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的调查分析
Survey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Attitudes towards Love
DOI: 10.12677/AP.2023.134174, PDF, HTML, XML, 下载: 203  浏览: 397 
作者: 张远珍, 卢 宁: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广东 深圳
关键词: 成人依恋人际信任爱情态度大学生Adult Attachment Interpersonal Trust Love Attitude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目的:调查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的总体状况。方法:为方便取样,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人际信任量表(ITS)和爱情态度量表(LAS)对广东省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实测,回收有效问卷531份,有效率为95%。结果显示:1) 成人依恋在父母是否离异方面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离异的被试在依恋焦虑维度总体得分显著高于父母未离异被试(t = 4.263, p < 0.001),同时在依恋回避维度得分也显著高于父母未离异被试(t = 4.35, p < 0.001),成人依恋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是否恋爱、不同生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等变量上得分均无明显差异。2) 人际信任方面,非独生子女被试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被试(t = 4.595, p < 0.001),父母未离异被试得分显著高于父母离异被试(t = 4.25, p < 0.001),恋爱被试得分显著高于未恋爱被试(t = 4.155, p < 0.001)。随着年级的提升被试人际信任总体得分呈递增趋势(F = 2.840, p < 0.01)。安全型成人依恋类型的被试在人际信任上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F = 6.069, p < 0.05)。3) 爱情态度方面,在爱情态度中男生在浪漫爱、游戏爱两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 < 0.001),在占有爱维度,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p < 0.01),女生在友谊爱与现实爱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 < 0.05);非独生子女在爱情态度量表中友谊爱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 < 0.001)。4) 成人依恋类型在爱情态度上的差异,迷恋型成人依恋被试在浪漫爱、游戏爱、占有爱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依恋类型(p < 0.001),安全型依恋被试友谊爱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依恋类型(F = 3.950, p < 0.001),奉献爱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依恋类型(F = 4.333, p < 0.01)。结论:父母离异是影响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和人际信任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会持续发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dult attachment style,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v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For convenient sampling,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Experience Scale (ECR), Intepersonal Trust Scale (ITS) and Love Attitude Scale (LAS) were used to survey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four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53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with an effective rate of 9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subjects whose parents were divorced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overall score in the dimension of attachment anxiety than those whose parents were not divorced (t = 4.263, p < 0.001), an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 in the dimension of attachment avoidance than those whose parents were not divorced (t = 4.35, p < 0.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dult attachment scores of different gender, single child, love, different students, different majors, different grades and other variables. 2) In term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the scores of the non-only child subjec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nly child subjects (t = 4.595, p < 0.001), those whose parents were not divorced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hose parents were divorced (t = 4.25, p < 0.001), love subject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love subjects (t = 4.155, p < 0.001).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grade, the overall score of interpersonal trust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F = 2.840, p < 0.01). Secure adult attachment type subject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interpersonal trust than other attachment types (F = 6.069, p < 0.05). 3) In the aspect of love attitude, male stud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students in romantic love and game love (p < 0.001), in the possessive love dimension, male students scored higher than female students (p < 0.01), the score of friendship love and realistic love of gir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p < 0.05); The score of friendship and love dimension in the love attitude scale of non-only childre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nly children (p < 0.001). 4) The differences of adult attachment types in love attitude, infatuated adult attachment subjects in romantic love, play love, possession love dimension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other attachment types (p < 0.001), secure attachment subject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friendship and love dimension than other attachment types (F = 3.950, p < 0.001), devo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attachment types (F = 4.333, p < 0.01). Conclusion: Parental divor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v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with the growth of age.
文章引用:张远珍, 卢宁 (2023).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的调查分析. 心理学进展, 13(4), 1460-146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4174

