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介词“on”使用的数据驱动研究
A Data-Driven Study on the Use of the English Preposition “on”
DOI: 10.12677/OETPR.2023.53015, PDF, HTML, XML, 下载: 86  浏览: 231 
作者: 郭佳佳: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关键词: 介词“on”使用情况错误分析Preposition “on” Use Error Analysis
摘要: 介词在英语中不仅功能多,使用频率也很高,因此它在英语中一直占据着关键地位。在所有的介词中,介词“on”是很重要的。在LOB (Lancaster-Oslo/Bergen)和Brown语料库中,“on”是第六个最常被使用的介词。不仅如此,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 (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中,它也高居前列,是中国学习者最常使用的第七个介词。如今关于“on”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大部分都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它的,仅有几篇是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它的使用。本研究致力于研究中国学习者对介词“on”的使用情况,并利用错误分析理论分析他们所犯的错误。错误分析理论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其关注点是学习者所犯的错误。自其产生起,它就广泛地被应用在语言学研究中。300篇中国学习者的作文构成了本次研究的语料库。研究工具包括AntConc和TreeTagger。研究发现,大多数的中国学习者能够正确使用介词“on”。但是,在他们对“on”的不同分类的使用上面,有着明显的数据差异。研究还发现,中国学习者更常使用“on + 冠词a/an/the + 名词noun”、“动词v + on”和“on + 名词noun”这三种形式。在该语料库中,一共有27个与“on”有关的错误。根据Dulay、Burt和Krashen的理论,本研究将其分为五类:省略错误、添加错误、排序错误、构成错误以及选择错误。每种错误类型的比例分布不同,因此本研究对这些错误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导致这些错误的原因也在该研究中有所探讨。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针对介词“on”的教学和学习的指导和建议。
Abstract: Due to their various functions and frequent use, prepositions are crucial in English. Among all the prepositions, preposition “on” takes up an important position. It is the sixth most frequently used preposition in LOB (Lancaster-Oslo/Bergen) corpus and Brown corpus and the seventh in CLEC (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 Althoug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most of them are aimed at exploring it in a cognitive approach.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focusing on Chinese learners’ use of it.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Chinese learners’ use of preposition “on” and then analyze their errors through Error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is an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t is a type of linguistic analysis that focuses on the errors made by learners and has been largely applied to linguistic research. 300 Chinese learners’ compositions constituted the corpus of this study. Instruments including AntConc and TreeTagger were used. It was found that most Chinese learners used preposition “on” correctly.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learners’ use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preposition “o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Chinese learners tended to use three forms: “on + a/an/the + noun”, “v + on” and “on + noun”. There were 27 errors in this corpus. Based on Dulay, Burt and Krashen’s theory, they were classified into five types, namely, omission, addition, misordering, misformation and misselection. Each type accounted for a different proportion, so the causes of these errors were explored in this stud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m were also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preposition “on”.
文章引用:郭佳佳. 英语介词“on”使用的数据驱动研究[J]. 国外英语考试教学与研究, 2023, 5(3): 146-159. https://doi.org/10.12677/OETPR.2023.53015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英语中,介词因其多种功能和频繁使用而至关重要。介词指的是与名词、代词和动名词一起使用的词,在语法上它们会与其他词联系起来 [1] 。与词序和形态标记一样,介词的使用是英语中表示主要句子成分之间句法关系的主要手段 [2] 。它们通常表示时间、地点、占有、方向和各种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介词在英语语法中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如介词短语的词头、名词短语修饰语、形容词短语补语等。介词的使用非常广泛。据Mindt和Weber的研究,Brown语料库中有12.21%的词是介词,LOB语料库中有12.34%的词是介词 [3] 。

