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驱动”品牌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为例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ree-Driven” Brand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of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摘要: 本文以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为例,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创新发展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三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由二级学院党委进行顶层设计、地理科学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实习队伍实施落实;紧紧围绕树立品牌理念、着力制度建设、强化品牌效应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通过本案例实施,创新发展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三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基层工作的制度和流程;较好地发挥党建引领学校目标、服务教育过程和保证教育方向三个主体作用。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of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graphical science major, and innovatively develops the “three-driven”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field internship,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geographical science major. The case is top-level designed by the party committee of the secondary college,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formu-lates a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the Geographical Science major internship team implements the case; it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establishing the brand concept, focusing 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brand effec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cas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driven”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field practice in geographical science majors,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scientific level and further improved the systems and processes of grassroots work; better exerted party building has three main functions: leading the school’s goals, serving the education process, and ensuring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文章引用:陈碧珊, 蔡依淳, 全柱, 王雄艺, 牛东风, 黄日辉, 许恩兰. 高校“三驱动”品牌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为例[J]. 教育进展, 2023, 13(12): 9450-945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21460

1. 背景及意义

(一) 背景及内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1] 。”品牌是一个经济学领域概念,包括品牌价值、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三大本质特征。在基层工作中引进品牌的理念和做法,可以促进基层品牌化的建设,使其更富有时代化、科学化和品牌化。杭天珑指出,品牌化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先进性、推广性和影响力的特色亮点、成熟经验和优秀成果 [2] 。在高校中开展品牌化建设,就是将品牌管理理念引入高校,结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探索基层工作新机制和新方法,使之成为提升高校基层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3] 。因此,引入品牌概念,旨在运用品牌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立足学校的总体部署,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探索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具有示范、引领和服务效应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提高工作的先进性和生机活力,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

(二) 现状与评价

关于高校工作品牌化建设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开展,目前主要侧重于品牌化建设过程、建设模式、建设原则以及建设意义等方面的研究。部分高校虽有意识地开展基层品牌建设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被动化和片面化等问题,主要体现在思维创新不足、教育深度广度不足、工作制度性不强等方面;在品牌创建存在的问题方面,主要集中在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特色不明显,示范效应不强,品牌运营管理的实效性低等方面。综合当前关于高校党建品牌的文献,学者们主要集中在结合工作实际,探讨基层工作品牌的内涵、价值、原则、实现路径及存在问题,而基层品牌不同于市场经济品牌运营,作为党建工作者,不是简单地沿用企业的营销策略来推广品牌,而更应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来创建品牌和认识其实质,结合育人的指标来评价基层品牌效应 [4] 。

本研究将思想教育与地理科学专业实习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品牌化建设,实现了一专业一品牌,这不仅是一次科学理论知识的活动,也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渗透系统,它突破了以往活动形式与内容单一、零碎、传统的局限性,创新了思想教育和党建教育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红色革命精神报道和红色小故事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增强活动的吸引力;通过以党团员带群众,党建带团建的模式,转变学生党员以往参与党课教育的固有认识和态度,让学生党员主动接受思想教育。广大学生在实现自我锻炼的同时,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过程与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概括为“四个伟大”,明确指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了崭新的高度。可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办学特色,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针对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弱化、虚化和边缘化等问题,加快高校红色教育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培育和发展育人品牌,是高校思政建设的重点工程。韩强指出,党建品牌建设有三大原则分别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持先进性、纯洁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5] 。刘星认为高校学生党建品牌的创建要突出核心价值原则,分层次、分重点推进原则、注重实践原则 [6] 。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将品牌理念引入实践中,在高校基层党委、高校教工党支部及学生党支部得到有效地实践。通过在基层开展品牌化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品牌意识,找准基层品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因地制宜推进品牌创建,逐渐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认同感高,辐射效应强的基层品牌活动,极大丰富了基层品牌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7] 。本课题以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党委基层党建品牌化创建为例,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创新发展地理科学专业实习、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三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党建品牌,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理论提升和经验推广。通过地理科学学院“三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基层品牌化建设,将有利于提高基层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工作品牌化建设的目标,完善基层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从而促进高校建设与发展。

2. 品牌化建设的方案

(一)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其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地理科学学院党委基层工作品牌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基层工作品牌化建设取得的实效,并进行理论提升和经验推广,进而达到提高基层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本研究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特点,将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提高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逐渐形成地理科学学院“三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品牌特色。

(二) 研究内容

1) 树立品牌理念,确定培养人才的鲜明主题

通过引进品牌化理念,将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创新发展 “三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实习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地理人。

2) 着力制度建设,构建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由地理科学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教学系制定活动具体实施方案、专业实习工作团队进行实施落实,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任务完成。围绕地理科学专业实习,由地理科学学院党委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审核《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实习教学管理规定》;地理科学系制定专业实习计划和活动方案、各专业实习工作团队编制课程标准及专业实习指导书,带队老师组织带领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并进行实施落实。

