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称谓语研究
A Study of Appellation Terms in Teahouse
DOI: 10.12677/CnC.2023.114060, PDF, HTML, XML, 下载: 109  浏览: 179 
作者: 张子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茶馆》称谓语分类时代背景Teahouse Appellation Terms Categorize Historical Background
摘要: 称谓语广泛活跃在古今人们的口语及书面语中,对辅助交际与传达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茶馆》这部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历史背景对其中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称谓语进行了梳理研究,将其细分为亲属称谓语、职业称谓语、通称称谓语、历史称谓语四类。《茶馆》在使用称谓语上的特点可归结为三点:充分体现人物之间的多方面差距;某些特殊称谓结构使用凸出;时代特点明显。
Abstract: Address terms are widely active in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of ancient and modern peopl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ssisting communication to convey emotion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ddress terms with stro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tent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literary work Teahouse, and subdivides them into four categories: Kinship address terms, professional address terms, general address terms and historical address term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e of appellations in Teahouse can be summed up as three points: Fully reflect the var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aracters; some special appellation structures use prominence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文章引用:张子健. 《茶馆》称谓语研究[J]. 国学, 2023, 11(4): 383-390.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4060

1. 称谓语的定义及其分类

(一) 什么是称谓语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对于“称谓”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因为彼此关系或者对方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而加上的名称。如母亲、老师、馆长等。”在《5000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其解释为:“人们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或为了表示身份、职业等的区别而使用的名称,如父亲、校长、大夫等”;在《现代汉语辞海》中则解释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综合三种词典中的解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关于“称谓”一词的几点共性,可以将其凝练成几个词语:人、相互、社会关系、名称。

此外,还需注意到上述字典都将“称谓”一词的词性标为名词,但如果追本溯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不同。袁庭栋在《古人称谓》中经过考证发现“称谓”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这里的“称谓”意为是“称呼、命名”。另外它还出现在《宋书·武帝本纪上》:“事遂永代,功高开辟,理微称谓,义感朕心”,此处的“称谓”应解释为“称说、称扬、称颂”。很显然前后两处“称谓”一词的意义并不相同,但是二者都是作为动词出现的,总之词性与意义与如今有明显的区别。

(二) 称谓语的分类

指称人的称谓语,无论古今,无论好坏,比比皆是,既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中有所体现,也在如今传承“礼仪之邦”称号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可以用来保持不矜不伐的优秀品质,也可以在嬉笑怒骂中帮助表达情感。然而历史是一条长河,几千年来产生出的指人称谓语动辄几千,整理已经不易,更何况还要进行分类。

在《汉语称谓词典》中共收人的称谓1875条,分为“亲属、年龄和性别、社会关系、代称”四部分;清代学者梁章钜所撰《称谓录》中收称谓5400余条,亲属称谓小类尤其细致,总体来说按照“亲属、非亲属”进行二分,是称谓方面一部集大成之作。此外,还有许多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对象将称谓语二分为“面称与背称”、“亲属称谓与社会性称谓”,三分为“对称、叙称与自称”,所以如何分类对于到能否生动丰富展现好一个称谓系统至关重要。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address terms in Teahouse

表1. 《茶馆》中的称谓语分类

以《茶馆》中的人际关系网为参照 [1] ,我们认为首先可以将其中的称谓语二分为亲属称谓与社会性称谓,而社会性称谓中又包括职业称谓语、通称称谓语两种,又因为《茶馆》中的历史背景横跨封建社会末期、军阀混战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三个阶段,因此结合时代背景又可追加一类历史称谓语,包括如具体历史人物人名、带有封建性质的专门称谓语等,总结如表1

2. 《茶馆》称谓语分类考察

三幕话剧《茶馆》在极短的篇幅中,横跨清末至国民党覆灭前夕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六七十个主次人物在小小茶馆中不同频率的出现,概括了三个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势力、不同命运的人们,下面拟对上表1中细分之后的亲属称谓语、职业称谓语、通称称谓语、历史称谓语进行分类描写和研究。

(一) 亲属称谓语

《茶馆》中以裕泰茶馆作为主要阵地,汇集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其中王利发作为主要人物之一与其一家老小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亲属称谓语系统。此外还有次要人物唐铁嘴、刘麻子、二德子、宋恩子、吴祥子与其子隐形的相承关系,贩卖女儿的父亲、带着孩子乞讨的乡妇等联合构成了《茶馆》中的亲属称谓语系统,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根据亲属间的辈分可以再分为平辈之间、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三个层次,以下举例从简。

