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0年10月,数字人民币发行在深圳开始落地,那么其在流通过程中的便捷性是否会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并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发生变化?一方面,数字人民币本身优势使得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将会有较大竞争优势,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存在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初露头角,还未发展出一套成熟的生态系统,例如与之相对的商业银行管理体系并未建立完善,有关空白的填补日趋重要。商业银行依靠自身信用向居民提供信心与方便,承诺履行居民未来的兑换需求。一旦,商业银行的信用崩塌,人们就会一窝蜂的涌向银行,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也就是我们说的“挤兑”。那么在数字人民币发行的过程中,数字人民币的出现是否会增大商业银行的挤兑可能造成存款流失?数字金融的发展势不可挡,而数字人民币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同样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以M0的身份进入金融体系将与每个经济个体发生联系。本文基于以上背景,通过文献研究法与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具体分析数字人民币发行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否会发生变化?其具体过程又是如何运作的?
2. 文献综述
学术界主要从数字人民币自身特点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字人民币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分析 [1] ;第二,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运营模式及其影响 [2] [3] ;第三,数字人民币相关问题研究或实践难点 [4] [5] ;第四,关于数字人民币法律缺失与监管问题的研究 [6] ;第五、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7] [8] ;第六,数字人民币与第三方支付之间关系 [9] 。从现有文献来看,研究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相关研究虽已不少,但主要侧重于数字人民币逐步发展的过程对商业银行的宏观影响及相关意见。在此基础上,缺少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具体分析,这也是本项目致力于研究的方向。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流动性风险管理首当其冲,但与之相关的研究仍存在空白,这也将成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与本项目密切相关的文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其中积极影响包含数字人民币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增强反洗钱反欺诈的能力,降低交易监管管理难度,提升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防止“金融脱媒”等;而消极影响则包含数字人民币会加强商业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和盈利能力,并且传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可能无法满足数字人民币的管理需求 [10] ;另一方面,关于流动性风险的探讨,国内学者则主要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金融制度、货币政策、电子货币、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这6个方面进行展开研究。如邹宗森(2013)、周爱民(2013)等利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在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中,银行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越高,其面临流动性风险就越小 [11] [12] 。沈珊珊、张莹(2019)利用面板数据实证得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程度对国有大型银行并无明显的直接影响,小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与银行流动性成负相关 [13] 。袁秀文、源芳(2019)等主要以P2P成交额增速、商业银行数据来分析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宏观层面的GDP和CPI对银行风险并没有显著影响,而NPL、CI和FI与银行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AG与银行风险呈现负相关关系。 [14]
关于流动性风险的研究,一是由监管办法提出的监管指标;二是从财务数据中延伸的流动性分析,三是由研究者特殊目的决定的特殊指标 [15] 。由于数字人民币的运用具有广泛性,故我们主要采取监管办法中的监管指标来进行观测数字人民币发行后,流动性风险变动情况,而忽视银行主体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异质性的影响。数字人民币与传统的现金存款在流通过程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背后由科技赋能带来的速度加成,货币在流通过程中能够极大的节省中间由于兑换、运输等因素带来的时间成本,极大提升了便利性,扩大了交易时间范围,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可能因突发事故带来的挤兑风险会瞬间发生,故本文试图从流动性风险研究的角度进行探讨数字人民币发行前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变化。
从现有文献来看,大多学者在研究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上是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出发,得出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结论,而关于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研究方面的实践和基于其微观层面的探讨却仍不充分,这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同时,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研究上,现有文献选取的角度与本项目暂无重合,本项目将从更加具有实践意义和更加微观的角度出发,丰富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研究。
3. 理论分析与假设研究
