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认语言观视角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活动探索
Explor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ceived Language View
DOI: 10.12677/CES.2023.1112537, PDF, HTML, XML, 下载: 97  浏览: 171 
作者: 刘伊文: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喀什
关键词: 体认语言观初中英语教学语法教学Perceived Language View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Grammar Teaching
摘要: 做好初中英语教学是教师以促进者的身份帮助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实现成功自然过渡的基础。在当今国内英语教育的大趋势下,优化英语教学思路,更新教师教法,在已有教材基础上进行教法的推陈出新是不可被忽视的关键所在。而以近几年语言学界所提出的体认语言观的视角来看,体认观把体认看作是体验与认知相互结合所产生的语言论断。体验以认知为基础,而认知是对体验所获得信息的转换再生成为习得知识的途径。简而言之,体认观认为人们通过体体验和认知的方式来感知环境并学会使用特定环境中的语言。体认语言观认为将体认为途径来进行语言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理论在前人的专业研究下也得到了证实。基于这一理论支撑,结合国家在新一轮教改中所提出的关心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本文作者试图以体认语言观为基础,将其有效的融入到初中英语语法课堂教学之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体认观的优势,从而使初中学生的课堂语言习得效率得到提高。
Abstract: Having a good job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s the basis for teachers as a promoter to help students achieve a successful and natural transition from primary school to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general trend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today, optimizing English teaching ideas, updating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moting new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textbooks is the key that cannot be ign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language recognition put forward by the linguistics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of recognition regards perception as a linguistic assertion produc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 Experience is based on cognition, and cognition is a way to transform and regenerate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through experience into acquired knowledge. In short, the perception of people perceives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physical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 and learns to use language in a specific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of recognizing language believes that the way to carry out language learn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and this theory has also been confirmed by the professional research of predecessors. Based on this theoretical support, combined with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caring about students’ own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by the country in the new round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tries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it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grammar based on recognizing the concept of language, and maximize the advantages of understand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classroo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文章引用:刘伊文. 体认语言观视角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活动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12): 3677-368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12537

1. 引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英语课程需要全面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宗旨,认真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把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2022发行的最新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来看,在英语语法教学方面,新版课标更加强化了“以课程来教育培养学生为导向的主体概念” ‎[1] 。以核心素养中所主张的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为教育前提,要求培养各级各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个人品质以及优秀的自我学习能力。其次,课标内容更加关注对课程内容结构上的优化。基于这两点新变化,作者认为以体认语言观应用于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将成为初中语法教学的新思路。在现阶段英语课程内容中,包含了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些要素构成。这六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构成关系。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划分,初中阶段的学生需学习并掌握三级内容。笔者所关注的体认语言观视角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活动探索是这三级内容中的重要一部分。本文围绕新课标以及核心素养观在体认语言视角下旨在回答两个教学问题:首先,以体认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英语语法教学在初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是否行之有效?其次,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是否存在前人未发现的新教学问题?

2. 理论背景

体认语言学由认知语言学演变而来。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习方法论最初由国外语言学家Sydney Lamb提出,主要旨在于研究人脑中的语言,神经与心智这三因素之间的联系。这一研究思路从广义的视角对语言学进行研究。随后在后续国内外学者研究之中,发现了认知语言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逐渐衍生出了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的新式语言习得论: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这一理论由我国学者王寅(2014a)提出。王寅教授提出的体认语言学“强调学生课堂上的互动体验,再由学生互动体验得来的认知内容进行以老师为引导者的认知再加工,更多的关注以人为本” ‎[2] 。这一理论与我国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的想法也不谋而合。“体认”二字突出具身经验和具身认知,其效果由学生自身对认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再认知的概念结构来体现 ‎[3] 。这一观点可被总结成为从现实到认知再到语言的三大阶段。“英语的语言体认观为当今时代所提出的新文科的大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思路提供了发展桥梁” ‎[4] 。笔者在查阅多方文献之后发现体认语言学的这一教学概念较集中应用于语法教学但多应用于大学二语习得教学,高中以及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应用相对较少。初中英语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对英语语言本身的体验和其自身对语言在生活中灵活使用的成功感为基础。体认是认知的基础,认知是体认的高级加工,两者相互促进。为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语法教学思路,作者结合学生的阶段接受水平尝试将体认教学概念应用于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