1) 平辈之间

(1) 话剧第二幕中王利发夫妻之间的称谓语如:

 王淑芬:“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20)1

‚ 王利发:“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20)

在例‚中,分别使用了复合称谓语,或可以称其为称谓短语,用在王利发夫妻之间的互相指称上,前者用“职业称 + 的”构成,可以泛指一类人,但是在此语境下只能特指王利发一人,后者用“姓名称 + 的 + 亲属称”构成,比直呼其名或直接称呼“老婆、媳妇”等更委婉,也符合那个时代人们心理上内敛的特点。

(2) 话剧第三幕中王大拴夫妇之间的称谓语如:

 周秀花:“小花的爸说,叫您放心,他送到了地方就回来。”(56)

严格意义上来说,话剧中并没有直接出现王大拴夫妻之间的当面对话直接交流,例中采取复合称谓语的形式由“姓名称 + 的 + 亲属称”构成,是王大拴之妻面对岳父王利发时背称自己丈夫的称谓语。

2) 长辈对晚辈

(1) 话剧第一幕中康六对女儿的称谓语如:

 康六:“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牲!……你呀,顺子,认命吧,积德吧!”(17)

例中,展现了一个京郊贫农为钱当面卖女的自责纠结的心理状态,采取了类似通称的“姑娘”一词和“姓名称”的方式,但在此处“姑娘”一词特指贫农的女儿,并没有泛指的意思。

(2) 话剧第一幕中乡妇对女儿的称谓语如:

 乡妇:“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12)

‚ 乡妇:“宝贝!宝贝!”(12)

同样是为钱卖女的场景,在例‚中,使用类似通称的“孩子”一词和亲昵称“宝贝”表现这位母亲从期望卖女到卖女不成讨却得一碗烂肉面的大起大落的复杂心态。

(3) 话剧第二幕中康顺子对儿子的称谓语如:

 康顺子:“地方对呀,怎么改了样儿?大力,进来,是这儿!”(30)

‚ 康顺子:“我的儿子!”(31)

ƒ 康顺子:“妈妈把你养大了的,你跟妈妈一条心,对不对?乖!”(31)

m 康顺子:“……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依无靠的好孩子”(31)

在剧中众多亲属关系中,康顺子与其子康大力的关系最为复杂,二人都是因钱被卖到庞太监手下,前者作为太监的媳妇,后者作为太监的儿子,后因太监倒台而死,康顺子抚养康大力成人,遂以母子相称,故在混乱的年代,二人虽无血缘关系却比亲母子更亲。在例‚m中,先后采取了“姓名称、亲属称、复合称谓”的形式表现康顺子对其子的不同于常人的爱怜之情,其中例ƒ尤为特殊,不同于其他称谓语几乎都是体词性成分构成的,“乖”一词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是一个形容词,但用在此处作为一个称谓语显然说明其已经变为一个体词性成分。最初“乖”字只用于称呼乖巧懂事的小孩儿,后来多用于情侣之间表达爱意,或者是家庭中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2] ,用在此处正印证了康顺子对其子特殊又真挚的情感。

3) 晚辈对长辈

(1) 话剧第一幕中女儿对乡妇的称谓语如:

 小妞:“妈,我饿!我饿!”(12)

‚ 小妞:“不卖妞妞啦?妈!不卖啦?妈!”(17)

(2) 话剧第二幕中儿子对康顺子的称谓语如:

 康大力:“妈,等我长大了,我帮助你打!我不知道亲妈妈是谁,你就是我的亲妈妈”(31)

例中“亲 + 亲属称”的形式从康大力的角度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也说明了二人之间既非血亲又亲如血亲的关系。

(3) 话剧第三幕中小刘麻子等对其父亲的称谓语如:

 小刘麻子:“可是,我爸爸到底是差点事,一辈子混的并不怎么样。”(43)

‚ 小唐铁嘴:“王掌柜,你说我爸爸白喝了你一辈子的茶。”(57)

《茶馆》各种亲属关系中,唐铁嘴、刘麻子、二德子、宋恩子、吴祥子与其子的传承关系作者几乎没有费什么笔墨,自然连贯的贯穿了始终,但结合这几对父子的个性特征和台词,很容易能够感受到子对父的不屑、轻视,也代表了恶势力消亡又重出之间此起彼伏带给底层人民深深的摧残。

(二) 职业称谓语

《茶馆》中展现了维新变法失败前后、北洋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即将覆灭三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也会产生每个时代独有的人文景观,每个人物都有自己营生的秘法,身兼数职,通过对不同职业的梳理能够更好的窥探底层人民和上层势力各自的境况和之间的冲突矛盾,以下将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类:与国家政府相关的职业称谓语、民间或其他职业称谓语。

