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现实困境及改进路径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Improvement Path of Cultivating the Labor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SS.2023.1212942, PDF, HTML, XML, 下载: 155  浏览: 24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郭静雨: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劳动价值观高校大学生Labor Values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核心,高校进行劳动教育,应着重关注大学生科学劳动价值观的树立。高校培育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劳动价值选择;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也应看到,当前高校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还存在着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树立能动性不足、高校劳动价值观培育体系有待完善、家庭劳动价值观培育的重视不足以及社会大环境中不良行为的影响等困境。因此,需要大学生、高校、家庭和社会四方面共同发力,久久为功,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领悟劳动的价值和真谛,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Abstract: Labor values is the core of labor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labor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helpfu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make correct choice of labor value, to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and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see tha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lemma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values, such as the lack of initiative in establishing college students’ labor values, the need to perfect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college labor values,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family labor values, and the influence of bad behavior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families and society need to work together for a long time, so as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labor and true meaning,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labor values.
文章引用:郭静雨. 高校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现实困境及改进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2): 6913-691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2942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1]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青年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劳动主力军,肩负着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躺平”、“享乐”、“精致利己”等错误劳动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新时代的劳动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现实困境及改进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高校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价值意蕴

2.1. 有助于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劳动价值选择

“劳动价值观”不是指劳动本身的价值(劳动价值),而是人们对于劳动价值的主观认识 [2] 。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是当前劳动教育的核心,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态度,在面对错误劳动价值观念的侵扰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是否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当下,随着国际交流紧密化、文化交流多样化,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思潮,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从而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了巨大挑战。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缺乏奋斗精神、劳动能力不足、劳动意愿不强烈等突出问题,高校着力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从理论上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以及劳动的真谛相关概述,从实践上培养大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本领,还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劳动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味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做出正确的劳动价值选择。

2.2. 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同于以往中小学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大学是从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必须把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任务,这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在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开始就业做准备。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可以激发起大学生干事创业的动力,帮助他们主动学习劳动和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断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水平,树立坚毅的劳动品格,懂得劳动对于人生发展的价值意义,从而为大学生当下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是国家进步和事业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重任,通过对其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可以大学生的潜力得到激发、实力得到提升,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进行培育,可以让其深化对劳动的认识,注重劳动在人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意义,是对“培养什么人”教育方针的践行,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2.3. 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3]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工作属于高校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有助于高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一是立德,可以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劳动品德。劳动是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劳动价值观中提倡大学生要辛勤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劳动美德,通过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可以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依靠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辛勤劳动才能够实现自身梦想。其二是树人,帮助大学生提高劳动实践能力。“立德”的目的是“树人”,通过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可以发挥其劳动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印证自己所学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增强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并通过实践检验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劳动实践能力,通过多方协同发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奠定基础。

3. 高校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现实困境

3.1.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树立能动性不足

唯物主义强调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要重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的前提就必须要在劳动认知、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能动性作用,自觉主动地接受科学劳动价值观的熏陶和引领,并主动的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主动行为。当下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大学生作为接受培育的对象,其自身内生动力不足是劳动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而导致劳动实践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大学生学习劳动价值观相关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据调查显示,有大部分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过于抽象,不易理解,理论过于空洞,与现实距离较远。这就导致大学生出现逃课,或是在课上“摸鱼”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理论上掌握的不扎实,势必会反映到现实实践活动中,当前存在的“躺平”“佛系”等现象充分印证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扭曲。第二,大学生劳动素养的缺失。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应试考试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劳动能力不足,长期不劳动使得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出现异化,不愿意去主动劳动,不愿意主动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和能力。

3.2. 高校劳动价值观培育体系有待完善

劳动教育最核心的目标就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 [4] 。高校承担着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主要任务,高校的培育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大学生的培育效果。首先,当前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课程培育是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最直接的环节,开设系统化、全面性、多样性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课程是大学生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但当前高校的劳动价值观的培育理论课程仍然主要是以思想理论教育课为主,实践课程也局限在短期的劳动实践课,学生只是为了学分才勉为其难的被迫劳动,更不会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只有较少学校设置了专门的课程来讲授,结合专业进行特色课程讲授更是少之又少。其次,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方法未能做到与时俱进。长时间以来,多数高校将劳动价值观教育等同于劳动教育,对劳动价值观培育的侧重点把握不够充分。劳动价值观培育更加重视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实现思维上的转变,从内心深处认同劳动价值观的价值意义,高校目前并没有多层次、全方位、创造性地将劳动价值观培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最后,劳动价值观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对于劳动价值观的考核评价,片面唯学分论,只重视劳动实践结果,没有重点考察到学生思想上的变化,这种僵化的考核评价机制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主动劳动的积极性。

