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特点研究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Characters in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DOI: 10.12677/ASS.2023.125344, PDF, HTML, XML, 下载: 149  浏览: 256 
作者: 向苏娜, 张 勇, 龙燕玲:湖南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关键词: 中学教材劳动人物形象劳动教育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 Labor Character Image Labor Education
摘要: 教材作为国家权威读本,具有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作用,其呈现的人物形象与国家教育方针、编写者价值观念息息相关。中学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对中学生暂未成型的劳动价值观念具有一种价值导向作用。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呈现出真实性、多元性、双面性与思想性的特点,但也存在劳动人物选取的刻板印象与缺乏时代性的问题。对此,对教材编写者而言,应兼顾人物形象选取的比例均衡性;突出人物形象选取的时代性。对教材使用者而言,应树立性别平等意识,适当扩充案例素材,渗透职业规划教育。
Abstract: As an authoritative national reading book, textbook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spreading main-stream social values, and the characters they pres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values of the writers. The images of labor characters in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have a value-guiding effect on the unformed labor value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images of labor characters in textbooks are characterized by authenticity, diversity, double-sidedness and ideology,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of stereotypes and lack of modernity in the selection of labor characters. In this regard, textbook writer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proportional balance in the selection of characters and highlight the topicality of the selection of characters. For the user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ey should establish the awareness of gender equality, expand the case materials appropriately, and penetrate the education of career planning.
文章引用:向苏娜, 张勇, 龙燕玲. 中学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特点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5): 2539-254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5344

1. 引言

教材作为社会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与学校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托,它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与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教材中所塑造出来的劳动人物形象以某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透着劳动价值观念,是学生获得相关的劳动教育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来源,对学生劳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提升与品格熏陶具有重要的作用。

劳动人物形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人类在劳动活动中形成的较为平稳的精神、气质、和神态,它与劳动者从事的职业、从事劳动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所创造的劳动价值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1] 。教材通过塑造不同类型的劳动人物形象来进行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教育渗透,其中对于劳动人物形象的分类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运动系统为主要运动器官、进行生产劳动的体力劳动者形象,如:菜农、工厂女工等;另一类是以大脑神经系统为主要运动器官、从事非生产劳动的脑力劳动者形象,如科学家邓稼先、教育家卢梭等。

纵观已有研究,对劳动人物形象的专门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类 [2] 、新闻媒体类 [3] 、教材类 [4] 等,其中对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的专门研究极少。基于本文研究需要,将从教材内人物形象角度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发现关于教材内人物形象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维度:生理维度(男性人物形象、女性人物形象)、职业角色维度(农民形象、母亲形象、工匠形象等)、地域维度(国内、国外、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等)、年龄层次(少年儿童形象、青少年形象、老年人物形象等)以及其他类别人物形象如:小人物形象、爱国人物形象、英雄人物形象、榜样人物形象等。以中国知网为检索背景,以“中学教材AND劳动人物形象”为检索词,经整理发现肖仕佳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进行统计与整理,从劳动人物形象统计、构建方式、内外特征与教育价值方面进行分析,展现劳动人物形象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特点,并从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原因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对策 [5] 。汤倩基于科学家素材的选用情况和科学家形象塑造方式的角度,指出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素材选用的内容和方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科学家形象塑造方式从简单介绍到全方位展现的转变特点 [6] 。

综合对“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中学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劳动人物形象”的研究涉及教育、文学、新闻等多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中的劳动人物形象的研究较少,且学者们集中研究教材中劳动人物类别划分下的某一职业类别研究,如对教材中的科学家形象、教师形象、农民形象等类型进行专门研究,而对于中学教材的劳动人物形象的整体和综合研究极少。因此,本研究在“劳动人物形象”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学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一线教师开展劳动人物形象教学有所启示,从而切实落实中学教材中劳动人物形象的多重教育价值。

2. 中学教材中劳动人物形象特点研究意义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早期所获得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对其个体的人格、角色、气质、认知和思维模式等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劳动观念正在慢慢凝聚。一般青少年的动作技能、言语、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模仿。除了家人、同伴、教师等直接的模仿对象以外,间接的人物形象角色和行为示范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中学教材中较为丰富的劳动人物形象及所隐含的劳动价值观念是当今社会劳动教育主流文化的一种直观反映,它对学生暂未形成的劳动观念、所必备的劳动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和优良的劳动品质具有一种价值导向作用。因此,研究中学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激发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是使中学教材成为落实劳动教育、进行劳动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同时,对教材中劳动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从教材编写角度对教材劳动人物形象研究提供优化策略,可为教材编写者和教材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建议。

