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提升研究
Research 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Abi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Tell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
DOI: 10.12677/CES.2023.116212, PDF, HTML, XML, 下载: 334  浏览: 59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阎 瑾, 唐先杰, 吴天骄: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英语中国故事提升策略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English Chinese Stories Boost Strategy
摘要: 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大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工科大学生作为外传播华夏文化,展示中国良好形象的中流砥柱,更应以提高英语水平为切入点,加入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队伍里。但目前研究理工科大学生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并提出有效策略的文章仍较少,因此,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问题,提出其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及叙事能力,增强与其他学院学生的交流互动,积极参与跨学科实践活动,及学校应加强理工科英语教材建设等策略。
Abstract: As China gains greater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and influence in the world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and influence hav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emand for understanding China amo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continues to grow.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ell China’s story well in English. As the backbone of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and displaying a positive image of China to the worl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ir English proficiency and join the team of telling China’s story well in Englis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few articles on how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can tell China’s story well in English and propose effective strategi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problems that currently exist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telling China’s story well in English,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such as improving their cultural literacy and narrative ability,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from other faculties,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schools.
文章引用:阎瑾, 唐先杰, 吴天骄. 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提升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6): 1388-139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6212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也是中国学生广泛学习的外语语种,已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最普遍的媒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理工科大学生具有更多契机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但由于其学科特点,普遍存在英语学习动机不强、中国文化素养不够深厚以及叙事表达能力有待增强等问题 [1] 。

在此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下,本文将以高校理工科大二、大三学生以及部分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理工科大学生即攻读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天文、数学及这六大类的各种运用与组合的科目的学生。通过对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英语以及讲述中国故事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文化自信视角和学生主体出发,探讨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策略。基于本文所提出的策略与建议,从理论角度看,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传播影响力,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从实践角度看,有助于顺应外语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同时也有助于理工类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从而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本领的高素质、国际化理工类人才 [2] 。

2. 研究现状

不少学者对中国文化下过定义,通常而言,中国文化可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3] 。

而对于中国故事的定义,陈曙光、杨洁 [4] 将其与中国话语相区别。楚树龙 [5] 认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是做到位、讲真话。大部分学者并没有对中国故事的定义作出明确的定义,只有王书骞对其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他发现关于中国故事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研究主要侧重在中国故事的内涵意义 [6] 。张玉宏认为,整体而言,学术界通常将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相联系,虽然对中国故事的定义较少,但是中国故事是基于中国文化的 [3] 。

国内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始于传媒界 [7] [8] 。高等学校“讲好中国故事”研究多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理论研究 [9] [10] 、必要性 [11] 、主要原则 [12] 、现实困境 [13] 、实现路径 [14] 、教学实践 [15] 等。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始见于胡瑞娟 [16] 。高校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主题包括理论探讨 [17] [18] [19] [20] 、教学活动研究 [21] 、教学现状调查 [22] [23] 、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研究 [24] [25] 。

在国外,讲好国家故事的研究和故事教学法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但是,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方面:Chu [26] 强调,“讲好中国故事”,语言和方式都要直接、具体、平等,通过“国际方式”表达出来;Clark [27] 深入分析了中国话语体系具备的独特历史文化特点,认为中国话语适用于任何“非西方”区域;Ye [28] 指出,为了使中华民族复兴梦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理解,中国必须有效讲述中国故事;Dadabaev [29] 认为,“丝绸之路”作为对外政策话语,会根据环境而变化;Liu [30] 通过分析《纽约时报》有关中国的故事,探讨如何以某种话语模式或话语策略影响其目标受众。

