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下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定位与职责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ollege Counselors under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Emergencies
摘要: 突发事件的频发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仅会对高校影响较大,而且会使大学生被网络舆情诱导难以获取事情真相,对大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通过深入了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征,并梳理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高校辅导员价值定位与职责的演变,了解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定位与职责所在,以构建辅导员与高校、学生的沟通桥梁,使辅导员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发挥最大价值效用,协同创造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Abstract: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mergencies poses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t this stag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n emergencies not only has a great impact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makes it difficult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obtain 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nduced b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which is harmful to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health. Through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emergencie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ollege counselors since the 1950s, we underst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order to build a communication bridge between counselors and colleges and students, so that counselors can play the most valuable role in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emergencies and create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campus environment in cooperation.
文章引用:韩迎雪.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下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定位与职责[J]. 教育进展, 2023, 13(5): 2591-259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408

1. 引言

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与挑战,比如疫情与洪涝灾害这些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对于如何有效地将损害降到最小使社会重新恢复稳定的状态,还需要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和当前的严重汛情都是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对国家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防疫抗疫、防汛抗洪都是当下的工作重中之重。借此非常态的机会深刻感悟到网络技术在防汛抗洪、疫情防控中大有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也是网络发展的持续增长期,这就要长期关注网络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部分群体尤其大学生在网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大学应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职志。高校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不应是随波逐流,应有服务社会、引导社会的意识,培养的人才也应有如此觉悟。大学生虽然作为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面对社会事件具有高度的热情但缺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辨别信息的能力。当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教育管理者有责任担负解决高校内部恐慌,及时作出响应与号召,避免网络舆情带给人们的焦虑感。特别在学生群体中未经证伪散布舆论,高校辅导员需要迅速作出反映与决策,实现扁平化管理。辅导员面对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意见和建议,应实时对大学生反应的问题给予官方反馈,这样的舆情处理方式搭建了学生与校方的沟通桥梁,提升了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管理的满意度。

互联网不仅满足了人们生活便捷的需求,还成为了不同价值观念的思想汇聚地。在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的同时,需要借助互联网接触新鲜事物,来得到精神世界的充实。可是处于开放多样、温凉不等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还没有信息判断力,容易受到假象或谎言的影响使人辨不清真相引起思想混乱。在自媒体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高校辅导员如何提升自身的能力来引导学生吸收和发表合理的言论,这还有待商榷。除舆论引导之外,辅导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并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文献回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渴望表达的意愿日益强烈,突发事件的热点争论也急剧增加,深刻影响着现实社会的舆论环境。本章通过回顾学者们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观点,从内容上才能深入了解这一视角的独特性,并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定位与职责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

2.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概念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一个复合词,是由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两个词语复合而成。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个人或群体参与到网络舆情中,包含政府、社区、高校、公民等 [1] 。有学者将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定义为,人们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互联网传播的对于该高校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事件突然发生之后,通过网络媒体报道、网民讨论等各种言论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感情、认知和评价,是突发事件应对处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也有学者认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是指由各种社会公众以网络为平台,围绕即将发生的或已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发布的含有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信息 [1] 。从以上观点中,学者们共同认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人们在互联网络上发表关于突发事件的态度与言论。

综上所述,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有大量由社会公众构成的网民通过互联网络传播言论而引发讨论,必然会受到网民的主观臆断而产生信息理解偏差,这也是在突发事件中无可避免的舆情复杂性、信息突发性、群体多样性。

2.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一种以互联网络为媒介的特殊舆情形式,不同于一般的舆情,具有其鲜明的特征 [4] 。这与一般的舆情首要差异在于传播媒介是互联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伴随着突发事件的产生而在网络上形成的言论与讨论。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属于一种典型的信息生态系统,并且随着事件发展的进程,网络舆情也将呈现一定的信息生命周期特性 [5] 。有学者提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发展以生命周期“生老病死”为基础构成四阶段粒子模型,分解成发生、传播、变化和消亡等维度 [6] 。由于信息变化飞快,突发事件在不同网络空间中发生变化,学者们对于网络舆情变化从不同角度划分,受突发事件各种因素的影响将舆情演变划分为三阶段模型、四阶段模型、多阶段模型。网络舆情演变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基于事件的特殊性经历了萌芽、分散、变化、衰弱的发展态势。

