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拿捏”的词义演变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Network Catchword “Nanie”
DOI: 10.12677/ML.2023.119540, PDF, HTML, XML, 下载: 149  浏览: 541 
作者: 高倩琳: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拿捏”词义演变流行语“Nanie” Evolution of Word Meanings Catchword
摘要: 12月26日,《咬文嚼字》期刊发布了2022年“十大流行语”,其中,“拿捏”一词频繁出现在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经语料考察,该词的现有释义远远多于《现代汉语词典》所列,在不同阶段衍生出了不同新义。本文将“拿捏”一词的演变分为古代(明清时期)、现代(1957年~2017年)、流行(2018年~2022年)三个阶段,在演变过程中,该词的使用频率逐步增加,语义特征整体也发生了变化:由古代的[+故意] [+贬义],经历现代汉语的过渡、转变,进入流行语后变为[+乐意] [+褒义] [+高程度义]。通过对该词不同时期的义项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了解该词各义项之间的关联、演变路径,从而更好地探究其从较低词频变为网络高频词的演变过程。
Abstract: On December 26th, the journal “Excessive Wording” published the “Top 10 Popular Words” for 2022, among which the term “nanie” frequently appears on variou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c-cording to corpus analysis, the existing definitions of this word are far more than those listed in the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and different new meanings have been derived at different stages. This article divides the evolution of the term “nanie” into three stages: ancient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odern (1957~2017), and popular (2018~2022). Dur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the word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overall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also changed: from the ancient [+connotative] [+derogatory], through the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it entered the popular language and became [+willing] [+commendatory] [+high-level meaning]. By sorting and analyzing the meanings of the term “nanie” in different peri-ods,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and evolution path between the various meanings of the word, thereby better exploring its evolution process from low word frequency to network high-frequency words.
文章引用:高倩琳. 网络流行语“拿捏”的词义演变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9): 4018-402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9540

1. 引言

12月26日,《咬文嚼字》期刊发布了2022年“十大流行语” [1] ,其中,“拿捏”一词频繁出现在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拿捏”的走红也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关注,田津贺(2022) [2] 认为流行语“拿捏”突出表现了主体的主观意志和极强的掌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说话人的自信态度,认为“拿捏”的高程度义的产生原因有两个,一是与句法表现有关,该词常与程度补语和程度状语搭配;二是与语义来源有关,该词由“把握、掌握”的意义进一步扩展,随着其动作过程进一步强化,进入流行语后表示控制的最高程度。但是根据语料考察,“拿捏”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把握、掌握”义,那么该词在产生之初具体有哪几种释义?在流行语中的新义又是如何产生并且发展的?本文通过梳理“拿捏”一词的词义演变,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2. “拿捏”的词义演变

为了保证义项的完整性和客观性,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3] 作为义项统计的依据,对“词义”的词义演变的历程进行梳理。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拿捏”一词有三个义项:a) 动词“把握;掌握”,如“拿捏分寸”。b) 形容词“扭捏”,如“拿捏个什么劲儿”。c) 动词“刁难;要挟”,如“你别拿捏人”。

2.1. “拿捏”在古代汉语中的义项分析

在BCC语料库 [4] 限定古代汉语范围检索“拿捏”一词,共7条结果,在BCC语料库中限定古代汉语范围检索该词,共37条结果。据现有语料库的考察可知,“拿捏”一词最早主要出现于明代。目前可考察到的最早语料出现于明代《西游记》,意为“刁难;要挟”。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中“拿捏”的释义与上述两个语料库的考察结果,“拿捏”一词在明清时期的义项可归纳如下:

“拿捏1”:动词,释义为“刁难、要挟某人”。该释义约占明清时期总语料(以下简称“占比”)的69%。,可作及物动词后接宾语,且宾语多为被刁难的对象,如例(1),也可作不及物动词单独使用,如例(2)。

(1) 他又在我海内遇着你的差人,夺了请帖,径入水晶宫,拿捏我父子们,有结连妖邪,抢夺人口之之罪。(《西游记》)

(2) 差人听了这些口词,迳到朱玉家来,见朱玉是小官儿,好生拿捏,道:“阿叔奸占侄儿媳妇,这是有关名分的,据你说收留迷失子女也是有罪,这也是桩大事。”(《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

“拿捏2”:动词,释义为“说话时故意摆出腔调、语气”。为及物动词,其后的宾语多为官腔、京腔、巧腔、假嗓子等,如例(3) (4)。

(3) 头一遭叫是初相识,第二遍相会便是旧相识了,晁大舍也不似昨日拿捏官腔。(《醒世姻缘传》第四回)

(4) 看罢多时不怠慢,这个老道的,拿捏着假嗓子把话学,说道是:“二位善人来请我,不知是何处把病瞧?”

