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CC语料库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以“干饭人”与“打工人”为例
A Study on Network Buzzwords Based on BCC Corpus—Taking “Labourer” and “Dream-Pursuer” as Examples
DOI: 10.12677/ML.2023.115263, PDF, HTML, XML, 下载: 207  浏览: 548 
作者: 王 美, 李海旭, 杨紫蕊: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关键词: 语料库网络流行语“打工人”“干饭人”Corpus Network Buzzwords “Labourer” “Dream-Pursuer”
摘要: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也在不断更替。首先,本文以BCC语料库中的实例作为例证,研究了“打工人”和“干饭人”语义内涵和情感色彩的变化,探究其流行背景及其流行的原因。其次,从语用、语义、语体三方面探寻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阐明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最后,本文就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表明,人们应客观看待网络流行语,不应片面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network buzzwords have been also constantly changed.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takes examples from the BCC corpus as examples to study the semantic connotation and emotional color changes of “dream-pursuer” and “labourer”, and explore their popular background and reasons for their popularity. Secondly, we explore the linguistic value of network buzzwords from three aspects—pragmatics, semantics and style, and prove their significance in daily life. Finall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etwork buzzwords, this paper shows that people should view network buzzwords rationally and objectively, neither positively nor negatively in a one-sided way.
文章引用:王美, 李海旭, 杨紫蕊. 基于BCC语料库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以“干饭人”与“打工人”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5): 1943-194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5263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也迎来了深刻的变革,网络创造了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方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促进交际环境、交际方式更新的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对于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解指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各种语言形式,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和特别用语(如“宽带、域名、鼠标、病毒、浏览器”和“网民、网吧、黑客、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二是网民在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上的交际用语,狭义的理解主要指后者 [1]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它是网络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那部分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语言的变化带有时代的印记、民族的特点。近些年来,以“XX人”组成的词组活跃于网络之中,例如“干饭人”、“打工人”等等。作为网络流行语“XX人”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与社会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由于词汇的语音读起来朗朗上口,其受众范围不断增加,对于学生、普通上班族、农民工等各类职业的人都可以称自己为“打工人”、“干饭人”等,凸显出当前的生活压力中的一种对自我的调侃 [2] 。

本文基于BCC语料库,从历时研究视角,通过对从“干饭”到“干饭人”以及“打工”到“打工人”词语的语义内涵和感情色彩进行分析,探究了其流行背景。从社会因素和语言本体两个角度分析其流行的原因,继而从语用、语义、语体三个视角对其语言学价值进行剖析,证明其存在的意义。同时,指出应以客观的态度看待网络流行语言,不应片面肯定或否定。

2. 语义解释

2.1. 语义内涵

2.1.1. “打工”与“打工人”

打工,本指做工,多用于临时性的工作;打工人,原本多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通常为外来务工人员。例如在BCC语料库中的词条案例“令人惊喜的是,一些在外积累了资本、掌握了一技之长的打工人,近两年已形成了一股回乡创业的热潮。(《人民日报》,2003年)”,从中可以看出打工人是外来劳动者,并且在语料检索中发现,“打工人”经常与“外来”、“外地”、“外出”、“背井离乡”等词共现。然而,现在网络流行用语中的“打工人”等同于劳动者,不仅包括农民工、蓝领工人,也包括办公室的白领等。“打工人”源于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打工”、“打工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出现了一个新群体——“打工族”。这个群体不属于传统的农民、国企职工、商人、国家公务人员。

2.1.2. “干饭”与“干饭人”

在BCC语料库中对“干饭”一词进行检索,在“古汉语”一项中存在688条检索结果。例如:

(1) 古法云,令食干饭,得丸力速,如觉热冲上,进一两口饭,行步消息良久,任食,若能节食甚佳,古法云,令食干饭豆酱。(《外台秘要》唐代 BCC语料库)

