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的语义场视角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五种英译本
An Analysis of Five English Versions of Tian Jing Sha Autumn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Field of Image
DOI: 10.12677/ML.2023.115302, PDF, HTML, XML, 下载: 226  浏览: 436 
作者: 兰孜献: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天净沙•秋思语义场义素意象马致远Tian Jing Sha Autumn Thought Semantic Field of Expression Meaning Component Image Zhiyuan Ma
摘要: 诗歌主题的展现需要明确中心意象,而中心意象同与其相关的意象一起构成诗歌的独特的表达性语义场。建立诗歌意象的表达性语义场之后,在语义场的范围内找到意象的相关义素,诗歌的翻译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构建诗歌的表达性语义场有利于理解原文,也为译文的处理提供切实帮助。本文从语义场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天净沙•秋思》的五种英译本,发现一些译文选用词语不贴切,造成表达性语义场不够融合,诗歌情感表达不足。
Abstract: The theme of poetry requires a clear central image, which together with its related images constitutes a unique semantic field of expression of poetry. After establishing the semantic field of expression of poetic images,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will achieve better results if the relevant meaning components of images are found within the semantic field. The establishment of semantic field of expression is conducive to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al text and providing practical help for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field, this paper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ive English versions of Tian Jing Sha Autumn Thought, and found that some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do not use appropriate words, resulting in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semantic field of expression and inadequate expression of poetic emotion.
文章引用:兰孜献. 从意象的语义场视角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五种英译本[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5): 2231-224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5302

1. 引言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凭借精巧的语言与真挚的情感,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尽管它属于元曲,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是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地位极高,不仅国内的文学研究者对其非常喜爱,而且在翻译界,国内外译者对其也颇为青睐,它的译本非常丰富。本篇文章从意象的语义场视角出发,选取了《天净沙·秋思》五篇具有影响力的译本来进行对比分析,探究这些译本在意象的展示和情感的表达上与原文的契合程度,发现译文中一些意象的用词与原文的表达性语义场不够融合。

2. 《天净沙·秋思》主题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结构巧妙,语言凝练,意蕴悠长,情感动人。这首小令前三句话将多种景物并置,字里行间虽无一个“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十分生动的秋郊夕照图。后两句点明了孤独的游子漂泊远方,萧瑟之景与悲凉的人,情景之间相互交融,抒发了无限的哀愁与凄苦之感。“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虽然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但却在青年时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动荡年代。他年轻时一直希望能入朝为官,但在元朝统治者的民族高压政策与对读书人的打压之下,身为一名汉族人,他始终未能真正得偿所愿,实现远大理想与抱负。马致远无依无靠,一生漂泊,或许在某次孤秋的旅途中,触景生情,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

小令曲名是“天净沙”,实际题目为“秋思”,诗歌前半部分描写秋景,后半部分则是抒发情感。每句话只有几个字,读起来却朗朗上口。小令的前半部分为前三句,一共列出了九种景物。“藤”“树”“鸦”三种事物其实不足为奇,但加上修饰它们的“枯”“老”“昏”三个形容词,立刻增加了画面感,让人想象出相应的场景,也营造出了一种黯淡消沉的氛围。“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说明了路程中所经之处的僻静和寂寥。“古道西风瘦马”一句话虽然没有提到人,但却将目光聚回到人身上,羁旅之人独自奔波,只有一匹瘦弱的老马陪伴自己,一人一马默默地在荒凉古道上赶路,更是映衬出旅人的形单影只,突显了秋景的萧瑟寂寥。后半部分只有两句话,“夕阳西下”点明时间,透露出旅人一直在赶路途中,直到傍晚也不曾停歇,侧面表现出旅途的艰辛。“断肠人在天涯”说的是游子离开家乡,漂泊远方,这一抒情之句更是将游子在外漂泊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极度思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这样经历的人也能体会一二,有同样经历的人更是能代入其中,身临其境,深受感动,这就是这首诗歌成为经典并且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