根据原银监会2018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对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业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16] 本文探讨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是围绕数字人民币发行的视角,由于数字人民币的便捷性,居民将手中的存款兑换为数字人民币,使得商业银行的负债端存款受到影响,从而改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情况。即本文探讨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仅仅限定在由兑换数字人民币这一过程所引起的范围。
根据现目前央行规定的双层兑换机制进行阐述,社会公众兑换数字人民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现金纸币,二是银行存款。当使用现金纸币进行兑换时,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只需要本人携带现金到具有兑换资质的银行直接进行兑换即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收到了来自客户的现金资产,然后将自身与央行兑换的数字人民币兑换对应数量给客户。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来看(见表1),即表示为银行资产端减少相应数字人民币资产,同时增加对应的现金资产,资产端一增一减等量变化,负债端又无变化,即无影响。(设X为兑换的数字人民币数量)

Table 1. Change in bank balance sheet based on cash channel
表1. 基于现金渠道发行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
当社会公众使用活期存款进行兑换时,需要动用储户在该银行本身拥有的存款,即表现为储户在该银行账户上的活期存款减少,并获得对应数量的数字人民币。当商业银行接收到储户的兑换需求时,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见表2),一是银行减少该储户银行账户上活期存款的一定数目,二是将自身具有的数字人民币资产减少对应的量,这也就是意味着“兑换”完成。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具体变动情况来看,即意味着银行的资产端减少一定的数字人民币,负债端同时减少对应数量的活期存款。总体而言,商业银行的资产端与负债端同时减少,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意味着缩表。并且,数字人民币相较于活期存款,需要百分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也就是说,当居民向商业银行兑换的数字人民币越多,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金规模上升越快,且存款规模在假定没有其他增加的情况下缩减速度也会上升,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降低。

Table 2. Changes in the issuing bank’s balance sheet based on demand deposit conversion channels
表2. 基于活期存款兑换渠道发行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
综上可知,社会公众通过银行存款兑换数字人民币的渠道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较大,而用现金兑换这一渠道则无直接影响。
假设1:数字人民币的使用量在不断上升。
数据来源:移动支付网
Figure 1. Digital RMB related transaction data—overall trend chart
图1. 数字人民币相关交易数据——总体趋势图
数据来源:移动支付网
Figure 2. Digital RMB related transaction data—Chongqing trend chart
图2. 数字人民币相关交易数据——重庆趋势图
数据来源:移动支付网
Figure 3. Digital RMB transaction data—Fuzhou trend chart
图3. 数字人民币交易数据——福州趋势图
数据来源:移动支付网
Figure 4. Digital RMB transaction data—Changsha trend chart
图4. 数字人民币交易数据——长沙趋势图
数字人民币发行后,假设仅当其本身规模达到一定体量后,才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系统本身的风险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数字人民币的使用量在不断的上升,即意味着数字人民币在M0货币体系中的规模不断升高,只有在该前提下,研究数字人民币发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才是有意义的。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相关数据统计进行分析(见图1),我们发现2021年半年的时间中,数字人民币无论是累计交易金额还是累计交易笔数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符合假设1的结果。接下来又以重庆(见图2),福州(见图3),长沙(见图4)三地的数据加以佐证,其结论与假设1所猜测结果一致,故“假设1:数字人民币的使用量在不断上升”成立。
假设2:数字人民币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
已知通过银行存款的方式兑换数字人民币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变化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银行的资产端与负债端同步减少,根据流动性原则中负债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短期内以较低成本取得现金或流动性资产的能力 [17] 。那么随着数字人民币使用量上涨,商业银行在短期内以较低成本取得现金或流动性资产尤其活期存款的能力将会收到影响。故假设数字人民币自开始试点起,其相关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上升,且上升的原因之一是数字人民币发行与运营带来的影响。
4. 具体分析
通过观察2018年~2022年期间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动态变化,因其包含了数字人民币未发布和开始试点两个阶段,观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前后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据此判断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变化状态。再通过细化分析具体指标的改变,各个不同指标之间的传导途径,并试图回答数字人民币是如何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作用的。
根据第三部分的理论分析我们可得,影响数字人民币的直接对象是活期存款。而依据现行已有的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主要选取源于资产,存款,贷款,短期拆借,准备金的流动性风险指标进行衡量既定目标近四年流动性风险的动态变化过程。
4.1. 资产类
资本充足率:度量银行自有资金比例大小的指标,指标越大,说明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越充裕,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越强。
