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言学俄语前置词“в”与汉语介词“里”的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ussian Preposition “в” and the Chinese Preposition “Li” Based on the Cognitive-Linguistic
DOI: 10.12677/ML.2023.1110632, PDF, HTML, XML, 下载: 141  浏览: 233 
作者: 田 颖: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天津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в”“里”比较范畴隐喻语法Cognitive Linguistics “в” “Li” Contrast Category Metaphor Grammar
摘要: 语言学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它的研究领域多种多样,其中汉俄语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研究更是一项新兴的课题。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将俄语的前置词“в”和汉语的介词“里”进行比较,运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隐喻、构式语法理论对它们的本义进行了解释,然后分别从空间范畴,隐喻,语法等角度,比较了二者在不同维度中的使用情况。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加深对汉俄两种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词汇的认识。
Abstract: Linguistics, as a huge system, has a variety of research fields, among which the study of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is an emerging topic.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Russian preposition “в” and the Chinese preposition “Li” from the cognitive point of view, explains their original meanings by applying the theories of category, metaphor, and constructive gramma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n compares their usage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patial category, metaphor, and grammar, respectively. Through this paper, we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vocabulary involved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文章引用:田颖. 基于认知语言学俄语前置词“в”与汉语介词“里”的对比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713-471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632

1. 引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它主要探讨了语言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的认知规则的联系。在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们建立起了认知语言学的学术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家纷纷成立了该领域的学术协会,中国学界也逐渐重视起认知语言学。该流派试图突破语言的桎梏,重建人类的认知结构 [1] 。一字多义是目前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的出现对中国的俄语教育与学习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作用 [2] 。以俄语前置词“в”和汉语中的“里”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它们各自的范畴、隐喻和语法理论,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是一字多义的一个重要实例。

2. 俄语前置词“в”和汉语中的“里”的比较研究理论

俄汉比较研究在俄语教学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运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可以提高该方法的适用性和指向性,特别是其中的范畴理论、隐喻理论、结构文法等理论在语言词汇教学中有着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2.1. 范畴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三大共识是:“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语言的符号”和“语言的构造”都具有意义,语言的基础是运用。而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基础的理论 [3] ,其中有原型范畴和经典范畴。经典范畴历来占据着哲学、结构和产生语言学等学科的主流;原型范畴探讨了语言是怎样利用类别的划分,将真实的世界切割成一个或一群聚合,从而将语义转换成语音,这符合了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形态与语义的研究。从根本上来说,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应该重视对单词的深层意义进行探索,其中包含了单词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含义产生的原因,从而达到对单词学习进行深度强化的目标 [4] 。

2.2. 隐喻

认知语言学有着非常多的理论依据,包括了以“隐喻”为基本原理的一种新理论。隐喻自身是新的认知语义理论之一,它是指“人根据事体内在相关性和系统性把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的思维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起,莱考夫,约翰逊等人开始从“隐喻”的角度出发,打破了“隐喻”的束缚,将“隐喻”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了认知语言学中去 [5] 。隐喻能够作为人类认知和阐释周围环境的一种主要手段,之所以能够形成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模式,是因为其思维过程本身具有隐喻性。在人们的思想活动中,很多观念系统都是由隐喻来界定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隐喻是一种本地化与不对称化的关系。这也为俄语中的“в”和汉语中的“里”的比较提供了直观的指引。

2.3. 构式语法

语言学是一种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一种教育学的基本原则。而认知语言学则是一种语言学新范式,它所包括的各种理论都是以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为起点,利用人们与外部现实交互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概念结构,对语言结构展开分析,并对其进行解释 [6] 。“构式”,即结构、句式和框架,是比词语更大的一个语言单元,也是语言学中惯用的术语。因此,构式语法理论涉及到词汇、语法、句子三个方面,它从词汇出发,通过对词汇的丰富程度来总结出相同情况下的词汇使用情况,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相同词汇使用情况的情况,它涉及到词汇与词汇,词汇与句法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即“承继关系”,它可以用来说明结构中的意义与句法的关联,还可以用来描述结构中的多义关联、子部分关联等等。文中所涉及到的语义学问题,为本论文的个案分析提供了依据。

3. 俄语前置词“в”和汉语介词“里”词类语义的范畴意义比较

本文从范畴角度出发,将俄语中的“в”一词和汉语中的“里”一词进行了比较。空间是最直观的,具有很好的实证性质,可以与定量、时间等词汇之间形成一定的逻辑关联,为定量、时间等词汇的语义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7] ,并结合汉语中“в”和“里”的使用实例,对其具体的应用及表达语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3.1. 俄语前置词“в”在范畴中的空间含义

