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根据年龄标准,人口学上把老年期划分为三个阶段,“60~69岁为低龄老人、70~79岁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为高龄老人” [1] 。根据党的二十大“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要求,李龙(2023)认为“低龄老年人口人力资源开发,是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必然要求” [2] 。本文拟重点研究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在论及为什么要进行老年(60岁及以上)人力资源开发时,谢立黎韩文婷(2022)将它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式之一,并提出了以下理由:“人口老龄化水平持续提高、劳动力老化和结构性短缺等” [3] 。进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既有主观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宏观背景又有个体需求驱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需求。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据胡湛彭希哲吴玉韶(2022),“中国社会于2000年步入老龄化阶段”,“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1.26亿增长为2020年的2.64亿”。预计到2050年,“达到4.80亿,占中国总人口的30%以上和全球老年人口的20%以上” [4]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老龄化速度正在飞速加快,59岁以下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却在十年间(1910~1920)下降了6.79年百分点。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鸿飞,法定退休年龄偏早,带来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的情况。因而,合理利用和转换中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市场,挖掘中老年人的人力资本潜力,有利于提高中国整体的劳动参与率。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也是老年人自身的需求。健康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但老年人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一定的社会交往。在低龄老年生命周期内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及产出。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满足老年人以上社会需求。
2.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优势
2.1. 时间优势
据穆光宗(2011):“个人拥有的自由时间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以赋闲为特点的老年人恰恰拥有这一时间上的优势”,他还援引马克思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中的论断:“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 [5] 。老年人要发挥他的时间优势,包括要积极的利用和分配时间。城市老年人退休后,一般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农村老年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一般仍在田间地头劳作,只不过一般来说他们种植作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减少,一般选择种植适合于他们体力特点的农作物。因此,相对于青壮年劳力,农村老年人的可支配时间还是增加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睡眠和休息时间延长,同时,在中国社会,老年人还有照料孙辈即帮子女看孩子的传统,甚至部分老年人还要替子女操持家务。因此,除去睡眠与休息时间、家务时间、照料孙辈时间,与生产劳动时间等,剩下的才是属于老年人的闲暇时间。
在闲暇时间里,老年人从事旅游、跳广场舞、户外活动等。在当下社会,微信朋友圈里经常看到有中老年人晒户外活动或旅游的照片,一般来说,老年人比年轻人时间多,他们只要经济和身体条件允许就能顺利出行。在城市的公园或广场上,也常见中老年人跳广场舞、演奏乐器、唱歌、打太极拳等。
同时,由于老年人有闲暇时间优势,对于低龄老人来说,在身体健康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自身需求与意愿,也可以继续工作,有一定的产出,对社会作一定的贡献。
2.2. 知识、技能与经验优势
“老龄”是一种生理现象,一般来说,“老年”(60岁以上)是以生理年龄来界定的。老年阶段,个体的一些能力会出现衰弱或降低,但有一些能力却能保持、甚至增强。“随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逐年延长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老年人在退休后仍具有较高的劳动能力,且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技术并未消失”(赵旭,2022) [6] 。在现实中,“老而无用”是一种偏见和歧视。积极建立无龄社会,首先要意识到老年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变老不存在变好或变坏,它只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的生命历程。其次应该鼓励有尊严的老龄化,不光要尊老、爱老,还要鼓励有条件的老年人积极工作参与,“挖掘老年人力资源的潜力”、“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赵旭,2022) [6] ,在整个社会形成老年人自尊、自信、自强的氛围。
实践出真知,一般来说,对规律的探索、认知与获取都需要时间。老年人在职业、生活上具有更多经验与智慧。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积累了宝贵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成为老年人的优势。
2.3. 文化优势
文化以人为载体,一般来说,在一种文化中沉浸的时间越长,文化因素在一个人身上沉淀的越多、越稳定。老年人身上所具有的良好的精气神、乐观气质、良好的生活习性、思想理念等,都可以成为宝贵的文化优势。
社会与组织给老年人提供继续发挥作用的舞台、平台与机会,有意识的邀请有威望的老年人进行一些社会的、组织的公共事务的监督工作。长者为尊,中国社会历来都有让年长者主持民事调解、节庆仪式等活动的传统。老年人还可以利用自己熟知文化、习俗、伦理、优良传统等方面的优势,在家风传承、家庭教育、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
3.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以工资作为计量标准
3.1. 数据来源