1. 引言

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进程中的最关键阶段,即将面临社会赋予的多种角色,任何一种角色都需要个体与周围他人进行人际往来,而人际信任则是建立人际关系所需要的重要前提,人际信任对大学生建立亲密关系的影响至关重要,同时,信任也是伴侣之间建立亲密感的基石。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学习与交流渠道,这一特点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中阻碍了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发展。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处于中等偏低状态,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成人依恋都有统计学相关性(周琦,2017)。而成人依恋又与大学生爱情态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成人依恋既可以直接预测人际困扰,也可以间接地通过人际信任对人际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预测(许学华,麻丽丽,李菲,2016)。个体拥有良好的爱情不但能够给其心理上带来满足感,行为方面也会更加朝向积极方面发展;而不良的恋爱关系常常伴随着失意甚至引发不良行为。对于处在恋爱关系中的个体来说,对爱情是否满意受多方因素影响,其中个体对待爱情所持有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学生除了发展学业之外,爱情是他们人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的爱情态度直接关系着其身心健康发展,对其未来的婚姻、家庭幸福感甚至事业发展都至关重要。一直以来,大学生爱情态度备受关注,其中较多讨论聚焦在成人依恋、人际信任等维度。

心理学家Bowlby最早提出依恋这一概念,主要用于解释儿童在其生命早期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结(Bowlby, 1969)。依恋是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整个过程中持续存在的,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产物。依恋理论认为,个体早期的依恋形成的依恋风格预期成人之后的人及发展有关,童年的依恋经验会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及内部模式。美国心理学家Hazan和Shaver进而提出成人依恋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婚姻和恋爱关系中的情感联结(Hazan & Shaver, 1987)。他们认为成人依恋与婴儿依恋有相同的模式和特征,个体还在婴儿期的时候,其依恋对象一般是养育者(通常为母亲),成年后依恋对象则转变为身边的亲密伙伴或恋人等。大量研究表明,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紧密相连,Bartholomew在Bowlby关于依恋理论模型基础上将成人依恋划分为安全型、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后三种均属于不安全型依恋(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依恋的个体差异影响成人关系中的人际行为模式及爱情态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身体健康。例如,Fraley和Shaver在研究中发现,个体与父母依恋中的内部工作模型会影响到个体的其他关系,也会对个体的情感、认知、行为等起指导作用(Fraley & Shaver, 2000)。依恋对人格特质的形成、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应对方式、压力反应、心理幸福感和发病率等都有影响(Ravitz, Maunder, Hunter, Sthankiya, & Lancee, 2010; 李彩娜,党健宁,王彩云,2014)。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安全型依恋的学生对社交中的焦虑耐受力较弱,较少感受到社会支持(罗奕然,2021),回避型依恋者人际信任度较低(张瑾,2018),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在恋爱方面表现出较低的压力感,而迷恋型的大学生恋爱压力较高(刘建权,2021)。

人际信任这一概念是众多学者持续关注的焦点,有关于人际信任的概念的定义,不少学者从不同视角给出界定,Rotter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或群体所持有的对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言辞、承诺、口头或书面陈述可信赖程度的一种预期(Rotter, 1967);Rotenberg等人则在研究中指出,人际信任是在建立融洽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融洽关系建立失败就会导致个体产生不信任感,个体就会表现出退缩行为,产生孤独的体验(Rotenberg et al., 2010)。大学生人际信任度越低,其内在孤独感越高(杜宜展,杨艳颖,2021);大学生人际信任受其外在条件、个人经历以及内在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并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和传递性(简臻锐,付琪琳,2014)。

