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与残疾态度的关系:基于社会赞许性的中介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Disability Attitudes: A Mediating Role Based on Social Desirability
DOI: 10.12677/AP.2023.135217, PDF, HTML, XML, 下载: 148  浏览: 29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曹宇婷: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
关键词: 自尊残疾态度社会赞许性中介效应Self-Esteem Attitude of Disability Social Desirability Mediating Effect
摘要: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公众对残疾人态度量表、Marlowe-Crowne社会期望量表对211名健全人群体施测,通过SPSS 26.0以及Mplus 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自尊与社会赞许性(r = −0.14, p < 0.05)呈显著负相关,社会赞许性与残疾态度中的悲观–绝望维度(r = −0.15, p < 0.05)呈显著负相关;路径分析显示,社会赞许性在自尊和残疾态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此研究说明自尊对健全人残疾态度的影响是通过社会赞许性的中介作用产生的。
Abstract: Methods: The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the Public Attitude Scale towards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 Marlowe-Crowne Social Expectation Scale were used to test 211 able-bodied people, and the data were processed through SPSS 26.0 and Mplus 8.0 software. Results: 1)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elf-esteem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cial approval (r = −0.14, p < 0.05), and social appreciative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ssimistic-despair dimension (r = −0.15, p < 0.05) in disability attitudes. 2) Pathway analysis shows that social approval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elf-esteem and disability attitudes.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self-esteem on disability attitudes in able-bodied people is produced through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appreciation.
文章引用:曹宇婷 (2023). 自尊与残疾态度的关系:基于社会赞许性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进展, 13(5), 1787-179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5217

1. 引言

残疾人是指生理、心理、身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不正常或丧失,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傅青兰等,2014)。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为止,全球残疾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3亿人,占据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由于残疾所带来的各种不便,残疾人经常被视为弱势群体,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处于相对无助的地位(盛永斌,2006)。尽管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残疾人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来自健全人的偏见和消极态度。研究表明,消极的态度仍然是阻碍残疾人融入社会、获取公平的教育和就业机会的主要障碍(Lily, Ramona, & Adrienne, 2008)。此外,特殊人群模型表明,残疾人生活中的主要障碍并不是其生理或精神功能的丧失,而是来自社会和健全人群的偏见和歧视等问题。因此,深入探讨健全人对残疾人的态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残疾态度是人们对残疾人及他们的残疾状态这一社会存在所怀有的肯定或否认、接近或回避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以及行为成分三方面的内容(刘彤彤,2018)。那么,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健全人群体对残疾人态度的形成呢?

自尊是心理适应的重要指标,是指对成功、过着幸福的生活、感到有价值、有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享受自己努力的结果的信心(Rosenberg et al., 1995)。Vignes等人(2009)发现,儿童对自己生活的看法越积极,他们对残疾同龄人的态度就越好。Findler等人(2007)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自尊心越强,他们在情感、行为和认知方面表现出的态度就越为积极。此外,另一项研究发现,自尊心强的人对残疾人的态度明显更积极(Findler et al., 2007)。这些都说明在自尊与残疾态度的关系中,自尊应该作为原因变量,而残疾态度更适合作为结果变量。尽管自尊对残疾人的残疾态度的正向预测作用已经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同,但现有研究仍无法确定这种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自尊与残疾态度之间关系的内在机制,期望为残疾人营造一个友好的环境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除自尊外,个体的社会赞许性也对残疾态度有着预测作用。社会赞许性是指个体在自我评价时,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及他人的需要,期望得到社会认可,维护自我的一种内部心理倾向(屈静,2016)。有研究表明,个体社会赞许性越高,其对残疾人的态度就越积极(Keller & Siegrist, 2010; Kim et al., 2015)。虽然社会赞许性和个体对他人态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是在涉及残疾人的研究中,相关证据仍然相对有限(Kim et al., 2015)。研究者采用回归的方法对伊朗萨南达杰市库尔德斯坦大学的300名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赞许性能较强地预测大学生对身体运动残疾人士的态度,学生的社会赞许性越高其对残疾人的消极态度越少。同时现有研究表明,社会赞许性可能会对健全人对残疾人态度的测量结果产生潜在影响。因此,在社会赞许性与残疾态度的关系中,社会赞许性应该作为原因变量,而残疾态度更适合作为结果变量。

