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前,中国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构筑新的发展格局。城乡之间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了全党和全国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目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长期以来,我国城乡要素市场分割严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环境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 [1]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的工作仍然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农村整体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培育新的城市动力,拓展城乡发展的新空间,提升城乡发展的新潜力 [3]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途径。城乡融合发展是一种城乡价值观重构的进程,其目的在于通过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制度供给的创新,来排除各种妨碍城乡发展的障碍,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换,让城乡发展的要素收益趋于一致,发展成果也能够共享,最终达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充分协调发展。
县域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区域 [4] ,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起区和突破点。在要素流动的大背景下,县域也是城镇地域体系和农村地域体系相互作用最紧密的区域,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 [5] [6] 。而且,在迅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许多重要的发展因素都在迅速地消失,整个县城的城市都在萎缩,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缓慢,公共财政和政府负债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要让所有人都能实现共同富裕,要让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目前,制约我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和地区发展不均衡。因此,如何活化中国的区域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节点作用 [7] ,促进其统筹发展,进而优化城市体系和城乡关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注重乡村与后发地区的现代化跨越,构建突出优势联动的现代区域协调发展系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措施 [8] 。学界主要集中在“统筹发展”的内涵、机制和演化规律、发展阶段和特点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需求,关注到县域这一特殊单元 [9] ,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下实现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关键与重点,探寻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实现途径 [10] ,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黑龙江省城乡融合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为:第一,编制新型城镇化的整体规划,促进大、中、小城镇的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第二,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实行城镇居民身份证制度,并放松农民到城镇的居住和流动的政策,中心村社区化等发展措施,逐渐使大中型城市的辐射和辐射效应得以充分发挥,使大中型城市与小城镇实现同步发展、和谐发展,从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黑龙江省的城市化率在2018年已达59.4%,超过了全球的平均值,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内涵与特点
2.1.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国家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当务之急。县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给县域统筹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统筹城乡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农村城市化,也不是城市功能和景观的同化,更不是城市发展的同质性。把县域作为一个空间载体,让县域的节点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内容。它是指将县域作为一个空间载体,让县域的节点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健全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构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空间结构,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区域功能得到优化,从而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空间结构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同时,统筹城乡发展既是一项补足短板的工作,更是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新的动能。中国的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已显乏力,迫切需要开拓新的增长点。中国农村具有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将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对于这种特定的区域类型来说,城乡融合发展特别表现在:作为城乡要素流通、结构转型和功能互补的节点空间,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具备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必须要承担城乡流空间转型、衔接、交汇、转换和交融等多种功能,而这些职能的行使将会在这些职能的行使中得以实现。
2.2. 中国式现代化与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植根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的现代化,它又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走向一个强大而又强大的现代化强国的奋斗历程。中国的城乡发展历程是嵌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因而呈现出中国自身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并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在此基础上,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切入点,对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中国现代化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拥有庞大的人口。同时,以庞大的人口数量为县域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农村人口有向以县城为主的就近城市迁移的趋势,同时,返乡的农民工也会把县域作为其回流的第一选择。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县级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制度保证。党和国家将在政策上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中国的文明水平的提高,既要积极吸纳国外的先进文化,推动都市文明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又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农业文明等进行全面的发掘。县域是连接城乡的重要区域,统筹城乡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城乡文明的交融和互补。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其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证,并为其注入了新的动能。研究成果将从实践上丰富和扩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经验向国际拓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现实范例。
2.3.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特点