介词on在所有介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LOB和Brown语料库中,on是第六个最常被使用的介词,占两个语料库中介词使用率的5.1%。也就是说,介词on在LOB语料库和Brown语料库中的使用率很高,接近0.62%。不仅在母语语料库中,介词on在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根据王颖的研究,介词on在CLEC中的使用率为0.55%,是第七个最常被使用的介词 [4] 。王小红的研究使用了四个语料库:ST3 (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CET4)语料库、ST4 (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CET6)语料库、ST5 (英语专业学生参加TEM4)语料库和ST6 (英语专业学生参加TEM8)语料库 [5] ,这些语料库均来自CLEC。在这些语料中,介词on的使用率百分比分别为0.45%、0.53%、0.65%和0.39%。尽管差异不大,但介词on无疑值得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尽管介词on在英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对它的研究却为数不多。大部分都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它的。至于过去集中研究介词on及其错误的研究,数量相当有限,不足十项。因此,对中国学习者使用介词on及其错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中国学习者对介词on的使用,并通过错误分析法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分析。

这项研究意义是具有较大意义的。首先,它将为中国学习者使用介词on提供实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有价值的反馈。在第二语言学习和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表现情况指的是其在语言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它通常被视为语言能力的间接体现。语言能力指的是学习者所掌握的关于这门语言的知识。但是,L2学习者什么样的表现才适合用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呢?Ali认为,从EFL学习者的课堂书面和口语任务中收集的数据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 [6] 。本篇文章收集的数据来自学生进入东北大学时的分班测试,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中国交通问题的文章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语料库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呈现中国学习者对介词on的实际使用情况,并给出充分有效的反馈。反馈在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至关重要。Bellon、Bellon和Blan指出,与其他教学行为相比,学业反馈一直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且这种关系与年级、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或学校环境不具备连续的相关性 [7] 。通过对中国学习者使用介词on的分析,本次研究有助于明确什么是好的表现,给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信息,并给教师提供帮助他们改进教学的信息。

其次,在分析中国学习者关于介词on使用错误的基础上,将对介词on的教与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错误对语言学习和教学至关重要。Gatbonton认为,消除错误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8] 。他认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者扩大自己的目标语言储备,第二阶段是摒弃所有错误。因此,识别和纠正错误对学习者来说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找出中国学习者在写作中关于介词on的错误,并对其进行详细描述。这将对介词on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习者而言,他们会对自己介词on的错误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自己发现和纠正错误。对教师而言,错误有助于他们发现学习者的进步程度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在错误中的学习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

1.3. 文章结构

本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篇章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概述了错误分析理论和以往关于介词的研究。第三章详细介绍了研究方法,包括研究问题、研究工具、数据收集和数据注释。第四章将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讨论研究结果,旨在回答两个问题:1) 中国学习者如何使用介词on?2) 中国学习者一般会出现哪些类型的错误?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揭示了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章还讨论了教学意义和局限性。

2. 文献综述

2.1. 错误分析理论

错误分析理论(Error Analysis)是一种语言分析方法,主要针对学习者所犯的错误 [9] 。它于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逐渐取代了对比分析法。在此之前,错误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错误被视为应该避免的东西,很少有人关注它们。但是,将语言学习视为创造性建构过程的观点认为,错误是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并具有推动作用 [10] 。由于认识到L2学习者所犯的一些错误并不是消极迁移的结果,学者们开始关注错误本身 [11] 。人们对错误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开展了大量研究。

与对比分析法不同,错误分析法认为错误完全可以用目标语言来描述。它是一种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包括编制第二语言学习者偏离目标第二语言规范的语料库,将学习者所犯的“错误”按类型对这些错误进行分类,并假设错误的可能来源 [12] 。

在错误分析中,错误和失误是有区别的。Brown认为,“失误”指的是没有正确使用已知系统的表现错误,而“错误”则是与母语成人语法的明显偏差,反映了学习者的语际能力 [13] 。失误可以由学习者自动纠正。但错误的发生是因为学习者缺乏必要的知识。Corder提出,失误不应该包括在偏误的限制条件或分析中,同时,大多数分析者同意并遵循这一观点 [14] [15] 。

错误分析包括三个阶段 [16] 。第一阶段是发现错误,类似于在刑事调查中确定嫌疑人,需要收集数据并指出错误。有时,通过使用符号,如(a)、(b)等来定位错误。第二阶段是描述错误,用于描述学习者错误的系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它必须是完善的、高度精细的。其次,它应尽可能简单、不言自明且易于学习。第三阶段是错误分类,即把错误分成不同的组别。错误分析中有许多分类系统,最简单的方法是编制常见错误词典,将错误按字母顺序排列。与之相比,错误分类法更为详细,因此也更常用。

