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为了实现2035年全面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我国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其中就包括扶持影视文化的对外输出。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传播社会价值观与国家文化的载体,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惜的是,有时会出现国外友人透过字幕不能完全获取电影所传达的信息、无法了解笑点甚至观感效果不好的现象1。因此,在深入挖掘引发此类现象的原因时,关注翻译策略与技巧固然重要,我们也不可忽略原作者和译者分别在创作和翻译时的概念化过程,以及原文和译文中呈现出的所谓“特定的句子表达式” [1] 的用例事件所具有的心智属性。
目前,学界对于中国电影英文字幕的分析多聚焦于翻译策略及其背后文化内涵,鲜少有对概念化过程与方式的分析与研究。与此同时,针对用例事件的分析大多集中于文学文本与教学领域,几乎没有运用至字幕翻译领域。因此,本文以中国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基于心智哲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的相关知识,采用跨学科的学习方法,将对用例事件的分析运用于字幕翻译,通过分析名词性用例事件(Target),回溯其反思过程推导出名词性用例事件(Source),旨在从译者心智层面揭示英文字幕引起争议的原因,拓宽英汉字幕翻译研究范式。
2. 心智哲学视域下用例事件Source/Target的生成过程与方式
心智哲学是研究“人的心智、意识及其同身体尤其是大脑的关系”,它主要探讨物理实体与我们的心智如何相互影响,以及深究“心智活动中的意识、知觉、意向性、思维的本质” [2] 。
从心智哲学的角度来看,“事件”是“人们眼耳鼻舌等感官所感知到的自然或社会存在或发生的任何形态的事件”,包含“物理属性”(physical property)与“心理属性”(mental property) [1] 。认知主体可借助感官获得对某一事件物理属性的感知并形成“原初意识”(primary consciousness),经过大脑的格式塔转换如想象和联想,映射为认知主体的感受即心理属性并形成“反思意识”(reflective consciousness),而“用例事件”(usage event)则是在反思后对该事件做出的最切合语境的表征 [3] 。按照雷卿的解释,就是“特指语言主体面对‘自然形态事件’选用某个‘特定的句子表达式’,即话语本身” [1] ,相当于给感受披上了语言的外套。
认知主体Auth. (Author)也就是原作者通过感知现实事件的物理属性获取“原初意识”,其后主体大脑处理获取的信息,直接在原初意识的基础上扩展与反思,通过创造性想象,获得心理感受,呈现用例事件(Source),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原文。也就是说,认知主体Auth.话语表达的并非是其直接感受,而是历经大脑一系列神经活动例如想象与反思表现出来的感受。同样,认知主体Trans. (Translator)也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解读作者意图,但追溯到的仅是与认知主体Auth.原初意识接近的意识,并通过此意识来回忆、联想和想象生成临摹后的用例事件(Target),也就是译文 [4] 。具体生成方式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generative process and method of usage events
图1. 用例事件的生成过程与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鉴于电影的特殊性,有时会以神话故事为框架加以补充内容,有时译者所追溯的用例事件有可能来源于神话故事的编造者,因此认知主体Auth.并不仅仅指电影剧本的编写者,还可能会指向词语最初的使用者。
3.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名词性用例事件
根据蒋知洋转引兰盖克(R.W. Langacker)的说法,“语义可被分为名词性与关系性两种类别”,作为语义载体的用例事件也“可被细分为名词性用例事件与关系性用例事件” [4] 。前者所指的是“认知事件”(cognitive events),后者则是“非时间性关系(atemporal relation)或过程(process)” [5] 。本文以名词性用例事件为例,初探认知主体的概念化过程。
电影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因而文化名词性用例事件是我们首当其冲需要去解析与探究的。本文借鉴奈达(Eugene A. Nida)对文化的分类 [6] ,从认知差异较明显的宗教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对名词性用例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宗教文化,反映了某个民族的信仰与价值体系,如天命之人、傀儡符、天劫咒、魔丸等;语言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使用方式上,如方言、成语、俗语等;物质文化,主要与民族日常用具、衣食住行相关,如火尖枪、风火轮、红烧狮子头等。
4. 《哪吒之魔童降世》名词性用例事件认知对比
4.1. 宗教文化名词性用例事件的对比分析
(1) 原文:分为灵珠和魔丸。
译文:The Spirit Pearl and the Demon Pill.
据影片中介绍,混元珠是由天地灵气所孕育,经太乙真人的师傅元始天尊所炼化,后分为灵珠和魔丸,依次象征着善和恶。认知主体Auth.基于仙气或魔气聚合体形状的物理属性与各自代表的性格特征形成原初意识,经过联想与想象,以名词性用例事件“灵珠”与“魔丸”表征出来,凸显了“善良”与“邪恶”的语义,切合语境。而认知主体Trans.从珠子和药丸的形状特征与“灵”和“魔”的字面意义入手,采用直译形式,以“Spirit Pearl”和“Demon Pill”表征,然而“pill”一词容易误导观众这是药,因此用例事件Target虽然与用例事件Source形状表征相似,但是语义却截然不同,认知主体Trans.缺乏对认知主体Auth.所指的意向性内容的反思,因此无法传递正确的信息。
4.2. 语言文化名词性用例事件的对比分析
(2) 原文:气得七窍生烟。
译文:Angry smoke will come out of his ears.