3. 《天净沙·秋思》意象之语义场构建

一首诗歌有中心意象,自然也就有围绕中心意象展开的相关意象。诗歌的情感表达需要建立合适的意象,意象的建立依赖语言形式。因此,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好原诗意象,以充分表达诗歌的情感,也就非常考验译者译入语的语言水平。

周国光对语义场的定义为“一组在语义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的词项构成的聚合体叫做语义场” [1] 。本文利用的表达性语义场概念来自邱冬梅和周国光的《表达性语义场初探》一文。“语义场有按照严格的科学分类形成的客观的场,也可以有依凭个体认知经验而聚合的个人的场。” [2] 邱冬梅,周国光进一步解释:“表达性语义场在性质上应归属于表达主体个人的场。因为,言语表达中涉及的范畴化过程总是不可避免地受主体经验和特定情境的影响。”这也适用于解读诗歌的意象。“秋”与“思”二字本身不处于同一个语义场,但在诗歌中,“秋思”是其中心意象,处在了马致远“表达主体个人”情感的表达性语义场,而这种语义场“具有动态性、即时性、新颖性但又合理、合情、合俗” [3] 。因此,在翻译这首小令的时候,译者应当把握住中心意象“秋思”的词义内涵,掌握其表达性语义场,确定其语义场中意象的义素。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4] 中,“秋”共有五个定义,其中“秋季,秋天”的含义,和这个意思之下引申出“衰老;破败”之义,与小令有关;“思”共有三个定义,其中两个定义符合小令,分别为“心思,思绪”和“想念,怀念”,这个含义下有两个意思,“思考,思想”和“悲愁,伤感”,也是与小令有关的。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 [5] 中,“秋”字一共有五个定义,分别为“harvest season”(收获的季节),“autumn; fall”(秋天,秋季),“year”(年),“period of time”(一段时间),“autumn/fall crops”(秋天的作物),其中“autumn; fall”的定义符合这首小令的含义。“思”也有五个定义,“think”(思考),“miss; think of”(思念),“state of mind; feeling”(情感状态;心思),“train of thought; thinking”(文思),“hope; wish”(希望),其中“state of mind; feeling”和“miss; think of”符合原文的含义。

综合下来可知,“秋”和“思”的义素分别描写为(“+、-”表示“是、非”):

秋[+ 秋天]

[+ 衰老,破败]

[- 收获的季节]

[- 年]

[- 一段时间]

[- 秋天的作物]

思[- 思考]

[+ 思念]

[+ 情感状态]

[- 文思]

[- 希望]

在《天净沙·秋思》中,“秋”“思”二字包含的义素构成的表达性语义场为:

小令的字数不多,通常在五十八字以内,而《天净沙·秋思》则仅有二十八字,因此曲中出现的意象几乎都包含在中心意象里。“秋”的相关义素为“秋天”“衰老,破败”。与“秋天”最为相关的则是“西风”,“衰老;破败”之义则体现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夕阳西下”。“思”的相关义素为“情感状态”“思念”,相关意象则为“断肠人”“在天涯”。作者设置的相关意象虽然简单易懂,却是关系紧密,逻辑明确,十分契合中心意象“秋思”的含义。在明确中心意象之后,译者只有对相关意象认真分析,审慎用词,才能翻出好译文。

4. 《天净沙·秋思》英译本之意象分析

翁译 [6] :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在五篇译文之中,翁译比较特别,为一篇短文,字数最多,共62个词。翁显良认为,“只要能再现原作的意象,不一定要模仿其章法” [7] 。因此,他将原文的五行诗句处理成了三句英文,短文的篇幅与原文相比就略长,从形式上看有些繁杂。

丁和伯顿译:

Tune: 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丁和伯顿译为一首诗歌,共59个词,字数也较多,略显复杂。

施译 [8] :

Tune: Tian Jing Sha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施译也是一首诗歌,皆为原文字词,没有采取增译的方法,共30个词,字数最少,从形式上看与原文最为贴合。

许译 [9] :

Tune: 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许译为一首诗歌,共42个词。这篇译文很好地体现了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理论,“音美”表现在诗句的尾韵,“形美”则是与原文相对应,“意美”关乎意象的展示与情感的表达,还需下文的分析。

周译 [10] :

Autumn Thought

To the Tune of Sky-Clear Sand

Withered vine, old tree, a raven at dusk crows,

Tiny bridge, thatched cottages, the stream flows,

Ancient road, bleak wind, a bony steed slows.

