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动物词“龙”的差异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 “Dragon”
DOI: 10.12677/CnC.2023.113040, PDF, HTML, XML,   
作者: 谢卓融: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澳门
关键词: 龙文化中西文化Dragon Dragon Cultur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摘要: 在中国文化中,龙文化具有重要象征意义,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象征。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以及中国人的认知中,龙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它的外在形象,还是它的内在精神,无论是它的文化内涵,还是它的对外功能,都是如此。就外在形象来说,中国的龙形象代表着神圣、庄严和正义;就它的文化象征来说,中国的龙象征着博大、精深和隽永。相比之下,西方的龙文化迥然不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的,是恶人的象征,西方的文化对龙的基调往往是厌恶和屠杀龙。
Abstract: In Chinese culture, dragon culture has important symbolic significance, and is the essence and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cognition, the dragon is the most viable cultural symbol, whether it is its external image or its internal spirit, whether it is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or its external function, it’s all so. As far as the external image is concerned, the Chinese dragon image represents sacredness, solemnity and justice; as far as its cultural symbol is concerned, the Chinese dragon symbolizes broadness, profoundness and timelessness. In contrast,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West is very different. In Western culture, the dragon is evil and a symbol of the wicked. The basic tone of Western culture towards the dragon is often to hate and slaughter the dragon.
文章引用:谢卓融. 浅析英汉动物词“龙”的差异[J]. 国学, 2023, 11(3): 253-257.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3040

1. 引言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传人”是中华儿女的自称,龙是民族自信心的源头。然而,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汉语动物词“龙”却简单地与英语动物词“dragon”相对应,这种对应与事实不符,它忽略了英汉动物词“龙”之间的差异,造成了“龙”的文化误读现象。所以,为了加深人们对英汉动物词“龙”的了解,本文从英汉动物词“龙”的语义解释、外在形象和内在功用三个方面出发,浅析二者之间的差异。

2. 英汉动物词“龙”语义对比

何为语义学? [1] 在由何英玉教授所编著的《语义学》中,对语义学概念有着准确明晰的阐述:语义学即为研究自然语言各个单位(词素、词、词组、句子、篇章等)意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所关心的是语言单位的内容平面,它的基本范畴和中心概念就是意义。语言作为一个系统,它的根本目的是传达各种各样的意义,因此传统语义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有词语意义的研究。当然语义学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明白意义的本质,同样也包括研究意义之间的各种关系、意义的相互作用规则等。

2.1. 汉语“龙”语义解释

龙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的频次十分多,为了科学地解释汉语“龙”字所表达的意义,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辞典,以下是笔者所查阅的在中国古书或现代辞典中对龙的解释记载:

1) 《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2) 《辞源》: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3) 《大辞典》:一种传说中的远古动物。相传麟、凤、龟、龙为四灵,龙居鳞虫之长,有鳞有须,且有四足五爪,能兴云致雨,可长短巨细变化自如,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由上述权威古书及辞典对于汉语“龙”字的解释,可研究得出中国对于动物词“龙”的定义都不谋而合,大同小异。笔者将其归类并总结于下:

1) 从其来源定义: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

2) 从其地位定义:四灵之一,灵虫之长。

3) 从其形态定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有鳞有须、有足有爪。

4) 从其功能定义:可兴云降雨,以利万物。

2.2. 英语“龙”的语义解释

笔者参考查阅各大英文权威词典,当中对于“dragon”都有做出明确的定义和解释:

1) 《牛津简明英语词典》:a mythical monster like a giant reptile, typically with wings and claws and able to breathe out fire;derogatory a fierce and intimidating woman. (翻译:一个巨大的爬行怪兽,最典型的特征是它带有翅膀和爪子,可喷火;也指令人生畏的女人。)

2) 《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词典》:a fabulous animal generally represented as a monstrous winged and scaly serpent or saurian with a crested head and enormous claws. (翻译:“龙”为传说中的动物,一般被描述为有翼、有鳞、凶残的大蛇或蜥蜴,头上有羽冠,脚为巨爪。)

3) 《朗文当代英语辞典》:a large imaginary animal that has wings and a long tail and can breathe out fire; a woman who behaves in an angry,unfriendly way. (翻译:一个想象中的有翅膀和长长的尾巴,可以喷火的动物。也指表现生气极其不友好的妇人。)

综合以上词典中的解释,西方对于动物词“龙”的解释可提炼归纳如下:

1) 其原型:巨大的大蛇。

2) 其外形:有爪子、有翅膀、会喷火。

3) 其比喻:恶的、不友好的人或事物。

3. 英汉动物词“龙”外在形象对比

3.1. 汉语“龙”的外在形象

随着朝代的更迭,中国龙的形象在动态发展中得以不断确立。到今天,中国龙的形象仍然是处于一个开放包容的发展阶段。笔者对各个朝代的龙的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中国龙的外在形象从最初的动物叠加之龙到图腾之龙,再到皇权之龙,和最后为中华民族象征的吉祥之龙的演变过程。

3.1.1. 动物组合之龙

可以说中国龙是一种结合了各种动物精髓的“组合之龙”,它的形象在诸多描绘龙的形态的文字下栩栩如生 [2] 。在三国时期,根据中国龙的形态特征将其整理为更详细的类别。随后中国龙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精细,它是许多动物精髓的组合。尽管有许多关于龙外在形象的说法,但它们基本上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龙已演变进化成为动物组合之龙,但它不是真正存在于世上的动物之龙,而是一种聚集了精华的“神兽”,有蟒蛇的躯体、鹰的爪子,鱼的鳞片和尾巴。总而言之,龙是原始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它是一种结合了各种动物的特征而形成的不存在的动物组合之龙。

3.1.2. 图腾之龙

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历史中当之无愧的一块文化瑰宝,龙图腾文化也是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是什么时候出现龙图腾的崇拜?人们所敬畏崇拜的龙是什么样的形象?人们为什么对其有如此的崇敬情感?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是多种原因导致了这种信仰和对龙图腾的崇拜。在这众多原因之中,宗教的传入和影响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因为宗教与图腾有着紧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中国龙的神性的确立也得益于此 [3] 。在中国,佛教的传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正是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引入,龙才被赋予了龙所具有的神的意识。而在中国所信仰的图腾崇拜中,这是其他动物无法拥有的。在佛教经文中有一个名为“那迦”的神兽,他的身体非常长且没有脚。他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水中,并被称之为水中之王。相传“那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当将佛经翻译成中文时,“那迦”自然就被翻译成龙。在佛教中,龙是护法八位神灵中的第二位,他因有无边法力及神通广大而被称为“龙王”。龙王在他居住的海中有一座宏伟的宫殿,且佛陀也曾到过这座华美的海底宫殿来宣讲过佛法。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后面中国龙王传说的形成。另外,中国人崇拜龙是有历史原因的,通过对历史典故和历史文献的分析,自古以来因为人们在农耕时代与自然作斗争,由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出现的龙形象从最开初便被人所崇拜敬畏,这是龙的图腾崇拜形成的基础性原因。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得以丰富和完善,自然而然就形成了龙图腾崇拜和龙图腾文化。龙是人们心中的神,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逐步建立,龙所具有“出入水则必风雨”的功能使龙图腾的崇拜越来越流行,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3.1.3. 皇权之龙

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发展历程中,封建帝王为显示其身份尊贵,与众不同,都力图将自己与龙联系起来,如创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的秦始皇。传说中秦始皇本是一条草龙,但因为某天与真龙打赌输了,从天上掉下来变成一条大鱼,老百姓将其捡起力图分而食之,于是玉皇大帝为了保全他的身体才将其降落人间,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如此多的动物物种,统治者为何单单相中以龙来自居,这不仅仅与历史有关,同样源于龙的形态相貌,首先历史层面来看,中国龙自远古时期便被先民凭借想象力而赋予其上山入海、呼风唤雨、兴万物的本领,人们对于中国龙的情感从一开始便是敬仰而敬畏的,渴望龙能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希望,这对皇权之龙的确立埋下伏笔。随着社会的发展,龙的形象愈加鲜明,从想象之物进化至具象之物,在帛画、瓷器、玉石等均可见具体龙的形象,而龙所在的这些物品在当时是稀有珍惜之物,将龙刻画在它们之上可见其尊贵的地位,这与皇权之尊贵是相吻合的。从其外貌形态分析,龙作为皇家形象是最为合适的,因为它的外形极其尊贵、庄严、隆重,让人敬畏却又不令人发指,龙袍、龙冠、龙椅等作为皇家独有的饰物,其眉目之间自然传递出一种严肃、敬畏的感觉,这样的龙的形象对于统治者来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3.1.4. 现代吉祥之龙

随着时代发展到宋明理学昌盛之际,中国龙慢慢褪去皇家之龙的形象特征,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进一步演化为祥瑞之物,故而其在中国也时常被称作“瑞兽”象征着国家繁荣昌盛,人们生活幸福。流行于市井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形象逐渐繁多起来,它代表了中国的形象,可以引起我们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因此,中国龙开始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永远纪念龙,今天的中国人直接以“龙的传入”自居,足以见得龙文化在中国的文化领域当中,地位可谓一路尊贵,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开始变得开明,其龙文化也越发蒸蒸日上。