在俄语中,“в”是一个常用的前置词。它含义丰富,用法灵活,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它在三个维度、两个维度和一维空间中的意义。“в”的意思是“在另一件东西里面或里面,在它的四周”,与汉语中的“在它里面;在它里面”相一致。

特别是在三维层次上,“в”可以代表四种不同的情景,即有空无边界,无空无边界、有空有边界以及无空有边界。

例如,“в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在太空里)、“в напряженной атмосфере”(在紧张氛围中)等与有空无边界场景对应;“в ядерных стоках”(在核污水里)、“в реке”(在河里)等与无空无边界场景对应;“в ящике”(在抽屉里)、“в ванной комнате”(在浴室里)等与有空有边界场景对应。在二维水平上,“в”被应用于各种平面之间,如“в зеркале заднего вида”(在后视镜里)、“в Европе”(在欧洲)等。一维层面,“в”用在不同围体之间,如“в пещере”(在山洞中)、“в конце”(在最后)等。

3.2. 汉语介词“里”在范畴中的空间含义

“里”在空间上的含义也是非常宽泛的,可以在三维空间、二维空间、一维空间等方面进行应用 [8] 。在三维空间中,“里”一词的使用,是对“容器”、“非容器”、“场所”等空间进行区分的一种重要手段。比如“盆里”、“锅里”等等,都是可以容纳各种物品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容量是没有局限的,可以按照不同的物品来调整。以“草丛里”、“角落里”等为代表的非容器型空间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和地域特征。比如“花园里”、“房间里”、“学校里”等等,这些地方都被运用得非常多,并且有着很强的生活化的味道。一个平面的世界,是有界限的,也是没有界限的,比如“大海里”、“院里”之类的,可以给人一种很直观的感觉。在一维围体内,比如“门缝里”、“山沟里”等,可以用“里”把标志性建筑看成一维边界,并把边界划分成各个地区,比如“门缝里”把“门”划分成“门缝”和它之外的地区;“山谷里”一词,直接暗喻了山谷与山谷之外的天地的反差,给人一种强烈的空间感觉。

4. “в”和“里”两词的语义比较

本文以俄语中的“в”和汉语中的“里”两个词为例,通过对两个词中的隐喻关系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实例来阐述隐喻含义的使用,是对空间含义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它牵涉到人们的认识,把某些抽象的东西当作一个“容器”,并结合不同的介词组成一个新的词组,来表示各种含义。

4.1. “в”在俄语中的隐喻意义

在俄语中,“в”这个前缀词可以表示时间,范围,地域,信息来源,条件,心理感觉,身体器官等,当然,它也可以表示方法,手段,原因,目的等等 [9] 。当然,“в”这个词所表示的是什么意义,需要根据它后面的那个词来确定。当“в”表示某一时期或某一特定时刻的时候,汉语中的意思是“在”,如“в первую неделю”(在第一周)等;在表示范围的时候,“в Пекине”(在北京)、“в траве”(在草丛中)等,可以表示宏观、微观范围;在表示领域的时候,“в его компетенции”(在他的接受程度内)、“в разных областях”(在其他的领域内)等,能够表达抽象的概念;在信息来源隐喻方面,如“в письме”(在信中)、“в книге”(在书里)等,能够锁定信息载体;当表示条件的时候,“в реальности”(在现实中)、“в чрезвычайных ситуациях”(在紧急情况下)等,可以用来对特定情况进行解释说明,起到引导的效果;当表示心理感知的时候,“в поле зрения”(在视线内)、“в мыслях”(在脑海里)等,用以表示主观或者客观感受;表示身体器官时,“в голове”(在头部)、“в сердце”(在心里)等,通常只需要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即可。

4.2. “里”在汉语中的隐喻含义

汉语中的“里”具有隐喻性,其隐喻性含义是指在非空域中,包括时间,范围,行政区划,地域,环境,信息载体,心理感受,人体器官,事件,形象隐喻,虚拟隐喻等 [10] 。从时间隐喻上看,“里”一词多为口头表达,例如“平日里”一词、“夜里”一词、“日子里”一词,是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词语。在距离上,“里”既可以用于非距离,也可以用于有距离,例如:“水里有鱼”、“学校有个会歌唱的同学”等等,都是比较通俗的表达方式。在行政区域中,“里”字的使用有其特点,甚至形成了一种惯例,比如“县里”、“省里”,其后可以是一个抽象的、具体的东西。至于“这行里”(这个行业)、“利益里”之类的隐喻,就比较准确了。在“梦里”、“现实里”等情境隐喻上,充满了生活化的色彩。在信息载体上,“电影里”、“电话里”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以“声音里”、“思想里”为代表的精神知觉,是以思想和声音为载体,对其进行了一种抽象的空间表述。比如“眼睛里”、“心里”等等,都是非常直接的。像“眼泪里”、“创伤里”这样的事情,可以看作是对人体器官的一种更深层的表述。在“往深处去”、“私下里”这两个可以从“空间”中提取出来的抽象词中,“里”这个词可以被忽略掉。在意象隐喻上,“里”具有较强的转喻义,比如“温室里”就是一个“安逸的地方”,这一点从“温室”这个词就能看出来。