1) 与国家政府相关的职业称谓语

 松二爷:“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6)

‚ 王利发:“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到宛平县的县太爷去。”(7)

ƒ 茶客丙:“这两三个月了,有些作官的,念书的,乱折腾乱闹。”(14)

m 刘麻子:“来见见总管!给总管磕头!”(17)

n 吴祥子:“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27)

o 刘麻子:“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29)

p 小刘麻子:“这儿属沈处长管。知道沈处长吧?市党部的委员,宪兵司令部的处长!”(43)

q 小刘麻子:“货物已由处长都处理了,现在空着。我打算……处长清闲的时候……这就算是处长个人的小俱乐部。”(64)

2) 民间或其他职业称谓语

A:三幕话剧中对于王利发夫妻的职业称谓语如:

 唐铁嘴:“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6)

‚ 黄胖子:“我看不大清楚啊!掌柜的,预备烂肉面。”(10)

ƒ 小唐铁嘴:“老王掌柜,我夜观天象,紫微星发亮。”(44)

m 丁宝:“这儿的老掌柜怪可怜的。”(64)

n 王淑芬:“难道我不是内掌柜的?”(32)

B:三幕话剧中对其他人物的职业称谓语如:

 刘麻子:“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29)

‚ 小刘麻子:“我要把舞女、明娼、暗娼、吉普女郎和女招待全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大的‘托拉撕’。”(45)

ƒ 于厚斋:“蹬三轮一定比小学教员强!”(54)

m 王小花:“老师们罢课啦!于老师,谢老师!”(55)

n 王大拴:“老师们,快走!他们埋伏下了打手!”(55)

(三) 通称称谓语

通称指社交中通用的称呼,适用面较广,对称谓对象的区分不那么严格,使用起来不区分长幼尊卑、男女老少,覆盖面最广 [3] 。无论古今,人与人的交际都必须使用称谓语,不会无礼到无所称谓而有所交流,而在众多的称谓语中,除有亲属关系的亲属称谓语外,使用较为频繁的便是通称,它在人际交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面对陌生人和不熟悉之人,使用通称往往能拉近距离,为接下来的会话提供前提条件。老舍先生的作品中都带有浓浓的北京话色彩,因此《茶馆》里也有许多凸显北京地方特色的口语化的通称称谓语,此外也有一些各地都通用的通称。

1) 哥儿们

 王利发:“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7)

‚ 吴祥子:“我可告诉你,我们哥儿们从前清就专办革命党。”(29)

ƒ 王利发:“哥儿们,对不起啊,茶钱先付!”(47)

“哥儿们”作为北京话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通称称谓语,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这个词的构成格式为“X儿们”,其他诸如:娘儿们、姐儿们、爷儿们等,并且在当前的北京话中还存在着“哥们儿”的形式,二者在词典中的解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则是二者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先后演变的顺序。有学者考证得出老舍作品中“哥儿们”一词的使用频数为46次及其形成过程为:“哥/姐儿们”是先由“哥/姐”儿化形成“哥/姐儿”,然后经由“哥/姐儿丨们 > 哥/姐儿们”词汇化而成 [4] 。

2) 朋友

 王利发:“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7)

‚ 刘麻子:“我不是说过了吗,等两个朋友?”(32)

ƒ 常四爷:“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来的!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板的棺材。”(62)

“朋友”一词在《汉语称谓词典》中的解释为:“同师同志之人,或彼此有交情的人。”很显然前一种意思如今很少用,现在甚至对于大街上的陌生人都可以以“朋友”相称展开会话。例‚ƒ中三个“朋友”的意思以及范围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例中王利发和善扑营当差的二德子两人关系并没有很好甚至并无交集,但王利发却以“朋友”相称,一者是拉近与当差者的距离,二者也体现出王掌柜的圆滑精明,这也是他能久久经营裕泰茶馆的原因之一;例‚中刘麻子称呼即将出场进行贩卖人口交易的老林和老陈两位买主为“朋友”,虽贬低了“朋友”一词的含义,但此处却多出了一层买家和卖家之间更近的关系,比起例更进一步;例ƒ中常四爷和松二爷拥有着全剧最真挚的友情,故常四爷能最悲痛的在松二爷去世后以“朋友”呼号他,也呼号自己。实际上在北京话口语中,除“朋友”这种说法之外,北京人更爱说“瓷、瓷器、铁磁”来表示关系很好像好朋友一样。

3) “X + 爷”

