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的国际生态话语分析
A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Discourse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White Paper Poverty Alleviation: China’s Experience and Contribution
摘要: 本文尝试从国际生态话语的视角出发,基于“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对《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中的国际生态语篇进行分析,探究其话语建构方式、蕴含的国际生态观以及所展现的国家形象。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在该语篇中,物质过程被大量使用来构建中国减贫故事,充分展现了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的大国形象。其次,语篇中有益性生态话语占比居多,中性生态话语较少,不存在破坏性生态话语,充分反映了中国始终在践行“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以自身行动促进国际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discours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discourse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white paper Poverty Alleviation: Chi-na’s Experience and Contribution based on the ecosophy of “harmony with diversity, mutual love and mutual benefit”, and explore the way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the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view contained in it and the national image presented.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how that: firstly, ma-terial processes are frequently used to construct the story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is dis-course, which fully demonstrates the image of a down-to-earth and responsible major country. Sec-ondly, beneficial ecological discourse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neutral ecological dis-course is less, and there is no destructive ecological discourse, which fully reflects that China has always been pursuing the ecosophy of “harmony with diversity, mutual love and mutual benefit”,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system with its own actions.
文章引用:肖晓.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的国际生态话语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1): 5358-536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1721

1.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逐渐形成 [1] ,生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研究范式逐渐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危机的加剧,Alexander和Stibbe提出从对生态话语进行分析向对话语进行生态分析这一转变 [2] 。在2017年,何伟和魏榕提出了国际生态话语这一概念,构建了相应的国际生态哲学观和国际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模式。然而,目前学界仍然聚焦于对自然生态话语的分析,与国际生态话语相关的研究寥寥无几。基于此,本文以“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为指导,参考何伟和魏榕构建的国际生态话语过程系统,对《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进行国际生态话语分析,为讲好中国减贫故事提供启示。

2. 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又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现实世界的反映的功能,其重要体现形式之一是及物性。韩礼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 [3] ,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 [3]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3] 。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具有何种关系的过程 [3] ,包括“归属”和“识别”两类。行为过程指的是表示生理活动的过程,比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言语过程指的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存在过程指的是某物存在的过程 [3] 。

国际生态话语是有关国际生态系统的话语 [4] 。何伟和魏榕基于国际生态话语的视角,在“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对及物性过程进行细化和生态化,从而构建出三个具有生态意义的子系统,也就是有益性过程(符合生态哲学观)、中性过程(既不符合也不违背生态哲学观)和破坏性过程(违背生态哲学观) [4] 。由此,体现国际生态话语特征的过程系统就被建构出来。

本文从“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出发,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的指导下,参考何伟和魏榕构建的国际生态话语过程系统,对《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第五部分进行国际生态话语分析。分析框架为:首先,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将小句划分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其次,从国际生态话语的视角出发,根据是否符合“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将这些及物性过程进一步划分为有益性过程、中性过程和破坏性过程。符合“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的及物性过程属于有益性过程,既不符合也不违背“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的及物性过程属于中性过程,违背“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的及物性过程属于破坏性过程。

3. 研究设计

3.1. 语料选取与处理

本文从人民日报官网摘取《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第五部分“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ree from Poverty”为语料,因而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保留专栏和注释部分,将所选语料存为UTF-8格式的文本文档,并导入文本整理器进行清洁与整理。将清洁后的文本导入AntConc建立小型语料库,形符数为2498,类符数为769。

3.2. 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本文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第五部分“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ree from Poverty”为研究对象,自建小型语料库,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UAM Corpus Tool对语料涉及到的及物性过程进行手动标注,并反复检查核对,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在“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国际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参考何伟和魏榕构建的国际生态话语过程系统对语料进行定性分析,判断话语为有益性话语、中性话语还是破坏性话语,挖掘话语的生态意义、所反映的国际生态观以及所展现的国家形象。

4. 结果与讨论

借助UAM Corpus Tool软件对《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英译本第五部分涉及到的及物性过程进行人工标注,统计出各个过程的数量及所占比例,结果如下表(见表1):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transitivity

表1. 及物性过程分布

由上表可知,在白皮书第五部分,物质过程数量最多,共计168处,占比高达78.87%;关系过程较多,共计22处,占比10.33%;言语过程共计14处,占比6.57%,心理过程共计9处,占比4.23%;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没有出现。其中,白皮书第五部分通过使用大量的物质过程,介绍了中国自身的积极减贫行动以及中国在开展国际减贫交流与合作方面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表现了中国心系各国,积极开展国际减贫交流与合作,热心帮助其他国家减贫,努力构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与意愿,这也侧面表现了中国在减贫方面的高效行动力,展现了脚踏实地,务实肯干、尽职尽责的大国形象。下面将结合“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挑选典型例句对物质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进行分析。

4.1. 物质过程分析

物质过程是做某事的过程。何伟和魏榕从国际生态话语出发,基于“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将动作过程细化为有益性、中性和破坏性过程 [4] 。

(1) The country has always closely linked its future with that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2)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all peoples, China has taken an active part in global poverty management, furthere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promoted a new model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on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mutual respect and mutually-beneficial cooperation at its core.