基于研究问题数据的可得性考虑,本文选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简称CGSS) 2021年的公开数据。该调查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的学术调查项目。2021年是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第14次年度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共完成有效样本8148份,数据里共包含700个变量。
3.2. 变量测度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形式是多样的。考虑到从事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等是没有报酬的,不太容易衡量。出于便于计量的角度,本文在衡量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时,仅选取有报酬的劳动形式,并以其职业、劳动收入作为衡量的标准。收入、性别、年龄指标均来自CGSS调查问卷。
3.3. 描述统计
3.3.1. 调查对象的年龄统计特征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筛选,仅选取了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进行数据分析。调查对象年龄的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样本容量为1509人,年龄均值为64.88,标准差为2.76,最小年龄是60岁,最大年龄是69岁。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age (2020 year)
表1. 年龄的统计特征(2020年)
数据来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21)。
3.3.2. 全年的总收入
CGSS问卷A8a题的题项为,您个人去年(2020年)全年的总收入是多少?变量的描述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

Table 2. Total income for the entire year (2020 year)
表2. 去年(2020年)全年的总收入
数据来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21)。
其中,有262位受访者在2020年全年的总收入为0,占18.70%。将这部分人定性为未工作,在对2020年全年总收入进行描述统计时,剔除了这部分样本。
3.3.3. 职业/劳动收入的水平
CGSS问卷的A8b题的题项为,您个人去年(2020年)全年的职业、劳动收入是多少?变量的描述统计情况,如表3所示。

Table 3. Annual occupational and labor income (2020 year)
表3. 全年职业、劳动收入(2020年)
数据来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21)。
其中,有706位受访者在2020年全年的职业、劳动收入为0,占46.79%。将这部分人定性为未工作,在对2020年全年职业、劳动收入进行描述统计时,剔除了这部分样本。
职业、劳动收入(500,000以下)的直方图呈现明显的左偏分布,表示工资收入低的人占比较大,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21)。
Figure 1. Occupational and labor income of elderly people aged 60 to 69 in 2020 (Yuan)
图1. 60~69岁老年人2020年全年职业、劳动收入(元)
下面对2020年全年职业/劳动收入取对数,使其呈现正态分布,如图2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21)。
Figure 2. Occupational and labor income of elderly people aged 60 to 69 in 2020 (logarithmic)
图2. 60~69岁老年人2020年全年职业、劳动收入(取对数)
在统计分析的1509位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中,2020年全年职业,劳动收入的均值为37006.54元。其中,有706位低龄老年人的全年收入为0,在低龄老年人中占比接近一半(46.79%)。在有收入的人中,全年职业,劳动收入在1万元及以下的,累积百分比为47.95%,接近一半。有63.41%的人全年职业/劳动收入在2万元及以下。有82.49%的人全年职业,劳动收入在4万元及以下。由以上指标认为,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充分。
3.4. 对比分析
3.4.1. 低龄老年人在全年总收入上的性别差异分析
60~69岁以上的老年人收入是有性别差异的,女性的收入比男性的低,在0.0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p = 0.0006) (如表4所示)。

Table 4. Gender differences in occupational and labor income in 2020
表4. 年职业,劳动收入的性别差异(2020年)
注:*、**、***分别表示组间均值差异在10%、5%、1%水平上显著。
数据来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21)。
3.4.2. 低龄老年人与60岁以下人群在全年总收入上的差异分析
对低龄老年人(60~69岁)和60岁以下人群的2020年全年职业/劳动收入进行对比,发现在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p = 0.0000),低龄老年人的全年收入更低(如表5所示)。

Table 5. Age differences in occupational and labor income in 2020
表5. 年职业,劳动收入的年龄差异(2020年)
注:*、**、***分别表示组间均值差异在10%、5%、1%水平上显著。
数据来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21)。
4.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
谢立黎韩文婷(2022)介绍了日本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如“提高养老金领取年龄、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构建年龄友好的就业环境、拓展形式多样的就业途径和促进终身终业能力发展等” [3] 。在探索与借鉴的同时,“老有所为”也应具有中国特色,在老年人就业、志愿服务方面提出本土化的策略。本文从以下视角提出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4.1. 破除负面的思想和观念
建设积极的观念和行为,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老而无用”等负面观念。在整个社会树立各年龄段人平等的观念,倡导“积极老龄化”、“无龄化社会”,反对年龄歧视。年轻是一种心态,一个人只要不停止学习成长,一直有追求,就可以保持年轻的状态。相反,一个人即使生理年龄不大,但缺乏目标与追求,其生命状态也是消极的。整个社会要对老年群体的发展予以鼓励和重视。
4.2. 积极利用时间
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可以有多种用途,比如从事志愿服务、参加公益活动,在劳动市场上发挥余热以及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等。在此,举几个老年人积极利用闲暇时间的案例:
1) 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案例。一位老年人退休后在某公司灵活就业,从事产品销售与人才培养工作。据其自述,“虽然工作也有挑战,但对比以前天天打麻将的生活,变得自信了,也能挣一些额外的收入”。另一位老年人退休后从事户外徒步活动的领队工作,团员以中老年人为主,旅游线路遍布全国各地,这些活动一般都是收费的,定期也组织一些公益性、免费的户外活动。