3. 中学教材中劳动人物形象的特点

每个时代和每个领域中都有杰出的亦或普通的劳动人物形象,这些劳动人物激励着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建设前仆后继、贡献力量,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追求理想信念、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中学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是教材编写者在众多人物形象中,挑选出来的契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中心主题思想的人物素材,这些劳动人物形象素材凝聚了编写者的心血,具有明显的优点。

3.1. 劳动人物形象侧重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

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绝大部分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主要是历史中杰出或典型的劳动人物或普通劳动者,他们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随意编造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烈曾说,“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劳动人物本身及其历史事迹特别是较为典型杰出的劳动人物个体和他的事迹都是有据可考、有史可查的。真实的劳动人物案例更能让人信服,更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劳动人物形象个体、劳动场景与劳动过程的真实存在,老师能够结合劳动人物的人物背景、性格特点、真实事例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解释和扩展,能够促使学生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主动对正面劳动人物形象以及他们所参与的劳动活动进行肯定和效仿,对负面劳动人物进行反思与借鉴。

3.2. 劳动人物形象呈现多元性,展现多元化的劳动场景

多元化是教材中劳动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教材中对劳动人物形象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劳动人物的类别多样,中学教材中涉及的劳动人物数量较为丰富,所呈现的劳动人物职业类别较为丰富,其中对脑力与体力劳动,创造性与重复性劳动,简单与复杂劳动,传统和现代劳动等进行了相应的涵盖。其中有以脑力劳动为主的邓稼先、钱学森等专注研究的科学家,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纺织厂工人、农民工等都包含在内。他们都是鲜活的个人或群体而并非抽象的理论,就算是同样类型的人物在某些方面也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的劳动人物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教师可以根据此特点充分灵活地运用,并结合学生在特定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有针对性的归纳并展示相对应的各种劳动人物形象,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二是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呈现的方式多元化。在教材中不仅采用文字介绍的方式来呈现劳动人物形象,还利用插图,插图与文字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不同的劳动人物形象。这些图片用一种更为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快速地融入阅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材中劳动人物形象的多元化,向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劳动人物与劳动场景,这些劳动人物形象与劳动场景又通过插图文本等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3.3. 劳动人物形象呈现双面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教材中所呈现出来的劳动人物形象还具有正面或负面的形象。正面积极的劳动人物形象在教材中占据绝大多数,而负面的劳动人物形象只在个别章节出现,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维护宪法权威》这一课的案列中塑造了国家公职人员王某利用职务便利,滥用职权,任意索取并收受他人财物,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利益重大损失的负面形象。通过该案列所描述的负面劳动人物形象,来告知并警界读者们,国家权力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使用,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都应承担法律责任。反面劳动人物形象能够培养学生一种反向思考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思辨力。这种反向思考能力在反向劳动人物教学案例中主要是指以反观正,即通过反面劳动人物的一些特质,进而来反观到一些正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如果仅用正面劳动人物的教学模式,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反面劳动人物形象采取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形式,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达到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在进行反面人物形象教学的时候,不能因为强调了反面劳动人物,就把正面劳动人物弃之于不顾,要明白正面劳动人物和反面劳动人物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正面形象的榜样和激励作用,与反面形象的警示与鞭策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促进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3.4. 劳动人物形象呈现思想性,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

自古以来我国就不缺少辛勤耕耘之人,回望历史,有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看今朝,有青年为祖国科研事业热血奋斗,书写青春赞歌。劳动是社会的主旋律,是引领我们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依然离不开劳动精神。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落在了新时代新青年的头上,作为时代新人,要承担起这些重大的历史责任,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培养奉献、奋斗、创新、勤俭的劳动精神 [7] 。奉献、创新、奋斗、勤俭是新时代具有鲜明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劳动精神,在不同科目中学教材的不同单元与课时中都能找到与新时代劳动精神相对应的劳动人物形象。思想性是编写中学教材中所遵循的原则,也是教材中劳动人物形象的另一特点,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从不同的方面以及不同程度来折射出新时代所弘扬和提倡的劳动精神。

