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A Brief Analysis of Freud’s Personality Theo-ry
DOI: 10.12677/AP.2023.1312711, PDF, HTML, XML, 下载: 190  浏览: 338 
作者: 陈雪琦: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精神分析潜意识心理学Freud Personality Theory Psychoanalysis The Unconscious Mind Psychology
摘要: 弗洛伊德处于自然科学许多重大理论得以建立、科学技术成果大爆发的西方市场经济大环境之下,基于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遗传学观点,叔本华的关于“生存意志”和梦的观点,以及沙可、布洛伊尔关于癔症的研究和“谈话疗法”的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应运而生。潜意识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出发点,潜意识形成了道德人格。而人格理论中的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遵循的是至善原则。
Abstract: Freud was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western market economy where many major theories of natu-ral science were established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exploded. Based on the genetic view of Darwin’s evolution, Schopenhauer’s view of “will to live” and dreams,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of Schaker and Breuer on “talk therapy”, Freud’s personality theory came into being. The subconscious mind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Freud’s personality theory, and it forms the moral per-sonality.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ego, id and superego in personality theory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supreme good.
文章引用:陈雪琦 (2023). 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心理学进展, 13(12), 5608-561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711

1. 引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之一,他建立的学术理论体系涉及了精神分析领域、人类道德领域、文明建构领域等。作为知名的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学家,其在1895年提出了精神分析这一个新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9年著述了《梦的解析》一书,这也成为了精神分析心理学问世的标志。与此同时,在1923年出版的《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弗洛伊德系统性地建立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系统。而当学界皆在崇尚理性书写理性之时,潜意识的秘密暴露于弗洛伊德面前,由此,揭开了人类行为的非理性源泉,他强调社会文明的发展应是遵循人的本能,而并非是压抑性的本能。因此,弗洛伊德以无意识理论作为基础,衍生了人格结构理论,并以力比多为代表的性理论来构造出梦的解释理论。弗洛伊德为人的潜意识正名,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并开创了精神分析领域之先河。

弗洛伊德强调非理性的情感作用以及对道德进行心理层面的考察,此不同于传统的强调理性作用以及仅对道德进行形而上学之论证。因此,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道德维度进行探析,以及其人格理论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理解伦理思想的借鉴为何,是应在实践中进行思考的问题。并且,对弗洛伊德伦理思想进行考察,有益于为中西伦理思想的研究提供新的诠释视角,也有益于促使人们在当今这个社会经济急速发展、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道德和利益相冲突的困境中,去反省自己与社会之关系。因此,本文旨在将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人格理论作为切入点,基于探寻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出发点——潜意识,从而探究道德人格研究的一般范式及方法,进而通过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人格结构——自我、本我、超我,以此探析弗洛伊德人格思想,以期对当今时代的道德建设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思考方向。

2.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形成背景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思想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弗洛伊德出生于前奥努帝国摩拉维亚的弗莱堡,该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民族矛盾:“一是日耳曼民族与其他民族直接按的矛盾;二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杜阳,2016)这两大矛盾导致前奥匈帝国国内政治局势动荡,社会环境不稳,人们长期受到腐朽的道德观念和封建陋习的禁锢,致使禁锢他们的思想、头脑和社会行为,从而丧失人性,由此,奥匈帝国许多民众患上了精神类疾病。并且,十九世纪末的心理学领域,人格理论是其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近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迅速,科技逐步支配人类。因此,西方社会出现了意识的自我与扮演的角色相分离的人格危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研究便是在此基础上得以产生。