“拿捏3”:形容词或动词“扭捏”。作形容词时形容人物的品性,如例(5)。作动词充当状语修饰人物发生动作行为时拘谨、不自然的状态,如例(6)。

(5) 丽卿对众人道:“不是奴家拿捏,叵耐栾廷芳小觑我,玉郎又不许奴家做先锋,奴家一时气不过,心就懒了。今我要会会那厮,只要栾廷芳押阵,奴家便出马。倘能斩了那厮,便省得退兵。”(《荡寇志》)

(6) 那沈安听说反了祝永清,也吃了一惊,及见众人求他如此撒谎,他拿捏着,那里肯担承,说道:“这个血海的干系,我担不起。你们要说,自己去说。”(《荡寇志》)

2.2. “拿捏”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析

为了更好地掌握“拿捏”一词不同义项在现代汉语中的历时演变过程,本文在BBC语料库报刊范围内检索“拿捏”一词,刊物为《人民日报》,时间跨度从1957年10月27日到2017年12月28日,经筛选整理共得出168条不重复的相关语料。

通过考察,发现进入现代汉语的“拿捏”保留了部分古代汉语中的义项:

“拿捏1”:动词,释义为“刁难、要挟某人”,如例(7)。

(7) 它们再要想拿捏我,就办不到。(人民日报,1966年12月24日)

“拿捏3”:形容词/动词,释义为“扭捏、不自然”,如例(8)。

(8) 周本清很难说出有那个人饿着肚子干活的,只是强拿捏着说:“政府的政策我不敢说不好,就是不按工分分粮食,做活没趣味。”(人民日报,1957年10月27日)

此外,与古代汉语中“拿捏”的义项相比,现代汉语中的“拿捏”出现了一些新义项,具体分析如下:

“拿捏4”:动词,释义为“支配、摆布”。动作的对象不仅局限于人,还扩展到了抽象事物,如例(9) (10)。

(9) 政府为了稳妥推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过热时“拿捏”一下十分必要。(人民日报,2003年8月23日)

(10) 日本把历史当成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但历史毕竟不能任人拿捏。(人民日报,2015年7月9日)

“拿捏5”:动词,释义为“揣摩人物形象,控制人物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且多用于肯定,表示揣摩、控制得好,如例(10) (11) (12)。

(11) 一个是《张学良》中的于凤至,宋晓英把这个心胸宽阔、命运复杂的女性拿捏得极为准确(人民日报,2003年1月10日)

(12) 四年级学生的诗歌朗诵《沁园春·雪》,语音语调的拿捏显示出了他们几年汉语学习取得的进步。(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日)

(13) 他的演绎自是风流多情,但又不失帝王风范,其一举一动,一喜一悲,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适得其所。(人民日报,2015年3月23日)

“拿捏6”:动词,释义为“抓住某人的心理”。该义在语料库中最早出现于2012年,多表示对某人心理、心态的掌握,如例(13) (14)。

(14) 无论是“假记者”冒名敲诈,还是“真记者”以权谋私,都是赤裸裸的“新闻敲诈”,拿捏的正是上述“两怕”心理。(人民日报,2012年5月11日)

(15) 一些不法分子之所以能够围猎领导干部,拿捏的就是少数人“吃顿饭没关系”“收几张卡能如何”的侥幸麻痹心理。(人民日报,2017年4月10日)

“拿捏7”:动词,表示手部具体动作。该义在语料库中最早出现于2002年,表示手部动作拿、捏的组合,如例(15) (16)。

(16) 自建的雕塑和冶炼工作间,无论是泥土拿捏、石膏制模,还是炼铜浇铸,除了一个助手外,一切都是亲自动手一气呵成。(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0日)

(17) 于是婆婆温和的叫我靠近点,一手食指拿捏白兰花,一手食指把花尾的软铁丝捏弯,然后把花挂在我领口上,再两手用力地把铁丝捏紧。(人民日报,2013年8月16日)

“拿捏8”:动词,释义为“控制好分寸、尺度”,如例(17) (18)。

(18) 微软选择市场切入的时机,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人民日报,1999年4月11日)

(19)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拿捏尺度,依然是个不小的学问。(人民日报,2016年5月18日)

该义在现代汉语中占比最大,且搭配的宾语多固定为分寸、尺度等带有一定范围的名词,出现频次如表1所示。

Table 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objects in the combination of “nanie 8”

