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本故事的互动意义——以Brown Bear and Wilbur Wolf为例
The Interactive Meaning of Children’s Picturebooks—Taking Brown Bear and Wilbur Wolf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3.118506, PDF, HTML, XML, 下载: 123  浏览: 214 
作者: 刘 华: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六盘水
关键词: 儿童绘本图画互动意义情态Children’s Picturebooks Image Interactive Meaning Modality
摘要: 作为图、文、音共同运作的多模态文本,儿童绘本故事Brown Bear and Wilbur Wolf的图画运用目光接触、视角、距离、颜色等意义潜势传递了特殊的互动和情态意义,充分实现了人际互动功能。研究发现,绘本图画中的棕熊和读者形成目光接触,表征强烈的“请求”信息,唤起读者同情。棕熊的主观视角以及图画中采用的平视和正面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个体化的自然环境和代入感较强的画面,引发读者共鸣。棕熊与读者有时呈“私人”距离,有时呈“非个人”距离,但都使读者产生怜悯之情。颜色上,绘本采用高饱和色度,表征强烈情感,且随棕熊心境变化而变化;环境色调采用冷色调,表达忧郁和感伤之情;色彩上采用自然化风格,属于高情态,人际意义丰富。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he images in the picturebook Brown Bear and Wilbur Wolf, a multi-modal product where image, text and sound work together to tell an integrated story, realize its interpersonal messages by employing meaning potentials of contact, point of view, distance and colour to transmit peculiar interactive and modal meaning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eye contact between Brown Bear and the reader represents a strong “demand” to invoke sympathy in the latter. Meanwhile, Brown Bear’s subjective perspective, together with the eye-level and frontal points of view in most of the images, depicts personalized natural surroundings and empathetic sights. Distances between Brown Bear and the reader vary from “personal” to “non-personal”, yet all trigger pity in the latter. While changing with Brown Bear’s mentality, highly saturated and naturalistic colour representation in the images conveys strong feelings such as melancholy and helplessness that are reinforced by “cold” colours.
文章引用:刘华. 儿童绘本故事的互动意义——以Brown Bear and Wilbur Wolf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8): 3762-376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8506

1. 引言

儿童绘本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反映特定人群的社会习俗、价值取向和信仰,是儿童文学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家长和教师普遍用于培养儿童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促进儿童的写作和阅读技能 [1] 。绘本是一种多模态文本,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以及图画、文字、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和传情达意。绘本是符号间密切关联和整体性的典型代表,其中的各种意义潜势相互结合、共同协作,讲述完整的故事,构成有机的整体。语言和图画是绘本叙事的主要手段,数字化绘本则特别强调声音、节奏与视觉符号的配合与互动 [2] 。

2. 绘本:多模态文本中的图文关系

绘本由视觉和听觉元素构成,前者主要包含图画和文字,后者则由声音体现。声音是绘本的隐藏结构,不仅和文字、图画关系紧密,而且和节奏一起造就绘本的感情环境 [2] 。文字不仅指语言符号,也包含其印刷和书写形式,如字体、字号、形状等,在绘本中扮演着语言表达和视觉符号的双重角色 [3] 。

2.1. 绘本故事及解读

彭懿指出,绘本的图画和文字都讲述故事,读绘本不能只看图画而忽略文字,或者只看文字而忽略图画;一本图画书至少包括三个故事:文字讲述的故事、图画讲述的故事以及文字与图画相结合产生的故事 [4] 。文字和图画讲述的故事有时是同一个,有时不是同一个。读者在阅读绘本时会反复翻看和比照前后的图文,以多种方式进行解读,发现新信息和新意义,从而创造多个故事 [5] 。

2.2. 绘本的图文关系

Kress和van Leeuwen指出,多模态文本中的图像拥有独立的组织结构,图文间的关系是关联而非依赖性的。这种关联可以体现为模态间的互补性,意义表达维度上图文间可以实现为1 + 1 > 2的关系 [6] 。不同绘本、同一绘本中的不同页面会体现不同的图文关系,可以是“和谐的”或“变异的”,可以是互补、对比或相反的关系,也可以是重复、同义、反义、整体与部分、上下义和配搭关系 [7] [8] 。总之,图文间是相互激励、灵活且复杂的,二者拥有协同、共生和动态关系。

2.3. 绘本图画的功能

绘本的每一个成分都是符号,对于其意义表征都有重要的潜在价值。绘本图画有其形式、内容和风格上的目的,属于视觉叙事,意义比简练、模糊和粗线条式的绘本文字更为丰富;读者翻看绘本时,通常会在图画处停下、凝视和思考,从图画中获取多层意义,对图画进行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解读 [5] 。绘本图画可以为文本添加其不能表征的信息,如故事背景等 [3] 。不仅如此,二者所传递的意义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差异很大,图画揭示的人际互动和再现意义可能大于文字的人际互动和概念意义,也就是说,图画具有更强的交际功能。绘本图画较强的人际功能和儿童的社会性交往需求是一致的,特别是对于正处于早期语言发展的幼儿来说,阅读绘本非常有利于其认知培养,可以促进其社会交际能力 [9] 。