The sun’s setting in the west glows,

A heart-broken ma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sorrows.

周译为一首诗歌,共42个词。这篇译文与许译较为相似,也体现了许渊冲的“三美”理论。

本文整理了小令中的意象,分别为“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根据第三部分整理出的原文意象的表达性语义场,文章将按照语义场涉及的四个诗句的内容顺序,从意象的语义场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丁祖馨和伯顿·拉斐尔(Burton Raffel)的合译本、施文林(Wayne Schlepp)、翁显良、许渊冲和周方珠的英译本(以下简称丁和伯顿译、施译、翁译、许译和周译),梳理诗歌翻译中意象和义素的关系,来研究译者是否表达好原作的意象和传递出诗歌的情感。

4.1.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这个词语的重点应放在形容词“枯”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枯”字可以解读为“草木枯萎”,如“伐枯木而去之”(管子·度地);“枯”可以为“干涸”,如“川渊枯则鱼龙去之”(荀子·致士);“枯”可以为“干瘪,憔悴”,如“劳倦而容貌不枯”(荀子·修身)。《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对“枯”的定义为“withered”(草木枯萎),“dried up”(干涸),“emaciated”(干瘪)。所以“枯”字的义素成分为:

枯[+ 植物枯萎]

[- 干涸]

[- 干瘪,憔悴]

“老树”这个词语的重点也是在于形容词“老”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老”字可以解读为“年老,衰老”,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老”可以为“年纪大的人”,如“不慭遗一老”(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老”可以为“老练,富有经验”,如“既无老谋,而又无壮士”(国语·晋语一)。《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对“老”的定义为“old; aged”(年老,衰老),“old people”(年纪大的人),“experienced”(老练的)。所以“老”义素成分为:

老[+ 衰老]

[- 年纪大的人]

[- 老练的]

“昏鸦”这个词语的重点在于“昏”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昏”字解读为“天黑,傍晚”,如“昏以为期”(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昏”字可以为“黑暗,无光”,如“黑久则昭明”(周易参同契)。《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对“昏”的定义为“dusk”(黄昏),“dark”(黑暗的)。所以“昏”的义素成分为:

昏[+ 黄昏]

[- 黑暗的]

所以“枯藤”“老树”“昏鸦”表达性语义场为分别“枯萎的藤木”“老去的树木”“黄昏的乌鸦”。这几个词语都是名词性词语,五种译文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有的译文和原文一样,只是将意象罗列出来,仍然是名词性结构,有的译文则将这三种事物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句子。翁显良的整篇译文比较特别,译者将这首小令翻译成了一篇小短文,所以他的译文中三个意象成了一个句子,即“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the day is about done.”(乌鸦在满是腐烂藤蔓的崎岖树木上方盘旋——而白天就要结束了。)“rotten vines”中的“rotten”所含义素为“decayed”,可以用来修饰藤木,也与“withered”有重叠。“rugged trees”中的“rugged”一词的所有义素中,不适合修饰“树”,也并不符合“老”的语义场,所以此处用词并不恰当。“昏”字在翁译中的处理是“the day is about done”,白日已尽,也就意味着夜晚将至,是可行的。译者不是仅仅用来修饰乌鸦,而是作为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在整个诗歌的时间都是傍晚的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

丁祖馨与伯顿·拉斐尔(Burton Raffel)合译的译文是诗歌,这句话是“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枯萎的藤蔓挂在老树枝上,归来的乌鸦在黄昏时哇哇叫。)“withered vines”“returning crows at dusk”都是符合意象的语义场的,而“old branches”中的“branch”此处的义素为“a part of tree”,虽然缩小了“树”的范围,但指明了“鸦”所在的位置,是合乎情理的。