3. 理工科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匮乏

Robert Gardner和Wallance Lamber将外语学习动机分为两大类: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前者指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对目的语群体有所了解而与之交往或亲近;后者指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获取实际的好处 [31] 。研究调查发现,关于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及能力,大部分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属于工具型动机,工具型的动机也能提高学习成绩,但持这种动机的学习者对于考试成绩过于关注,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使用单一的学习策略。同时,这也造成了理工科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持续深入的问题,导致理工科大学生缺乏对于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无法流畅地使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因此,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英语能力,高校应尽可能转变教学理念及方式,帮助理工科学生将学习的动机由工具型转换成融入型,培养学生过硬的英语表达能力,更好地助力中国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3.2. 高校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首先在教学方法和授课手段上,高校对于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模式仍存在着一定问题。Ahmad et al.认为学术英语教学模式应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最新的学习资源 [32] 。目前国内学者将现代技术手段、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学的实践不断增多,例如,利用语料库技术建设英语教学平台、构建学术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 [33] [34] ,然而,大部分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导致理工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和对中国精神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能进一步激发理工科学生对于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其次,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上,针对理工科学术英语教学,刘芹、刘鸿颖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师生对学术英语课程规划和课程设计的看法,结果表明理工科学术英语教学存在缺失合适教材、评估压力过大、缺乏高质量线上学习平等问题 [35] 。目前阶段,许多高校英语教师仍将精力集中于课堂知识的讲解,未能有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需求进行授课。在英语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也缺少对于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及中国故事相关内容的进一步剖析,没有及时将理工科英语知识与中国故事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对于讲述中国故事的兴趣,不利于理工科学生对于中国故事叙事翻译能力的提升。

3.3. 文化素养及叙事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深厚的中华文化素养与扎实的语言叙事能力是当代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条件。在文化素养层面,由于学科的实操性较强,理工科专业学生通常更注重于对技术和科学方面的知识学习,而对于人文、社会和历史等文化素养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欠缺,导致在讲述中国故事时难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也难以从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从而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学生需要通过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人文社科知识,充分培养文化自信,进一步拓展文化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养。

再者,在叙事表达方面,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有清晰、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能力,这对于很多理工科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相对较大的难点。相较于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理工科学生往往更注重技术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薄弱,难以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将导致在讲述故事时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无法很好地传递故事背后的情感和意义。因此,理工科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表达技巧和经验。同时在讲述中国故事时,理工科学生需要注重故事性的呈现,通过讲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中国元素引起听众的兴趣与共鸣,在挖掘中国文化的精华、深度和内涵的基础上,促进中国故事有效传播。

4. 提升理工科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策略

4.1. 提升策略的理论背景基础

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其重要一步就是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理工科大学生想要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精髓,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同时,讲清中国故事并从中发掘时代价值内涵,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需要讲述者具备强大的叙事能力和完整的叙事体系。而叙事能力的培养仅仅只靠课堂教学的话,学生很少能受到启发 [36] 。转变培养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在各种实践中培养叙事能力,获得启示。另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想要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学校对于英语教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对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自信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教材较以往增加了中国文化元素,但比重仍然不足。在英语教材中增添中国文化元素和相关实践环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37] 。提升理工科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策略本文章将从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及叙事能力、加强应用英语的实践性、加强理工科英语教材建设等方面展开。

4.2. 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及叙事能力

由于理工科的专业性较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入了解。提升理工科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叙事表达能力,首先需要理工科学生从自身出发,增加对中国历史文化书籍的阅读,积累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故事的深入了解,充分理解其所表达的内涵情感,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其次,随着中西方交流日益密切,了解外国文化,学习其他国家的思维方式、表达特点以及辨析不同国家文化内涵所引申出的社会价值已成为大学生主动输出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这不仅能减少理工科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的出现,避免传播与外国观念相违背的价值观,也能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学习地道的语言表达及叙事表达,从而增强自身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让中国文化站起来、走出去。再者,各高校可以为理工科学生开设一系列有关中国文化学习的课程,此类课程以实践、锻炼为主,例如文化剧本编写表演、传统工艺的制作与讲述等,不再局限于一板一眼的理论知识解读,让理工科学生在各项实践中学习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在充分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基础上,积累广泛的中国故事素材,提高叙事技巧与表达能力,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奠定牢固的文化基础。