3. 绘本图画的互动意义

绘本图画通过选择拥有丰富意义潜势的符号元素,来表征和唤起特定的情感和情绪,传递具体的情态意义和人际互动意义,建构读者和被表征参与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下面以Collins的数字化绘本Brown Bear and Wilbur Wolf (暂译为《棕熊和灰狼威尔伯的故事》)为例,运用Kress和van Leeuwen以及Painter等的视觉语法理论,解读和分析该绘本图画的人际互动意义。

3.1. 绘本图画的“接触”和聚焦系统

Kress和van Leeuwen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创建了视觉语法理论,认为图像和文字一样承载着特定的表征功能,运用具体的意义潜势表达再现、互动和构图三种意义 [10] 。在人际互动层面,Kress和van Leeuwen指出,通过考察图像参与者和图像观者间是否存在目光接触(contact),可以确定图像制作者试图在二者间创建何种人际互动关系:有目光接触时,图像参与者在向观者发出“索取”或“请求”信号,图像的互动意义凸显;无目光接触时,图像参与者只是在向观者“提供”某物或信息,图像的互动意义不明显 [10] 。

Painter等在Kress和van Leeuwen视觉语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聚焦系统”,探讨图像中人物和读者的互动关系;根据视觉图像的抽象程度提出了图像的情感系统,用于阐释图像叙事的情感介入;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关于颜色的符号学描述,提出了人际意义上的“氛围”系统 [9] 。Painter等指出,图像人物与读者若有互动就存在“接触”,若无互动则为“旁观”;图像为读者提供人物视角所看到的世界与读者视角一致时为“有中介”视角,读者视角与图像人物视角不一致时为“无中介”视角,前者即“主观视角”,读者通过图像中人物的视角看见画面内容,后者即“客观视角”。主观视角下,读者更能融入故事,站在图像参与者的角度看世界,和参与者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 [9] 。

Brown Bear and Wilbur Wolf由21页图文构成,讲述失去嗅觉的棕熊和年老体弱的灰狼威尔伯合作捕食求生的故事,是一本叙事性有声绘本。绘本文字由简短的第三人称叙述句和对话组成,语言平实且不带多少情感,但朗读者的语气中明显带着哀伤和无奈,与绘本图画所表征的互动和情感意义一致。例如,图1中(绘本第6页),棕熊前爪环抱在鼻子前,蜷缩在草丛里,眼睛看向正前方,和读者形成目光接触,表征一种“索取”或“请求”的互动信息。棕熊眼神里充满哀伤和无助,环抱前爪似乎在向读者乞求同情和帮助,其人际目的突出,通过目光接触和身体姿势向读者传递强烈的互动意义和情感召唤,可成功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Figure 1. Brown Bear on the meadow

图1. 棕熊在草地上

Figure 2. Spring seen by Brown Bear

图2. 棕熊眼里的春天

从聚焦系统的角度看,绘本中许多画面采用了Painter等所说的“主观视角” [9] 。例如,图2 (绘本第2页)描绘失去嗅觉后的棕熊所看到、闻到的大自然——两棵枝叶开始萌芽的白桦掩映着远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的群山,彩色蜻蜓在空中飞舞,树枝上站着许多小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春回大地、生机萌发,但苍白的远景和稀疏的草木却透着淡淡的萧索和凄冷,提示棕熊失去嗅觉后的世界有些悲凉和寂寞。绘本第7页的图画也是主观视角,呈现饥肠辘辘的棕熊所看到的世界——草木虽比图2中茂盛苍翠,远处的树林却幽暗深邃,流动的溪水苍白无鱼,展现棕熊失落、悲伤和寂寞的心境,唤起读者阴郁和寂寥的情绪,对棕熊的遭遇更加同情。第21页的画面虽然也是主观视角,表征的却是棕熊和灰狼合作捕鱼、从此不再挨饿后所望出去的世界——草木青翠,色彩鲜亮,小河里鱼儿游弋,一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3.2. 绘本图画的“距离”和情感系统

Kress和van Leeuwen用“距离”界定图像中被表征参与者和观者间的社会关系 [10] 。具体来说,图像参与者镜头取景框架的大小表征参与者和观者的亲疏关系及不同的情感态度:当画面显示参与者的面部特写或过肩镜头时,图像表征“亲密/私人”的社会关系;当画面显示单个参与者的全身或中镜头时,图像表征“社会距离”;当画面显示多个参与者的全身或远景镜头时,图像表征“非个人距离”。不同的距离大致对应不同的情感态度:“亲密/私人”对应“个体类”的情感介入,表示读者与图像参与者存在情感关系,作者试图吸引读者参与和付诸情感;“非个人距离”对应“情感异化”,表示读者没有情感投入,而是以客观或批评态度旁观画面中参与者及其活动 [10] 。本文讨论的绘本中,不同画面表征不同的“距离”和情感介入程度,例如第4页的图画仅呈现棕熊上半身,表征“亲密/私人”的社会关系和“个体类”的情感介入,有强烈的互动功能,邀请读者参与并唤起读者情感共鸣;第6页的图画呈现棕熊全身,表征“社会距离”,提示读者是观察者,但由于背景中除棕熊外没有其他的显性参与者,因此棕熊仍然是读者注意力的焦点,读者仍然会产生怜悯之情;第10页的画面将棕熊置于远景,表征“非个人”距离和“情感异化”,与前景中的河狸相比显得渺小无力,印证其孤独无助的情感状态。