3) 强化品牌效应,开展人才培养的品牌活动

各专业实习团队通过布置相关的专业实习任务,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专业实习活动,同时在专业实习过程中结合主题党团活动及宣讲活动等,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够在专业实习实践中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和传承党的红色基因。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不断创新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三) 具体工作方案

1) 顶层设计

为深入学习贯彻思想,全面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引导学生在专业野外实习中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习党史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地理科学学院党委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专业实习课程特点,充分发挥野外实习沿线的红色资源优势,将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2)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活动工作小组,建立专业实习队伍指导老师团队,通过党委会及地理科学系教研室讨论确定活动方案。主要活动内容包括红旅出征仪式、党史–路学–沿线红色景点现场学习、建党百年中的地理学故事、旅途红歌大合唱、红色影视作品鉴赏等;同时结合专业实习要求及党史学习内容确定活动实施路线为湛江–长沙–西安–靖边–萨拉乌苏–黄土高原–乌海市–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银川–成都–湛江。

3) 地理科学专业实习队伍实施落实

由地理科学专业实习团队由带队教师、辅导员、各班班长、团支书和各工作小组组长进行组织实施落实。专业实习团队设置领队老师1名、指导老师2名、辅导员1名、2019级地理科学专业班长及团支书各两名;同时还安排统筹组、宣传组、资料组、文体组和后勤组等小组负责人。

4) 项目实施总结与推广

在活动过程中及活动结束后,向校园网及媒体发送新闻报道,对学习教育效果进行总结形成品牌并进行推广。

3. 高校品牌化建设成效

(一) 理念成效

1) 强化思想引领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新发展理念,承担着社会高尚情操、品德高尚人才的培养任务,承载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任务,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大量年轻的优秀人才与历史使命提供保障。通过将地理科学专业实习、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创建“三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强化党的思想引领作用。

2) 强化观念和理念创新

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实习过程,不断挖掘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中的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服务观念”、“全局观念”和“开放观念”;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不但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科学素养和家国情怀,促进学生专业理念的转变与创新。

3) 强化工作平台搭建

坚持抓好基层提质增效建设工作,夯实基础,固本强基,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稳定发展中基层党、团组织的壁垒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通过此次活动,有效地发挥学院党委的顶层设计作用,将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学生团支部等党团组织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将教工党员、学生党员与广大团员有效结合起来,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 丰富学习教育载体

对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新方式积极探索,打通党史学习与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最后一米”。在此次专业实习过程中,精心策划组织了包括党史学习心得分享、敖包红歌会、走访革命遗迹进行现场教学与浸润式学习等活动;将传统媒介和现代信息网络传播相结合,形成一股合力与优势。

5) 丰富学习教育模式

在此次专业实习中,不断丰富学习教育模式,通过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地考察与课后感悟相结合、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专题理论学习与现场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中掌握和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地理人。

(二) 实践成效

1) 理性思维与实践能力

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在此次专业实习中,历时12天,横跨南北20多个纬度,往返行程近万里,途径四川、贵州、陕西、内蒙古、宁夏、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数十个省份。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对关中平原、渭河河谷地貌、萨拉乌苏大峡谷、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戈壁地貌、黄土高原地貌等地理专业知识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同时在专业实习中不断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更好地体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内涵。

2) 科学态度与家国情怀

此次专业实习过程中,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实习中学习地理学家艰苦奋斗,努力探索的精神;考察沙漠地区草方格,认识沙漠地区的防沙工程,使广大学生树立了“人地和谐观”;深入靖边古长城,考察古长城修建的地理意义及地貌背景,厚植家国情怀。

(三) 辐射成效

通过在地理科学专业实习中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微观学党史,宏观悟思想”的活动思路,组织了党员团员讲红色小故事,录制现场红色微课等活动,使广大学生在掌握地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了解过去,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在整个专业实习过程中,积极向各种媒体发送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新闻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活动结束后,录制6个红色事迹宣讲视频,作为地理科学学院各班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班会的材料,向媒体发送新闻报道,对学习教育效果进行总结形成品牌并进行推广。

4. 结语

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充分挖掘专业野外实习沿线红色资源优势,将专业实习、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发展“三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层工作品牌。通过案例实施,层层压实责任,构建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通过专业实习活动、主题党团活动、宣讲活动等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党的光辉历史、传承党的红色基因;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党史学习与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最后一米”,促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基金项目

本论文获得岭南师范学院2022年党建研究课题项目和广东省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共同资助。

NOTES

*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 吴晶, 胡浩.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24): 5-7.
[2] 杭天珑. 基层党建品牌建设问题探讨[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8(5): 33-34.
[3] 于晓霞. 依托专业优势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沈阳医学院为例[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2018(10): 33, 55.
[4] 魏源.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实践研究——以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为例[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8(9): 142-143.
[5] 韩强, 谭建. 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思考[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4(2): 90-93.
[6] 刘星, 于秀国.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烟台大学学生党建品牌体系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15): 232-233.
[7] 吴丹, 郭东升.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某高校为例[J]. 河南科学学院学报, 2017, 37(3): 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