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环境观对和谐教育生态构建的启示——基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
The Enlightenment of Dewey’s Environmental View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Education Ecology—Democracy and Education Based on John Dewey
DOI: 10.12677/AE.2023.135456, PDF, HTML, XML, 下载: 233  浏览: 350 
作者: 陈 琦: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关键词: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环境观教育生态Democracy and Education John Dewey Environmental View Education Ecology
摘要: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在其哲学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教育是社会的职能》和《教育即指导》两章中杜威专门阐述了自己的环境观,指出社会环境具有偶发自然的教育意义,而专门为教育设计的环境——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并且具有简化、净化、平衡和协调环境的功能。由杜威的环境观可知环境具有能促使人自我生成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功能,这启示现代教育改革应重视创设良好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打造家校协同育人格局,对促进和谐的现代教育生态具有重要价值。
Abstract: American pragmatism philosopher and educator John Dewey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pragmatism education theory in his philosophical masterpiece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In the chapters “Education is the Function of Society” and “Education is Guidance”, Dewey specifically elaborated on his own environmental view, pointing out tha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has occasional natural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and the environment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education—school—is a special environment with the functions of simplifying, purifying, balanc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environment. Combining Dewey’s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with the disciplinary function of school plac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nvironment has important educational functions that can promote people’s self generation and self-education. Inspiration: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creating a good social, family, and school environment, creat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attern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which has important value in promoting a harmonious modern education ecology.
文章引用:陈琦. 杜威环境观对和谐教育生态构建的启示——基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J]. 教育进展, 2023, 13(5): 2897-290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456

1. 杜威的“环境观”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在这本书中杜威明确批判了传统教育对于儿童身心的束缚,强烈建议尊重儿童的天性,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杜威的建议具有进步意义,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深远。书中,杜威以环境是否专门为教育而设计为依据进行划分:一种环境是偶然的、自发的;而另一种特殊的环境是为了教育专门设计的环境即学校。杜威也提到了家庭环境背景的不同对于儿童来说也会造成教育素质的差异。

1.1. 环境与社会环境

在杜威的语境中,“环境”不仅是围绕在个体的周围事物;它和“生活条件”等词还表示个体周围的事物和个体主动趋势的特殊连续性 [1] 。需要强调的是主动二字,杜威尤其强调了两种情况:(一) 无机物虽然和周围生物联系在一起,但是无机物不关心存在于其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所以无机物周围的情况不构成环境。(二) 时空的远近不是判断环境是否真实的依据,个体活动是否跟随周围的事物变化才形成“真环境”。而人的“主动”和“真环境”,即是杜威环境观中的重点:个体参与共同活动程度决定这些存在于周围事物和环境中教育意味的多少,这也说明如果教育环境脱离其对象——人的主动参与,那么将毫无意义。

社会环境是由个体活动与其他个体的活动联系而来的,这意味着只要个体的活动与别人的活动有连接,那么就可以说这一个体拥有了一个社会环境。杜威主要在此讨论社会环境怎样塑造儿童。由此可见,社会环境是通过个体活动塑造个体的行为、智力、情感。

杜威表示可以通过环境影响个体行动的刺激改变个体的外在行为习惯,甚至可以改变个体与行动相关的心理倾向。环境中蕴含训练和教育双重因素,但是这种训练是区别于教育的,我们必须加以分辨,改造环境去倾注更多的教育性因素,关注儿童的行为心理,促使他们产生内在的情感倾向的变化,也就是实现儿童真正的心灵成长。

1.2. 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

学校是伴随着社会分工日益变得复杂而生的,是用来特别关心培养未成年人能力的特殊社会环境。有意识的教育就是一种特别选择的环境,学校教育就是这种特别选择的环境。这种专门为教育所设计环境的特殊性,体现在学校教育是经由有组织、有目的的且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系统地、有计划进行的活动,学校环境的特殊还体现在学校教育在学生身心方面起到的主导作用。杜威十分重视学校环境,他提出学校环境应该具有为未成年简化环境、净化环境和平衡环境,协调环境等功能,为未成年提供一个更加广阔、新颖的环境。学校环境具有教育性,为一定目的服务,且是可控的 [2] 。