例句(1)涉及的物质过程是“连接”,表明中国始终把自身命运与世界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密切关注世界各国的发展,坚信世界各国是一个整体,休戚与共、同呼吸,共命运,这种观念有利于促进国际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符合“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属于有益性过程。在例句(2)中,“improve”“has taken an active part in”“furthered”“promoted”一系列物质过程表明中国积极投身于国际减贫事业,不断深化与各国开展的友好减贫合作与交流,并致力于推动构建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中国始终希望与各国互相帮助、合作共赢,符合“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属于有益性过程。

4.2. 关系过程分析

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可进一步划分为“归属”和“识别”两类。关系过程也分为有益性、中性和破坏性过程。

(3) China... acted as an advocate, facilitator of and contributor to the international caus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4) China’s new vaccine would serve as a global public product once developed and introduced.

小句(3)属于“识别”类过程,表明了中国在国际减贫事业中扮演着倡导者、推动者和贡献者的角色,反映了中国致力于积极推进人类减贫事业,愿意为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决心与意愿,符合“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国际生态哲学观,属于有益性过程。小句(4)属于“识别”类过程,表明中国疫苗一经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成为全球公共产品。面对着新冠疫情的肆虐,人类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积极研发疫苗,并愿意将疫苗与全世界共享,这更加说明了危难之时,中国绝不独善其身,反而兼济天下,慷慨仗义与各国共享科研成果,共克时艰,符合“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国际生态哲学观,属于有益性过程。

4.3. 言语过程分析

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 [3] 。在国际生态话语中,依据被传递信息的性质,言语过程可以被划分为有益性过程、中性过程和破坏性过程 [4] 。

(5)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announced on many major international occasions that China’s practical measure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have been implemented on schedule or are progressing in an orderly manner.

(6)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video conference of the 73rd World Health Assembly in 2020, President Xi announced a series of major measures to support the global fight against the Covid-19 pandemic...

例句(5)的言语过程为“宣布”,所传递的信息为“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一系列务实举措已按期落实或正在按照进度有序推进”,这表明中国提倡国际合作、热心援助他国绝不是嘴上说说,中国始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推进国际合作,促进国际社会良好发展,符合“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国际生态哲学观,属于有益性过程。例句(6)的言语过程为“宣布”,所传递的信息为“中国为支持全球抗疫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这说明中国始终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愿意在危难之际向各国伸出援手,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符合“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国际生态哲学观,属于有益性过程。

4.4. 心理过程分析

心理过程通常表示参与者对现象的“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在国际生态话语中,心理过程分为有益性过程、中性过程和破坏性过程。

(7) The Chinese nation never forgets the help and generosity it receives, and always reciprocates with the same goodwill;

(8) China has always supported other countri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full extent of its ability.

例句(7)的心理过程为“永不忘记”,表明了中国永远不会忘记国际社会所给予的支持与帮助,并且会回馈以同样的善意,后文也明确提到中国会为其他国家的减贫与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这有助于促进国际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符合“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国际生态哲学观,属于有益性过程。例句(8)的心理过程为“支持”,“always”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表明中国始终会在能力范围内为其他国家提供支持与帮助。中国始终关切着其他国家的发展,并在他国有需要时主动伸出援手,有助于与各国建立良好的友谊,促进国际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符合“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属于有益性过程。

总体来看,中国始终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自身命运与世界各国紧密相连。中国积极投身于国际减贫事业,与各国开展大量减贫交流与合作,在自身发展减贫事业的同时,支持其他国家的减贫与发展,并分享自身减贫经验,主动为他国提供帮助,体现了中国希望与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致力于促进国际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的国际生态观,展现了心怀天下、敢于担当、热心友爱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5. 结语

在“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国际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本文对《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第五部分进行国际生态话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本第五部分,物质过程占比最大,说明中国始终言出必行,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积极开展减贫事业,为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其次,在白皮书英译本第五部分,有益性国际生态话语居多,中性国际生态话语较少,无破坏性国际生态话语,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欲与各国携手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与意愿十分强烈,中国正在努力构建积极的国际生态话语体系,中国人民始终在为促进国际生态系统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何伟, 高然. 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观[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1): 1-12.
[2] Alexander, R. and Stibbe, A. (2014) From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Language Sciences, 41, 104-110.
https://doi.org/10.1016/j.langsci.2013.08.011
[3]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4] 何伟, 魏榕. 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构建[J]. 现代外语, 2017, 40(5): 597-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