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
The Path of Ye Shengtao’s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SS.2023.125337, PDF, HTML, XML, 下载: 167  浏览: 280 
作者: 万 璐, 王 洁: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石学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山东 淄博
关键词: 叶圣陶德育思想高校思政课Ye Shengtao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摘要: 叶圣陶先生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德育思想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之重,他倡导的主体性、实践性、整体性德育原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使教学模式可以从主体–客体单向传授转变为主体–主体多向交流,让教学过程可以从引导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实践学习,把教学资源从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因此,要通过四个途径,即以完善的网络平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多样的实践活动打造有趣的教学环境、以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叶圣陶德育思想充分地融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与进步。
Abstract: Ye Shengtao’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 Patriotism education, outlook on life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 Ye Shengtao’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are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inciples of subjectivity, practicality and integrity of moral education advocated by Ye Shengta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eaching mode can be changed from subject-object one-way teaching to subject-subject multi-direction communication, so that the teaching process can be changed from guiding students to passive learning to active practical learning, and the teaching resources can be changed from simple to diversifie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integrate Ye Shengtao’s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four approaches: building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with perfect network platform, creating interesting teaching environment with various practical activities,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with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moting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with rich teaching resources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万璐, 石学军, 王洁. 叶圣陶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5): 2494-250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5337

1. 引言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一生都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其教育思想不仅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探索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中独特创新的内容,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叶圣陶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1] 。高校思政课教学承担着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使命,将叶圣陶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创新举措,更有助于培养一批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 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发现国外尚未对叶圣陶德育思想的相关研究。19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叶圣陶德育思想展开了多层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叶圣陶德育思想的理论内容与实践路径两个方面。

第一,叶圣陶德育思想理论内容的相关研究。在文章《叶圣陶新时期德育理论初探》中,学者宋良栋首次对叶圣陶德育思想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叶圣陶德育思想的核心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不仅要增强辨别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还要通过实践来加以巩固 [2] 。学者赵先寿在《“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叶圣陶的德育观》一文中认为,叶圣陶德育思想主要包括端正教育思想、养成良好习惯、提倡善教善导三个方面 [3] 。学者任苏民在《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一文中深刻分析了叶圣陶德育思想的重要意义,同时他认为叶圣陶德育思想从特定时代的要求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涵盖了政治方向、人生观、道德行为三方面内容 [4] 。高凤崇等学者在《从叶圣陶的德育思想看德育途径的原则与方法》中分析了叶圣陶德育思想的主体性、实践性、整体性与师表性 [5]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叶圣陶德育思想时代内涵探析》一文中,任苏民立足于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背景,阐述了以“做人”为根本,以“人生”为主题,以“人本”为遵循的叶圣陶德育思想,同时深度挖掘了其时代内涵 [6] 。

第二,叶圣陶德育思想实践路径的相关研究。学者张洪鸣在《以叶圣陶德育思想为指导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中阐述了将叶圣陶德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的研究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紧密结合的实践探索历程 [7] 。学者何茂昌在《叶圣陶主体性德育思想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研究》中将叶圣陶主体性德育思想和新媒体相结合,探究了高校利用新媒体资源,创新德育手段的四个路径 [8] 。

综上所述,近年来,叶圣陶德育思想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价值成果,但研究成果较匮乏,且主要集中于梳理叶圣陶德育思想的内涵、内容等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路径,还需进一步深化对叶圣陶德育思想的研究。比如,第一,研究内容有待丰富。学者们可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或者新媒体时代,全面系统地发掘叶圣陶德育思想更深层次的内在价值。第二,研究视角有待拓宽。学者们可注重多学科综合研究,采用学科融合的方法,从哲学,政治学等学科角度对叶圣陶德育思想进行多角度剖析等。

3. 叶圣陶德育思想内容及原则

3.1. 叶圣陶德育思想内容

叶圣陶先生指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够格的成员,做国家够格的公民” [9] 。可见他认为受教育意义重大,要使学生通过受教育成为合格的公民。德育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他十分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现代教育文化,主要从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道德观教育三方面内容对其德育思想进行了阐释。