表1. “拿捏8”搭配的宾语频次分布

“拿捏9”:动词,释义为“掌握、确定好某事物”,如例(19) (20)。

(20) 一些字是否应该翘舌、送气等都拿捏不准。(人民日报,2001年11月7日)

(21) 据了解,跨境支付的监督难点在于操作环节的具体拿捏和执行。(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3日)

综上,“拿捏”一词的义项在现代汉语中的历时分布可汇总如下,如表2所示:

Table 2. The diachronic distribution of the meaning of “nanie” in modern Chinese

表2. “拿捏”的义项在现代汉语中的历时分布

2.3. “拿捏”在流行语中的义项分析

为了解“拿捏”一词在流行语中的义项分布,本文通过微博检索“拿捏”一词,从2018年至2022年,每年各选取了2月25日和10月20日这两个时间段内产生的微博语料,并进行筛选整理。

经考察,进入流行语的“拿捏”一词,在保留了原有的9种语义的基础上,在网络语境中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用法,具体分析如下:

“拿捏10”:动词,释义为“被迫处于某种境地”,如例(21) (22)。

(22) 以后我女儿要是嫁给别人被拿捏得死死地没说话的权利可怎么办呀[感冒] (微博,2019年10月20日)

(23) 做互联网很搞心态的一件事就是被数据拿捏。(微博,2022年10月20日)

“拿捏11”:动词,释义为“(气质、风格、感觉)表现得很好”,如例(23) (24)。

(24) 特效没得说,动作帅爆,气质这一块阿丽塔拿捏的稳稳的。(微博,2019年2月25日)

(25)女神同款傲娇脸,[可爱]气质这块拿捏的死死的,你们都看了吗?(微博,2019年10月20日)

“拿捏12”:动词,释义为“被……深深吸引、抓住眼球”,如例(25) (26)。

(26) 真的被这个男孩子的音色和声线拿捏的死死的好喜欢。(微博,2019年10月20日)

(27) 哇,杭州的秋天,被拿捏了!(微博,2022年10月20日19时至20时)

“拿捏13”:动词,释义为“轻而易举地达成、实现”,如例(27) (28) (29)。

(28) 在半夜鬼叫这方面,喵星人拿捏得死死的。(微博,2019年2月25日)

(29) 在勤快,干活,眼力界这块儿,我儿子真是拿捏的死死的。(微博,2020年2月25日)

(30) 拿捏了[doge] (微博,2021年2月25日)

综上,“拿捏”一词的义项在流行语中的历时分布汇总如下,如表3所示:

Table 3. The diachronic distribution of the meaning of “nanie” in popular Chinese

表3. “拿捏”的义项在流行语中的历时分布

3. “拿捏”的词义演变路径

3.1. “拿捏1”到“拿捏4”,再到“拿捏10”

“拿捏1”在古代汉语中为主要释义,意为要挟、刁难某人,语义特征有[+故意] [+贬义]。进入现代汉语中的“拿捏4”意为支配、摆布,动作对象由人进一步扩大,语义色彩由贬义转为中性,语义特征也由[+故意]转变为陈述一种客观事实。

“拿捏4”在进入网络语境后,多与表示高程度义的“死死的”“稳稳的”等程度补语搭配使用,语义上程度加强,更进一步表示被支配的程度之深,从而被迫处于某种境地,并且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调侃语气。

(31) 他又在我海内遇着你的差人,夺了请帖,径入水晶宫,拿捏我父子们,有结连妖邪,抢夺人口之之罪。(《西游记》)

(32) 而“拿捏”越南的手段还是美国的“老套路”——人权问题。(人民日报,2015年8月11日)

(33) 感觉平儿被高老师拿捏的死死地哈哈哈。(微博,2021年2月25日)

3.2. “拿捏2”到“拿捏5”,再到“拿捏11”

“拿捏2”意为在说话时故意摆出的腔调、语气,语义特征同样包括[+故意] [+贬义]。而进入现代汉语中,动作对象不仅限于语气,逐渐扩大为人可以控制的表情、动作、人物形象等,语义色彩由贬义转为中性和褒义,语义特征也由[+故意]转变为陈述一种客观事实多用于赞扬某人对表情等控制的好。

“拿捏5”在进入网络语境后,可搭配的宾语进一步扩大,从人所能控制的部分表情、动作,扩大至整体的气质、氛围、感觉等抽象事物,语义色彩也由中性或褒义转为[+褒义]。

(34) 头一遭叫是初相识,第二遍相会便是旧相识了,晁大舍也不似昨日拿捏官腔。(《醒世姻缘传》第四回)