分类法不只是错误的简单罗列,它需要根据一定的构成标准进行排列。不同的标准会产生不同的错误分类。语言类别分类法根据语言类别来进行错误分类。分类维度包括语法方面、话语方面和词汇方面。Richards区分了语际错误和语内错误 [17] 。语际错误产生于学习者的母语。语内错误(也称发展性错误)是由一种目标语言对另一种目标语言的影响造成的,可进一步分为过度概括、简化、发展性错误、基于交际的错误、诱导性错误、回避错误和过度生成错误。通过分析语内错误,可以反映出学习者的能力,也可以说明语言习得的一些常见特征。Burt区分了全局性错误和局部性错误 [18] 。全局性错误会影响句子的整体组织,严重阻碍交流。这些错误包括:语序错误;句子连接词缺失、错误或错位;缺少提示普遍句法规则中信号异常的线索;将普遍句法规则过度概括为异常情况。局部错误只影响句子中的单个元素,并不妨碍学习者理解句子,这些错误包括名词语调变化、冠词等方面的错误。Dulay、Burt和Krashen提出了目标修饰分类法,也称为表面结构分类法 [19] 。他们自己将这种分类法描述为基于“表面结构被改变的方式”。他们认为,学习者主要在这四方面易出错:省略错误、添加错误、构成错误和排序错误。当必要部分被省略时,就会出现省略错误。添加错误是指出现了包含不必要添加的单词或短语。构成错误通常与组词规则有关。排序错误是指结构中要素顺序的错误。除此之外,选择错误也是表面结构常见的一种错误。它指的是对结构中某个要素的错误选择。之前的一些研究并没有区分构成错误和选择错误。然而,在本研究中,为了对错误进行全面的描述,选择错误与构成错误是有区别的。

2.2. 国内外研究

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数字计算机和软件程序的出现从根本上开启了对语言结构和使用的研究 [20] 。随着它们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对大量语言项目进行分类,并研究它们的典型用法。

20世纪80年代,一项以语料库为基础的著名研究聚焦于介词的使用频率 [21] 。从那时起,对介词的研究开始在由书面语或口语文本组成的通用语料库中进行。LOB语料库和Brown语料库是当时语言学研究的两个主要的电子语料库。Mindt和Weber通过研究这些语料库中的介词,他们列出了14个最常用的介词,占介词使用量的90%以上。

Mindt和Weber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特殊介词受到了关注。20世纪90年代,许多研究都以Mindt和Weber的清单为基础。Kennedy研究了14个最常用介词表中的介词,如at、from、between和through等 [22] 。Renou和Sinclair在伯明翰语料库中研究了介词of和to [23] 。虽然关于介词的研究有很多,但当时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搭配上,很少关注学习者对介词的使用和错误。

自2000年以来,大量学者开始研究EFL学习者在介词方面的使用情况和常见错误。一种是研究所有介词的错误。Castro在自己开发的语料库中,对菲律宾学习者的介词错误进行了研究 [24] 。他根据Richards的分类法将他们的错误分为四类。他认为,学习者母语的干扰、语内迁移和第二语言正确表达形式的模糊性是造成他们错误的主要原因。Tahaineh对约旦的EFL学习者所犯的错误进行了研究 [25] 。他发现,受试者的等级导致错误总数有显著的统计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定量的,而不是定性的。柴艳虹对中国学习者的英语介词错误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26] 。她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习者在使用固定短语时经常发生错误。除此之外,她还列出了错误频率最高的介词,这些介词是分别是:in、at、on、for、through、among、from、with、by和during。

另一种研究侧重于某个介词。以下是对介词on的研究。邢志瑶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词汇》中列出的介词on的八种含义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 [27] 。她指出,中国学习者没有掌握这八种含义,并将他们的错误分为五类:与其他词搭配错误、介词短语使用错误、介词选择错误、遗漏所需介词和过多使用介词。Loke、Ali和Anthony进行了一项关于马来西亚学习者使用时间介词on和at的研究,旨在找出它们的分布特征和常见错误 [28] 。他们的研究表明,马来西亚学习者的作文中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错误:省略、嵌入和选择错误。他们还对这些错误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原因进行解释。Arjan、Abdullah和Roslim发现了马来西亚学习者在地方介词on和in上犯错误的频率和类型 [29] 。他们从掌握程度、发展特点和错误类别等方面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马来西亚学习者对如何区分介词on和in以及如何判断是否应在这两个介词后加冠词这两个方面存在混淆。杨卉卉对错误的分布特点和类型进行了研究 [30] 。通过研究不同掌握水平的学习者所犯的错误,他发现,随着中国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介词on的使用错误在逐渐减少。