 常四爷:“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7)

‚ 康六:“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8)

ƒ 王利发:“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11)

m 黄胖子:“哟,宋爷,吴爷,二位爷办案哪?请吧!”(16)

n 王利发:“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19)

o 王利发:“怎样啊?六爷!又打得紧吗?”(21)

“X + 爷”的结构具有极其浓重的北京话的味道,甚至现在北京老一辈或者年轻一辈骄傲自衿都可以自称“爷”,当然用来称呼别人更加有礼貌和抬举对方的意味。在满人统治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凡有身份地位的人都可被称为某某爷,例如:王爷、康熙爷、乾隆爷,然而“爷”在满语中并不同于今天的“祖父”的意思,往往是用作对男性的一种尊称,相对应的女性则称“奶”,由于满人见面时有礼貌的互相作揖行李并称对方为“爷”,这种“X + 爷”的说法便流传开来。在上述例子中“X”可以由多种成分填充,例如姓氏、数量词、家族排行数,此外也可以用姓名全称(以二字全称居多如:“李三丨爷”),还可以去掉“X”独用。

4) “老/小 + 姓氏”

 常四爷:“老刘,就看你身上吧:洋鼻烟,洋表……”(10)

‚ 小刘麻子:“小唐,待会儿我请你去喝咖啡。”(44)

ƒ 小唐铁嘴:“好吧,小刘你说!”(44)

m 庞四奶奶:“当当,你跟老杨算账吧!”(49)

“老/小 + 姓氏”的用法在如今的社会中普遍使用。一般来说,使用前者“老”字格式的时候并不表示称呼人比被称呼人年龄小,而是被称呼人年龄段达到一定程度 [5] 。然而,这个老的界限确实模糊不清的,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年轻学生群体之间也会用这一格式来称呼自己的好友,总体来说使用此种形式表达的是一种亲近、尊重、抬举对方或是年轻人渴望获得成熟体验的意向。后者“小”字格式既可以从年龄上做出区分,也可以从许多其他方面来划分层次,如:经验多少与否、阶层高低与否、职位高低与否、辈分先后与否等等,当然采用这种格式也极具有表示亲昵的积极意义,即使称呼人年龄小于被称呼人也可以使用。

(四) 历史称谓语

称谓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是指称谓语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使用,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际关系 [5] 。《茶馆》一文中出现的历史称谓词特别多,对应着三个时期的不同时代特点,这些历史称谓语如今口语中已不大使用,大多数失去了生命力湮没在历史的灰烬中。此外还包括一些历史性的专有名称,如某些具体历史人物的人名等。部分举例如下:

 刘麻子:“侍候着太后,红的不得了。”(8)

‚ 康六:“刘大爷,把女儿给太监做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9)

ƒ 庞太监:“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14)

m 庞太监:“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14)

n 常四爷:“告诉你们,我可是旗人!”(16)

o 李三:“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作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19)

p 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19)

3. 《茶馆》中称谓语使用的特点2

(一) 充分体现人物之间的多方面差距

《茶馆》中除亲属称谓语外的其他称谓语在使用时始终暗含身份、阶级、性别、职业等的对比和对立,这一方面从最初老舍对剧中人物的称谓语命名上就可以看出,例如“X爷”的称呼自然就预示着其身份不会太低;另一方面从剧中人物相互之间的称呼上也能看出,例如剧中刘麻子为了赚钱直呼庞太监为“亲爸爸”就表示自己低对方一等。

《茶馆》中女性人物的出场就不多,且多是作为弱势群体、受压迫角色而出现的。从称谓语数量上来看,剧中指称女性的称谓语较之男性也少了许多,同时在女性称谓语内部还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的现象,例如存在身份地位的对立,像“太后、娘娘、东霸天的女儿”和“乡下丫头、寡妇、卖小妞的小媳妇、娘们儿”之间的对比;也存在女性职业性质褒贬的对立,如“女招待、女招待总教官”和“舞女、暗娼、吉普女郎”;从称谓语丰富度上来说,女性称谓语较单一,变体较少,而男性称谓语异常丰富,变体较多,同一个男性人物可以有众多的称谓语,例如剧中主角人物王利发,拥有“王掌柜”“掌柜的”“年轻小伙子”“你这小子”“老掌柜”“栓子的爸”“老头儿”等多个称谓语。此外,正如前文所提到的“X + 爷”字格式的使用一样,在剧中对于街面上很多普通或不入流的男性也可以使用这一形式,但是对女性的“X + 奶”格式我们只看到有地位高高在上的“庞四奶奶”这一使用形式,其他女性角色则没有使用的资格,这也体现出性别因素导致称谓的严重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在现代男女称谓语的使用上也依旧有所体现。当然我们在《茶馆》中也能看到女性称谓语使用的积极一面,例如有“姑娘、大姑娘、太太、婆婆、大嫂、大婶”等中性称谓语的使用,并不存在贬低女性的意味,尤其是在话剧第三幕中王大拴一家对康顺子的前后称呼上我们尤其可以看出对其的亲近、尊重之意。