不可置否,弗洛伊德的家庭环境对其人格理论的形成亦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弗洛伊德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其家庭结构十分复杂,导致他与母亲关系最为亲密,因此,他认为母子关系时最自由的、最安全的人类关系。弗洛伊德一致认为其父亲冷漠、粗暴、严厉,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影响。由于他对于母亲的无限依恋,以及对于父亲的疏远与恐惧,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俄狄浦斯情结”。并且,由于弗洛伊德生活在一个充满宗教气息的社会,其父亲也热衷于犹太法典的研究,因此弗洛伊德从小便耳濡目染地学习了大量宗教教义、社会传说以及道德伦理等相关理论。弗洛伊德步入社会后,偶然进入一家精神病研究所工作,在这个研究所工作期间,弗洛伊德研究了大量的精神病患者,学习了许多精神病知识,并掌握了有效治疗精神病的方法。随后,他师从精神病学专家沙可,学习了精神病学,并由此开展了对于人格理论的研究。弗洛伊德尤其喜欢催眠、癔症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几年后他又前往法国南锡,学习催眠的相关知识。弗洛伊德治疗了许多类似于焦虑、抑郁等急症的患者。经过如是的知识铺垫,弗洛伊德通过观察个体病,并思考所处时代,关于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理论思想于实践中应运而生。“1895年他和好友合著了《癔症研究》一书,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理论的奠基与起点。”(杜阳,2016)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不仅获于外部环境,与科学、哲学、心理学都有着不可剥离的关系。弗洛伊德受达尔文进化论(“既要挑战物种特创论,人类是祖先在遗传的基础上进化而来。又要探索人与动物之间是否连续存在的问题。”(波林,1981))的影响,由此开始对人类活动背后的动物本能与欲望进行探析,以期探索人类活动背后的原因与秘密。弗洛伊德在人类精神原动力存在于动物本能的观念,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其中涵盖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并且,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动态的人格结构理论,围绕冲突现象对人的心理过程进行解释,这也凸显了生物遗传进化论对于弗洛伊德观点的影响之深。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在人和自然中存在着不可磨灭地突出的作用,此观点影响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对叔本华的认为人和动物的终极目标皆为繁衍的性欲的目的论的解释进行了扬弃,创立了无意识理论。并且,弗洛伊德对生的本能和死亡本能的观点亦受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认为生物的最终本能是生存意志,他又对生存意志持否定态度,认为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同样也意味着生命的解脱。

精神病理学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有了很大的进展,部分学者由早先的认为精神失常是邪恶附于人的肉体,故采取肉体折磨的方式进行精神失常治疗,转变为了采用人道主义方法。麦斯麦是研究心里病理学的开创者,他利用“催眠术”对精神疾病进行研究,随后的巴黎学派和南锡学派也效仿其做法。弗洛伊德在巴黎期间,关注于沙可的催眠术与癔症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类心灵,对于病人的心理问题格外关注。布洛伊尔的“谈话治疗法(宣泄疗法)”亦对弗洛伊德产生了深远影响。弗洛伊德在治疗患者时也开始尝试此方法,以此奠定了精神分析治疗法的提出。随后,弗洛伊德从无意识出发,以研究人的心理结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显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亦为其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人格理论不仅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还促使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发展,与此同时,弗洛伊德对于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亦促进了人格理论思想的诞生、推进与完成。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不仅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还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现代非理性主义以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影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并非是一座没有基底的“海市蜃楼”,而是一个有多学科理论作为基础的成体系的理论。