从学者们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可以看出来它是具有发生即时性、主体隐匿性、交流互动性、内容丰富性、群体极化性。伴随着突发事件生命周期的发展速度会引发其他事件的发生,比如说郑州洪涝灾害发生之后,与之相关联的地铁检修、电力抢修等基础工作成为灾后的重要工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直接表达的是公众对突发事件的看法与态度,其深层次则是表现了在突发事件中群体利益与多方利益权衡状态,这种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的方式速度快,很容易形成群众关注的舆论焦点,其中考虑到非理性因素可能会存在着扭曲事实真相使群体受众趋同,无法依靠还原事情真相而进行判断。

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质及特性,所以高校在突发事件中在开展工作时,有必要对辅导员进行价值定位和相关职责的探析,辅导员与学生的亲近关系这也决定了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起到的是舆论引领的主导作用,辅导员的工作应以学生安全为重要原则,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使学生学习受到冲击,给学生生活带来不便,甚至让教学秩序受到威胁。在这种突发性环境下,辅导员职责的履行是十分有必要的,高校秩序的稳定应当明确辅导员在特殊情况下的职责,最大效用地保障学生学习与生活。

3.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定位与职责演变

从伦理学角度,高校辅导员的价值与职责是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工作对象产生交互作用,这是依托双方的互动关系才得以体现。本章试图通过国家政策文件来探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定位与职责的演变发展,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辅导员的价值定位与职责提供理论基础。

3.1. 探索时期:1951年~1965年

1951年到1965年之间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在这个时期准备建立起政治辅导员制度。比如在1951年的《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和1952年的《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提到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高校陆续建立起政治辅导员制度。清华大学率先建立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让高年级学生从事于政治思想工作。在这阶段开始关注政治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并设置了专职辅导员。随后在1961年也制定了相关工作条例,以工作条例的形式建立起专业从事政治辅导员的队伍,明确了政治辅导员“双肩挑”的价值定位,挑起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学习的工作,组织学生政治学习与社会活动。在这个阶段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体系虽未完全建立但这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开端,政治辅导员当时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宣传与教育,为培养优秀的军事干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7] 。在探索时期,政治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习,价值定位也是与政治辅导员的职责密切相关的。

3.2. 发展时期:1978年~1999年

由于突变的社会环境,正在发展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所以在1978年《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中提到,将一些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教师任命为政治辅导员。1978年至1999年这个时期,高校辅导员制度也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1978年《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中首次对学生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提出要求,为以后的道德教育也打下基础 [8] 。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1984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中都对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价值予以肯定,政治辅导员既是干部又是教师的双重身份,担负着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责任 [9] 。

由于这一时期国内外动荡尚未稳定,鼓吹自由化思潮,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地冲击,政治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职责在这一阶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指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并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与这场自由思潮结合起来。这场思潮更加表明了辅导员在学生群体中所发挥的意见领袖的重要价值,这一时期仍坚持双肩挑的价值定位的基础上并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199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及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校要深入扎实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时期的社会环境下,延续了政治辅导员双肩挑的工作职责,更加明确了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价值之处。这也为新世纪辅导员队伍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3.3. 完善时期:21世纪初–现在

新世纪的精英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高等教育,这一转变也推动了高校辅导员制度与政策的发展与完善。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和2002年《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法制素质等全面发展,这些新内容是新世纪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推动新阶段大学思政教育。

在2004年政治辅导员的称呼转变为辅导员,称呼的转变相应的职责和价值定位也会发生改变,从称呼的改变上可以看出辅导员职责已由原来的单一性向多层次的转变。在200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10]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本质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定位,所以这一角色赋予了辅导员的重要价值地位与辅导员的职责 [10] 。在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主要包含九个方面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等职责,并且辅导员的价值在实践探究与理论研究中也逐渐得到认可与关注。在完善时期,政治辅导员角色这一转变,使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更加多样化,辅导员对高校与学生的发展起着无可比拟的价值。

4.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定位

价值是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本章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定位,建立起高校、学生等多方面的价值连接,从而实现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价值创造。价值定位是为了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做正确的事情,避免不必要的损害。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在于要把握事实与价值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协调沟通的作用。