3.1.1.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个体或集体对国家和民族积极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则是引导人们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不管是孔子的“忠君”“爱民”思想、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五节》),还是《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诗句,都将古人深厚的爱国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爱国主义教育向来是中华民族所重视的教育,处于革命年代的叶圣陶先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着重强调“争取民族解放”“发扬民主精神”的重要性,大力倡导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叶圣陶德育思想中的首要内容,他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与文学创作者,自身政治觉悟高,加之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深厚的爱国之情在叶圣陶先生心中扎根。时局动荡不安,叶圣陶先生深刻认识到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他认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发扬民主精神”的教育要以学校教育为主,要贯穿于学生全部生活中。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通过发表演讲、编辑报纸杂志等动员和支持青年学生。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叶圣陶先生与其他有志之人一同编印《公理日报》,又接连写下《致死伤的同胞》《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等文章,真实反映了上海惨案的情况,抨击和控诉了帝国主义的暴行,这充分体现了他身上“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19世纪40年代末,在叶圣陶先生等人的努力下,将《中学生》复刊为《中学生战时半月刊》,《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在《中学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救亡”和“启蒙”为主题,一方面引导青少年学生关心国家命运与国家大事,另一方面引导青少年学生筑牢科学、民主的观念。1938年,在叶圣陶先生发表的《少年们的责任》中,他号召全国青少年学生贡献力量去宣传救国思想,宣传抗战意识。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先生拟订《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他强调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的情感,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够有“个己”融入“大群”的社会责任心与国家主人翁精神。叶圣陶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但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精神仍对当代青年具有一定激励作用,对现代的高校思政课教育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3.1.2. 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一个人关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等方面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教育是关于这些看法和观点的教育。人生观教育是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的教育内容,他倡导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他强调学校教育要让受教育者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人生观,他将这种人生观看作是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后来将其概括为“人己一体”。叶圣陶先生在《教育与人生》一文中对人生观教育作了进一步阐述。他把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概括为三点,第一,“以教育认识自己”,其一是认识自己的主体,即认识自我,其二是认识客体,即认识环境和外物;第二,“以教育革新自己”,其一是革除现在的障碍与缺点,其二是要革除过去错误的观念;第三,“以教育成就自己”,即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努力提高、完善、成就自己。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他指出人人都可以拥有不同的理想,但也要有反映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共同理想,比如在抗战时期,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共同的基本理想,这不仅体现了他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还体现了其“人己一体”的人生观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高尚的人生理想作为引领,因此要让学生在了解自身和社会的基础上,通过良好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理想促进学生的学业和就业,在学业和就业过程中做出的贡献对社会也是有益的。叶圣陶先生的人生观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3.1.3. 道德教育

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准则和规范。道德教育是指以一定社会准则和规范有目的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施加影响的活动。道德教育是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的教育内容,他指出要将一定的社会准则和规范转化为学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教育的本旨就是使学生养成能力和习惯,并要终身以之。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便是培养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 [10] 。在他看来,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要从日常生活的小事进行,比如教育学生在进出房间时注意开关门的日常行为,在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叶圣陶先生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为教育目标,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政治思想,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国家、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等传统美德思想和行为。

3.2. 叶圣陶德育原则

叶圣陶先生的德育思想蕴含了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体现了诸多教育原则,根据他的教育论述大体可归结为主体性、实践性以及整体性三个原则。

3.2.1.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主要德育原则。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他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教学和受教育者学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完成的双边性活动,因此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叶圣陶先生的“瓶子观点”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写道“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瓶子,瓶子里短少些什么,就给装进些什么” [11] 。并以政治课、劳动教材为例分析了现代教育的缺陷性,深刻阐明了“瓶子观点”是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一大原因。关于德育的主体性原则,首先,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他认为德育并不是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强调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在了解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传授知识,使学生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东西,从而达到“教为不教”的最终目的。其次,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师的正确引导,在书中他写道:“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12] 。他认为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与道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合格公民。

3.2.2.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核心德育原则。叶圣陶先生强调德育过程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受教育者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自觉地实践,做到知行统一,以实践作为检验德育效果的标准。实践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是分不开的,通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12] 这句话,我们也可以发现叶圣陶先生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强调学生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有个好传统,求知识做学问要讲‘躬行实践’,要讲‘有诸己’” [13] ,叶圣陶先生在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受教育者要通过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慢慢内化为自身道德行为。叶圣陶先生指出,德育过程中的实践性原则,首先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实践。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身心健康和道德提升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践行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其次,要使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实践,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真正变成实际行动,最终形成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良好风气。

3.2.3.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同样也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重要德育原则。叶圣陶先生强调要注重全方位全方面的德育,重视发挥各育、各科、各方面的德育作用。“其他学科跟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关系,只要教的好,都能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11] 。“学生劳动的习惯,应该而且可能在各科的学习中养成,在课外的各种活动中养成,逐渐养成,不断实践,这才能够终身以之” [14] 。可见叶圣陶先生认为,德育不仅仅在于政治课,还应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中,此外还要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等其他各育相结合,将课堂内外的德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另外,叶圣陶先生也特别重视发挥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作用,全社会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才能让受教育者不论在何处何时都能接受到德育的熏陶。