4.3. 增强与其他学院的交流互动

由于理工科学生接触英语的场合主要是大学英语课堂,其余时间使用英语的频次相对不高,英语表达能力不能得到真正锻炼与提升。在此情况下,理工科学生可以增进与学校外语学院、国际学院、文新学院学生的交流,弥补自身英语使用时间较少的短板。例如,学院间可以进行充分联动,通过组织如“跨学科特色沙龙”等分享交流会,缩小各学院学生的信息差,增加理工科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理工科学生虽对中国故事具有较大的兴趣,但他们接触中国故事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媒体等社交平台,多为零碎、片面信息,不具有完整性和客观性,因此能完整讲述带有自己思考的中国故事极少。而通过与文新学院的学生沟通,参加如中国文化知识竞赛、时事新闻知识竞赛等活动能够使理工科学生了解、学习相关中国故事与中国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此外,理工科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院学生的沟通,掌握更多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英语笔译与口译技巧、国际合作趋势与发展等多元主题,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常识,在强化对我国文化认知的同时,培养对西方文化的思辨意识,提高英语表达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4.4. 积极参与跨学科实践活动

有效提升理工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还可通过参加相关比赛与实践活动以达目的,营造以赛促学、以实践长经验的学习氛围 [38] 。在学院层面,各学院之间可以进行赛事互动。例如,大部分高校的外语学院会开展与英语相关的活动赛事,如跨境电商直播比赛、模拟联合国申遗比赛、英文微电影拍摄比赛、双语配音大赛等。相较于传统的英语演讲比赛,这些比赛对理工科学生更具吸引力。外语学院可积极举办此类赛事,吸引更多理工科学生跨专业组队参加。此外,部分高校的文新学院会开设家乡非遗文化短视频拍摄、金嗓子朗读者、模拟新闻栏目拍摄等比赛,此类赛事相较传统征文比赛更能调动理工科学生参与兴趣,学校可大力宣传举办该类型比赛,引导更多理工科学生参与进来。在学生层面,理工科学生也可通过学院官网、学院公众号等渠道主动了解校外语学院与他国孔子学院合作的情况,积极申请成为志愿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可以关注21世纪杯、“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国际赛事。在比赛过程中,理工科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于中国时事新闻、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增强其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与底气,从而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

4.5. 加强理工科英语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进行授课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愿意接受并持续学习英语的动机。英语作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公共课,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仍还有改进之处。例如,部分高校理工科英语教材使用延续性大,教材内容更倾向于英美文化和语言技能的引介与教学,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故事元素缺乏,理工科学生从课堂上只能学到西方国家文化和简单的语言技巧,并不能进一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使用英语进行中国故事的得体表达 [38] 。这不仅会造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存在忽视中国文化的教学问题,也可能导致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因此,教育部和出版社在编写理工科大学英语教材时,应确保中国文化元素的体现,增加中国故事的比重。同时,高校外语教研组的教师在对于理工科英语教材的选取上也要具有针对性,主动在教材中加入中国元素,运用文字、图像、音频等多模态叙事手段,有机融入中国故事,不仅可以增加其关于中国故事的储备,还可以有效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叙事能力,更好地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价值。

5. 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提升。然而,某些西方国家恶意抹黑中国形象,制造舆论压力,导致我国的舆论风向不容乐观。从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开始,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发展力量,在享受国家福利的同时,理应承担起维护国家形象的责任,讲好中国故事,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知识障碍,打通双方的交流壁垒。总体而言,理工科大学生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从学生自身出发,提高文化素养和英语叙事表达能力,积极参与跨学科实践活动,同时还需要学校及学院培养大学生的双语素质,加强与其他学院的交流互动,选取合适的教材融入中国元素,在了解中国故事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增强理工科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和底气,在国际上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播,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2A0229);长沙理工大学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22089);2022年长沙理工大学“金课”《英语听说写译综合》;2022年长沙理工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用工程英语听说》。