3.3. 家庭劳动价值观培育的重视不足

家庭是孩子成长生活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放任不管。受到传统“劳力者治于人”错误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长不愿意孩子去从事体力劳动,认为只有学习才能够成长为“人上人”,过度追求孩子智育的发展,只看重学习成绩、学校排名,而忽略了劳育的重要作用。加之,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爱护有加,不愿其进行劳动。在大多数父母眼里,大学生还是孩子,父母应该帮助其做家务劳动,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形成了养尊处优的习惯。另一方面,父母自身的劳动观念存在偏差。部分家长对体力劳动者存在偏见,甚至把环卫工、建筑工等当成是反面教材,教育孩子不从事体力劳动。有的家长将体力劳动作为惩罚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这会让学生对劳动形成偏见,从而鄙视甚至是逃避劳动,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劳动价值观的形成。

3.4. 社会大环境中不良行为的影响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不可避免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第一,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认同“劳动无用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碰撞,大学生缺乏对错误思想的辨别能力,思想上容易受到“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的侵扰,这种思想导致大学生更倾向于注重享乐,不愿意劳动,不愿意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第二,受当前就业状况影响,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事高收益工作。近年来的就业数据表明,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受当前经济发展影响,企事业招聘人员相对较少,大学生的就业劳动问题就日益凸显。但与此相反,一些明星、带货主播等收入过高且不用付出相应的劳动,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渴望一夜成名,不付出劳动就想取得劳动成果,对辛勤劳动、劳动创造财富等理念产生怀疑。第三,社会上对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宣传较少。大学生在网络上更容易接触到网红明星等群体,而对勤劳致富、能够巧匠等正能量人物宣传力度不足,导致未能发挥出劳模的社会影响。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也就更容易出现偏差。

4. 高校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改进路径

4.1. 发挥大学生在劳动价值观培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培育大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劳动价值观,首先是要激发大学生主动树立劳动价值观的内生动力,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通过在劳动中不断体悟劳动的真谛,进行劳动价值判断和劳动价值选择,将具体的劳动行为转化为对劳动价值的正确认知。其一是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增强对劳动价值观的理解力。学习利用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关劳动价值观内容的讲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从科学的理论论述中学习其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主动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其二是要厚植劳动情感,提升对劳动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力。在深刻领悟劳动价值的基础上,领会千万劳动人民的艰辛奋斗,主动学习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的精神,认识到美好生活的实现只有依靠劳动,不断培养真实的劳动情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其三是将劳动认知转化为实际劳动。理论从实践中来,最终的归宿也是要去指导实践。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目的是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去落实,在实践中锤炼,将理念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4.2. 发挥学校在劳动价值观培育中的引导性作用

做好新时代高校劳动价值观培育,高校必须发挥好引导性作用,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正确劳动价值观对于以后的就业和人生的重大意义。高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其一是发挥思政课程作用,协同课程思政双向发力。思想政治课程是大学生最先接触到劳动价值观课程,高校应该自足学生实际情况,创新性讲授相关内容,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借助课程思政,就是将劳动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其他公共课程中去,借助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度,在其中不断渗透,将劳动价值观课程有机融入相关课程。其二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完善培育工作内容体系。大学生是紧跟时代潮流的群体,对于劳动价值观的讲授,应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问题,创新劳动价值观话语表达方式,是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深化其价值理解。其三是高校要着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劳动价值观培育教师不应只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还需要吸纳更多优秀教师加入培养劳动价值观的队伍中去。专业课老师、辅导员、行政人员以及课外的劳动实践教师都应主动承担起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同时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培育工作,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

4.3. 发挥家庭在劳动价值观培育中的熏陶性作用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主要阵地,但家庭培育也能够为大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奠定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5]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劳动价值观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家庭也必须要发挥好在劳动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熏陶性作用。其一是采取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起“劳动光荣”的劳动价值理念。当下部分大学生出现的轻视体力劳动者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对劳动职业认知上的判断失误,从而影响到大学生。作为家长,要及时更新自己的劳动价值观念,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劳动者,认可每一个劳动者的价值意义,进而帮助引导大学生转变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念。其二是营造家庭氛围,形成爱劳动的家风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充分发挥其模范作用,家长的劳动素质和劳动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家长要主动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扩大自身的劳动知识储备,提升劳动能力。其三是家长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相对于劳育,大多数家长更注重智育。但是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就不能够忽视劳育这一重要环节,家长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劳动的过程中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劳动意识,树立劳动光荣的劳动价值观。

4.4. 发挥社会在劳动价值观培育中的保障性作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 [6]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要充分发挥社会在劳动价值观培育中的保障性作用。其一是搭建育人平台,实现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的融合。社会实践活动是能够将劳动价值观具体外化,高校可以抓住社会实践这个渠道,让大学生去到工厂、科研院所、社区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公益性劳动,帮助大学生在现实劳动中把准劳动价值观的方向。其二是彰显榜样力量,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劳动模范是劳动人民中的突出优秀代表,弘扬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风气。高校需要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的过程中,把劳模精神融入到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去,让大学生更加深刻领悟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树立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其三是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塑造开拓进取的网络环境。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大学生极易在其中迷失方向,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引导群众学习崇尚劳动,摒弃“不想劳动”、“躺平”等消极劳动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上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促进大学生科学劳动价值观的树立。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第22批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2C342。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2]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2): 82-84.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002).
[4]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 人民教育, 2017(9): 45-48.
[5] 孙云晓. 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6)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7: 12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