3. 语法教学之现状

基于疫情影响这一现实因素的影响,笔者在本文开展的前期对s省某县城多所初中学生进行了线上随机访谈。根据学生叙述,目前这些学校,尤其是多数偏远中学使用的英语教材仍为翼教版,相比较已大范围在城市被使用的人教版英语教材来说,这里首先所产生的问题就是教材过于老旧。再者,老师在教授语法课时多使用演绎法进行,每单元被分成两个课时进行。每单元的语法知识将会出现在课文阅读教材中,老师会在进行语法教学前教授课文内容,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作为先行组织内容,再进行章节语法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语法知识的了解。根据笔者对英语语法教学模式的了解和观察以及学生的反馈来看,在这种较为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又出现了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高,学生经常只可知其一而无法获息其二三;其次是学生所习得的语法知识会相对机械,很难在练习时进行自主的灵活变通。同时老师在进行语法教授时主要关注了中考考纲要求,以应试教育为主要导向,教学目的在这一重要因素影响下,尽现着相之感。这也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大多在为各式各样的考试服务。学生在各阶段的知识认知水平是不同的,但是大部分老师在备课时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对所有的学科内容以同样的教学手法进行教授,加之语法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枯燥性,使语法教学的最终效果大打折扣。这两个问题也与如今国家提倡的悦纳教育有所相悖,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相关理论来看,过于简单或过难的与语法学习都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迷现象的产生。过度的把教学重心集中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学习状态,无法以愉悦的心情和舒适的途径获得有用的知识导致师生情感上互相消耗,学生花费相当长时间学习抽象语法知识,在发现没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之后开始产生厌学情绪。老师在精心授课后发现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之后开始厌教。如此模式长此以往的周而复始,将导致一系列教学负面影响的恶性循环,使教师和学生都不满足于这种教学现状却也无计可施。

4. 教学过程

基于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笔者根据体认语言观的理论知识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笔者随机选取了九年级某班的学生进行语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的语法内容。为使体认语言观概念下的教学达到预想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笔者通常采用ppt教学模式,每课时设置15分钟的语法教学时间。根据教学计划,首先老师应引导学生凭借他们自身的基础知识去定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接着老师帮助学生去学习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和相同点。从而不仅让学生可以自己对语法知识进行迁移。更要引导学生在新的语法教学方式下对语法教学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分为三阶段。首先是三分钟导入话题时间,老师以日常生活话题说出主动语态的句子。比如I eat an apple. I lost my book.在这一阶段老师开始以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分析主动语态的例句。然后老师将导入阶段的主动语态的句子变为被动语态并呈现教材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法态的句子并标出他们的成分。如:

A: (Alenxander Gradam Bell) (invented) (the telephone) in 1876.

B: (The telephone) (was invented) (by Alenxader) in 1876.

A: (They) (sold) (the fridge) at a low price.

B: (The firdge) (was sold) at a low price.

接着老师呈现例句,并邀请学生进行语态修改,以此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句子中主动和被动的变化从而对被动语态的意义和框架进行自主定义。

Some body stole my camera from my hotel room.

Our parents advised us not to go out alone.

最后是产出阶段,这一过程中老师需邀请学生阐述自己在句型转换过程中发现的规律,然后进行共同总结。课堂最后,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一定程度的反馈。

5. 教学数据收集

为了更进一步检验该语法教学的效果,作者在进行了四个课时的语法教学之后,利用spss数据分析系统对学生进行了试卷形式的效果检验。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除听力部分外,试卷题型被分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根据汉语提示填空,改写句子,补全对话以及话题作文。其中,改写句子属于考察语法知识范畴,共10道题,每题0.5分。试卷为某市初一两次期末统考试题。在对两次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之后,笔者得出了以下数据:

Table 1. Group statistics

表1. 组统计

Table 2.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

表2. 独立样本t检验

表1表2是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由表可知,两班均分相差不大,水平相当。其中显著性大于0.05,双尾值大于0.05。说明两班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Table 3. Group statistics

表3. 组统计

Table 4.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

表4. 独立样本t 检验

表3表4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之后的数据。由表中数据可以得知实验班后测均分比前测高大约0.4分,而对照班平均分相应有所下降。其次,后测显著性为0.045,小于0.05,说明两班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以上数据足以说明体认语言观基础上的语法教学得到了成功实施。