2) 老年人参加公益活动的案例。一位老年人每天凌晨四五点到城市广场上带领一群中老年人打太极拳。一方面,他太极拳打的好,可以示范和引领大家。另一方面,他还免费教大家打太极拳。
4.3. 经验、知识与技能的传帮带
老年人可以向年轻一代传承专业知识、分享生活经验。这也是年轻人有效提升认知的方式之一,人类文明的进步依靠的正是基于代际传承的积累。例如,据笔者观察,江苏省中医院为一些老医生设立了名医堂,他们以精湛的医术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在老医生坐诊的时候,往往会有几个年轻学生在一旁学习、记录等,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
4.4. 文化传承
社会的进步不仅要积累物质财富,还要传承精神与文化。多听听老一辈的故事,用老年人的智慧与理论引导人心、价值观,指引前进的方向。老年人可以传承给年青一代的有企业文化、养生文化、家风家训等。
5.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保障
5.1. 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相结合
发挥治理共同体的优势,就是要有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到给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过程当中,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胡湛彭希哲吴玉韶(2022)提出发挥“治理共同体”在“组织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方面的优势,并认为这种“整体性治理网络”具有协同性。这些协同参与的治理主体包括了“政府、市场、社区、家庭” [4] 。通过家庭、社区与政府支持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给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和保障。
5.1.1. 以家庭为基础
1) 中国有家庭养老的历史文化传统
中国人深具家国观念、情怀,自古有“养儿防老”、“多代同堂”、“尊老爱幼”的传统。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家庭养老观念较重。中国人认为“有国才有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集家才能成国”。在陪伴和看望老人上,中国人具有传统和仪式感,“春节”、“中秋”都是家庭团圆的节日,而重阳节的意义则是“尊老、爱老、敬老”。中国的亲子支持与家庭养老因为深植历史文化的土壤而具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2) 家庭养老的现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7] 。即使在现代,家庭在养老的经济支持、精神抚慰、陪伴及照料上仍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功能。笔者曾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圈友每周都计划安排好时间陪伴父母,称为“父母专属服务日”,并晒出给父母拍的照片。与父母“楼上楼下”、“一碗汤距离”、“离而不远”是当今社会比较常见的居住模式。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隔代照料在中国社会比较常见。虽然在现实中,老人常常被评价为过于溺爱孙辈,也出现了一些婆媳冲突、矛盾。但也存在一些现象,如一些家庭在缺失了老人隔代照料的协助后,妇女不得不在家庭与职场之间作出选择,甚至被迫失业。而子女长大后,女性又由于职场履历出现空白期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的缺失,出现了难以重返职场的困境。还有一些职业女性一边育儿一边工作,繁重的育儿任务导致体力、精力不济,工作成果与效率的下降。老年人的家务协助与隔代照料,可以减轻育龄妇女的负担,节省时间资源,提高女性的就业率。
5.1.2. 以社区和物业为依托
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的逻辑看,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场所,是社会的构成单位与单元,它汇聚起一个个家庭。目前,国家已向社区投入大量的养老资源,社区在养老公共服务的供给上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在专业服务机构与个人、家庭之间,社区起到一个桥梁和中介作用。在积极探索助餐、助洁、护理与照料的新模式、引进专业服务机构方面,社区大有可为。而物业可以打造老年人宜居的无障碍小区环境、帮助老年人对家庭设施进行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一些有经济困难的、失能、残疾、高龄老年人应该成为社区和物业的重点照护对象。
社区养老具有地缘优势,由于熟悉老年人及其家庭具体情况,便于提供更便捷、快速、多元化的、贴近老年人需求的服务。
5.1.3. 以政府“善治”为主导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府“善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包括规划制定、政策出台、顶层设计,以及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的综合使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扶持老龄产业等。积极应对老龄化要求政府发挥组织与监督作用,指导并规范养老服务的各市场主体。政府通过计划、协调、精准调控,引导市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流动。
二是市场规制。对侵犯老年群体消费权利、提供假冒伪劣产品、在老龄产业进行市场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等的商家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识别、查处与惩治。政府对微观市场主体进行规范和治理,保持良好的产业生态,营造健康、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各市场主体公平、有效率的提供产品与服务。
5.1.4. 以市场供给为主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报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发展“银发经济”与“老龄产业”,由企业提供老龄化收费服务与产品。目前,老年人对于便捷可得的贴心、精准服务需求较大。企业积极生产老年人需要的食品、药品、适老生活用品,提供针对老年群体的特别服务,在造福社会与老年群体的同时,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
5.2. 在劳动力市场上破除对老年人就业的歧视
破除老年人就业障碍,就要在劳动力市场上破除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消除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避免对老年人进行“行为预期”。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对侵犯老年人就业权益的行为进行规制和惩处。在整个社会营造不同年龄段的人员各得其所、平等就业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