爱情态度是个体对爱情的基本看法、态度以及行为倾向,对于个人建立和发展亲密关系有重要影响,并且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Lee (1973)将人们对爱情的态度分为六种风格:浪漫爱、游戏爱、友谊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其中浪漫爱又称热情爱、情欲爱,是一个比较容易发生一见钟情的爱情,浪漫爱的人比较容易被外表吸引,遇见心目中的理想对象,往往会狂热地展开追求。游戏爱顾名思义,爱情往往被当作游戏,不愿意被爱情束缚,害怕做出承诺,比较容易移情别恋。友谊爱态度占主导的人在面对爱情的时候,往往会从朋友做起,感情深刻但不激烈,安静友善的依附状态,交往过程更注重信赖、平和温馨的感觉。他们在建立恋爱关系前,会像朋友意义花很长时间与对方交往,之后才会决定彼此相伴。现实爱是一种兼具游戏爱、友谊爱之间的恋爱风格,更多地站在现实角度对待爱情,比较冷静、平稳,在选择伴侣方面会有自己的规划,设置一些符合自己需求的条件。占有爱又称狂热爱,同时具备浪漫爱、游戏爱的特征,对伴侣有强烈的依赖感、占有欲且有较强的嫉妒心,对被爱有强烈的渴望但是却无法回馈同等程度的爱,安全感极度缺乏。奉献爱与友谊爱较为接近,持有奉献爱的人深情且坚定,为给情人带来快乐而不断付出,把对方的幸福快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多数情况下不求回报,比较以对方为中心。Hendrich夫妇根据Lee所提出的理论编制了爱情态度量表(LAS)考察大学生的爱情观,并通过研究验证了Lee的爱情风格理论。到目前为止,该量表已被世界多个国家的研究者使用,证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采用吴昭仪翻译并修订的Hendrick所编制爱情态度量表中文版本。

本研究对广东省四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成人依恋、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人际信任、爱情态度的总体状况,在人口学信息上对大学生成人依恋、人际信任爱情态度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进行比较分析,将不同依恋类型与爱情态度各维度以及人际信任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方便取样,对55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31份(95%)。其中男生265人,女生266人;大一130人,大二130人,大三139人,大四132人。

2.2. 研究工具

2.2.1.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 ECR)

该量表由Brennan等人编制,共36个项目,7级评分。包括两个分量表,分别测量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程度。依恋焦虑的特征是对拒绝和抛弃的恐惧,依恋回避的特征是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以及对亲近和依靠的不适。对两个维度均分按费舍公式进行换算,可将依恋类型划分为四种,即安全型依恋、恐惧型依恋、迷恋型依恋和冷漠型依恋,后3种依恋类型均属于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特征是低水平的焦虑和回避,恐惧型依恋的特征是高水平的焦虑和回避,迷恋型依恋的特征是高水平的焦虑和低水平的回避,冷漠型依恋的特征是低水平的焦虑和高水平的回避。本研究采用李同归和加藤和生2006年翻译修订的ECR中文版本。该版本信效度良好,依恋回避分量表重测信度为0.71,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2;依恋焦虑分量表重测信度为0.72,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7。本研究中ECR的依恋回避分量表重测信度为0.73,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1,依恋焦虑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3,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6 (李同归,加藤和生,2006)。

2.2.2. 人际信任量表(ITS)

采用Rotter所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TS),ITS涉及各种情境下的人际信任,同时内容还涉及到不同的社会角色(包括父母、普通人群、政治人物、审判员、推销员以及新闻媒介等)。共有项目25个,5级评分。量表最低分是25分,表明信赖程度最低,中间值为75分,最高分是125分,表明信赖程度最高。ITS分半信度为0.76,重测信度在平均间隔3个月后为0.68 (n = 42)。本研究中ITS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6。

2.2.3. 爱情态度量表(Love Attitude Scale, LAS)

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Hendrick (1986)依据李约翰的爱情类型理论编制了爱情态度量表(LAS),提出爱情可以分为6个类型:浪漫型、游戏型、伴侣型、现实型、实用型和奉献型,本研究采用吴昭仪翻译并修订的Hendrick所编制爱情态度量表中文版本。该量表有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有7个项目,5级计分。本研究中该量表各分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都达到0.7以上(吴昭仪,吴丽娟,2005;杨洋,白艳晶,徐清刚,2008)。

2.3. 数据统计方法

数据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 ,数据分析为差异检验、方差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成人依恋、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各维度得分在不同性别和是否独生组间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和是否独生被试的成人依恋、人际信任、爱情态度进行组间差异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男生在成人依恋、人际信任总均分与女生无显著差异,男生在爱情态度中浪漫爱、游戏爱两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 < 0.001),在占有爱维度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 < 0.01),友谊爱与现实爱维度得分女生明显高于男生(p < 0.05);非独生子女在爱情态度量表中友谊爱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 < 0.001),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信任量表得分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 < 0.001)。

