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提高民生福祉、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日益强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思想,在国内外传播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在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走向融合的当下,惯于图像、视听、超文本等多模态阅读的读者群不断壮大,多模态化的发展态势日益显著,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也随着人工智能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且多模态视域下对生态文明文本这一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生态价值文本的数字化翻译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对其进行语言学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阐述生态文明数字化译本的多模态话语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语篇分析,并探讨如何更好地构建多模态视域文本,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传播。
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
多模态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在分析语言的同时还需要对图像、颜色和声音等模态进行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模态交流日益成为主流,对多模态话语进行分析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立足于话语分析研究基础,日渐兴起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前沿学术研究领域(何山燕,2011) [1] ,国内外多位学者以多种学科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诸多观点和理论。O’Halloran, K. L. (2004) [2] 分析了多模态的相关理论及在数学方面的体现;Royce, T. (1998 [3] ;2002 [4] )研究了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国内也有学者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王立菲,文艳,2008) [5] ;还有学者对多模态话语建构中的模态融合模式进行了研究(张德禄,2023) [6] 。下文的理论框架主要从符际互补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意义整合原则展开。
2.1. 符际互补理论
近年来,对于图像与文本的关系的研究是解读多模态语篇的重要环节,也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一个研究焦点和发展趋势。对此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做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其中,Royce提出了符际互补(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理论框架。
Royce (2007) [7] 认为现阶段多模态文本研究中已有的理论成果大多关注的是文本或图像单一模态表达的意义,对于多模态语篇中图像与文本之间的互补意义的研究较少,缺乏相应的理论框架。由此,他提出这一理论框架以阐释多模态语篇中图像与文本的相互补充关系。其中,符际互补指多模态语篇中的文本模态(verbal mode)和视觉模态(visual mode)相互协同、补充(complement),两者同为表达意义的资源,共同完成意义的建构,共同为读者呈现一个连贯的多模态语篇(杨曙,2012) [8] 。
符际互补理论对多模态语篇的分析主要从三大特征:纯理特征(ideational feature),人际特征(interpersonal feature)、成分特征(compositional feature)展开。其中对于纯理特征的分析运用了词汇衔接理论(Halliday, 1994) [9] 。图像与文本的衔接关系主要包括:重复关系(repetition)、同义关系(synonymy)、反义关系(antonymy)、上义关系(hyponymy)、借喻关系(metonymy),以及搭配关系(collocation) (Royce, 1998) [3] 。Royce (1998) [3] 主张在运用符际互补理论分析多模态语篇时应当首先识别图像中的视觉信息符号(visual message elements),随后对同现的文本进行分析,寻找其中与视觉信息符号意义有一定衔接关系的词汇,进而从词汇衔接理论的角度对相应词汇进行分析,确定二者的互补关系。在分析多模态语篇的纯理特征时,符际互补理论主要考虑的是文本与图像两种模态在表达信息、传递经验时的衔接互补关系(杨曙,2012) [8] 。
符际互补理论对多模态语篇人际特征的分析主要考察文本模态和视觉模态如何协同、互补来表征与读者/观众的人际关系,对多模态语篇成分特征的分析主要考察图像与文本如何协同、互补来呈现一致、连贯的信息(Royce, 1998) [3] ,主要聚焦于多模态语篇中图片与文本在版面布局(layout)、显著性(salience)方面的特征,例如图像与文本的版面分布、各自位置的相互关系等。
2.2. 系统功能语言学
在多模态话语建构之中,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交际意图等语境因素对推动多模态话语构建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话语作为人类社会交际的产物,必定产生于一定的语境之中,而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与构建之中,文化语境为本言语社团的成员提供了生存、生活、发展、交际、创新等所有涉及人类互动的环境,并且大体确定了他们的行为模式,称为“行为潜势”(behavior potential),Halliday (1973) [10] 也确定了这一社团成员互相交际的意义范围,即所谓的“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文化语境无疑影响甚至限定、支配了人类交流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影响了人们的交际模式。但文化语境只在宏观层面发生作用,人类在交际中具体采用的模式还受到具体的情景语境影响。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 1978 [11] ;Halliday & Hasan, 1989 [12] ),情景语境包括三个主要变项:语场、语旨、语式。情景语境推动了对话语意义的选择,例如对于逻辑关系、人际关系、态度、情感、观点、主题、信息等意义的选择(张德禄,2023) [6] 。