4.1. 事实与价值引导齐驱并进

在网络舆情语境下,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引领既要重视真相事实也要关注价值导向的作用,学生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在突发事件中选出符合认知情感的部分作为事实的真相,往往这种事实是与个人情感交杂而成,颠覆了事件中的价值定位。在真相尚未明了的情况下告知事件进展,事实层面来看人们急迫揭露突发事件的语态表达,常常会出现事实与舆情不符。在价值层面,由于社会不稳定引发焦虑,学生容易将自身的处境带入其中迫切将自己的情感诉求与价值取向暴露于公众面前。人们在朋友圈和网络上看到的信息、文章和新闻,其中让人感到焦虑和虚假膨胀的很多都是假消息,接着在价值观驱动下人们又通过真相抵达事实,这时辅导员要及时进行引导工作使学生理性思考突发事件以实现事实与价值间的平衡 [11] 。从长远考量高校辅导员不能止步于突发事件事实的引导,由于学生的差异性会有不同的看法评价,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这需要把多方观点冲突转化为社会的共同利益上去,引导学生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民主性,这才应该是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有的语境。在特殊情况下的辅导员履行职责的前提是明确辅导员的价值定位,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辅导员职责无限扩展,也是无法衡量的。只有将价值引导更加明晰,事实引导才更加有说服力。

4.2. 充分体现辅导员的协同价值

在此次疫情与洪涝等突发事件中,都充分表明群众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谣言辨识能力和舆情协同治理的意愿,群众的力量在控制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高校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受灾区,这时候大学生所发布网络舆情的信息内容是温凉不等的,高校是起到统筹规划的作用,而辅导员是首当其冲的重要角色,能够在沟通交流中获得学生相关舆情的最新消息,能够在第一时间稳定局势,防止事态进一步蔓延和恶化。依据事件发生的特点与性质及时地采取稳定局面的措施,并将事情发展情况上报领导来寻求帮助,依托网络平台,加强辅导员与学生、辅导员与应急部门、辅导员与宿舍管理员的协同联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汇聚多方力量,同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的措施落实工作,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散与恶化,减少不良网络舆情带来的影响。辅导员协同价值主要表现于维系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纽带,调解各种关系之间的利益冲突,及时向上级反馈事件相关学生的情况,做好沟通的桥梁。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利用事件中关系群体齐心协力解决问题,通过交互融合的方式将突发事件的伤害降到最低。

4.3. 学生事务的重要执行者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主要从事于学生相关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工作的主干力量。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高校辅导员虽不是主导者,但也是特殊时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突发事件中辅导员对于网络舆情要有敏锐度要避免陷入日常事务工作的惯性。特别这一时期辅导员执行学生事务时,辅导员要避免“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 [12] 。辅导员价值体现之处在于善于有效协同多方关系并不意味着单独履行目标工作,应当依据当下具体情况,来联合多方的育人力量共同策划并实施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每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工作范畴和工作侧重各有不同,但是思政教育是重中之重的共同事务,各支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在共同事务上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关联,辅导员的工作体系也是以共同事务为重要业务而构建起来的交流平台。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取代不了的,这是因为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事务需要来协调与解决,高校辅导员的价值之处就在于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保驾护航。高校辅导员是学生事务的重要执行者,负责处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务,要为学生事务为中心。这也使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更加紧密,有助于高校师生情感共同体的建立。

5.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下高校辅导员的职责

通过梳理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演变,探明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在特殊情形下,辅导员的职责与工作对象是息息相关的,这里的工作对象不局限于人,还有校园舆论环境。高校辅导员应如何面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以下三项职责帮助辅导员灵活应对。

5.1.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职责

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发布者,大部分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视频等发布与突发事件相关的网络舆情,学生发布舆情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体现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关注大学生网络实时动态,利用腾讯视频会议等工具组织生活会和主题教育活动来了解学生的最新情况,建立起辅导员与学生积极有效的沟通机制,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保障网络文化的纯净,网络媒体无疑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由于目前的网络媒体的门槛低,大学生通过一条微博或转发就能够快速建立起代表个人言论的自媒体,虽然这相比微博大V的传播力度相距甚远,但是由学生个体组建起来的群体的力量不容忽视。舆论的内容将学生的态度与情绪分类化地在网络平台呈现,这也要求辅导员有责任关心各类群体学生的动态变化。辅导员善于应用学校官网微社交平台或学生微信群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形成网络空间的思政教育。辅导员作为网络平民也避免不了参与到舆情中去,与学生保持联系的同时要提高自身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网络思政教育是网络舆情的关键,起着应对突发事件的价值导向作用。学校公众号也是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辅导员要重视网络监管,特别是运营公众号的审核工作,要避免因学生思政理论缺失而引发具有危害性的网络舆情。大学生言论责任感的培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这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心理成长有着积极作用。