流动性比率:衡量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状况的指标,是商业银行运用资金支付流动性债务的能力以及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供给能力衡量的重要参考。流动性比率越高说明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越强,但过高的流动性比率会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性降低。
4.2. 存款类
存款比率: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一般而言,银行总资产结构中存款所占比例越高,则银行的自有资本越少,流动性越低。
存款结构指标: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率,该指标一方面能够反映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另一方面能够衡量商业银行资金基础的稳定性。该指标越大说明活期存款的比例越高,则商业银行存款的稳定性越低。
4.3. 贷款类
存贷款比率:商业银行贷款与存款的比率,反映商业银行的总体贷款规模。贷款是银行资金的主要去向,而存款则是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该指标能较好的衡量银行对存款的需求。
4.4. 准备金类
备付金比例:存放央行款项及库存现金与各项存款的比率,主要是商业银行为保证存款支付及资金清算而库存的现金以及存放央行的款项。该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商业银行现金充裕度,其值越高表示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越强,风险越低。
拨备覆盖率:银行用于可能发生的呆账坏账的准备金使用比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 [18] 。
4.5. 分析结果
根据所选取的七家银行分别找到了与之对应的从2018年至2022年的相关数据(2022年的数据为半年年报数据)。通过迷你图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见图5),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发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22都得到了提升,相较于2018年而言,变化趋势为波折向上;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其中有五家银行得到提高,两家银行保持下降,但后者在2021到2022年的阶段中却又出现了转折,呈现上升的态势,虽未超过下降前的峰值,故我们认为银行的流动性比例最终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是否会上升到超过固有峰值则取决于银行各自本身的特点;银行的存款比率,其中有五家银行在观测时间内表现出明显的波折,唯有两家银行呈现出较为稳定的上升或下降趋势,说明银行的存款比率不稳定是常态,在考虑到数字人民币带来的影响存在时滞性的可能,可以发现变化的转折点多出现在2021年;银行的存款结构指标,则呈现出较为一致的下降趋势;银行的存贷比变化较为一致,存在一个高点,其后增长速率明显放缓,直至存贷比开始下降;银行的备付金比例,呈现出较为一致的下降趋势;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2021年存在一个高点,其后增长速率下降,存在逐渐转为降低的趋势。
根据资本充足率的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变得越来越充裕,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增强,针对风险管理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说明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供给在增强;商业银行的存款比率呈现出明显的不稳定变化,说明商业银行的存款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难以衡量预测,这对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衡量明显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指标出现一致的下降趋势则表明说明活期存款的比例在不断的下降,银行的存款稳定性在提高,易于商业银行开展负债管理,实现贷款来源的有效分析;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在下降,简单来说这能够说明银行的贷款需求在降低,但究竟是因为居民贷款需求真实下降所导致的存贷比率下降,还是因为银行由于自身情况变化而主动减少贷款业务所导致的存贷比下降?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比例呈现出一致的下降,主要说明商业银行资产端的流动性在下降;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由一个高点之后开始转化为下降趋势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用于可能发生呆账坏账的准备金使用比率由开始的上升再到下降,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遇到的管理问题开始变得复杂,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开始增多,但随着实践的加强,管理能力在逐渐提升。
总而言之,以上信息说明近五年,虽然商业银行自有资金开始变得充足,但资产端的流动性在降低,现金充裕度开始下降;虽然商业银行的短期流动性供给增强,但是存款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却开始变得更加难以预测;虽然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更加的趋于稳定,利于商业银行贷款工作的开展,能够增加银行对负债来源分析的确定性,但是存贷比率却在下降;最后通过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中的变化又可以窥见商业银行面对的情景复杂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之间的相互交织博弈的过程。
鉴于此,我们将选择其中一条路径进行详细的分析,即活期存款直接影响的渠道,以银行的存款结构指标变化(见图6)与存款结构变化率(见图7)进一步展开分析,试图从中总结出活期存款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中的具体影响机制。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Figure 5. Sparklines for each indicator of the seven banks
图5. 七家银行各指标迷你图

Figure 6. Change trend chart of deposit structure index (%) in recent four and a half years
图6. 近四年半存款结构指标(%)变化趋势图

Figure 7. Bar chart of change rate of deposit structure index
图7. 存款结构指标变化速率柱状图