Table 1.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adult attachment,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ve attitude among different sex and one-child groups (M ± SD)

表1. 成人依恋、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各维度得分在不同性别和是否独生组间差异(M ± SD)

注:*为p < 0.05,**为p < 0.01,***为p < 0.001。

3.2. 成人依恋、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各维度得分在是否恋爱和父母是否离异组间差异

在有恋爱经验的被试中随机抽取361例与270例未恋爱被试进行配对,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未恋爱被试在爱情态度中浪漫爱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恋爱被试(p < 0.001),恋爱被试在人际信任量表中得分显著高于未恋爱被试(p < 0.001)。恋爱被试与未恋爱被试在成人依恋各维度以及爱情态度游戏爱、友谊爱、现实爱、占有爱、奉献爱等维度得分无明显差异。

本研究将父母离异被试108例与父母未离异被试112例进行配对,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父母离异被试在成人依恋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父母未离异被试(p < 0.001)),父母离异被试在爱情态度浪漫爱、游戏爱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父母未离异被试(p < 0.001),父母离异被试在爱情态度占有爱维度得分明显高于父母未离异被试(p < 0.01),父母未离异被试在爱情态度奉献爱维度得分明显高于父母离异被试(p < 0.01),父母未离异被试在爱情态度友谊爱维度得分高于父母离异被试(p < 0.05),父母离异被试在现实爱维度得分高于父母未离异被试,父母未离异被试在人际信任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父母离异被试。

Table 2.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adult attachment,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attitudes towards love between the groups of whether they are in love and whether their parents are divorced (M ± SD)

表2. 成人依恋、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各维度得分在是否恋爱和父母是否离异组间差异(M ± SD)

注:*为p < 0.05,**为p < 0.01,***为p < 0.001。

3.3. 成人依恋、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各维度得分在不同生源和不同专业组间差异

在来自城镇的被试样本中选取298例与来自农村的被试233例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3):依恋各维度和人际信任得分无差异,来自城镇的被试在爱情态度中浪漫爱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来自农村被试(p < 0.01),来自农村被试在爱情态度量表中现实爱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来自城镇被试(p < 0.01)。

在文科被试样本中随机抽取291例与240例理科被试进行配对,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显示:文科被试与理科被试在成人依恋量表各维度得分及人际信任量表得分无差异,文科被试在爱情态度量表中浪漫爱维度得分明显高于理科被试p < 0.01,理科被试在现实爱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文科被试(p < 0.01)。

Table 3.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adult attachment,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ve attitude among different students and different professional groups (M ± SD)

表3. 成人依恋、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各维度得分在不同生源和不同专业组间差异(M ± SD)

注:*为p < 0.05,**为p < 0.01,***为p < 0.001。

3.4. 成人依恋、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各维度得分在不同年级组间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被试组间的成人依恋类型、爱情态度、人际信任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不同年级被试在爱情态度量表浪漫爱、游戏爱维度得分上均呈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 < 0.001),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得分呈递增,友谊爱维度得分和人际信任得分有明显差异(p < 0.01),分数同样呈现与年级呈同步递增趋势。

Table 4.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adult attachment,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ve attitude among different grade groups (M ± SD)

表4. 成人依恋、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各维度得分在不同年级组间差异(M ± SD)

注:*为p < 0.05,**为p < 0.01,***为p < 0.001。

3.5. 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各维度得分在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组间差异

将成人依恋不同类型在人际信任维度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结果显示:安全型 > 迷恋型 > 冷漠型 > 恐惧型,安全型依恋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维度。

依据爱情态度各维度将不同依恋类型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的维度有浪漫爱、游戏爱、友谊爱、现实爱,在浪漫爱维度依恋类型排序为:迷恋型 > 安全型 > 恐惧型 > 冷漠型,游戏爱维度得分排序为:迷恋型 > 安全型 > 冷漠型 > 恐惧型,友谊爱维度得分排序:安全型 > 迷恋型 > 恐惧型 > 冷漠型 > 。现实爱维度得分排序:冷漠型 > 恐惧型 > 安全型 > 迷恋型。奉献爱维度结果也有明显差异,结果排序为:安全型 > 迷恋型 > 冷漠型 > 恐惧型。奉献爱维度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将依恋类型各维度与爱情态度各维度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见表5):安全型依恋在爱情态度友谊爱、奉献爱及人际信任等维度得分最高,在占有爱维度得分最低,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01)。迷恋型依恋在迷恋爱、游戏爱、占有爱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维度,现实爱维度得分最低,各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01),冷漠型依恋类型在现实爱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维度(p < 0.001)。