中国城乡关系从过去的“分割”、“二元化”到“统筹城乡”,逐渐转向“统筹城乡”。目前,黑龙江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稳定上升、区域差异化的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城市空间的扩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城乡融合的地域体系的形成。同时,在城乡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空间外溢作用也越来越强,城市的工业不断地向农村蔓延,城市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也加快了农村的步伐,农村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聚落格局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逐渐一体化,乡村居民生活方式也逐渐城镇化。黑龙江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需正视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乡村依然是发展低地,城乡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依然需要砥砺前行。
3. 黑龙江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历程
3.1. 研究区概况
黑龙江省自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振兴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城乡之间的不和谐。本文针对当前城乡失衡的现状,提出了“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源。所谓城乡二元结构,就是除了二元经济特点以外,对城市和农村进行差别化的政策,这就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城乡二元结构对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黑龙江省经济的更大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之间的矛盾,构建新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3.2. 黑龙江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历程
黑龙江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常住人口持续增长,城镇化率不断提升。根据广郡通城市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2022年黑龙江省的常住人口达到3099万人,其中常住城镇人口为2052万人,常住农村人口为1047万人,城镇化率为66.2%。黑龙江省的城镇化率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开发,使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在都市里,经济的活跃以及各种各样的方便,使都市的生活变得更有吸引力。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已取得明显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加强。实现城乡间的资源交换与共享,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尤其是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但是,黑龙江省在城市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随着城镇人口的大量流入,其所承载的人口规模和社会资源规模也随之增加,这就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乡村发展面临着人才短缺、人才短缺等问题,亟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推动乡村振兴。黑龙江省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要把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乡村成为吸引人才、资金的地方,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总体来看,黑龙江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66.2%,城乡融合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4. 黑龙江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效应
4.1. 效应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参考相关文献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城乡融合发展效应评价必须紧扣城乡融合发展内涵及其效应机制,结合呼兰区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建立城乡融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表1)。
4.2. 效应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通过客观赋权的方法来确定各指标值最后的综合权重值,而且选用客观性权重值中的熵值法。
4.3. 数据来源及处理
选取黑龙江省县域作为研究区域,在时间层面上选择2019年。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9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于经济、社会、生态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将其作为黑龙江省县域城乡融合评价体系的主要度量方面。基于以上分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3个方面系统反映出黑龙江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特征。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ffect
表1. 城乡融合效应指标体系
5. 中国式现代化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5.1.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重构与县域实践逻辑研究
对县域统筹发展的研究,主要包括城镇和农村两个区域系统。城镇和农村是一对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基于人地系统理论,对城乡关系进行新的认识,实现城镇主宾观的转换,客观地理解“乡”在城镇中的母体地位。从学术视角来看,需要把农村地区体系整合到城市和农村的地域体系中去,从而突破过去对农村发展的孤立思维。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纳入城乡地域体系大系统观、宏观城镇体系大空间观、要素–产业空间观三个维度,重构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逻辑框架,从要素、权限和空间三个维度对县域统筹发展进行实证剖析。
5.2. 县域城乡要素流动机制与优化配置研究
完善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机制,而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县域是我国农村和城市生产要素流动的枢纽。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实现县域统筹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地理学视角下城乡要素流动机制与优化配置的研究,以城乡发展、要素配置、区位和产业经济学为基础,从县域区域特点和城乡转型发展趋势出发,厘清城乡要素流动的动力机理,优化其配置途径和实现途径,提炼现有格局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梳理,从宏观上辨识目前我国县域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瓶颈,并评价与之密切关联的国家政策对中国县域统筹发展的影响,最终提出破解制约我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
6. 结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次深刻概括。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新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和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为我国的城乡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使命,同时,它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扩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要把优化县域城乡地域体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梯度市民化、统筹乡村振兴和县域城镇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四项工作作为重点,中国式现代化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要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构建与实践逻辑、“县域要素流动机理与优化配置”、“县域城乡产业分工模式与功能提升”、“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系统性规划”、“适应新需求”的“路径创新”与“技术集成”。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县域城乡统筹发展进行研究,应注重地域特征,整合多学科智慧,充分发挥地理学的作用。
本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下更进一步分析黑龙江省县域的城乡融合,黑龙江省作为东北地区更具有代表性。通过经济、生态、社会效应的权重值看出,黑龙江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较好。该区在城乡融合发展全过程中,城市与乡村一同发展,产业、空间、制度多元协作,探寻出了一种“城–镇–村三级共推、产业–空间–制度多维协同”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本文仍有不足之处,仍需通过更多的指标去分析城乡融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