3.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潜意识

国内外主要存在着四种不同的道德人格研究范式:道德原型研究、道德榜样研究、道德信息处理研究、道德民众概念研究。而这四种范式皆属于意识层面的研究,主要是从认知、情感、意志等意识层面进行的,而其中并不涵盖个体的潜意识层面。而弗洛伊德从潜意识层面对道德人格思想进行研究,以此丰富了道德人格理论的内容,还进一步开辟了道德人格理论的新的研究领域。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派的奠基者,在研究中从未忽略潜意识的作用。在他看来,“精神分析认为全部心理活动或现象都属于潜意识领域;意识是心理领域的组成部分,并不一定存在。”(弗洛伊德,张霁明,2014)弗洛伊德对布洛伊尔对于癔症患者的治疗十分感兴趣,他通过深入分析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发现部分患者存在着无意识记忆,他们在清醒状态时对于癔症时的记忆全然不知,但是,“当通过使用某种手段使患者回忆起发生某一事件的情感和细节,同时使患者使用最详细的语言来描述该事件以及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描述出来时,癔症症状再不会出现。”(布洛伊尔,弗洛伊德,2014)基于此,弗洛伊德认为,处于无意识状态下的记忆属于潜意识,患者大脑中仍旧有这段记忆,但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将其排除于意识之外,但若受到某种与潜意识相关的事物的刺激,此种潜意识将会从患者的大脑之中激发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隐藏于大脑深处的观念;二是具有动力性质的观念;即使潜意识活跃,且十分强烈,可是却无法进入意识。”(弗洛伊德,2014a)因此,弗洛伊德将潜伏于大脑深处的观念称之为前意识,将具有动力性质的观念称之为潜意识。除此之外,他还认为,任何一种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都必须是潜意识,潜意识是否能够转化为意识取决于潜意识是否通过转化中的检验机制。弗洛伊德还提出:“照相机拍摄的底片必须打印成正片之后才可以称之为照片,可是有些底片并不需要印成正片,而潜意识也不一定都需要转化为意识。”(弗洛伊德,2014b)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特征进行了概括——非矛盾性、非理性、原发性、无时间性、非现实性。并且,弗洛伊德将潜意识的影响分为三个层面:潜意识是癔症以及并发症的源头、潜意识对部分观念具有强化作用、潜意识观念可以对患者的情感进行操控。不仅如此,潜意识对于个体的道德人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消除个体潜意识的“俄狄浦斯情结”后会产生道德人格;借助于潜意识中的“本我”的作用,道德人格中的原始禁忌得以传承;潜意识中充满了本能与欲望(弗洛伊德将其分为爱欲本能与死亡本能)。显而易见的,潜意识是道德人格的出发点,这也对人们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模式间的矛盾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4.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建立了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心理机制,而个体行为也正是由于这一种心理机制接受了控制。弗洛伊德早期研究重点在于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以及无意识活动的规律,弗洛伊德将此时的研究成果概括为“心理地形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地形学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无意识(un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意识(conscious)三个层次。弗洛伊德并不认同“心理的即意识的”的观点,因为在他看来,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比较小,且属表层心理活动的范畴,而人的心理结构的主体是无意识,它能为个体行为活动提供内在的动力,因此,所有个体的有意识的活动皆受制于无意识。由此,应该深入认识无意识,从而解释人的精神世界。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法强调,人的心理活动中仅有部分活动属于意识范畴,而心理过程本身属于前意识范畴。”(车文博,2004a)基于此,弗洛伊德对与心理活动动力机制深入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人格结构模式,而弗洛伊德的完整的人格机构模式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组成。

“本我是这一结构中最古老的组成部分,具有遗传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物质。需要指出的是,本能是本我的组成部分。肉体是本能的源头,而本能则以某种人类不了解的形式表现为本我。”(车文博,2004b)而本我就如同一间有着无尽能量的储藏室,能够且本我表现出非时空性、非逻辑性、非道德性、非同一性、非组织性等。“本能通过发泄寻找出路,事实上,这是本我的内容所在。”(卡尔文·斯·霍尔,1986)由此可以看出,与外界进行沟通与协调是保障本能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必要方法,这也可以有效避免本我与外界发生矛盾冲突从而致使消失。自我是本我的一个部分,本我通过知觉意识这个媒介收到外部世界直接影响的改变。自我也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感觉系统,可以感知到外界的刺激,可以对个体内在心理活动形成认知。自我主要包括了理智和常识,是个体心理活动中的意识部分,带有强烈情感的东西,与本我刚好相反。自我的价值在于为人的行为提供思想引导,致使本我的方向和方式不偏离目标,使本我与外界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关系,最终实现满足个体的本能和欲望。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对能动性的控制会转移到自我的掌控中。如此,它与本我的关系就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在约束马的强大力量。骑手试着用自己的力量来控制马的力量,而自我则是借用其他力量来做到这一点。如果一个骑手没有与他的马分离开来,那他则会被迫引导马走向它想去的地方,自我也是一样的,它有着将本我转化为行动的习惯,就好像这是它自己的意愿一样。”(弗洛伊德,2011)