施文林(Wayne Schlepp)的译文是诗歌,这句话为三个名词词组“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干枯的藤蔓,老去的树木,黄昏的乌鸦。)其中“dry”修饰“藤”字相关的义素为“not wet, damp or sticky”,与“枯”的义素不贴合,并不符合意象的语义场。

许渊冲的译文是诗歌,这句话为“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老树上环绕着腐败的藤蔓,黄昏的乌鸦在它上面飞着)。其中的用词都是符合语义场的。

周方珠的译文也是诗歌,这句话为“Withered vine, old tree, a raven at dusk crows”(枯藤,老树,在黄昏啼叫的渡鸦)。“raven”为渡鸦,是一种喜欢在秋冬季节活动的鸟类,符合题目“秋”的意象。而“crow”作为动词,在此处的义素为“啼叫”,但是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以下简称《牛津词典》) [11] 中,它的解释为“to make repeated loud high sounds, especially early in the morning”(尤指在清晨啼叫,打鸣),并不符合“昏”的义素,尽管译文中用了“at dusk”,还是不应该用“crow”。

4.2.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的“古”字,《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对它的定义为“ancient times”(古时候的),“thingsin ancient times”(古时候的东西),“antique”(古老的),“sincere”(真挚的) (惠宇,杜睿清,2016:588)。“道”字的定义为“road; path; way”(道路)。所以“古”的义素成分为:

古[+ 古时候]

[- 古时候的东西]

[- 古老的]

[- 真挚的]

“西风”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有四种含义,分别为“wester/westerly wind”(自然西风),“Western social morals and culture”(西方的社会道德与文化),“decaying influences”(衰落的影响),和“West Wind”(中国麻将里的西风)。所以“西风”的义素为:

西风 [+ 自然西风]

[- 西方的社会道德与文化]

[- 衰落的影响]

[- 中国麻将里的西风]

“瘦马”的“瘦”字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有五种含义,分别为“thin; emaciated”(瘦弱的),“(of strokes in Chinese handwriting) thin”(中国书法字体的瘦),“(of meat) lean”(肉很瘦),“(of clothes) tight”(衣服不合身的),“(of land) poor; barren”(土地贫瘠的)。“马”分别为“horse”(普通的马),“horse (one of the pieces in the Chinese chess)”(中国象棋里的马),“large”(大)。所以“瘦”的义素为:

瘦 [+ 瘦弱的]

[- 字瘦]

[- 肉瘦]

[- 衣服不合身的]

[- 土地贫瘠的]

所以“古道”“西风”“瘦马”的表达性语义场分别为“古时候的道路”,“秋日的西风”“瘦弱的马”。翁译中,这句话与后两句话融合在一起,为“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然而旅人不得不沿着这条古道前行,西风呼啸,他瘦骨嶙峋的马儿在呻吟,在落日中带着疲惫缓缓前进,与家乡越来越远。)在《牛津词典》中,“bony horse”中的“bony”的含义为“very thin”,确实有“瘦”的含义,但是这个意思一般用来修饰人或人体部位,不应修饰马,所以这个用词并不妥帖。原文中虽然没有说明西风的状态,但是“moaning”此处的含义为“呼啸”,属于秋天的场景,符合原文的语义场。译者增译了“groaning”(呻吟),补充“瘦马”的行为,这个动词也符合秋日的意境,与旅人的孤寂相呼应,是可以接受的。

丁和伯顿译中,“古道”一词的译文为“a worn path”(一条破败的小路),“worn”的含义为“破旧的”,虽然并不贴合“古”的义素,但是符合“秋”的破败之义,在整个语义场之中是可接受的。“lean horse”中的“lean”,此处含义在《牛津词典》中为“(usually approving) (of people, especially men, or animals) (人,尤指男人或动物)肉少的;瘦且健康的”,显而易见,这个词是褒义的“瘦”,在语言和情感层面都不应用来修饰与人一样情绪低落的“瘦马”。