(2) 每逢雨天,干饭变成了稀饭。但是学生不但不抱怨,反而感动地说:“老师的干饭也变成了稀饭,我们年轻人还怕这些困难吗?”(《人民日报》1957年3月2日 BCC语料库)

(3) 开始,我们一接到影片,心里就紧张,怕放不好,怕人家说我们是“吃干饭”的。(《福建日报——放映机边受教育》1970年7月20日 作者:前线某部放映组 BCC语料库)

在唐代,干饭亦作“乾饭”,意为干粮,如例(1)。例(2)中“干饭”的意义是与“稀饭”相对的,指不带汤的米饭。例(3)中指的是白白吃饱肚子什么也不干的人。然而,干饭还具有吃饭的意思,最开始是四川方言形容吃饭的一种说法,而且“干”是读四声的重音,因狂傲的语调和豪放的气势从而得以流传。干饭人造词法来源于“工具人”,“打工人”一类的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吃饭的时候很积极、很狂野,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的人。后由于其流行起来,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多指积极吃饭热爱生活的人。

2.2. 情感色彩

2.2.1. “干饭”和“干饭人”

“干饭”一词根据“干”的不同读音,会产生感情色彩褒贬不一的情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释义显示:当“干”读“gān”时,“干饭”具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做熟后不带汤的米饭;另一个是吃干饭,指的是光吃饭不做事,多用来指人无能或无用。当读作“gàn”时,“干饭”的意思即吃饭。“干饭人”起初是中性的情感色彩,指吃饭的人的一个代称。但随着被网友们不断传播,其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本研究选取以下语句进行简要分析:

(1) 干饭人,干饭魂,干饭人干饭得用盆!

(2) 干饭人胃口大,一张大嘴吃天下。

(3) 干饭人爱犯困,直到饭点才精神。

例(1)和例(2)中“干饭人”具有褒义情感色彩,体现出人们对于吃饭与饮食的重视以及积极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年轻人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导致上班族们出现了不能按时吃饭或是没时间吃饭以及吃外卖凑合等问题,好好吃饭与按时吃饭逐渐成为一种奢望。上述语句的背后表达出网友们对于吃饭的诉求,具有正面积极的情感。例(3)中的“干饭人”一词,从字面意义来看似是贬义,其实在不同的场景中使用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在谴责自己工作没精神时,使用这句话就是一种贬义的感情色彩;在调侃自己喜欢吃饭,是一枚“吃货”时,又是中性的感情色彩。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语用情境中,“干饭人”这一网络用语有着不同的情感色彩。

2.2.2. “打工”和“打工人”

“打工”和“打工人”本是中性词,“打工”本意为从事工作,但它重在强调出卖个体劳动力换取报酬的商品化行为 [3] 。而伴随着“早安,打工人”视频爆火网络,该词语带有了新的感情色彩。通过在BCC语料库进行检索,共发现关于“打工人”的词条448个,检索出其中“打工”与“人 + X”搭配的相关词语的例子416条,例如“打工人员”、“打工人数”等,符合本文研究“打工人”结构的例子有30个,剩余2条不符合本研究中“打工人”的构词结构,故不包括在内。在30条检索项中选取部分典型的例子对“打工人”情感色彩进行分析,如下所示:

(1) 然而,作为一个北京人,当我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对外地打工人充满感激的同时,也不能不引起深刻的反思。(《人民日报》,1998年)

(2) 刚刚有人把话费误冲我手机上,打电话过来要,说是个打工人。我听真挺可怜。就立马上网把钱打给她了。(BCC语料库微博)

(3) 我们都是打工者。劳工者最伟大!!——看到随丑的博文《打工人》有感而发的评论。(BCC语料库微博)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打工人”可以指城市的建设者,工资较低的劳动者,给人以“勤劳肯干、踏实奋斗、薪资微薄”的印象。而随着网络流行语“打工人”的爆火,其突破了人民心中的刻板印象,囊括的群体范围也更广泛了。“打工人”代表着青年斗志昂扬积极向上的态度。“打工人”是以“赚钱”、“人上人”等一系列相关键词为基础,通过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叙事模式表达了对私人空间的坚持以及对整体、同质和线性逻辑的讽刺和对抗,从现实主义的视角重构了劳动的社会意义 [3] 。“打工”和“打工人”两个词语打破了原有的语言色彩,在当前社会语境中语义色彩更具积极意义。