社会赞许度是衡量个体对社会认可和赞扬的依赖程度的指标,而自尊则是一种基于自我评价的动机情感,它与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情绪密切相关。当个体感到自豪时,他们可能就会感到有能力和价值,从而体验到高度的自尊心(Simpson et al., 2010),所需要的社会赞许和社会认可就会更少。根据陈红花(2006)的研究,个体的外显自尊水平可以预测他们受到社会赞许度影响的程度。通常情况下,具有较高自尊水平的个体对自我认同度较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来展示自己,更多地从自身角度评价自己。相反,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难以直面自身缺点,缺乏自我意识和想法,更需要外部评价和鼓励。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往往受到集体原则的影响,特别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外,研究表明,自尊水平与社会赞许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因此我们推测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其社会赞许性低。由此,在自尊与社会赞许性的关系中,自尊应该作为预测变量,社会赞许性更适合作为结果变量。

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并结合中介变量所需的条件,假设社会赞许性在自尊与残疾态度的关系间承担了中介的角色,因此将上述变量纳入总体考量,构建中介模型。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自尊与残疾态度之间的作用机制,尝试建立社会赞许性在自尊与残疾态度之间的中介模型。此外,由于态度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基本成分,三个成分均分别有其对应的残疾态度的子维度,仅考虑一个总的残疾态度可能会限制我们对于健全人对残疾人态度的理解,因此本研究对因变量残疾态度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区分,根据残疾态度的三个子维度构建了下图的研究模型图。具体中介模型图请见图1~3。

Figure 1. Hypothetical models of self-esteem, social approval and optimism-human rights relations

图1. 自尊、社会赞许性和乐观–人权关系的假设模型

Figure 2. Hypothetical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social approval, and behavioral misunderstanding

图2. 自尊、社会赞许性和行为误解关系的假设模型

Figure 3. Hypothetical model of self-esteem, social approval, and pessimism-despair relationship

图3. 自尊、社会赞许性和悲观–绝望关系的假设模型

2. 方法

2.1. 研究被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随机抽样调查,未报告性别的被试有19名,共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其中男性45名(占比53.62%),女性共166名(占比78.67%)。

2.2. 工具

本研究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施测,共包含十道题,采用李克特式4分制(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4分代表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说明个体的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数为0.89,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安东纳克编制的公众对残疾人态度量表。该量表包含三个维度:乐观–人权、行为误解、悲观–绝望,共21道题,采用6级评分制:3 = 完全同意;2 = 很同意;1 = 有点同意;−1 = 有点不同意;−2 = 很不同意;−3 = 完全不同意,其Cronbach’s ɑ系数为0.742。

Marlowe-Crowne社会期望量表。该量表包含33个条目,采用两点计分,其中18个条目答“是”得1分,另15个条目答“否”得1分。量表得分范围是0~33分,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其对社会赞许的依赖程度越高。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数为0.702。

2.3. 数据分析

在筛除了未报告性别的少数被试后,采用SPSS26.0以及Mplus8.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探索性因素对社会赞许性、自尊、残疾态度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社会赞许性、自尊和残疾态度的各个维度即乐观–人权、行为误解、悲观–绝望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采用Mplus8.0建立路径模型。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e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汤丹丹,温忠麟,2020)。结果发现最大的因子解释变异量为11.10%,低于40% (Podsakoff et al., 2003),说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各变量间相关分析

对社会赞许性、自尊和残疾态度(乐观–人权、行为误解、悲观–绝望)进行相关分析(表1)。结果表明,自尊与社会赞许性(r = −0.14, p < 0.05)呈显著负相关,社会赞许性与悲观–绝望(r = −0.15, p < 0.05)呈显著负相关。而乐观–人权与自尊、社会赞许性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行为误解与自尊、社会赞许性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可见,自尊、社会赞许性均不存在与残疾态度中的乐观–人权、行为误解维度间的紧密联系,故后文不再探讨自尊与残疾态度中的乐观–人权、行为误解维度的作用机制,将着重探讨自尊与残疾态度中的悲观–绝望维度之间关系的内在机制。

3.3. 自尊、社会赞许性和残疾态度中悲观–绝望维度间的简单中介模型

从上述的相关分析结果中可以发现社会赞许性仅和悲观–绝望有显著相关,与其余两个维度相关均不显著,基于此,本研究只构建了自变量为自尊,社会赞许性为中介变量,残疾态度中悲观–绝望维度作为因变量这一中介模型。

Table 1. Correlation matrix between variables (n = 211)

表1. 各变量间相关矩阵(n = 211)

注:*p < 0.05; **p < 0.01; ***p < 0.001。

结果表明,当社会赞许性的中介效应成立时,自尊仅能显著预测悲观–绝望,具体中介模型图见图4图4结果显示,自尊直接预测悲观–绝望这条路径达到了显著水平(β = −0.167, SE = 0.073, p < 0.05)。使用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重复取样5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结果显示直接效应(自尊→悲观–绝望)的Bootstrap (95%CI)为[−0.321, −0.032];中介路径(自尊→社会赞许性→悲观–绝望)的Bootstrap (95%CI)为[0, 0.081]。中介路径系数和直接路径系数的95%置信区间不包括0,说明社会赞许性这一变量的间接效应显著,即社会赞许性在自尊和悲观–绝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Figure 4. Mediating model of social approval in self-esteem and pessimistic-despair relationships