1.3. 环境的作用与功能

杜威认为环境是教育的中介,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可以通过改造环境塑造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习惯,甚至可以进行积极的教育,促使儿童内在情感倾向的发生改变。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霍华德·加德纳教授《重塑真善美》一书中也提出,环境影响着儿童真善美观念的发展 [3] 。苏联的心理学家C.JI鲁宾斯坦也在《心理学问题》中提到,人的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同人的内部遗传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同人的生存、发展的外界条件——人所生存的环境有关。马克思、恩格斯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指出“能力是由天生的身体和后天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 [4] 。以上都强调了环境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杜威强调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合,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可以总结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1] 。而这种人的生长、生活和改造都是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以环境为中介,也就是明确了教育就是在环境中进行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的活动。杜威认为在自由全面交流、交往、参与、合作和共享的民主共同体生活中,经验最容易实现持续的改造和生长 [5] 。成熟期的杜威并未把自然视为一种以旁观者身份加以沉思和敬畏的外在实体,也没有把自然视为一种以科学方法加以解剖和压榨的对象,他倡导一种经验的自然主义和交互性的生态主义 [6] 。这种能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正来自杜威所形容的民主共同体生活即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传递经验也是为了维系社会生活,这意味着只要个体在环境中与他人交互,产生相互影响和作用,甚至可以在智慧、品德、意志等方面有进展,可以学会适应生活、改造环境等技能。综上所述可知杜威话语中的环境,是和个体的活动密切相关、并且能对个体产生积极的互动意义的环境。结合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自然环境之外,社会环境尤其是学校环境确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启示我们要重视环境的育人功能,尽力为未成年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创造人与生活臻于和谐的理想教育环境,从而呼唤教育回归其本质。

2. 环境与创造性心智的培养

2.1. 环境促进自我教育

杜威的环境观,蕴含着自我教育的意味,这与杜威的生活教育理念一脉相承,杜威倡导从做中学,正是因为他认为儿童绝非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教育,儿童是可以主动利用环境进行自我更新的生物,能在利用与环境的互动中生长发展,就像叶澜教授所说的那样,在成事中成人。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将教育即生活阐释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转化为社会即学校。这不仅是一种师生传承,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的转向,是对杜威的生活教育理念的进行的中国本土化改造 [7] 。

综上可知,儿童可以利用积极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教育意味丰富的环境熏陶下,达成自我教育的效果,环境中蕴含的教育意味也只有被对象——人所获得,产生积极的联系与实践,才能够拥有实在的意义。这正符合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2. 环境促进自我生成

杜威的环境观主要提出只有能和主体产生意义的环境才是真环境。杜威提出的“真”环境相关论述说明越是含有教育意味多的教育环境,越能够起到促进儿童自我生成的作用。而这种真环境,是杜威所追求的理想的教育环境,含有对儿童天性的启发的倡导,对于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其环境观暗含儿童在积极的教育环境中具有自我生成的意味。

综上所述,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可以帮助个体进行内部动机的激发,促使其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生成,在主客观条件上达成一致,促进了和谐教育生态的构建。所以既要学生们和教师们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教育环境,也要充分挖掘蕴含在环境中的积极教育意义,构建出和谐的教育生态。

3. 杜威环境观的教育启示

3.1. 对环境决定论与教育万能论的批驳

杜威语境中的环境蕴含教育的意味,是具有指向性的。是教育的对象——人和围绕着他的事物以及他通过活动所生成的环境中间产生积极的交互作用。这种生成是主动的,这是生命的本性赋予“生存”以主动的原动力。人之“生存”意味着人与环境的共同生成 [8] 。杜威在书中就明确了“生物能为自己的继续活动而征服并控制各种力量,……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 [9] 。所以人和环境不是单方面决定,而是具有共同生成的关系意味。

法国的教育学家们认为环境蕴含决定人理性生长的系列因素,没有考虑到个体在活动中的行为活动具有何种意义,导致对于环境的机械认识。认为环境是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自然而然的,也夸大通过环境这个中介进行的教育的作用。爱尔维修甚至认为教育是万能的。个体所处的环境与生活条件对于个体来说,是教育进行的中介还是人的行动和教育行动进行的主要空间。教育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但是环境中却可以不含有教育的因素,因为教育的积极意义必须发生在儿童身上,才能够改善儿童的外在行为习惯,只有环境中教育是关注到儿童的行为心理变化以及对于儿童行为背后情感倾向的产生正向引导,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所以基于马克思主义重视社会环境与教育对于人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和杜威的环境观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对于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提出以下批判:这两种观点都没有考虑到个体内在的行为态度动机,忽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严重束缚了教育场域中人的自我生成和儿童心灵的自由成长。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苛责教育,要关注到人与环境的共同生成,人和环境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这也从根本上否决了环境决定论,要避免夸大教育的功能。