3. 流行背景及原因

3.1. 流行背景

在2020年9月22日,网名为“抽象带篮子”的网友发了一条短视频。在视频中,他做出要出门打工的样子,并说着“……早安,打工人!”等话语,引发网友大量关注与效仿,而“打工人”一词也随即引爆网络。“打工人”是对一切从事体力劳动或者技术劳动者的统称。不管是在工地上从事体力劳动,是坐在办公室朝九晚六的上班族,还是处于社会上层的领导阶级,都可以自称为“打工人”、“干饭人”。“打工人”有着显著的特征,比如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知,正如《打工宣言》中所言:“人生痛苦之百分之八十来自于打工,那如果不承受打工所带来的八分之八十的痛苦,那就要忍受没有钱所带来的百分之一百的痛苦,相对于没有钱,我还是更倾向于承受打工的痛苦”;再比如“打工人”对打工的态度很积极,起早贪黑不怕辛苦,努力打工,积极干饭等。在打工人的眼里,打工干饭并不丢人,而打工则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打工虽然辛苦,但却是自强自立靠自己干饭的标志性途径。

“干饭”是某个知名的博主诗书达理之山人每次在录制他吃饭视频的开篇都会说一句“干饭了,干饭了”而走红网络,因为这句话简单易懂而又意蕴深刻,所以在短时间内爆红网络。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干饭就是吃饭的意思,大家说出这句话也只是叫别人吃饭而已,但实际上博主这句话的原意却是,那些为了能够吃上一口饭,非常努力生活着的人。很多网民在晒干饭的照片是,都不乏会匹配上这段文案,即“干饭人,干饭魂,干饭都是人上人”。

3.2. 流行原因

3.2.1. 社会环境因素

从语境因素而言,话语往往与它出现的社会语境息息相关,“语境在生产和理解话语中扮演根本性角色” [3] 。干饭与吃饭不同,体现出大众的求异心理。“干饭人”一方面是面对压力的自我调侃与自嘲。中国人习惯将工作与自己的物质生活建立联系,认为一份工作是“有口饭吃”或“养家糊口”的必要前提,而吃饱饭则是对自己最基本的回报。在这一背景下,高喊“干饭人”无疑成了辛勤劳动者们情感的宣泄。另一方面展现出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民以食为天,表现了对中华民族对于饮食的关注。“干饭人”自嘲“干啥啥不行,干饭第一名”。自嘲之外,更是在用一种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顿饭,体现了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打工人”则体现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美好品质。从身份认同心理来看,“干饭人”、“打工人”使得年轻人获得极高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感的获得亦是网络用语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自豪地向世界宣称自己是“光荣的打工人”和“积极的干饭人”,这代表着其对自己身份的积极认同,在话语认同中获得身份认同,收获群体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4] 。不管是在校大学生,还是职场新人,甚至是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创业者,只要感受到生存、竞争的压力,都可以振臂高呼一声“勇敢的打工人”,为自己加油打气 [5] 。从大众的求异心理来说,网络用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通常表现为某一时期流行某一些语言。其原因是网友们具有求新的心理,这种心理会加速“打工人”、“干饭人”等词语的流行。“干饭人”,与之前的网络用语比如“吃货”等流行语比较来看,更加注重从人的本身出发,从价值观角度来看,更加贴近于人的生活底层保障,得到大多数人的共情,因此网友们也更愿意去使用它。在全球化的视角下,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得以凸显,年轻一代追求个性的求新求异心理的外在表现特征越来越明显。他们渴望能够站在文化的最前端和时尚的最前沿,而“打工人”、“干饭人”等网络流行语正是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快速形成网络模因。“打工人”、“干饭人”等词所表达的语用效果恰好满足了人们对语言时尚的追求,体现出说话人言语风格的趣味性、幽默感以及网络流行语自带的时髦性特征。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网络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自己具有的电子交际工具以及掌握的网上交际软件自由地发表意见或进行交流。“打工人”、“干饭人”的产生则是得益于网络平台的高度发展。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不断更迭,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更具备了新的依托。