总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软件程序的发展,人们对介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最初的20年里,人们主要关注介词的搭配。后来,人们逐渐开始研究介词的错误,要么研究一组介词,要么研究某个介词。尽管这些研究很有帮助,也提出了许多关于介词on的教与学的建议,但关注介词on的研究仍然很少,对中国学习者使用介词on的深入分析仍在探索之中。

3. 研究方法

本章包括四个部分。第一,提出研究问题。第二,介绍研究工具AntConc和TreeTagger。AntConc是一个语料库分析工具包,用于对文本进行比对和分析,而TreeTagger则用于对文本进行标注。第三部分是数据收集,然后是数据标注。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基于中国学习者在分班考试中的作文,试图探究两个问题:

1) 中国学习者如何使用介词on?

2) 中国学习者一般会出现哪些类型的错误?

3.2. 研究工具

3.2.1. AntConc

AntConc是一款用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和数据驱动学习的多平台工具。它由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教授Laurence Anthony博士开发。AntConc涵盖七种功能,包括索引、索引定位、文件视图、词簇/N元组、搭配、词表和关键词表。AntConc功能强大,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研究。

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了索引功能来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分为三步。首先,选中此次研究要使用的文件。其次,点击“文件”窗口中的“打开文件”。最后,在控制面板左侧的搜索框中输入相应的术语,然后点击“开始”。以下图1是介词on的搜索结果。

Figure 1. The search result of preposition “on”

图1. 介词“on”的搜索结果

3.2.2. TreeTagger

TreeTagger是一个为文本标注部分语音和词法信息的工具。它由Helmut Schmid在斯图加特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的TC项目中开发。现在,它可以标记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荷兰语、西班牙语、保加利亚语、俄语、希腊语、葡萄牙语和其他语言的文本。以下表1是修改后的语篇标签(POST)示例。

Table 1. The example of modified POST

表1. 调整后的语篇标签示例

使用TreeTagger为文本添加注释只需两个简单的步骤。首先,点击左上角的“文件”图标添加文件。然后,点击“运行标记”按钮,得到标记结果。下图2是其中一个标记的文本。

Figure 2. One of the tagged texts

图2. 其中一篇标注的文本

3.3. 数据收集

我们从东北大学的中国学生在参加入学分班考试时的作文中随机抽取了300篇作文。写作部分的题目是“中国的交通问题”。每篇作文的长度约为106字,总字数为32,010字。

3.4. 数据标注

下一步是数据标注。通过使用TreeTagger (见图2),对作品中每个词的语篇进行了标记。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研究结果

4.1.1. 语料库中介词on的出现频率

通过AntConc的索引功能,含有on的句子全部显示在屏幕上。在语料库的所有介词(3337个单词)中,介词on在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为240次(见图3)。

该语料库由300篇作文组成,共32,010个单词。因此,介词on的频率约为0.74%。与LOB和Brown语料库中0.62%的数字相比,这个数字略高,这意味着该语料库中的中国学习者比母语使用者更频繁地使用介词on。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本语料库中的作文题目是关于中国的交通问题。因此,在写作时,他们倾向于使用“on the road”和“on the street”等短语来描述中国的交通状况。另一个可能的因素是,该主题作文属于议论文,“on the one hand”和“on the other hand”等短语被频繁使用。

4.1.2. 不同含义下的介词on的使用频率

作为英语中使用频率第六高的介词,介词on有很多种用法。《牛津高阶词典》显示,介词on有18种用法 [31] 。

Figure 3. The frequency of preposition “on” in the corpus

图3. 语料库中介词“on”的出现频率

1) 在进入覆盖、接触表面或构成表面一部分的位置;

2) 由某人/某物支撑;

3) 表示乘坐交通工具;