施译中这句话为“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古道,西风,瘦马),将其译文回译成中文,与原文是一样的。但是其中“lean nag”的选词并不合适,“lean”在上文已经说过,此处不再赘述。“nag”在《牛津词典》中,此处含义为“(old-fashioned, informal) a horse”,该词的含义虽然是“马”,但它的用法在英文中已经过时,且是非正式的用法,不应用在文学体裁的诗歌翻译中。

许译中这句话为“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在西风中,一匹瘦弱的马儿走在古道上。)此处与施译也有一个同样的用词问题,“lean”一词并不符合“瘦马”的表达性语义场,所以不应选用这个词。

周译中,这句话为“Ancient road, bleak wind, a bony steed slows.”(古道上,寒风中,一匹瘦弱的马儿缓缓行走。)译者没有选择将其中的“西风”直译,而是用了“bleak wind”,“bleak”在《牛津字典》中,此处义素为“(of the weather) cold and unpleasant”(天气)阴冷的,点明了自然西风的特点,也符合“西风”的表达性语义场,是可行的。在《牛津词典》中“a bony steed”中的“steed”义素为“(literary or humorous) a horse to ride on”(坐骑,骏马),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与“瘦马”都不是非常相称,这个用词不可行。

4.3. 夕阳西下

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夕阳”的定义分别为“evening/setting/declining sun”(傍晚的太阳),“final stage of a person’s life”(一个人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fading; declining”(衰落的)。此处“夕阳”的含义为“傍晚的太阳”。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与“西下”有相同含义的是“西沉”,即“(of the sun) verge towards the horizon”,“西沉的太阳”为westering sun,“日已西沉”为“The sun has set.”。所以“夕阳西下”的义素为:

夕阳西下[+ 太阳向西边落下]

所以“夕阳西下”的表达性语义场为“太阳向西边落下”。翁译中,这句话为同上一句于下一句合并成一句话,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夕阳西下的译文在句子中处理成了一个短语,为“the sinking sun”(落日),符合意象的义素,是可以接受的。

丁和伯顿译中,这句话为“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日渐西斜),“dip down”中的“dip”,在《牛津词典》中,此处义素为“to go downwards”(下降,下沉),可以指“太阳下落”,符合原文的语义场,是可以接受的。

施译的“The sun westering”(太阳西落),许译的“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日向西落),周译的“The sun’s setting in the west glows”(太阳正西沉,还发出耀眼的光),这一部分的译文大同小异,没有太多令人疑惑之处,都是符合意象义素的表达。

4.4.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一词从字面含义上看,是“割开肠子”,但它现在更多的用法是它的引申义,“极度的悲伤之情”,如三国时期的“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曹丕《燕歌行》),“空断肠兮思愔愔”(蔡琰《胡笳十八拍》),唐朝的“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平调》),这个意象早已被普遍接受和使用,在原文中也是这个含义。它在词典中的翻译也已经是它的引申义,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断肠”的含义为“heart-broken; grief-stricken”(悲伤的,痛苦的)。所以“断肠人”的义素为:

断肠人 [-肠子断了的人]

[+ 伤心之人]

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天涯”的含义为“end of the world; remotest corner of the earth”(世界的尽头;世界的遥远角落)。这个词语也多用其比喻含义,“距离很远”。在中国的古诗词中,这个意象也常常被提及,如汉代的“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诗歌盛行的唐代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天涯”一词在这几句诗歌中的含义皆为距离遥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结合创作背景和整篇小令的情感来看,“在天涯”指的是远离家乡,所以“在天涯”的义素为:

在天涯[- 在世界的尽头]

[+ 与家乡距离遥远]