3.2.2. 语言本体因素

从构词要素上看,“打工人”、“干饭人”等是以“XX人”为词模的复合词。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称之为“词语模” [6] 。大量新词语的产生源自于词语模,词语模的形成促成了大量的相似流行语产生。“词语模”包含着“模标”和“模槽”两个因素,“模标”是指词语模中所固定不变的部分,由位置上相对固定的词语或者其下一级词素组成。“模槽”相当于等待填充词素和词语的空位。例如“人”则是位置相对较为固定的模标语素,而模槽部分的变化才是不断孕育出新词汇的根源。例如,将模槽部分由“打工”改为“干饭”后,词语的整体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在“XX人”这一词模中,模槽部分是词义变化的关键要素,对于网络新词的产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从构词结构上看,“打工人”是一个定中式偏正关系的复合名词,具有名词的造句功能。在现代汉语语汇中,修饰名词的一般为形容词,例如:“好人、大人、老人”等。而“打工人”的构词方式为“动词 + 人”,在近两年一系列的以“XX人”为构词方式的网络流行语中,“打工人”、“干饭人”中修饰“人”的部分是动词,而“尾款人”、“早八人”等词中的修饰部分则是名词。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网络新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现代汉语的造词法规则,但同时又在现代汉语造词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超越和突破。因此,结构上的突破也为网络新词的流行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成为网络流行语生成的重要因素。

4. 语言学价值

4.1. 语用视角

首先,网络流行语具有网络交流价值。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变体,其本质依然是语言。人际交流体系中,语言充当着信息载体的角色。语言的功能即表达与交流,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网络流行语也有着其独特的沟通价值。通过社交软件进行交流相比于面对面的交流会具有一定的“温度局限”,因为交流双方仅仅依靠文字表达自身情感,听话人可能感受不到说话人的语气,看不到其表情动作,因而具有一定阻碍。然而,网络流行语是可以带有温度的语言,交流过程中恰当使用可以让沟通更具有“温度”和感染力。例如在微信沟通时,“一起去吃饭”与“干饭人,一起去干饭啊”相比较而言,后者的表达更具有趣味性,也更加接地气,会使得沟通的距离感缩小。其次,网络流行语具有气氛调节的价值。在当今时代,流行语成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在快节奏的工作时代,“打工人”、“干饭人”等词一出现便让人眼前一亮,在紧张工作的场合适当地使用“打工人”、“干饭人”等网络流行语,可以达到缓和气氛的效果。虽然这些词在一些场合进行运用可以起到气氛调节的作用,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语境是否合适,否则可能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最后,从更细微处来讲,网络流行语对于新闻报刊的标题极具意义,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兴趣,也就使得新闻标题更有价值。例如,《城市烟火气在复苏,“干饭”的快乐回来了》这篇文章题目运用“干饭”这一网络流行语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作为新闻报道的题目都很吸睛。

4.2. 语义视角

语义是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级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无论是“打工人”,还是“干饭人”,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其意义是在不断演进,不断丰富的,这为词汇语义的研究提供了案例佐证。网络流行语丰富了词汇的外延意义,使得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的表达更具自嘲等意味。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无处不在,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7] 。从认知角度来说,网络流行语具有映射性和相似性。映射性是从源域到目的域的一种转换,即通过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关系,这种关系被定义为映射。“打工人”、“干饭人”等网络流行语体现出人们对于现实中的客观存在的一种认识,表达着人们的思想。