4. 讨论

4.1. 大学生依恋类型、人际信任、爱情态度人口学方面的差异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男生女生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维度均无显著差异,这与张钦茹(2022)的研究相一致。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在大学生是否恋爱、独生与非独生、不同生源、不同专业等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在大学生父母是否离异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离异的大学生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父母未离异大学生,这与黄皓明(2019)和王海燕(202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一结果表明,个体早期的成长经历是影响成人依恋发展的关键因素,童年期形成的依恋经验通常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内部独有的运转模式。离异家庭父母关系不稳定从而导致子女缺乏稳定的依恋对象,当外在客体不稳定的时候儿童内心往往产生更多焦虑,久而久之,依恋的发展更容易倾向于焦虑型、回避型。

Table 5.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ve attitude among different adult attachment types (M ± SD)

表5. 人际信任和爱情态度各维度得分在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组间差异( M ± SD)

注:*为p < 0.05,**为p < 0.01,***为p < 0.001。

人际信任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无论男生女生、来自乡村还是城镇以及不同专业等变量上,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得分均无显著差异。父母未离异、非独生子女、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父母离异、独生子女、未恋爱的大学生。该结果提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发展与原生家庭有密切关系,同时,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中比较缺乏同伴亲密相处经验,这也给其人际信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恋爱经验可以促进人际信任的发展,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爱情的积极认识,有助于建立恋爱关系,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其人际信任的发展。

爱情态度组间析结果显示,除奉献爱在性别之间未呈现差异外,其他五个维度均呈现了性别差异,这与刘晓明,曾天德(2015)的研究相一致。男生组在浪漫爱、游戏爱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组,女生组在友谊爱、现实爱维度得分明显高于男生组,与曹杏娥(2011)的研究相一致。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爱情态度男生女生存在明显不同,男生倾向于在爱情中寻求浪漫感的感觉,而女生更加注重和谐互助和现实感。这一结果与当今大环境下,男女对爱情婚姻的看法较为一致,时代发展到今天,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女性在职场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这些变化无疑增长了女性对现实条件的注重和追求。而男性也在逐渐打破传统束缚,“男主外女主内”、“男儿有泪不轻弹”等旧有观念逐渐被时代的发展打破,越来越多的男性注重情感表露,追求浪漫的感觉。男生女生在奉献爱维度并无明显差异。

4.2. 大学生依恋类型、人际信任、爱情态度在不同年级的差异讨论

结果显示,大学生依恋类型随着年级的增长未呈现显著变化,由此可见,依恋类型在个体成长早期一旦形成,后天比较不容易发生改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得分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现显著递增趋势,该结果提示,人际信任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会持续提升。爱情态度在浪漫爱、游戏爱、友谊爱等维度得分也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显著递减趋势,现实爱、占有爱、奉献爱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变化而变化。从爱情态度得分情况来看,爱情态度总体来说会随着年级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在爱情中追求浪漫、寻求刺激以及更长时间的试探等情况也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弱。这也较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4.3. 大学生不同依恋类型与爱情态度各维度之间的差异讨论

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了成人依恋对爱情态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迷恋型成人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爱情态度方面更多地倾向浪漫爱、游戏爱、占有爱,冷漠型依恋在占有爱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维度得分。按照心理学家Bartholomew和Bowlby关于依恋类型的分类,迷恋型、冷漠型均属于不安全型依恋,往往容易试图在爱情中寻求补偿,可能表现为对伴侣过度理想化,比较容易被对方外表吸引,遇见心仪的对象可能比较容易展开狂热的追求,但在维持长久关系方面可能会较为困难。