3.2. 英语“龙”的外在形象

笔者在研究西方诸多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文献古籍基础上对于西方“龙”之形象做如下梳理:

3.2.1. 看守者

希腊文化为欧洲文化源头之一,在世界文化的殿堂里有着至尊的地位。自然,作为古代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文明中的“龙”传说故事,亦为其在西方文化当中代表着邪恶与恐怖的形象化身奠定了文化基石。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龙”的形象便是以凶恶的怪物以及宝物的看守者出现。

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在其主编的《宗教百科全书》(16卷本)中,对古希腊时期的龙也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控制者及看管人 [4] 。龙作为一个贪婪的霸占者、抢夺者、吞噬者。这些结合促使了龙被视为生命之树或者其他不朽及永生来源的看守者。在古希腊神话中有着一条守卫着金苹果,最终被赫拉克勒斯所杀的龙。龙作为生命之树的看守者或者其守卫宝藏的主题,在中国、印度、欧洲都有广泛的存证。例如,在古希腊关于守卫金羊毛的龙,被得到王权的英雄杰森所杀的传说。龙作为生命之树的守护者的主题在亚洲及欧洲古代和中世纪艺术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3.2.2. 邪恶的怪兽、恶魔

自中世纪开始,在基督教文化视域下,其邪恶的怪兽形象便开始深入人心,西方“龙”可谓逐渐成为恶魔、魔鬼、邪恶的代名词。“龙”之恶的形象以基督教经典著作《圣经》为典型代表。从《圣经·启示录》第十二章里的红色的巨大dragon开始,基督教艺术和文学便用“龙”这种怪兽来象征魔鬼撒旦。《圣经》当中“龙”的形象是极其鲜明的,即为恶的化身,也是魔鬼的代名词。《圣经》中的“龙”简要概括即为与上帝作对的魔鬼,在《圣经·创世纪》中引诱夏娃偷食智慧果的大蛇the serpent就是魔鬼the Devil,也就是我们所说的the dragon。

3.2.3. 代指“凶狠之人”

在现代西方社会,“龙”还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如对人凶狠且严厉的看管者,或者专门指凶悍的女人。故而,在当代英语当中,“龙”也亦指悍妇。

4. 英汉动物词“龙”内在功用对比

中国龙与西方龙本身都是具有神奇力量的,但其内在功用却是绝然不同的 [5] 。中国的龙所具有的神力往往是其造福人类的能力,它可翻云覆雨,可腾云驾雾,既能冲上云霄又可遨游海底,而西方之龙则恰恰相反,它们常常被形容居住在巨大的山洞之中,正是由于其具有这种能力而导致其破坏力极大,西方龙破坏甚至是毁灭人类的生活,是人们极其憎恨的对象。

中国龙的形象是正面的,故而在功用角度上分析,中国龙必然比西方龙更加“有价值”,它所具备的诸多功用性是西方龙所不具有的,中国的龙不仅仅在远古社会代表着希望与人们的美好愿景,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龙被当作皇权的象征,威严而神圣,严肃而庄重,对于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有着极大的促进和威慑作用;另外,在中国的传统民间信仰及图腾崇拜里,中国自古便推崇的“龙崇拜”、“龙图腾”、“龙信仰”更是极其广泛的传播沁透中国人的思想当中,思想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推动力的巨大的。

而西方龙极其邪恶、奸诈、狠毒,它带给人们的大多是致命的伤害,人们对其无比厌恶及憎恨。这决定了西方龙其功用面窄,且也是负面的。另外,西方龙是西方文化当中,比如希腊罗马神话、基督教《圣经》等常提及的素材之一,十分活灵活现的将其描述为魔鬼、恶魔等,极大的丰富了西方文学作品及文化内容。

中西文化沃土下培育了两条“龙”,而这两条“龙”对于社会带来的功能与价值却有着天壤之别 [6] ,中国龙为瑞兽,地位尊贵,是人们民间信仰当中顶礼膜拜的对象,西方的“龙”所具有的邪恶暴戾的形象特征决定其被人唾弃。

参考文献

[1] 晏琳. 汉英十二生肖动物隐喻对比及对外汉语教学[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 刘疏庆, 赵瑞锁. 龙的文化解读[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刘伟. 论龙的起源与龙文化内涵[J]. 中国民族博览, 2018(4): 5-6.
[4] 施正康, 朱贵平. 圣经故事[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5.
[5] 张月丽. 生肖动物相关词汇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及教学策略——以典型的生肖动物马、狗、龙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3.
[6] 闫增丽, 范晓琪. 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误译[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9(11): 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