4.3. 语体视角

作为一种新的语体形式,网络语言跟以往任何语体形式都有明显的不同,它既不属于口语,也不属于书面语,而是新媒体发展下的产物。从功能主义语言学来看,“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语法” [8] 。网络语言的游戏特征和指头输入方式决定了网络语言的基本色彩和风格:在虚拟空间中,通过网络拼盘方式以实现求新求异的效果 [1] 。对文字、数字、符号、图片的任意拼接、改造,对怪字、特殊谐音、词义别解的尽兴使用,都是这种色彩和风格的体现。从语体视角来看,网络流行语的不断推陈出新,丰富了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语料。网络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语言现象的流行性。网络语言的传播对大众语言时尚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网语符号化过程大多具有临时性,但符合当时的交际需求,适应彼时的社会发展,文字符号背后的社会以及文化背景也会由此激活。

5. 客观看待网络语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矛盾运动过程中。网络流行语确实在新媒体时代为网友们的交流带来了许多益处,但是不能就此认为这是完美无缺的,要客观看待网络流行语言。至今,语言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研究都存在一定的争议,集中体现在语言规范化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部分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不符合语法规则或是短暂的流行毫无规范意义可言,这就有必要谈到何为规范。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网络语言更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惯用表达,与口语和书面语不同,网络语言的流行与存在有着合理性,对于语言学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不可以片面地否定或者片面地肯定。毫无疑问,网络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负面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负面的东西,要看有没有可以替代的东西,替代后是否失去了什么,有时还涉及交际的基本权利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两重价值来进一步审视网络语言的本质、功能。

网络用语方兴未艾,对这种新的语言现象的研究是语言学发展的需要 [9] 。在网络语言更新换代快速的今天,更加需要注意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网络用语对语言规范化提出了挑战,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如有言论认为网络用语是“黑话、语言垃圾”等。语言现象长期发展形成了固定的规范,而规范是约定俗成的,经过群体的广泛使用和长时间积淀,通常只是缓慢的、细小的发生变化 [9] 。用这样的规范来限制网络用语,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促使我们对语言规范化重新审视,语言规范化要体现大的追求:规范化知识的增长和语言生活的和谐 [10] 。

6. 结语

当今时代,利用互联网进行交际已经变得必不可少。网络流行语在当今时代沟通和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映着人们思想变化的各个方面。本文着重通过对“打工人”、“干饭人”网络词语进行剖析,期望对今后网络流行语的分析以及研究提供些许的参考。网络用语的出现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但也对语言规范化提出了挑战。如何正视网络语言的流行、规范网络语言的发展值得人们深思。对于新出现的网络用语,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对其全盘否定,而是要辩证地取舍,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客观看待,恰当使用,逐渐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丰富语言生活、积极向上的网络用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施春宏. 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 语言文字应用, 2010(3): 70-80.
[2] 刘立立, 唐燕玲. “XX人”的构词理据及其语用效果[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5): 123-126.
[3] 蔡骐, 周青. 追梦人与打工人: 媒介话语中的劳动者身份认同[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 51(3): 137-143.
[4] 刘小曼. 身份想象与意义争夺: 社交媒体中跨职业青年群体的“打工人”身份建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2.
[5] 韩菲. 以“圆梦人”引领“打工人”: 当代青年精神面貌重塑[J/OL]. 青年探索: 1-10.
[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022.D.20220210.0836.004.html, 2022-02-10.
[7] 李宇明. 语法研究录[M]. 北京: 商务出版社, 2002: 2.
[8] Lakoff. G. and Johnson. M.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1-13.
[9]
https://doi.org/10.7208/chicago/9780226470993.001.0001
[10] 张伯江. 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J]. 语言科学, 2005, 4(6): 42-53.
[11] 高影. 语言学视域下网络用语浅析[J]. 语文建设, 2013(5): 64-65.
[12] 施春宏. 语言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及策略[J]. 汉语学报, 2009(2): 2-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