4.4. 大学生不同依恋类型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差异讨论

在本研究中,安全型成人依恋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依恋类型,这与李彩娜等(2016)的研究相一致。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情感上比较容易和他人亲近并获得他人信赖,内在幸福感比较足,较少担心不被他人接受或者排斥,在人际交往中较为放松,人际信任发展良好。本研究中冷漠型成人依恋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这与冷漠型依恋的特质密切相关,冷模型依恋在情感上不喜欢与人亲近,喜欢独来独往,比较排斥依赖他人或被他人依赖。这些特质无疑会阻碍其人际信任的发展,长此以往可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身心发展问题。虽然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已经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改变,但是人际信任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来促进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发展,有利于不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减少消极体验,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5. 结论

父母关系、原生家庭状态是直接影响依恋形成的核心因素之一,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在大学生阶段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人际信任虽然受早期成长经历影响,但后天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年龄的增长都能够逐步提升其人际信任。父母离异以及缺乏恋爱经验会对大学生爱情态度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爱情态度会逐渐变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从促进其人际交往、树立正确恋爱观等维度出发从而提升其内在安全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人际适应、社会适应等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杏娥(2011). 大学生成人依恋、自尊与爱情态度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 杜宜展, 杨艳颖(2021). 家庭亲密度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 人际信任的中介.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3), 63-74.
[3] 黄皓明(2019). 破裂与纠葛: 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及其与家庭互动的叙事探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4] 简臻锐, 付琪琳(2014). 大学生人际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研究, (7), 94-98.
[5] 李彩娜, 党健宁, 王彩云(2014). 大学生情绪适应及其与依恋、情绪调节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8(9), 708-712.
[6] 李彩娜, 孙颖, 拓瑞, 刘佳(2016). 安全依恋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依恋焦虑的调节效应. 心理学报, 48(8), 989-1001.
[7] 李同归, 加藤和生(2006). 成人依恋的测量: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 心理学报, 38(3), 399-400.
[8] 刘建权(2021). 大学生成人依恋、自尊与恋爱压力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中医药大学.
[9] 刘晓明, 曾天德(2015).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爱情态度: 自我效能感德中介作用.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 133-137.
[10] 罗奕然(2021). 成人依恋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 多重中介的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11] 王海燕(2022). 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亲子依恋与人际敏感的相关研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38(11), 49-51.
[12] 吴昭仪, 吴丽娟(2005). 大学生的共依附与爱情态度之相关研究. 教育心理学报, 36(3): 241-263.
[13] 许学华, 麻丽丽, 李菲(2016). 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成人依恋和人际困扰间的中介作用. 心理卫生评估, 30(11), 864-868.
[14] 杨洋, 白艳晶, 徐清刚(2008). 爱情态度量表(LAS)中文版在中国内地大学生中适用结果分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9(23), 2824-2826.
[15] 张瑾(2018). 大学生成人依恋、人际信任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16] 张钦茹(2022).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孤独感: 自我关怀的中介效应及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17] 周琦(2017). 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与成人依恋、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18]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226-244.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1.2.226
[19]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Basic Books.
[20] Fraley, R. C., & Shaver, P. R. (2000).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Emerging Controversie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4, 132-154.
https://doi.org/10.1037/1089-2680.4.2.132
[21]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511-524.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2.3.511
[22] Hendrick, C., & Hendrick, S. (1986). A Theory and Method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392-402.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0.2.392
[23] Lee, J. A. (1973). The Colors of Love: 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 New Press.
[24] Ravitz, P., Maunder, R., Hunter, J., Sthankiya, B., & Lancee, W. (2010). Adult Attachment Measures: A 25-Year Review.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69, 419-432.
https://doi.org/10.1016/j.jpsychores.2009.08.006
[25] Rotenberg, K. J., Addis, N., Boulton, M. J. et al. (2010). The Relation between Trust Beliefs and Loneliness during Early Childhood, Middle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 1086-1100.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0374957
[26] Rotter, J. B. (1967). 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59, 651-665.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1967.tb0145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