(35) 著名歌手蔡国庆其实是学表演出身,他出演北京没落贵族金四爷,举手投足拿捏得不错。(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4日)

(36) 气质这一块,我向来拿捏的死死的。(微博,2019年2月25日)

3.3. “拿捏6”到“拿捏12”

现代汉语中新产生的“拿捏6”表示抓住某人的心理,进入网络语境后,其程度加深,表示某事物牢牢抓住某人的心,此时多用于被动句中,表示被某事物所吸引、抓住眼球。语义色彩由中性逐渐转为[+褒义]。

(37) 家长心理拿捏得真到位,高手啊!(微博,2019年2月25日)

(38) 你会啊!!你太会了!!!你把我的心拿捏得死死的!!!不愧是你!!(微博,2020年2月25日)

3.4. “拿捏9”到“拿捏13”

现代汉语中新产生的“拿捏9”释义为“掌握、确定好某事物”。进入网络语境后,常与高程度义副词“一整个”、高程度义补语“死死的”配合使用,掌握和确定的程度进一步加强,从而表示轻而易举地实现、完成某事。

(39) 对细节的拿捏很犀利!(微博,2018年10月20日)

(40) 在半夜鬼叫这方面,喵星人拿捏得死死的。(微博,2019年2月25日)

3.5. “拿捏”的语义演变脉络

通过对“拿捏”一词语料的梳理,可将该词的词义演变路径示意如下,如图1所示: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nanie”

图1. “拿捏”词义演变示意图

“拿捏”一词在古代(明清时期)、现代(1957年~2017年)、流行(2018年~2022年)三个阶段中,使用频率逐步增加。并且在此过程中语义特征整体也发生了变化:古代的释义多带有[+故意] [+贬义]的语义特征,经历现代汉语的过渡,转变为[+客观] [+中性]的语义特征,进入流行语后逐渐转变为[+乐意] [+褒义],并且多带有[+高程度义]。

4. 结语

经对“拿捏”一词进行考察,本文有如下结论:

第一,“拿捏”义项远多于词典所列。

据语料考察,“拿捏”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西游记》,意为“刁难;要挟”。在明清时期共有三个释义,分别为:“拿捏1”:动词,释义为“刁难、要挟某人”。“拿捏2”:动词,释义为“说话时故意摆出腔调、语气”。“拿捏3”:形容词/动词“扭捏”。

进入现代汉语后,“拿捏1”“拿捏2”“拿捏3”三种释义均有保留,但使用频率发生了变化。此外,还产生了新义项:“拿捏4”:动词,释义为“支配、摆布”。“拿捏5”:动词,释义为“揣摩人物形象、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拿捏6”:动词,释义为“抓住某人的心理”。“拿捏7”:动词,表示手部具体动作。“拿捏8”:动词,释义为“控制好分寸、尺度”。“拿捏9”:动词,释义为“掌握、确定好某事物”。

进入流行语的“拿捏”一词,在保留了原有的9种语义的基础上,在网络语境中还产生了一些新的义项:“拿捏10”:动词,释义为“被迫处于某种境地”。“拿捏11”:动词,释义为“(气质、风格、感觉)表现得很好”。“拿捏12”:动词,释义为“被……深深吸引、抓住眼球”。“拿捏13”:动词,释义为“轻而易举地达成、实现”。

第二,“拿捏”一词由古至今,经历了如下的词义演变路径。

由“拿捏1”衍生出“拿捏4”,而“拿捏4”又衍生出“拿捏10”;“拿捏2”衍生出“拿捏5”,“拿捏5”又衍生出“拿捏11”;“拿捏6”衍生出“拿捏12”;“拿捏9”衍生出“拿捏13”。

第三,“拿捏”一词在经历了古代(明清时期)、现代(1957年~2017年)、流行(2018年~2022年)三个阶段的变化,语义特征整体也发生了变化:由古代的[+故意] [+贬义],经历现代汉语的过渡、转变,进入流行语后变为[+乐意] [+褒义] [+高程度义]。

参考文献

[1] 2022年十大流行语[J]. 咬文嚼字, 2023(1): 4-7.
[2] 田津贺. 拿捏: 一种高程度义表达[N]. 语言文字报, 2022-09-07(第2版).
https://doi.org/10.38282/n.cnki.nyyzb.2022.000845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931.
[4] 荀恩东, 饶高琦, 肖晓悦, 臧娇娇. 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 语料库语言学, 2016(1): 93-109,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