其次,在权势地位上,《茶馆》中虽出现人物众多,但真正属于每个时代的上层社会的仅有皇上、洋人、秦仲义、庞太监、崔久峰、庞四奶奶等为数不多的小部分人物,绝大多数还是深处底层的平民百姓,这其中又囊括贫农、地痞流氓、特务、教师、逃兵等各色人群,在他们之间又可以划分出层层压迫的高低关系。

(二) 某些特殊称谓结构使用凸出

老舍作为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使用北京方言来创作作品已经成为他的明显特点,在《茶馆》这部作品的称谓语使用上也有所体现,这首先表现为“X + 爷”的使用,无论对方比自己高或低,使用此称谓都表示了贬己尊人的意味。剧中主要人物王利发作为裕泰茶馆的掌柜每天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时,充分使用了这一称谓格式,无论是面对地痞流氓还是财主贵人都尊称对方某爷,从而塑造出一个为人圆滑、处世精明的茶馆老板的人物形象。

此外,在《茶馆》还多次使用了“的”字结构来作为称谓语,例如“当差的、吃洋饭的、掌柜的、管事的、作官的、念书的”等多种形式,其中有些在剧中是特指某一个人,比如“掌柜的”特指王利发;有些则是泛指,无所谓某一个人或为了避免麻烦而采取此称呼。

(三) 时代特点明显

《茶馆》中的时代背景是跨度非常大且异常复杂的,每个时期都有相对应且独特的称谓语遍布其中。有些称谓语仅仅出现在第一幕清末时期,如“当差的、英法联军、尊家、谭嗣同、康有为、县太爷、太后、旗兵”等;有些仅出现在第二幕军阀割据时期如“袁世凯、袁大总统、巡警阁子、太太、姨太太、大帅、大令、官长”等;仅出现在第三幕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有“女招待、处长、党员、董事长、总经理、美国兵、八路军、先生、共产党”等。上述称谓语的变化暗示着时代的更迭,其中有些称谓语彻底丧失了生命力不再使用,有些则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茶馆》中为了讽刺一些地痞流氓一脉相承的个性特点,在其称谓语的使用上也别具一格,通过在其父称谓语前添加“小”字来暗示父子继承关系,例如:唐铁嘴(小唐铁嘴)、刘麻子(小刘麻子)、二德子(小二德子)等等。父子两代在剧中无耻下流的嘴脸自始至终没有一点改变,毫无底线的蝇营狗苟,奉行剥削他人富裕自己的人生信条。

4. 结语

本文对称谓语的定义进行了共性归纳和取舍,将其归结为“人、相互、社会关系、名称”四个关键词。在称谓语分类上,我们结合《茶馆》中的人际关系网将其中的称谓语先二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性称谓语,其中社会性称谓语又包括职业称谓语和通称称谓语,考虑到《茶馆》这部作品中独特的历史性,我们又追加了历史称谓语这一分类。文章主体部分对上述的四类称谓语进行了举例描写和分析,对其中一些具有特色的称谓结构做了详细说明。《茶馆》这部作品在使用称谓语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充分体现人物之间的多方面差距,这主要表现在男女性别以及权势地位因素所造成的差距;二是某些特殊称谓结构使用凸出,其中“X + 爷”与“的字结构”的使用较多;三是时代特点明显,三幕话剧中每一幕都有专属的称谓语使用现象。

NOTES

1例句后括号内的数字为此例句出现在文末第一条参考文献中所使用的《茶馆》中的具体页码,后面全文同此。

2由于亲属称谓语在《茶馆》三幕剧中的使用与今天相比变化不大且没有较明显的特点,故本节所论述的称谓语使用特点不包括亲属称谓语。

参考文献

[1] 老舍. 茶馆[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2] 李莉. “乖”的词义演变[J]. 现代语文, 2018(8): 20-24.
[3] 孙维张. 汉语社会语言学[M]. 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4] 李金满, 王同顺. 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接口——“X们儿”的演变[J]. 当代语言学, 2008(1): 52-61+94.
[5] 马宏基, 常庆丰. 称谓语[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