4) 表示日子或日期;

5) 在某事之后;

6) 关于某人或某事;

7) 由某人携带;某人拥有;

8) 表示某人属于某个团体或组织;

9) 表示在吃或在喝;使用某种药物或药品;

10) 表示方向;

11) 表示在某个地方或附近;

12) 表示事物的依据或原因;

13) 通过……支付;

14) 通过某种方式;使用某物;

15) 与一些名词或形容词连用,表示某人受到某事的影响;

16) 与某人某物相比;

17) 描述一项活动或一种状态;

18) 表示提供电话号码。

从这些词条中可以看出,介词on的使用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空间介词,第二类是时间介词,第三类是状态或过程介词。当on用作空间介词时,有四种含义,如表2所示。

Table 2. The senses of “on” when used as a preposition of space

表2. “On”作为空间介词时的含义

当它做时间介词时,有两种含义,如表3所示。

Table 3. The senses of “on” when used as a preposition of time

表3. “On”作为时间介词时的含义

除了这两类,on还用来表示做某事的状态或过程,如“everything in this store is on sale (这家商店的所有东西都在打折)”中的on和“she climbed on to the bed (她爬上了床)”中的on,都有此含义。

在所有出现的240次介词on的使用中,正确使用的有213次,正确率高达88.75%。这表明,中国学习者对介词on有了大致的了解,并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确使用介词on。但是,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语料库中不同类别介词on的使用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Table 4. The percentage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prepositions “on” in the corpus

表4. 不同类别的介词“on”在语料库中的百分比

如上表4所示,介词on使用频率最高的类别是空间类别,占该语料库中使用频率的近86.85%。其次是第三类,表示做某事的状态或过程。本语料库没有使用时间类别。由于文章的主题是关于中国的交通问题,介词on的使用与文章的主题有很大关系。

4.1.3. 介词on的常用形式

继介词on的所占频率百分比分析之后,我们对语料库中中国学习者使用介词on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包括两部分:常见形式和八个最常用的带on的字句。

研究了三种常见的on的使用形式。它们是:

• on + 冠词a/an/the + 名词noun;

• 动词v + on;

• on + 名词noun。

第一种形式使用频率最高。第二种形式涉及大量固定搭配,因此很难掌握。第三种形式与第一种不同,on后不加冠词。

表5总结了语料库中介词on的常见形式。

Table 5. The common forms of preposition “on”

表5. 介词“on”的常见形式

除常见形式外,研究还发现了介词on最常见的8种搭配,如下表6所示。

Table 6. The eight most frequent collocations in the corpus

表6. 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8个搭配

4.2. 介词on的错误使用

根据IL (Inter Language)与TL (Target Language)形式差异的方式,错误可分为五种类型,即1) 省略错误;2) 添加错误;3) 构成错误;4) 排序错误;5) 选择错误。下面是对这五种错误的解释和举例说明(见表7)。

Table 7. The explanations and examples of the five types of errors

表7. 五种错误的解释和举例

在该语料库中,共有27个介词on使用错误。这些错误及其所属类型如下表8所示。

Table 8. The error types of preposition “on” in the corpus

表8. 本语料库中介词“on”的错误类型

以下表9是本语料库中介词on不同错误类型的分布情况。

Table 9. The percentag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rrors in the corpus

表9. 本语料库中不同错误类型的百分比

在所有五种错误类型中,该语料库中所犯的错误属于以下三种:省略错误、添加错误和选择错误。显而易见,大多数错误为选择错误,占所有错误的77.77%,主要集中在一些固定短语上,如“pay attention to”、“spend sth in doing sth”、“problems in sth”等。在使用这些短语时,学习者倾向于使用on,而不是其正确形式。这些错误反映出一些学习者在区分介词on和其他介词时仍然存在困难。经过对这些错误的观察,我们发现母语干扰是造成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当中国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中文的模式或规则有时会造成第二语言使用上的一些错误。例如,在中文里,我们常说“将注意力集中到……上”。由于介词on有“上”的意思,中文学习者在写作时可能会混淆,常选择on而不选正确的介词to。