4. 叶圣陶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

4.1. 教学模式:从主体–客体单向传授到主体–主体多向交流

叶圣陶先生的德育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他认为,教育是是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学习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活动,在教育中“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 [15] 。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主体–客体单向传授知识是主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仅仅重视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抑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若将叶圣陶先生的主体性德育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打破这种单向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打破局限于老师教学生学的不平等的关系,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进行教学,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其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如同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 [16] 。建立一种基于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上的多向的自由的主体-主体教学模式。

4.2. 教学过程:从引导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实践学习

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他认为,在考察教育成效方面,不仅在于学生是否领悟,还在于学生如何实践。有关调查显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格外注重知识的传授,这样虽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却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将叶圣陶先生的实践性德育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学习汲取新的知识投入到新的实践活动中,“知”与“行”统一起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轻松有趣,改变只注重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学习过程的唯结果论教学,逐步使学生从被迫机械地接受知识转变到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上来,通过实践把知识转变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有诸己”“躬行实践”。

4.3. 教学资源:从单一化到多样化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将叶圣陶先生的整体性德育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高校不同学科的老师有着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各科教师要为大局着想,从整体出发,相互配合,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做到五育并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三方通力协作,达成教育的共识,这样可以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化,多方共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5. 叶圣陶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5.1. 以完善的网络平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与学生要做亲密的朋友。在如今网络高速发达的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采用了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通过使用覆盖面广、交流便捷的网络推动师生之间高效率、高质量的交流,这既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精神共鸣。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完成作业或者与任课老师实时互动,通过网络使思政课教学实现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化,打破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与僵硬,促进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与互相了解;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来制作ppt、短视频等作品展示,这样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将完善的网络平台与叶圣陶先生的主体性德育思想相融合,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双方互相理解、认同的友好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完成的双边性活动。

5.2. 以多样的实践活动打造有趣的教学环境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离不开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打造出生动有趣的思政课教学环境,使学生接受有形或无形的思想熏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校内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教育形式互相配合,比如举办红色文化相关演讲比赛、开设专题思政讲座、思政课我来讲比赛等,设置一定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还可以通过创建校园物质或精神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如鼓励学生社团以学院为单位举办征集院风院训、班风建设等活动。校外可以积极与社会开展合作,比如假期进行乡风体验活动、专业大赛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体验和思考,使学生在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

5.3. 以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应言传身教,教师要具备榜样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修养,以突出的教学能力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首先,思政课教师应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关心党和国家大事,自觉从网络、报刊等载体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向资深教授多请教,与朋辈教师、年轻教师以及不同学科的教师多交流,丰富创新自身教育理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思政课教师应主动了解授课班级学生,尝试不同的授课模式与教学方法,将时政热点与网络热点相融合,及时更新授课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后,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法律道德、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人道德习惯,帮助学生规避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5.4. 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单要体现在思政课中,还应融入各个课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单要发挥学校的力量,还应结合社会、家庭、个人的力量。首先,高校应鼓励学科融合,加强各学科的联系,定期举办学科交流会,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引路人;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比如利用宣传栏、学校广播等传统载体以及网络平台等现代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方方面面;最后,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加强与社会、家庭的合作,一方面,高校应与政府相关部门、社区或者传统红色基地加强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相关工作流程,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熏陶,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高校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通过各方协作,整合教学资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 结语

叶圣陶先生的德育思想在新时代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爱国主义、人生观、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借鉴之处,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主体性、实践性与整体性德育原则,也是当今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大力倡导的。因此,要将叶圣陶先生的德育思想充分融合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来,这既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路,又有力弘扬了近代优秀教育思想,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融合与碰撞,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时代新人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4-16.
[2] 宋良栋. 叶圣陶新时期德育理论初探[J]. 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2): 70-73.
[3] 赵先寿. “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叶圣陶的德育观[J]. 学校思想教育, 1990(5): 38-40.
[4] 任苏民. 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9): 76-81.
[5] 高凤崇, 王改琴, 吴安安. 从叶圣陶的德育思想看德育途径的原则与方法[J]. 中等医学教育, 1996(2): 55-56.
[6] 任苏民. 立德树人背景下叶圣陶德育思想时代内涵探析[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2): 93-97.
[7] 何茂昌. 叶圣陶主体性德育思想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研究[J]. 教育探索, 2015(10): 8-11.
[8] 沈权. 基于叶圣陶实践性德育思想的导行策略[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9(17): 38-39.
[9] 叶至善, 叶至美, 叶至诚. 叶圣陶集(第十一卷) [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293.
[10] 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3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185.
[11] 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名篇[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50.
[12] 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名篇[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97.
[13] 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名篇[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51.
[14] 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名篇[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50-51.
[15] 刘国正. 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16] 叶至善, 叶至美, 叶至诚. 叶圣陶集[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