因此,本问卷还询问了他们对于培训的改进意见。

Figure 5. Respondents’ training quality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图5. 受访者培训质量改进建议
由图5数据可知,与以上对培训内容和形式的看法类似,学员对于改进培训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建立德国本土汉语教师网络、便于教师交流以及资源和信息共享;德语区孔院可协同合作,共同根据本土教师需求策划系统、有针对性的培训,每个孔院可根据自己的长处和时间承担相应的培训;各孔院应做好培训前的教师需求调查,举办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满足面对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师的需求;提高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系统性等。
3.4. 小结
根据本人在孔院的工作经验和问卷数据分析,可对德国孔院本土汉语师资培训近几年的基本情况总结如下:参加培训的德国本土汉语教师人数比例越来越大,孔院组织的师资培训是他们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途经;目前从事本土汉语教学的师资多半没有接受过对外汉语或相关专业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由于本土对外汉语教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学员们面临很多问题与困难,因此,学员们表达了对于培训内容和形式的期望与需求,即希望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合适的培训形式,获得更多有助于提升实际教学能力的内容;德国各孔院一直在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创新,努力策划具有针对性、符合本土汉语教学实际需求的培训。
4. 完善德国孔子学院本土汉语师资培训的建议
孔院培训的重要性和教师们对孔院培训的高度评价,也对德国孔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首先,要重视并做好培训前需求调查和培训后总结工作。鉴于本土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策划符合这些特殊要求的培训课程,要以学员为中心,关注学员的需求和困难,这样才能使培训更有的放矢。
其次,培训内容设计要更有针对性、形式要更加多样化,以满足本土汉语教学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培训内容要具体化、国别化、本土化,符合德国本土汉语教学的实际需求。培训不只是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专家讲座,还可邀请教材编者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来主持工作坊和交流会,以便大家得到有关新教材的实用情况或有关课堂组织等实际经验。这样可以突破传统培训模式,提高学员主动性,以具体培训目标为中心,形成专家学者和教材编者讲座以及一线教师教学示范和经验交流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再次,大力培训和培养本土师资。教师的质量是制约国际汉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本土汉语教师培训与培养是解决国际汉语教育中教师质量欠缺的重要途经。公派师资不固定,影响教学的延续性。而本土教师在语言、思维习惯和跨文化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工作状况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可从本土教师中选拔优秀的进行培养,担任孔院长期师资。这有助于提升德国本土汉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稳定化程度,而且也是确保汉语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
最后,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培训质量保障。师资培训是德国各孔院每年的常规项目,各孔院应加强合作,融合各自优势和特长,将部分合适的培训内容编排在一起,做成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和可持续的培训系列课程,这样将会一改孔院各自为营、培训内容重复、培训时间冲突和资源浪费等弊端。这样的系列课程将会有助于本土汉语教师长期地和渐进地专业成长。基金会或孔院还可在考虑本土实际教学的情况下,建立稳定的、用于教师间沟通和资源共享的汉语教学交流与资源平台。这些举措和改进可以让更多的本土教师受益,为他们提供更多有助于教学的信息和资源,让孔院扎根本土,成为本土汉语教学的中坚力量和推动者。
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22XNC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