4. 中学教材中劳动人物形象的片面性

4.1. 劳动人物形象塑造存在明显的刻板印象

从劳动人物形象塑造的整体结构上看,存在明显的刻板印象问题,主要表现为性别刻板和地域刻板 [8] 。教材中劳动人物形象建构呈现多元化特点,毫无疑问,不同群体的劳动人物形象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劳动人物形象类别失衡主要存在性别失衡倾向和地域失衡倾向问题。教材重视塑造男性劳动人物形象,教材选取的劳动人物男性多于女性;地域方面重视本国劳动形象,国外劳动人物形象偏少,意味着在某些方面劳动人物显性与隐性的教育价值存在缺失,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劳动相关教育。

4.2. 劳动人物形象选取时代性不强

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属性,应依据劳动形态的演进与时俱进。教材中劳动人物形象的选取也应当与时代发展相吻合,体现其时代性。中学教材通常以介绍劳动人物背景、歌颂劳动人物的方式来呼吁学生尊重劳动,然而其所表现的劳动场景与学生所处时代相匹配并不多。从选取的劳动人物来看,他们大多出现在历史人物故事中,较少涉及对现代劳动者的描述。时代较为久远的劳动人物形象,学生很难感受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互帮互助的不易,如果学生不能深刻地体会案例中劳动人物形象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不能让他们产生共鸣,发挥教育的作用。

5. 教材中劳动人物形象的选取与使用建议

教材作为官方发布的读本,其入选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教材中呈现的劳动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提供重要途径,同时也影响着劳动教育实现的效度。针对教材中劳动人物形象特点及片面性,本文将从教材编写层面与使用者层面提出建议以优化劳动人物形象。

5.1. 教材编写建议

对于教材编写者而言,首先要力图摈弃偏见,树立平等的性别及地域观念,保持教材人物选取的均衡。一方面,在教材中要兼顾男女劳动人物形象出现频次,但并不是追求数量上的绝对相同,而是形成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另一方面,需要在劳动职业类型方面,各种行业中需要兼顾男女性别方面在不同职业中的贡献,避免让学生形成刻板化的性别印象。其次,注重均衡国别与本国劳动人物形象。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进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国际交流愈发频繁。尤其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进,促进了各国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各国之间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对不同国家劳动人物形象塑造,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劳动人物形象,塑造学生具有良好的国际素养。最后,在教材劳动人物选取上,应注重当前时代发展走向,尤其进入新世纪以后,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劳动人物需要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品质,在劳动过程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创新性解决。

5.2. 教材使用建议

教材终究只是文本、工具,是文化传播与教育的中介,它能否发挥多大价值,依然取决于使用者,即教师和学生。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着与促进者,对学生发展以及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摒除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能以辩证性的思维去学习、思考,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教师应当善于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男女生的性别优势,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此外,在对教材中的劳动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时,教师需要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劳动人物形象展开深入而又全面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不同性别人物的独特点。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剖析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由于教材更新具有滞后性,新时代创新型的劳动人物形象在教材中并未体现出来,故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来扩充更具时代性的劳动人物素材。教师结合案例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劳动人物形象,既可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产生对劳动与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中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尊重劳动与劳动者。

劳动人物形象的多元性折射出职业的丰富性,在学生的基础教育过程中,职业规划教育非常重要,中学阶段是学生职业观念的初步形成时期,而专门的职业教育不会作为专门的一类课程来上,它通常渗透于其它课程中去。在课程与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自我价值的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在未来发展道路中学习与择业的迷茫,也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内容,适当延伸,重视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参考文献

[1] 黄格格, 钱贞熹.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劳动者形象: 基于NVivo软件的质性文本分析[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9): 32-41.
[2] 员雅新.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劳动英雄形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22.
[3] 吴星樾. 《农民日报》中的农民形象研究(2005-2015) [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16.
[4] 范福江.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者形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2.
[5] 肖仕佳.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人物形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0.
[6] 汤倩.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家素材选用和科学家形象塑造的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0.
[7] 王攀峰, 鲁珍萌.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劳动人物形象呈现分析[J]. 教学与管理, 2022(24): 77-79.
[8] 胡月, 靳玉乐. 教科书里的劳动者形象塑造——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的探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6): 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