“七窍生烟”指口鼻耳目忍不住喷出烟与火苗,一般形容气愤到了极点,对他人的不满犹如决堤般发泄出来。《黄帝内经》言:“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肺气通鼻能知香臭;心气通舌能尝五味;肝气通目能辨五色;脾气通口能知五谷;肾气通耳能闻五音。“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7] 。人的情绪变化与五脏休戚相关,故而生气可以通过五脏七窍加以表现。认知主体Auth.受身体不适的感官映像,联想到医学内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将其反思为用例事件“七窍生烟”,这并不是客观存在,而是认知主体的主观反映,效果生动形象,突显了语境。而认知主体Trans.采用直译的形式表征,使成语基本保留了原汁原味,突显了语境,但是语义相比用例事件Source漏译了六窍,缺少了准确性。
4.3. 物质文化名词性用例事件的对比分析
(3) 原文:在你那它就变风火轮了。
译文:With you, it will take the form of a flaming chariot!
风火轮,作为哪吒的法宝之一,通常认为其双轮登空时有风火之声,双轮喷火,足下有风,这种奇特的法宝的创作来源于作者的日常生活经验与丰富的想象力。哪吒作为战场上的先行官,“风”象征了其速度之快,“火”给予敌军以威慑的力量。与此同时,古时战车是极其关键的军事物资,具有崇高地位与象征含义,而哪吒脚下车轮的配置正好与战争的背景遥相呼应 [8] 。
总之,认知主体Auth.基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现实背景的认知,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表征为特殊的法宝武器。而认知主体Trans.基于风火轮的形象和文化背景,反思认知主体Auth.的创作意图,将其表征为“a flaming chariot”,突出了风火轮的视觉感知特征,形式表征相似,但是详略度相比用例事件Source有所减少,略去了“风”的存在,即法宝的速度特征。相比而言,译文采用减译的方式,缺少了能够令观众领略中国文化的关键点,难以令观众完全品味出中国神话法宝的文化底蕴和其性能特征,不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4) 原文:那是我的拂尘。
译文:It’s for flies.
“拂尘又称尘拂,是一种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麋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9] 。随着历史的演变,“拂尘”中“尘”一词由本义“实物尘土”延展出“洗尘”之意,即设宴慰劳远客。在道门中,拂尘具有抛却红尘脱俗的意蕴,后被武当派演练为软兵器,使用技巧非常鲜明,讲究软硬结合 [10] 。
拂尘是太乙真人的武器,这一搭配映衬了太乙真人刚柔并济的性格特点和超脱凡尘的品性。认知主体Auth.基于太乙真人的性格(软硬兼备,收放自如;既能以杀止杀,又通先礼后兵之道,对哪吒关心不已)和超出尘世的身份体验,将大脑中“软硬结合、拂去尘缘”的意象外化为名词性用例事件Source“拂尘”。既暗示了太乙的性格气质,又是对格式塔转换中相似律的最好体现。而认知主体Trans.则以“for flies”表征“拂尘”,体现了“部分代整体”的转喻认知思维模式。但是,用例事件Target忽略了“拂尘”作为一种兵器和身份象征的特征。因此,拂尘和“for flies”在形式表征上是有区别的,认知主体Auth.受意向性支配,基于太乙真人的性格特征和身份属性形成原初意识,在大脑里反思后形成“拂尘”的意象;然而,认知主体Trans.只基于拂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为关指的意向内容生成原初意识,没有反思认知主体Auth.的创作意图,直译为“for flies”语义表征,降低了认知目标的详略度,会导致观众对“拂尘”的认知仅仅停留在“驱蚊”的层面,从而理解错误,不利于向国外观众传达完整的思想内容。
(5) 原文:想当初你还是娘肚子里一颗红烧狮子头。
译文:You were a little meatball in my belly.
“红烧狮子头”是一道传统中国美食,口感细腻,色泽红润油亮,形状呈现立体圆形。哪吒出生时,在电影中呈现出圆润的外形,像一个球一样滚在地上,随后全身冒起火红色的火焰。
认知主体Auth.基于哪吒本身出生时的婴儿形象与中国美食圆润红亮的物理属性,生成用例事件“红烧狮子头”。“红”这个词是全剧的一大特征,哪吒在暴走时的打斗特效是红色,其武器混天绫、风火轮也是红色。同时,红色喜庆,一向深受中华民族偏爱,是我国文化的传统底色,内蕴着热情、昂扬与奋发的生活状态与品性,象征了哪吒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努力奋进的性格。认知主体Trans.基于哪吒的外形特征与身体构成要素,通过反思,以“little meatball”表征,“meatball”的语义有“肉球”,从微观语境来理解,可指哪吒在李靖夫人肚子里是圆滚滚、肉乎乎的形态,可惜形式表征上少了直观感受到的红色,语义上省略了“红烧”,没有强调出“红色”的视觉特征,更无法与哪吒本身的性格特征形成呼应,因此没有准确传达原作者的意图,缺乏点感官冲击。
5. 总结
通过对宗教文化名词性用例事件、语言文化名词性用例事件与物质文化名词性用例事件Source与Target间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其表征差异,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comparisons of nominal usage events
表1. 名词性用例事件对比
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桥梁,中国电影无疑承载着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信息,对译者来说,难度较高。由于译者追溯到的只是近似于原作者的原初意识,或者受限于国外观影者的认知程度,有时认知主体Trans. (译者)对认知主体Auth. (原作者)所指的意向性内容的反思会停留在形式相似上,缺少对电影主题的把握,淡化了认知主体Auth.想要表达的深刻意蕴。甚至有些表征含糊错误,无法传递正确的含义给观众,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这是引起电影英文字幕争议的原因之一。当然,本文的研究也仍有不足之处,在于只是从名词性用例事件揭示了引发字幕争议的现象与原因,并未分析关系性用例事件且未给予具体解决方式,这也需要本人进一步的解读与分析。
致谢
感谢我校的教授与导师的批评与指正,为我论文的修改提供了切实有助的建议,同时对参考文献中的研究者,以及有关“用例事件”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NOTES
1详见https://b23.tv/L6fKN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