5.2. 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的职责

网络言论自由是遵循事情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行公开言论,网络服务也不是传播有害信息的庇护者。对于在校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辅导员发挥引导的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在舆论上引导大学生正确发声,始终坚持大方向。在不同价值观念的驱动下辅导员在学生群体中应当担起舆论引导的责任,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可能是参与者或旁观者,对于旁观者而言,在受害者被围堵的时候保持警惕和清醒,不要做冷漠的旁观者,别给这场“狂欢的篝火”再添一把柴。捍卫他人的言论表达和行动自由没有错,但是现在很多自媒体为了吸引人眼球而没有下限随意散布舆情,由于大部分学生网民思维简单,容易跟风被带节奏。

吴翠丽指出人们由于“信息茧房”的现象,会对接收到的信息根据情感主体进行过滤,往往导致了事实被局部截取和放大,观点被高度概括和抽象,大学生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走向由追求真相走向个人表达。辅导员对舆论的趋向要酌情把控,引导学生正确传播信息,积极营造校园稳定的舆论氛围,减少校园中不稳定、极端成分,拓宽他们的生存空间和容错度,辅导员关注学生言论对学生思想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有学者认为将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从质与量的角度来界定,从质的规定方面是指从事教育、管理与服务各项工作的性质,从量的规定性方面是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等开展到一定程度才算达到职责的要求 [13] 。处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质与量的工作职责更能凸显出来。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也决定了工作内容的日常性、无限性、复杂性、多样性。辅导员作为意见领袖应当奔赴前线了解事件最新进展对大学生的安全负责,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在这种特殊情形下应当主动承担工作与责任,关注大学生对于事件的讨论与言论并适时正确引领舆论导向,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避免突发事件造成二次伤害。

5.3. 保障大学生安全的工作职责

学生安全是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重中之重。突发事件会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也会因事件性质与特征造成学校整体或局部秩序不稳定,尤其在这种不稳定的环境下,大学生不经过证伪事件的真实性,就借助网络信息传播的手段来表达紧张情绪,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到情绪紧张的影响就肆意跟风甚至做出危害到人身安全的过激行为。在网络暴力、谣言传播以及肆意恶搞等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这种事件屡见不鲜。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遇到过激情况要及时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难,保障大学生的宿舍安全以防止学生情绪不稳定而导致生命伤害,保障心理健康安全为学生提供心理指导。其次,学生如若是突发事件的参与者,辅导员应履行职责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控制,并协调相关部门来保障学生宿舍安全,避免不必要的网络言论传播。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是高校辅导员的持久且责任重大的任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的重要一员,要有危机敏锐度且积极探索,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要做到方法得当适当处置。

6. 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平台的出现,虽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便利,也丰富了大学生的沟通渠道,但也由于网络舆情内容的参差不齐,对作为学生意见领袖的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挑战。疫情、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会对学生生活、学习与健康等产生负面影响,辅导员应发挥正面引导的作用,对那些从众的负面信息和扭曲事实的行为及时处置。

高校辅导员身为良师益友这一角色,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更能凸显辅导员价值定位的重要性与工作职责的专业性,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价值。作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要及时对学生进行事实与价值的引导,并要善于多方沟通,形成家、校、社会等协同交流的良好局面,社会群众参与其中也能有效遏制网络舆情的恶性传播。特殊情况下辅导员工作职责在无限扩大,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在于辅导员要履行着舆论引导、网络思政教育、保障学生安全的工作职责。高校辅导员在其中发挥的工作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泛滥的特殊情境下,既要了解辅导员工作的价值所在,又要了解辅导员职责的关键性,才能有效构建文明和谐与健康交流的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璟浩.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14.
[2] 陈强, 王雅蕾, 王国华.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泛化现象研究[J]. 情报杂志, 2011, 30(5): 6-9.
[3] 严利华, 宋英华. 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关键要素和发生逻辑[J]. 中国应急管理, 2015(4): 14-19..
[4] 易臣何.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D]: [博士学位论文]. 湘潭: 湘潭大学, 2014.
[5] 崔鹏, 张巍, 何毅, 齐婧.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及政府应对能力研究[J]. 现代情报, 2018, 38(2): 75-83+95.
[6] 方付建.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7] 黄蓉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论题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811.
[8] 康秀云. 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123.
[9] 朱正昌.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29.
[10] 冯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61.
[11] 张庆园, 程雯卿. 回归事实与价值二分法: 反思自媒体时代的后真相及其原理[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8, 25(9): 51-67+126-127.
[12] 马成瑶. 论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及价值体现[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5): 107-111.
[13] 肖重阳.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责探析[J]. 学理论, 2009(23): 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