超我最早的来源是俄狄浦斯情节,包含着“你不应该像这样”的自我理想的两面性,而这种两面性来源于自我理想有着抑制俄狄浦斯情节的任务。弗洛伊德认为,自我的主要精力用于控制本我的非理性欲望,并且,自我服务于外界、本我与超我,这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在本我、超我和外界以及非理性欲望中扮演的是一个协调者的角色。弗洛伊德还认为,自我在受到本我的仆役的同时还需要接受超我的束缚,此时外界亦会有影响,自我则通过弱化对立力量以保持平衡。而超我是整个人格结构中最文明的部分。超我也可称作为道德化的自我,可以进行自我批判与道德控制,主要来源于无意识和自我分化的分离。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三个部分联系紧密,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如果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时,人就会产生平衡的心理活动,从而塑造出正常的人格;如果三者之间打破原有的稳定状态,失去平衡,人的心理活动也会失衡,甚至出现紊乱的心理秩序,无法自动调节自我心理,由此出现不健康的人格。”(吴光远,徐万里,2006)

5. 结语

弗洛伊德十分关注道德问题,他的人格理论对西方伦理学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提供了新思考与新视角。弗洛伊德对西方道德观念的不满十分强烈,并且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传统道德观念违反了人的本性,是虚伪、僵化且严厉的,因此不应得以提倡。不仅如此,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伦理个体也产生了消解,对于理性崇拜进行了否定,对自由意志提出了质疑,并对客观利益进行了确认。弗洛伊德从深层心理视角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与远古时代的情景,是人类文化中包含道德的根源,从某种程度上消解了“道德”,但这并不是说他完全否认了“道德”,而仅仅说明他确实发现了“传统道德”的心理依据,以“经验事实”为依据,打破了传统“道德虚无”的一面。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放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急速发展,人们普遍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现象实现了社会财富的积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这也致使欲望无限膨胀,人们突破下限,甚至开始为了个人利益剥夺他人利益。值得注意的是,道德与利益并非是背道而驰的两个方面。弗洛伊德基于人格理论的道德思想有助于人们思考自身与社会之关系,以解决道德与利益的矛盾问题。

参考文献

[1] (奥)布洛伊尔, 弗洛伊德(2014). 癔症研究, 弗洛伊德文集(第一卷) (金星明 译). 九州出版社.
[2] (奥)弗洛伊德(2011). 自我与本我. 上海译文出版社.
[3] (奥)弗洛伊德(2014a). 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 弗洛伊德文集(第六卷) (高峰强 译). 九州出版社.
[4] (奥)弗洛伊德(2014b). 精神分析导论, 弗洛伊德文集(第七卷) (张爱卿 译). 九州出版社.
[5] (奥)弗洛伊德, 张霁明(2014). 弗洛伊德自传, 弗洛伊德文集(第十二卷). 九州出版社.
[6] (美)波林(1981). 实验心理学史(高觉敷 译). 商务印书馆.
[7] (美)卡尔文•斯•霍尔(1986). 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包华富, 陈昭全, 杨莘燊 编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8] 车文博(2004a). 弗洛伊德文集(第5卷). 长春出版社.
[9] 车文博(2004b). 弗洛伊德文集(第4卷). 长春出版社.
[10] 杜阳(2016). 弗洛伊德道德人格思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11] 吴光远, 徐万里(2006). 弗洛伊德: 欲望决定命运. 新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