3.3. 绘本画面的“视角”和态度系统

Kress和van Leeuwen指出,观者对图像参与者的态度主要通过视角体现 [10] 。图像制作者可采用不同视角提示观者应介入的程度:水平维度上,正面视角让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侧面视角意味着冷眼旁观;垂直维度上,俯视、仰视和平视提示观者和参与者的地位差异,即孰高孰低、孰强孰弱。本文所讨论绘本的21张图画中,垂直维度上几乎都是平视视角,说明棕熊和读者无地位差异,读者应与棕熊拥有同等情感,读者代入感较强;水平维度上,绘本有15张图画以棕熊为主角,其中9张为侧面视角,6张为正面视角,侧面视角时(如第6页)读者为旁观者而置身事外,但由于棕熊是多数画面中唯一的参与者,所以仍然显得孤独无助,而正面视角(如第4页)的棕熊直接面对读者,有很强的互动目的,可唤起读者怜悯。

3.4. 绘本画面的“情态”和氛围系统

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图像可拥有高、中、低三类“情态”,反映不同的现实真实度,代表自然主义、科学技术性、抽象性和感官性等编码 [10] 。Painter等指出,图像的情态不仅可用色彩、细节性、深度、照明等符号判定,也可表现在“色度”、“色调”和“自然度”等颜色特征上,它们都构建了视觉叙事中的情感基调即“氛围”,属于人际意义资源 [9] 。其中,“色度”指颜色的鲜亮或灰暗度,“色调”可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自然度”指色彩的丰富程度,色彩越丰富越反映自然色彩,给人熟悉和亲近感,可拉近图像人物和读者间距离 [9] 。

本文所讨论的绘本中图画的色度总体上为高饱和度,包含强烈情感,可快速吸引读者注意,并且随两个角色的遭遇和心情变化,如棕熊和灰狼饥饿孤独时,画面背景幽深灰暗(第8、9页),而当它们合作捕到猎物不再挨饿时,背景色度则明亮鲜艳(第21页)。色度变化造就氛围变化,是在刻意引导儿童读者的情感。

色调上,除棕熊和灰狼的毛色外,绘本普遍采用蓝、绿为主的冷色调,揭示冷漠和疏远的情感基调,与两个角色合作搭档、捕食求生的美好结局有些矛盾。换句话说,该绘本虽然在鼓励儿童读者互帮互助,但画面的冷色调却表露忧郁感伤和无奈之情,或许作者是在借这一故事表达对于岁月流逝、人人都会因年老体衰而孤独无助的伤感情绪。

最后,绘本色彩丰富——绿树、青草、蓝天、棕熊、灰狼、红蜻蜓——都呈现大自然色彩,属于令人熟悉、亲近的自然主义风格,近镜头中棕熊和灰狼的毛发也刻画细致,拉近观者和图画参与者距离。总之,绘本图画表征的是高情态,人际互动意义非常明显。

4. 结语

绘本对儿童的身心和认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儿童美学教育和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阅读绘本不仅可以提升儿童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其语言感知能力,在识字的同时,体会语言文字的表意和传情功能。解析绘本图画中的人际互动意义,能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绘本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提升亲子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 Nodelman, P. (1989) Words about Pictures: The Narrative Art of Picture Book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Athens, GA.
https://doi.org/10.1353/book26685
[2] Oittinen, R., et al. (2017) Translating Picturebooks: Revoicing the Verbal, the Visual and the Aural for a Child Audience. Routledge, New York.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112480
[3] 周俐. 儿童绘本中的图、文、音——基于系统功能多模态语篇研究及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分析[J]. 外国语文, 2014, 6(30): 106-112.
[4] 彭懿. 图画书: 阅读与经典[M]. 南昌: 21世纪出版社, 2006.
[5] Sipe, L.R. (1998) How Picture Books Work: A Semiotically Framed Theory of Text-Picture Relationships.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2, 22-36.
[6] Kress, G.T. and van Leeuwen, T. (2001)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Routledge, London.
[7] Schwarcz, J. (1982) Ways of the Illustrator: Visual Communication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Chicago.
[8] Jewitt, C. (2009)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alysis. Routledge, London.
[9] Painter, C., et al. (2004) Reading Narratives: Image 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Routledge, London.
[10] Kress, G.T. and van Leeuwen, T. (200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