图4. 社会赞许性在自尊和悲观–绝望关系中的中介模型

4. 讨论

本研究首次建立了自尊、社会赞许性和残疾态度的中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健全人群体中,自尊与社会赞许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这一研究结果与屈静等人结果一致(屈静,2016)。说明健全人自尊水平越高,其社会赞许性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当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时,其会更多地从自身角度出发评价自己,不会为了维护自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预期。同时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赞许性与残疾态度中的悲观–绝望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而研究者Kowalska和Winnicka (2013)的研究表明社会赞许性与态度结构中的认知方面没有显著的关系,与态度结构中的行为方面存在正相关,这点可以在后续的研究中进步验证。

此外,为了探究自尊对残疾态度的不同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否相同,将残疾态度按照各个子维度进行分开探讨,经过模型的筛选与分析可知,社会赞许性在自尊与残疾态度中的悲观-绝望的关系间担任了中介的角色。

总而言之,本研究解释了自尊作用于健全人残疾态度的内部作用机制,发现社会赞许性在二者的关系间担任了中介的角色,这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另外,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提高健全人的自尊的水平来改善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为残疾人营造一个友好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研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第一,本研究为横断研究,不能很好地了解不同自尊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对正常人的残疾态度产生影响的,未来可进行更多纵向研究,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模型;第二,除了社会赞许性外,可能存在其他的中介变量,比如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类型等,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建立更复杂的模型来进一步探讨正常人群体中自尊对残疾态度的心理机制。

5. 结论

研究发现:1) 自尊对社会赞许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个体自尊水平越高,其社会赞许性越低。社会赞许性对残疾态度中的悲观–绝望维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个体社会赞许性越高,其对待残疾人的悲观–绝望性越低。

2) 社会赞许性在自尊对残疾态度中的悲观–绝望维度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健全人的自尊水平对残疾人的残疾态度中的悲观–绝望性会通过影响社会赞许性,进而改变其对残疾人的态度。

基金项目

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210065111)。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陈红花(2006). 社会赞许、任务难度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关系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
[2] 傅青兰, 方玉飞, 俞德鹏, 等(2014). 残疾人社区康复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9(6), 563-567.
[3] 刘彤彤(2018). 残疾人工作者的残疾态度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4] 屈静(2016). 苗族中学生自尊与社会赞许性的关系: 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5] 盛永斌(2006). 残疾人权利及宪政保障.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版), 3(1), 120-123.
[6] 汤丹丹, 温忠麟(2020).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问题与建议. 心理科学, 43(1), 215-223.
[7] Findler, L., Vilchinsky, N., & Werner, S. (2007). The Multidimensional Attitudes Scale towar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MAS)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50, 166-176.
https://doi.org/10.1177/00343552070500030401
[8] Keller, C., & Siegrist, M. (2010).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and Attitudes toward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0, 389-401.
https://doi.org/10.1111/j.1559-1816.2009.00579.x
[9] Kim, K. H., Lu, J., & Estrada-Hernandez, N. (2015). Attitudes 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he Tripartite Model, Social Desirability, and Other Controversial Variables. Journal of Asia Pacific Counseling, 5, 23-37.
https://doi.org/10.18401/2015.5.1.2.
[10] Kowalska, J., & Winnicka, J. (2013). Attitude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wards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The Role of the Need for Social Approval. Polis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4, 40-49.
[11] Lily, R. R., Ramona, L. P., & Adrienne, C. (2008). A Meta-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Disability on Human Resource Judgment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8, 191-203.
https://doi.org/10.1016/j.hrmr.2008.07.001
[12] 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 & Podsakoff, N. P. (2003).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 879-903.
https://doi.org/10.1037/0021-9010.88.5.879
[13] Rosenberg, M., Schooler, C., Schoenbach, C., & Rosenberg, F. (1995). Global Self-Esteem and Specific Self-Esteem: Different Concepts, Different Outcom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0, 141-156.
https://doi.org/10.2307/2096350
[14] Simpson, J., Hillman, R., Crawford, T. et al. (2010). Self-Esteem and Self-Disgust Both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ysfunctional Cognition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4, 399-406.
https://doi.org/10.1007/s11031-010-9189-2
[15] Vignes, C., Godeau, E., Sentenac, M., Coley, N., Navarro, F., Grandjean, H., & Arnaud, C. (2009). Determinants of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Peers with Disabilities.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51, 473-479.
https://doi.org/10.1111/j.1469-8749.2009.0328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