参考文献

[1] 万秀丽, 刘晶莹. “一带一路”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析[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9(3): 1-5, 102.
[2] 常海潮. 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 现状、路径和方法[J]. 外语电化教学, 2021(5): 96-100, 114.
[3] 张玉宏. 从“中国文化失语”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学(2000-2020)的现状与出路[J].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1(2): 39-48.
[4] 陈曙光, 杨洁. 中国故事与中国话语[J]. 湖北社会科学, 2018(4): 29-33.
[5] 楚树龙. “中国故事”与中国的国际形象[J]. 现代国际关系, 2015(9): 37-42.
[6] 王书骞. 《中国日报》“Second Thought”专栏的叙事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20.
[7] 李家岑. 讲好“中国故事”: 外宣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J]. 视听界, 2008(4): 104-105.
[8] 韩自贤, 侯鑫辉. 追求全球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浅谈大众传媒经济新闻报道的立场和价值取向[J]. 新闻战线, 2009(10): 65-67.
[9] 胡清国, 王馨. 深刻把握讲好中国故事的态度与原则——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关论述[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4): 370-376.
[10] 刘思雨. 粤港澳大湾区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话语形象研究[J]. 东南传播, 2019(9): 162-164.
[11] 王子蕲, 齐卫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7(1): 26-29, 51.
[12] 李红梅. ESP教学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研究——以鞍山师范学院为例[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6(4): 111-113.
[13] 郭少军.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4): 308-309.
[14] 张飞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探讨[J]. 北京教育(德育), 2016(10): 67-69.
[15] 刘国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 2019.
[16] 胡瑞娟. 用英语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从“一带一路”媒体传播联盟成立说起[J]. 新闻战线, 2016(2): 15-16.
[17] 袁夕娣, 周苏, 吴刘璇.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策略研究[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9(3): 81-83, 96.
[18] 王阿菊, 吕思璠, 汪静. 叙事范式理论视阈下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策略分析[J]. 传播力研究, 2019(23): 269.
[19] 赵应吉.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的意义探究——基于“讲好中国故事”视角[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 109-112.
[20] 赵东旭, 李胜连. 新冠疫情期间大学英语在线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 37(10): 19-25.
[21] 张光明. 开展英语学习活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J]. 江苏教育, 2018(12): 10-13.
[22] 赵应吉.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现状调查及启示[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2(4): 106-110.
[23] 王震静, 王晓燕. 学生视角下《高级英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 77-80.
[24] 程福干. 用好中国英语, 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2017新年贺词两译本的对比分析[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4(10): 121-124.
[25] 张杰. 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07-10(002).
[26] Shen, C. (2015) Translation,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Lu Xun’s Intellectual Struggles. 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Literature, 53, 4-11.
https://doi.org/10.1353/bkb.2015.0076
[27] Clark, A.S. (2016) Discourse Is Cultural: New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Non-West’.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50, 42-44.
https://doi.org/10.1016/j.langcom.2016.09.001
[28] Ye, M.Y. (2022) Paratextual Elements in Archaeology News Translation within the Multimodal Framework: A Case Study on Sanxingdui Ruins in Xinhua News Agenc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25, 102-109.
[29] Dadabaev, T. (2018) “Silk Road” as Foreign Policy Discours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Engagement Strategies in Central Asia. Journal of Eurasian Studies, 9, 30-41.
https://doi.org/10.1016/j.euras.2017.12.003
[30] Liu, L.H. (2012) Discourse and Manipulation: Stories about China in the New York Times.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32, 249-256.
https://doi.org/10.1016/j.langcom.2012.04.002
[31] 温颖茜. 理工科新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24(2): 285-289.
[32] 吴丽林, 王菲. 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关系研究[J]. 外语界, 2009(5): 50-59.
[33] 袁艳玲, 戈玲玲. 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英语教学平台建设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 27(1): 59-62.
[34] 李广伟, 戈玲玲. 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J]. 外语界, 2020(3): 89-96.
[35] 刘芹, 刘鸿颖.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学术英语教学调查研究[J]. 外语界, 2020(5): 47-54.
[36] 周辰. 创新叙事体系, 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N]. 文汇报, 2023-03-10(001).
[37] 杨滕戟. 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自信因素调查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12): 181-182, 185.
[38] 付瑶, 刘鸿. 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研究[J].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2, 32(2): 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