其次是添加错误,约占14.81%。例如“go out on walk”。在谈到交通工具时,英语中常用“by/on/in + type of transportation”,如“in the car”、“by bus”等。但是,walk是个例外。因为它可以用作动词,所以说“walk out”比说“go out on walk”更自然。学习者将这一语言规则延伸到了不恰当的语境中,这类错误是由过度概化引起的。过度概化指学习者将语言项目中的语法规则使用扩展到超出公认用途的过程。这种现象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学习中都很常见。

该语料库中也出现了省略错误,比例为7.4%。在“travel the bus”中,学习者漏掉了介词on;在“when the light on”中,学习者漏掉了“is”。这反映出部分中国学习者在句子结构方面仍然存在错误。原因可能是缺乏正式的指导以及来自母语者和任课教师的纠正反馈不足。因此,学习者需要更多的帮助来纠正这些错误。

5. 结论

5.1. 主要发现

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标注后,本研究使用AntConc对三百篇中文学习者的作文语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语料中介词on的使用率为0.74%。同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类别介词on的频率百分比。结果显示,当on用作地点介词时,使用率最高。其次是用作状态和过程类介词。值得关注的是,on作为时间介词时却没有出现。这也许是作文主题“中国的交通问题”和文章性质为议论文造成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有三种常用的形式,包括“on + 冠词a/an/the + 名词noun”、“动词v + on”和“on + 名词noun”。

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分析介词on的错误使用情况。在该语料库中,共有27个错误。根据这些错误与目标语言正确形式的偏离方式,它们被分为五种类型:省略错误、添加错误、构成错误、排序错误和选择错误。在本语料库中,这27个错误属于省略错误、添加错误和选择错误三种类型,其中,错选的情况出现较多,它们主要集中在“pay attention to”、“spend sth in doing sth”、“problems in sth”、“contribute to sth”等短语上。母语干扰是造成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添加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学习者受到语言规则的不完整应用和混淆母语相关表达的影响。省略错误反映出一些学习者需要更多的反馈和帮助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5.2. 教学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汉语学习者使用介词on的情况,并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分析。研究经历了很多步骤,包括数据收集、标注和处理。研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一并讨论了教学意义。

一般来说,中国学习者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介词on。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并能使用许多固定的表达。但是,有些短语使用过度。在中国学习者的写作中,一个明显的发现是“on the one hand”和“on the other hand”被过度使用。因此,教师应当丰富教学内容,让学习者接触更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on the other hand”可以用“for another thing”、“on the other side”、“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on the flip side”、“on the contrary”等短语代替。学习者也应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其次,中国学习者对介词on的各类使用严重失衡。与空间类介词相比,中国学习者对其他两类介词的使用较少。因此,教师应向学习者传授更多关于介词on的知识,让他们接触更多时间、状态或过程介词的用法。例如,在教授介词on时,教师应详细阐述它有三个不同的类别,每类都有相应的含义和作用。中国学习者需要学习介词on,以便对它有更全面的认识。尤其在写作或口语中,应尽可能地学以致用。

第三,通过分析发现,在介词on的错误使用情况中,选择错误占了很大比例,母语的干扰是主要原因,这一点应引起重视。在讲授与介词on有关的常用搭配或固定短语时,教师应讲清楚具体用法并多举例。必要时,教师应给予辅导,如正式的语法指导、有纠正反馈的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小作文作业等。学生应继续学习介词on,其实掌握它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学生应该多练习,多使用包含介词on的各种短语。

5.3. 局限性

本研究虽然收获了一些有用的且意想不到的发现,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收集到的数据有限,尤其是关于中国学习者介词on的使用错误。其次,数据来源于分班考试中的作文。在考试时,学习者为了避免出错,往往会使用自己确定的短语。因此,中国学习者的一些常见错误可能不会出现在该语料库中。第三,研究采用了Dulay、Burt和Krashen的分类原则,即根据表面结构改变的方式对错误进行分组。因此,错误被分为省略错误、添加错误、构成错误、排序错误和选择错误。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分类方法,其他研究可能会对错误进行不同的分类。