6. 教学效果评析

笔者经过与在校初中英语教师的积极配合,成功进行了体认观念的语言教学。并且由此笔者对课堂质量和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整理来了解体认观念的渗入程度以及老师通过这种教学体验是否有效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知识掌握能力。从教学目标来看,首先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被动语态,可以掌握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使用规则。其次,学生可以在掌握被动语态构式的基础上进行主动语态到被动语态的主动练习,老师所教授的语法知识在此刻产生了正向迁移。在情感上,学生也没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都投入了极大的注意力。从教学内容来看,整体而观之,老师基于被动语态的构式向学生展示被动语态的构成,在进行句子练习时,学生基本没有出现无法定位施动者位置的情况。虽然部分学生依旧在分析句子成分时存在少数问题,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都能顺利完成句子改写,并且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自主造句练习。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被动语态语法知识的归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成功的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了被动语态的概念和特点。根据授课老师回忆,在老师进行传统演绎归纳法进行被动语态的教授时,尽管老师是在进行举例之后对被动语态的概念作了引导式介绍,但是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状态。如果句子成分过多或者句意过于复杂时,学生们将会开始自乱阵脚,出现消极应对心理。他们无法理解句意又无法对长难句进行自主分析,导致教学效果大大折扣。如例句A: Some body stole my camera from my hotel room. B: My camera stole by somebody from my hotel room。其次,在传统课堂中,老师注意到课堂上对于这个句子的改写学生们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回答,部分同学因为找不到相应成分甚至放弃参与课堂互动。反观体认语言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尽管仍出现了一些细微答案漏洞,但传统课堂面临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课后笔者就被动语态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效果对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实时访谈。相较于传统语法教学模式来说,首先,教师认为在新的语法教学形式下,学生能通过对句子基本的语法结构的了解进行举一反三的结构模式体验并且促使知识在不同受众群体之间进行不同程度的内容重组以及有效吸收。而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做到举一反三,但是学生进行举例练习时内容相对单一,无法进行思维拓展,并且根据学生所练习的语法结构内容,在这种传统的语法教学形式下,学生出现了少部分的语法僵化现象,这种现象对老师来说是极不愿意看到的。其次,通过体认教学,学生们兴趣高涨,没有出现类似于对照班教学气氛低迷的现象,学生从体认教学中有了获得感,从而国家提倡的实现了悦纳教育。同时,笔者得到了学生们的反馈:首先,接受体认语法教学的学生懂得被动语态的概念且可以熟练地运用语法框架进行语法练习。其次,学生在十五分钟的语法课上保持了高度的精神集中,认为老师讲的知识点难度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有所提高。不再像以传统语法课堂上老师仅强调概念,忽略语法功能的学习,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7. 结论

二语习得对非母语学习者来说总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针对非同一语言体系的二语学习而言。然而对于二语初学者来说,二语习得是挑战的同时也是机遇。站在二语初学者的立场来说,他们重新去学习一门语言,就需要去了解这一语言的来源,基本组成结构,基础语法等一系列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影响语法教学质量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在教学过程,老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步骤来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而特别针对复杂而晦涩语法教学来说,老师也要对语法教学进行既有层次,又有逻辑的教学内容的顺序编排,帮助学生从机械型练习向交际型练习的有机转化。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相对于小学阶段学生已经产生了自主学习意识,对学习语言来说是最黄金的时间段,加上老师的专业性引导,新模式支持下的语法学习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正面影响效果,然而,这同时也会对老师的专业性,知识储备有极为严格的要求。经过笔者的实际操练,体认语言学在语法学习中的作用得到了证实。然而,在进行语法操练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该学校地处偏远,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是初一开始接触英语,尽管他们也在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对体认教学表现出来极大地热情,但前述原因仍导致这一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习得的语法知识进行交流。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语法知识教学,以及如何更好的更具有针对性的对这些学生进行知识传递仍是笔者在日后的教学中需要认真考虑并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1-34.
[2] 王寅.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J]. 外国文, 2014, 30(6): 61-67.
[3] Evans, V. (2019) Cognitive Linguistics: A Complete Guide. 2nd Edi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Edinburgh.
https://doi.org/10.1515/9781474405232
[4] 林正军, 唐玮. 语言元功能的体验哲学基础[J]. 现代外语, 2019, 42(4): 46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