所以“断肠人在天涯”的表达性语义场为“伤心至极的游人与家乡相距甚远”。翁译中这句话为“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然而旅人不得不沿着这条古道前行,西风呼啸,瘦骨嶙峋的马儿在呻吟,他在夕阳中带着疲惫缓缓前进,与家乡越来越远。)译文的“断肠人”没有“断肠”的相关义素,不应缺漏,应当补充以形成完整的语义场,表达出原文的情感。黄国文有类似的观点,“原文中有些描述并未译出,如‘断肠人’译为‘the traveler’显然未能表达曲中人物的身份及其思乡之情。” [12]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则为“在天涯”之义,此处比较级的运用表达出十分充沛的情感。

丁和伯顿译中这句话为“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而思念爱人的旅人仍在世界的尽头。)原曲以及作者所处的故事背景并没有提到爱人,此处译者选用的“lovesick”一词应当是理解有误,并不合适。且在《牛津词典》中,“the lovesick traveler”中的“lovesick”一词为单相思的意思,与“断肠”的义素相去甚远,也并不符合原文的意境。译文“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不符合意象“在天涯”的义素,所以这句译文并不合适。

施译中这句话为“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在天空边缘心碎了的人。)“断肠人”为心碎之人,“one with breaking heart”是贴合意象的义素的,但是“at the sky’s edge”中的选用的“sky”一词,指的是具体的天空,与“天涯”的本义不一样,也不符合其喻义,不是意象的义素,所以这个译文不合适。

许译中这句话为“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远离家乡,令人心伤。)译文贴合意象的义素,符合原文的语义场。

周译中这句话为“A heart-broken ma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sorrows.”(伤心之人在世界尽头悲伤。)译文中强调了“断肠人”的悲伤,而“在天涯”处理成了它的表面含义,并不是它的比喻义,这个选词不是意象的义素,并未充分表达原曲的孤寂之感。

5. 结论

文章从意象的语义场的视角分析了五篇《天净沙·秋思》的名家译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一些意象的用词与原文含义不贴切,这个问题比较多,如翁译的“rugged”“bony”,施译的“dry”“nag”,周译的“crow”等;第二,意象的用词与原文的情感表达背道而驰,如丁和伯顿译、施译和许译的“lean”周译的“steed”等;第三,意象的用词未充分表达原文的情感,如丁和伯顿译、施译和周译的“天涯”一词;第四,意象的表达缺失,如翁译没有翻译“断肠”一词。名家翻译的作品亦有不少问题,更是说明了诗歌翻译的难度非常高。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意象的表达性语义场对译文的分析与处理大有裨益,能更好展现原文的意境,表达诗歌的情感。译者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会原文的意象,掌握其对应的义素,完整表现出原文构建的表达性语义场,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体会中国诗歌的美妙。

6. 结语

本文确定了《天净沙·秋思》的中心意象“秋思”的义素,构建了原文的表达性语义场,从意象的语义场视角出发,分析了五篇名家译文。文章构建的表达性语义场只涉及了四个诗句,并未覆盖全文,没有分析“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但对五篇译文的分析也应包括这个诗句,判断其中用词是否符合原文的表达性语义场,保证分析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周国光. 语义场的结构和类型[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50(1): 77-85+159.
[2] 邱冬梅, 周国光. 表达性语义场初探[J]. 北方论丛, 2012(5): 52-57.
[3] 郑荣馨. 论修辞语义场[J]. 绥化师专学报, 1996(2): 60-68.
[4] 王力, 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5] 惠宇, 杜瑞清.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6] 顾延龄. 马致远《天净沙》英译赏析[J]. 外国语, 1993(2): 12-14.
[7] 翁显良. 本色与变相——汉诗英译琐议之三[J]. 外国语, 1982(1): 24-27.
[8] 文殊. 诗词英译选[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9] 许渊冲. 元曲三百首[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9.
[10] 袁刚. 从选词、修辞、意象解读元曲英译——以周方珠的《天净沙•秋思》译本为例[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1(6): 99-101.
[11] 霍恩比.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12] 黄国文. 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文看“形式对等”的重要性[J]. 中国翻译, 2003, 24(2):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