3.2. 创设良好环境促进教育生态和谐

基于杜威的环境观,为了人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自我生成、自我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成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构建,而这是一项系统浩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还有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这样才能形成家校协同教育合力,在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中促成学生自我生成、自我教育以及人的内在觉醒。当前社会的多元化,教育的科学取向和心理测量科学的发展等,虽然也在某方面促进了教育研究的规范化,但仅基于系列指标去衡量环境中动态发展的人,不仅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对于教育的育人本质来说也是一种背离。技术至上和数字主义没有充分考察在于环境交互过程中自我更新、自我教育和自我生成的人。基于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为未成年的自我更新营造良好的环境,构建和谐教育生态呼唤教育回归本真,关注人与环境的共同生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2.1. 扭转社会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虽然素质教育工作已推行多年,但是在社会环境中流传两千多年的“学而优则仕”理念仍然根深蒂固,目前仍存在:重分数、轻人才;重结果,轻过程等不良现状。人们生活物质愈加丰富,但是精神建设滞后,整个社会被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风气充斥,呈现在其教育领域即表现为:社会教育环境变得浮躁,社会成员对于教育结果的急功近利。社会期待影响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自然而然影响到了学校的教育环境与未成年的培养方式。例如当下网红、演员能够获得天价片酬与高收入,大多数学生在面对记者询问今后的职业规划是什么的时候答:“我长大以后想当演员/网红。”与二十年前的孩子们的答案截然不同,那时大多孩子回答的是“我长大以后想成为科学家,为祖国作贡献。”体现了不良的社会环境对于未成年价值观的潜在影响。再者,校外辅导机构为了盈利,大力宣传“快”教育,导致“鸡娃”、“虎爸/妈”等热词频现,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安排额外的学习任务最终导致整个大教育环境中弥漫着紧张焦虑的氛围。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追求片面的分数与功利的成就,过多不当的外界要求将对健康的教育生态造成干扰。良好社会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人们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是慢的事业,急不得。所以不能过分苛责教育系统。教育本身是好的,是为了促进人发展的,环境虽含有教育的意味,但需区分环境的好坏,甄别环境对于未成年的影响。良好社会教育环境的打造需要人们降低教育期待,关注教育的人文关怀属性以消解教育功利主义。

3.2.2. 呼唤家庭教育父母归位打造和谐家庭气氛

家庭教育环境是教育的起点。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使教育事半功倍,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环境的熏陶,还需和谐家庭教育环境的助力。家庭教育环境需要家长归位,家长身为学生们的第一任老师,在亲密的家庭环境中,一言一行都对自己的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与环境的交互本身即在进行自我更新,且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环境交互方式,生活在家庭中的学生们也自然而然的可以从自己家长和环境交互的方式中,产生模仿、创造甚至超越等行为在环境中进行更好的自我更新。

3.2.3. 提高学校专业教育能力培育学校育人氛围

基于杜威的环境观可知学校教育具有简化、净化、平衡和协调环境等功能,好的学校环境就像杜威所说的那样能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广阔、新颖的环境,能够为未成年简化教育环境,让其循序渐进的认识复杂社会环境,能够净化环境,平衡和协调其他环境对未成年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教育冲突。在其学校教育环境观念中,人是动态发展的,是可以主动利用环境以及周围有利事物进行生命实践活动的,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可以习得适应、改造环境的技能。

学校作为特殊的教育环境,把人类知识的基本原理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实际上是给学生们提供了适应人类社会环境的钥匙,具有重要意义。典型的学校教育环境即为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是这种环境的主导者,操作不当就会使教学过程变成单方面的灌输,杜威曾明确反对灌输的教学方法。所以需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按学生生理、心理生长规律组织教学,在环境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自我更新和生成。

学校的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是一种隐性环境,其影响是潜在而持久的。可以利用宣传栏,板报墙等基础设施发挥其对儿童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等的熏陶。所以不论是典型的还是隐形的环境,都需要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的与环境产生交互,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生成。

4. 结语

教育的目的是人,杜威的环境观的也着眼于儿童的发展,虽然教育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但是杜威的环境观它充分关注到了人的内在条件以及人与环境的共同生成,也启示了教育工作者:教育的实效性与学生和环境的生成方式密切相关。要充分重视并运用良好环境的育人功能对于学生自我成长的影响力,让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环境中有效融合,和谐共生,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格局,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发挥出教育对生命和人文的关怀力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们能在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自我生成,自我教育,健康全面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 郭法奇, 荆然. 杜威教育理论的构建及对传统教育学说的批判[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20(6): 5-14.
https://doi.org/10.13763/j.cnki.jhebnu.ese.2018.06.001
[3] 霍德华∙加德纳. 重塑真善美[M]. 沈致隆, 杨彦捷,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89-92.
[4]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5] 吴向辉, 涂诗万, 赵国祥. “共同体”与“社会”: 对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Community”的探析[J]. 教育学报, 2022, 18(5): 31-43.
https://doi.org/10.14082/j.cnki.1673-1298.2022.05.003
[6] 彭正梅, 吴月竹, 温辉. 共同发现杜威的新面孔: “自然、共同体与教育变革”论坛综述[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 51(12): 103-118.
[7] 翁震宇, 徐亚健. 从杜威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观探析[J]. 美术大观, 2023(2): 112-115.
[8] 李家成. 回归生存——论“人之生存”语境下学校教育的价值[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 67-74.
[9] [美]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