5. 俄语中的“в”和汉语中的“里”在语法上的比较

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出发,对俄语中的“в”和汉语中的“里”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弄清“в”与“里”两个词的语义差异的前提下,重点阐述了它们在语法层次上的应用差异,从而为更深入、更广地应用于语法领域提供了充足的事例支持。

5.1. “в”在俄语中的语法含义

从语法的观点来看,俄语中“в”这个前置词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是由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与各种词语所构成的词组所决定的。

俄语“в”用于四格有以下几种情况:

表示运动方向,常与运动动词连用,回答куда去哪里的问题:ЯедувПетербург. (我乘车去彼得堡。) СамолётлетитвНью-Йорк. (飞机飞往纽约。)

用于指出时间或者年龄:Онпришёлвчас. (他一点就来了。) Мывышлииздомавчетвертьшестого. (我们5点1刻出了门。)

与“星期几”连用,表示在周几:ОнприехалвБерлинвпонедельник. (他周一已到达柏林。) Всредуяидукврачу. (周三我要去看医生。)

用于说明尺寸、面积大小或温度高低:Домвчетыреэтажа. (四层高的楼房。) Комнатаразмеромвдвадцатьквадратныхметров. (20平米的房间。) Морозвдесятьградусов. (零下10度。)

用于说明服装的图案花纹:Рубашкавклеточку (格子衬衫) Брюкивполоску (条纹裤子) Платьевгорошек (波点连衣裙)

“в”用于六格有以下几种情况:

说明地点,回答“где”在哪里的问题:Книгилежатвпортфеле. (书放在公文包里。) Мыживёмв Москве. (我们住在莫斯科。)

表示距离某地多远:Впятиминутахездыотцентрагорода. (在距离市中心5分钟车程处。)

表达月、年、世纪、或人生的某一阶段:Вфевралехолодно. (二月天气寒冷。) Мыпознакомилисьвпрошломгоду. (我们去年相识。)

用于描述着装:Онбылвбелойрубашкеисинихджинсах. (他那时穿着白色衬衫和深蓝色牛仔裤。)

5.2. “里”在汉语中的语法含义

“里”与“中”在许多场合都有类似的语义,有些场合下,二者的相互替换也能获得同样的文义 [11] ,例如,“山里”、“村里”等可以与“中”进行相互替换,而行政区划、机构等词语与“里”组合时,则会产生另一种文义,例如,“市里”、“县里”等大多体现为地方政府,而这些语义在“中”等语义中都没有。当“里”这个词与其他语言形式组合在一起时,它具有更一般、更多的句法含义,比如“电话里”、“手机里”等等,在写作、日常交际、跨文化交际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当“里”与集合名词组合在一起时,其所表示的语法含义与“中”所表示的含义大体相同。当“里”与时态词语结合时,一般不加修饰语,例如:“一年里”、“二月里”等等。

6. 结论

在认知语言学学科下的范畴、隐喻和构式语法理论指导下,我们得出俄语前置词“в”和汉语介词“里”的本义。在空间范畴、隐喻和语法作为不同维度的理论指导下,对比分析出两个词在不同维度下的具体用法。本篇论文看似只探讨了中俄双方的两个介词,实则能从小出发看到两国之间的思维模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上面我们对俄语的介词“в”以及汉语的介词“里”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在中文俄文的众多实例之后,更能说明对介词,介词解释的意义。在俄语的教学中,适当地使用前置词和介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词汇。

参考文献

[1] 翟瑞梅. 认知语言学发展历程新探[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7(3): 11-13.
[2] 熊舒婷.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7(5): 58-61.
[3] 郑银芳. 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20): 124-125.
[4] 刘正光, 李雨陈. 认知语言学十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0: 120.
[5] [美]乔治•莱考夫, [美]马克•约翰逊.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 何文忠, 译.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6] 张克定. 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观[J]. 语言教育, 2022, 10(1): 66-78.
[7] 张玮宁. 俄语前置词与汉语介词对比研究[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7(4): 159-160.
[8] 朱真. “X里/中/内”的语义系统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
[9] 王滢. 俄语前置词“В”的认知语义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007.
[10] 赵亮. 认知语言学: 理论和应用[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 392.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