根据上图结果(见图7),可以发现各家银行存款结构从2021年开始,其存款结构的稳定性就开始上升,到2022年的时候所有银行的存款结构变化速率均变为了负值,说明各银行存款结构稳定性上升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以数字人民币推广的时间到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具有一个时滞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假设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性产生了影响。因为当社会公众通过活期存款的方式进行数字人民币兑换时,势必会使得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数量减少。
根据存款结构指标等于活期存款比定期存款,则该指标下降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活期存款减少,定期存款基本不变;二是活期存款基本不变,定期存款增加;三是活期存款减少的速度小于定期存款的速度;四是活期存款增加的速度慢于定期存款增加的速度等情况所致。
由于以上几种情况的可能,本文通过观察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两者各自的变化进行确定具体所属,结果如下(见图8、图9)。

Figure 8. Bar chart of change in demand deposits
图8. 活期存款变化柱状图

Figure 9. Bar chart of change in time deposits
图9. 定期存款变化柱状图
根据结果所示(见图8、图9),我们可以发现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存款的结构性指标却在下降,则说明银行的定期存款增长速度要高于活期存款的增长速度,故而我们认为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均呈现出增长是普遍现象。但银行的活期存款增速在减缓,说明存在某种分流,使得活期存款来源受到了影响,导致活期存款增速小于定期存款增速。
由于数字人民币兑换机制使得活期存款的减少抵消了部分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来源的增长。根据商业银行存款结构指标开始变化的2020年活期存款的总额与存款结构指标大多数变为负数的2021年活期存款总额之差与2021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总额进行对比,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额大概为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总量减少额的1.7倍。其中考虑到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额也囊括了社会公众通过现金进行兑换的部分,在不考虑其他干扰因素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对于活期存款规模增长速率的减少能够产生影响,活期存款规模中既包含了原本储户存储的数量,又囊括了储户新增的数量。我们认为由于数字人民币的双层兑换机制,反而使得活期存款中的不确定性被减少,活期存款中有短暂使用需求且具有较大不稳定性的部分被转化,以数字人民币的形式存在着,反而更利于商业银行进行自身的负债管理,即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使得活期存款中的不稳定部分被挤出,银行负债结构趋于稳定且有效的增长。因而我们得出,由于数字人民币的发行,社会公众通过活期存款的方式向商业银行兑换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规模产生影响,使得其增速放缓,挤出了部分其中不稳定的活期存款,并使得银行存款结构指标下降,银行存款结构趋于稳定。
商业银行备付金比例呈现出普遍下降的趋势,其含义为存放央行款项及库存现金与各项存款的比较。根据央行的双层兑换机制,商业银行在与社会公众兑换数字人民币之前,需要使用自身的资产与央行之间完成同等兑换。即商业银行通过使用存放央行款项与央行之间完成数字人民币兑换,使得存放央行款项减少,致使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比例下降,且数字人民币需要商业银行提供百分百法定存款准备金,随着数字人民币兑换的数量越多,商业银行的资产端流动性下降。而根据以上分析商业银行存款中的不确定性部分被挤出,则说明短期流动性供给增强主要来源于负债端流动性的增强。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却在减少,将存贷比与拨备覆盖率结合分析,我们认为虽然存款结构指标的变化趋于一致性下降,但是商业银行的存款比率却变得更加的不可预测,即银行存款规模的变化趋势难以确定,其核心是由于数字人民币兑换过程本身的便捷性,能够在瞬间完成。表面上目前数字人民币的兑换使得目前活期存款中的不确定性部分被挤出,但实际上也印证了在居民存在恐慌情绪时,满足数字人民币的兑换也能够瞬间发生,这也是银行贷款规模开始降低的原因,但在银行实践管理的过程中又在逐步适应“新的变化”,从而使得拨备覆盖率与风险管理之间相互交织博弈的过程,即当商业银行对数字人民币与现金共存不熟悉时,银行计提更多的呆账坏账准备,抵御风险;而当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对风险认识提升后,又开始适当的降低计提准备。
5. 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具体分析了社会公众通过活期存款兑换数字人民币这一方式,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化产生的具体作用。我们能够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增长速度小于定期存款的增长速度,致使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指标普遍下降,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开始上升,流动性风险减少;二是社会公众使用活期存款进行数字人民币的兑换,会减缓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规模的增长速度,挤出存款规模中原本不稳定的部分,提升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准确性;三是商业银行通过存放央行款项与央行之间完成数字人民币兑换,使得备付金比例开始普遍下降,表明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风险开始上升。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对当下数字人民币推行的正确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未发现新政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考虑到可能是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致使结论有误,剩下的空白部分希望有其他作者能够继续探究。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开展与数字人民币相关的工作,挤出更多存款规模中不确定的部分,提高负债管理的准确性,既符合未来大趋势的发展,又有利于银行的管理;二是商业银行应该依据自身资产状况,与央行兑换恰当数量的数字人民币,保证自身所需资产的现金充裕度与资产流动性相匹配;三是商业银行应该在兑换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分类限额的方式,避免自身流动性降低速度过快,致使流动性风险上升,既能满足居民的正常需求,又能给自身一个缓冲,实现数字人民币与现金共存的平稳过渡。
基金项目
2022年中华女子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