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情景语境的定义也适合于多模态话语研究,但要扩展其涵盖范围:从语场的角度讲,它包括由所有的符号系统体现的事件和交际活动(张德禄,2018) [13] 。从语旨的角度讲,多模态话语的交际者更加广泛,包括使用语言和不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所有交际者及其关系。从语式的角度讲,在多模态话语建构中,社会交际的范围由语言扩展到通过所有符号系统进行的交际(张德禄,2023) [6] 。
2.3. 意义整合原则
模态指的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朱永生,2007) [14] 。多模态( multimodality)是指在口头或书面交际中,交际符号的多样性(代树兰,2013) [15] 。
分析一个具体的多模态语篇,需要研究该语篇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还需要运用Baldry和Thibault (2006) [16] 的意义整合原则,将标题文字和语篇中的其他各种意义资源进行整合,看各种符号如何在特定的语境和社会大环境中互相作用,构建出语篇的整体意义(韦琴红,2008) [17] 。各种符号模态相互补充,使语篇更具感染力,吸引性更强。
3. 生态文明数字化译本的多模态话语构建
3.1. 语篇分析1
国内现阶段较为常见的多模态生态文明数字化译本主要由视觉模态(visual mode)和文本模态(verbal mode)组合而成,二者相互协同,共同构建文本意义,呈现一个完整的多模态语篇,且国内多模态生态文明数字化译本较多,下文重点分析其中一篇多模态语篇。(见图1)

Figure 1. An excerpt from China Daily o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图1. 中国日报网关于“十四五”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工程的文章节选
中国日报网(China Daily)于2021年9月21日刊登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重要概念汉英对照》一文详细阐述了我国“十四五”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工程(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projects)的具体措施。其文内所用图像是一幅漫画,将地球从中分开,上半部分描绘浪费水源的人群,下半部分描绘急缺水资源的人群,以其巨大差异警示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并自然地引出下文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工程的具体阐释。从纯理特征而言,此处的图像无疑起到补充文本、衔接文本的作用,其使用对比强烈、较为直观的漫画来呈现“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起到警示和增加文本易读性的作用,更好地辅助了文本模态对于主题信息的表达,二者结合,使得这一多模态语篇更为完整,更具有传播性。
从符际互补理论关于多模态语篇人际特征的理论来说,相较于单纯的文本模态,此处的漫画以其易读、形象的特点拉近了与读者的社会距离,漫画中人物的着装和举动也较为贴近读者日常举动,攻击性和逼迫性较低,从而使得语篇具有一定的互动意味,能够更好地拉近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更好地融入读者的日常生活。这篇多模态语篇的成分特征也较为鲜明可见。文内漫画将这一语篇分成上下两个框架,形成一个上下结构的布局,漫画占比较小,其色彩和线条起到一定的突出作用,引起人们的注意,旨在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及我国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工程的关注。漫画下方约百分之八十的部分是文字,标题、正文和图像是相互紧密连接的整体,在语篇关系上呈现一种衔接和连贯的特点,正文文字是图像部分的延伸和补充,较为细致和正式地阐述了我国的生态文明举措,同时也是对该漫画所指出的困境的解决措施。此外,漫画所采用的蓝色、绿色、黄色也较好地引发了人们对于蓝天、绿地、沙漠、水源等事物的联想,加强了语篇与“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的关联性,这种颜色上的和谐也实现了语篇的衔接。
3.2. 语篇分析2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说,我国多模态生态文明数字化译本的整体构建也有一定的特点。

Figure 2. A excerpt from China Daily on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图2. 中国日报网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文章节选
中国日报网(China Daily)于2021年10月25日刊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双语全文)》一文阐述了我国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相关理念,其对于视觉模态和文本模态的选择受到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影响较深。(见图2和图3)文内所用图片内容是我国辽阔的草原,远处隐约可见风能发电机的身影,其隐含的图像元素对于国内读者来说较为熟悉,且有助于读者联想到“节能减排”、“风能发电”等关键词,从而更好地引入文本的阅读。此外,这一语篇对于题目、正文和图片的排布也极大体现了中文读者对于此类文件的阅读习惯和偏向性,如题目和正文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和字号,正文依文义分段,多用小标题,且每段小标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用词大多为中性词,难度较低,显得易于阅读和传播,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正式感。