基于这些局限性,我们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应收集和分析更多的数据,以便对中国学习者使用介词on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其次,为了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应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这也有助于更好地解释造成错误的因素。最重要的是,错误的分类不一定相同。如何对这些错误进行分类应取决于研究目的。例如,如果研究者想对中国学习者的错误原因进行全面的研究,就应该考虑遵循Richards的理论,将错误分为语内错误和语际错误,因为他的理论更侧重于学习者错误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Richards, J.C. and Schmidt, R.W. (2002)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2] Tomasello, M. (1987) Learning to Use Prepositions: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14, 79-98.
https://doi.org/10.1017/S0305000900012745
[3] Mindt, D. and Weber, C. (1989) Prepositions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English. World Englishes, 8, 229-238.
https://doi.org/10.1111/j.1467-971X.1989.tb00658.x
[4] 王颖. 中国学习者英文写作中的高频介词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74-78.
[5] 王小红.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介词on和in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 2013.
[6] Ali, A.I. (2008) The L2 Learner’s Performance. Proceedings of the 2007 Biennial Cross-Campus Conference in Education, St. Augustine, 23-26 April 2007, 95-106.
[7] Bellon, J.J., Bellon, E.C. and Blank, M.A. (1992) Teaching from a Research Knowledge Base: A Development and Renewal Process. Pearson, London, 158-159.
[8] Gatbonton, E. (1983) Patterned Phonetic Variability in Second Language Speech: A Gradual Diffusion Model. In: Robinett, B.W. and Schachter J., E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ontrastive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and Related Aspect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igan, 240-255.
[9] Nzama, M.V. (2010) Error Analysis: A Study of Errors Committed by IsiZulu Speaking Learners of English in Selected Schools.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Zululand, Empangeni, 99 p.
[10] Hedge, T. (2001)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1] Wang, H.L. (2016) Error Analysi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verseas English, No. 1, 5-6.
[12] Johnson, K. and Johnson, H. (1998)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Handbook for Language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101-102.
[13] Brown, H.D.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 Cours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ngman, London, 114.
[14] Corder, S.P.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RA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5, 161-170.
https://doi.org/10.1515/iral.1967.5.1-4.161
[15] Corder, S.P. (1982)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32.
[16] James, C. (2001)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90-113.
[17] Richards, J.C. (1971) A Non-Contrastive Ap-proach to Error Analysis. ELT Journal, 25, 204-219.
https://doi.org/10.1093/elt/XXV.3.204
[18] Burt, M.K. (1975) Error Analysis in the Adult EFL Classroom. TESOL Quarterly, 9, 53-63.
https://doi.org/10.2307/3586012
[19] Dulay, H., Burt, M. and Krashen, S.D. (1982) Language Tw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01-111.
[20] Kennedy, G. (1991) Between and Through: The Company They Keep and the Functions They Serve. In: Aijmer, K. and Altenberg, B., Eds., 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Routledge, London, 95-110.
[21] Roslim, N. and Mukundan, J. (2011) An Overview of Corpus Linguistics Studies on Preposition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4, 125-131.
https://doi.org/10.5539/elt.v4n2p125
[22] Kennedy, G.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 Longman, London, 11.
[23] Renour, A. and Sinclair, J. (1991) Collocational Frameworks in English. In: Aijmer, K. and Altenberg, B., Eds., 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Routledge, London, 128-143.
[24] Castro, M. (2013) An Analysis of Prepositional Errors of College Student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angkok, 15-16 March 2013, 97-108.
[25] Tahaineh, Y.S. (2010) Arab EFL Uni-versity Students’ Errors in the Use of Prepositions. Moder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 76-112.
[26] 柴艳虹.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介词使用错误分析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27] 邢志瑶. 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介词ON使用情况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08.
[28] Loke, D.L., Ali, J. and Anthony, N.N.Z. (2013) A Corpus Based Study on the Use of Preposition of Time ‘on’ and ‘at’ in Ar-gumentative Essays of Form 4 and Form 5 Malaysian Student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6, 128-132.
https://doi.org/10.5539/elt.v6n9p128
[29] Arjan, A., Abdullah, N.H. and Roslim, N. (2013) A Corpus-Based Study on English Prepositions of Place, in and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6, 167-174.
https://doi.org/10.5539/elt.v6n12p167
[30] 杨卉卉. 中国学生英语介词习得错误认知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J]. 品牌, 2014(12): 239-241.
[31] Hornby, A.S. and Sally, W. (1995)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