Figure 3. A excerpt from China Daily on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图3. 中国日报网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文章节选
3.3. 语篇分析3
中国日报网(China Daily)于2021年10月19日发布了一篇标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行动”的漫画文章。(见图4)因为这幅漫画由文字、图像和颜色等模态组成,所以我们可以将它看作一篇多模态语篇。该文章由两个语篇组成,一个是此多模态漫画语篇,另一个是该漫画的文字介绍,属于文字语篇,我们这里暂时只分析多模态漫画语篇的意义是如何构建的。准确起见,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此语篇称为生物多样性语篇。
3.3.1. 生物多样性语篇的元功能
多模态话语理论将Halliday概括的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多模态语篇中分别解释为再现、互动和构图三种功能(韦琴红,2008) [17] 。
图像的概念功能可以解释为再现功能。生物多样性语篇是一个叙事图像,它表达的是事件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图像中,反应者是木船上的船长和动物们,互动参与者是观看这幅漫画的读者。虽然漫画里的动物们并没有直接和读者进行眼神交流,但是通过他们的面部神态读者仍然能感受到它们的恐惧与紧张。同时,该漫画将读者自身与危害生物多样性的船长区分开,减少读者的主观情绪,从而更加客观地审视和反思人类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图像的人际功能可以被理解为互动功能。生物多样性语篇主要是通过船长与动物们的眼神交流、动物们与读者的距离和动物们被刻画的角度来实现互动。船长凶狠地瞪着船上的动物们,而动物们却只能以胆怯害怕的眼神回应,整幅漫画传递给读者一种视觉冲击,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此情境下船长的穷凶极恶与动物们的无能为力。船上的动物们侧对读者,与读者的距离较近,拉近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距离,彰显了人类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动物们是从水平角度被绘制的,体现了动物与人类的平等关系。此外,动物们紧紧靠在一起的身体和惊慌的面部表情都表现了它们的孤立无援,强化了语篇对人际意义的表现。
语篇功能主要体现在多模态语篇中语篇成分的空间布局。生物多样性语篇采取中间和边缘的结构布局,动物们的图像处于中心位置,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漫画上方的标题和图像互相补充,在信息层面上实现了意义衔接。

Figure 4. An excerpt from China Daily on calling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图4. 中国日报网关于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文章节选
3.3.2. 生物多样性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
接下来将运用意义整合原则分析该语篇整体意义的构建。
生物多样性语篇的标题是GLOBAL WARMING ACCELERATING ANIMAL EXTINCTIONS,它体现了该语篇的核心意义。标题文字风格较为现代且稍显圆润,减少了漫画的说教意味。
对此生物多样性语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他社会意义。首先,船长的衣服上印有FOSSIL FUELS的字样,这说明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全球变暖加速了生物灭绝。海洋里涌现的波纹以及船长喊出的NEXT证明前面已经有许多生物灭绝了,这提醒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从热带的长颈鹿和大象到南极的企鹅,从海洋里的乌龟到陆地上的老虎、鸵鸟、犀牛等,几乎所有生物都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动物们乘坐的小船在汪洋里就像是一叶扁舟,无处靠岸,暗示了只有人类才能最终解决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一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应通力合作,共同保护生物和地球,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正是由于文字、图像和颜色等模态相互作用,才使此多模态语篇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更好地起到宣传教育效果。
4. 总结
国内许多媒体都采用了多模态语篇传播相关信息,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传播途径较为单一,传播力度不足;模态类别少,主要以文字和图像模态为主,声音、触觉、嗅觉等模态较少;受众单一,主要以国内的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为主,且发展空间不足。我国媒体可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微博、抖音、B站和快手等社媒软件进行传播,增强传播力度,并进一步丰富语篇模态,推动语篇意义构建向多模态融合发展,更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扩大传播受众群体,促进国际传播。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不断发展,多模态文本读者群体不断扩大的当下,探究生态文明数字化译本的多模态话语构建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国内对于生态文明数字化译本的多模态语篇构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其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仍有可为之处,本文论述其多模态话语构建的理论框架,指出当下生态文明数字化译本的多模态话语构建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促进国内生态文明文本的传播。
基金项目
东北林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310225286。
参考文献
NOTES
*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