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视阈下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价值意蕴及路径探究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ization: Current Situation, Value Implications, and Path Exploration
DOI: 10.12677/AE.2023.13121508, PDF, HTML, XML, 下载: 143  浏览: 314 
作者: 仉 君, 孟甜甜*, 南 曦, 王琼雪: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本土化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小学生Localization Red Culture Patriotism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摘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且宝贵的资源,凝结着深刻而独特的育人价值。开发本土红色文化是丰富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性、增强小学生红色文化素养的必然趋势。团队通过践行南京本土红色文化育人课程,调研南京市小学生本土红色文化认知现状,提炼出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以人育人”、“以环境育人”以“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进一步在时代性与针对性原则、“三贴近”原则和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原则基础上,提出利用高校开发课程资源、多形式开展课程活动、借助数字媒介传播共享三大路径。
Abstract: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nd red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and valuable resource for patriotism education, embodying profound and unique educational values. Developing local red 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o enrich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oral and legal courses,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d culture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ir red cultural literacy. By practicing the local red culture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Nan-j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cognitive status of local red culture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Nanjing, the value implications of integrating local red culture into patriotism education, such as “educating people with people”, “educating people with environment”, and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are extracted.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timeliness and pertinence, “three closeness”, and systematicity and sustainability, it is proposed to utilize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ed by universities, carry out course activities in multiple forms and use digital media to spread and share the three main paths.
文章引用:仉君, 孟甜甜, 南曦, 王琼雪. 本土化视阈下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价值意蕴及路径探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12): 9750-975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21508

1. 引言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强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1] 。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中国青少年成人成才的今日质量,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明日成效,加强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根本。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勇奋斗所形成的精神遗产。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既回应了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和红色基因的传承担当,又助推了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改革的创新要求,更是践行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南京这片土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的近150处革命遗址和文化遗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对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其中雨花烈士精神以其信仰至上、艰苦奋斗的革命共性,和舍生取义、矢志兴邦的地方个性,成为南京本土红色文化的精神代表和历史财富。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南京本土化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障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要求,也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知、情、意、行”合一的基本原则。因此,有必要在本土化视阈下,以雨花烈士精神为载体,考察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思考本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的价值意蕴,探究红色基因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代代传承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接续生生不息的后备力量。

2. 南京市小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的认知现状

为了进一步向小学生普及宣传本土红色文化、更加贴合本土文化背景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人员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雨花烈士精神的主题课程与宣讲,从“英烈之优秀”、“信仰之坚定”与“未来之弘扬”三个方面为小学生讲解了雨花台以及雨花英烈的历史故事与文化知识。

调研组根据本项目课程设计情况以及南京市雨花台的历史文化背景,编写了《雨花台红色文化调查问卷》,在每次课程或宣讲结束之后发放给前来听课的学生进行填写,年龄较小、无法自行填写的学生由调研人员通过口述询问的方式帮忙填写。最终调研地区遍及南京市鼓楼、玄武、秦淮、建邺、雨花台、浦口与栖霞区七城区,覆盖近34所学校,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29份。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调研人员还对于前来听课的小学生进行了访谈,共访谈小学生17名,年龄以三至五年级为主。

(一) 南京市小学生对本土红色基地的了解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南京市小学生对于本土红色基地都有一定的了解,96%的小学生至少去过一个红色基地参观,其中有43%的小学生去过三次以上的红色基地,而前往参观的时间则集中在寒暑假。在陪同人员上,以父母陪伴为最多,分别占66%和79%,而由祖辈或是学校老师与同学一起前往的人数则较少。从小学生填写的“您了解哪些革命烈士”的答案来看,丁香、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王二小名字出现次数最多。通过访谈可以了解到,小学生对于革命烈士的了解大多都是从课文和老师的讲述中了解的。“我们一年级有学过王二小的故事”。

从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南京市小学生在本土红色文化的学习上有一定的基础,父母比较注重对孩子的红色文化熏陶,利用寒暑假时间会带领孩子前往参观红色文化基地进行学习。在诸多红色文化基地中,又以雨花台烈士陵园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主,所选择人数达60%与53%,而调研中雨花台区的所有学生均表示曾经参观过雨花台烈士陵园。从访谈内容中可以了解到,小学生印象最深的红色基地同样这两处地点为主。“我和哥哥之前也去参观过雨花台烈士陵园,还去过延安红色革命根据地,所以对英烈事迹会有些了解。”可见在对于孩子的红色教育上,家长们更加倾向于优先考虑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对于本土资源的重视程度也更高。

(二) 南京市小学生对雨花台英烈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有48%的小学生表示近一年内曾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更有近98%的小学生表示愿意前往参观雨花台烈士陵园。在关于雨花台英烈的了解途径上,约70%的小学生表示是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的雨花台英烈,约31%通过参观博物馆,29%通过网络和阅读书籍了解,只有13%的小学生选择了通过父母讲解。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南京市小学生对于参观雨花台烈士陵园有着强烈的意愿,雨花台烈士陵园作为南京本土红色文化基地在小学生的爱国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于英烈的了解途径上总体来看以教师讲解居多,随着年级的增长,了解的途径也逐渐多样化。但同时也可以从数据中发现部分存在的问题,虽然有近半数的人表示已经在一年内参观过雨花台烈士陵园,但是在对于雨花英烈的了解方式上仍旧以“老师讲解”为主;在授课和访谈中同时发现虽然之前有参观过烈士陵园,但是对于英烈的了解并不深刻。这反映出目前的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爱国教育作用并未被完全发挥出来,烈士陵园与博物馆的介绍和讲解也并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无法给小学生留下印象。同时,虽然父母会带领孩子前往红色基地参观,但是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父母并未担任讲解工作,小学生有关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的相关知识并非从父母处习得父母所做的只是带领参观而已。可见,目前南京市本土红色文化基地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生群体中仍然有待进一步开发。

(三) 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结束后小学生的反馈

1) 有关课程本身的反馈

由于本次调查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特意设计了有关课程内容反馈的相关问题,以考察基于本土红色基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是否有效。从调查结果来看,课程知识问答的正确率在90%以上;59%的小学生表示已经可以讲述部分雨花台及英烈的故事;能够完整讲述相关故事的小学生达到了24%。由此可见,基于本土红色文化基地设计并开展课程在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上有着明显的成效,通过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课程内容、选择适宜的授课方式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于本土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 有关“爱国”的认知反馈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课程结束之后,小学生对于“爱国”的认知表现在了对英烈的敬仰、对未来的畅想和在当下的实践三个部分。访谈过程中,谈及课程感受时所有被访者均提到的一点就是“英烈们的伟大”,小学生从先前对于雨花台英烈的一知半解逐渐能够讲述英烈的故事、体悟英烈坚韧不屈的精神。在访谈中,有九位同学表示曾经看过爱国主题的书本或影视作品,课程中老师讲解也让小学生将书本上、影视作品中的英烈形象与雨花台英烈的形象关联起来,从近在身边的故事出发,进一步加深了其对于英烈的认识。“感动”、“沉重”、“悲伤”都是被多次提及的词语,小学生能够从雨花台英烈的故事中体会到复杂的情感,在这样的情感共鸣中生发出了对烈士们的敬仰。同时,小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同样表现在对于未来的憧憬和畅想中,孩子们所谈论的未来职业不尽相同,但共同的是他们都认为自己所选择的职业能够为未来的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在小学生的脑海里有关未来的畅想永远与国家息息相关。“未来想做一名新闻传播记者,有一些东西是无法用机器代替的,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我想传承下去”;“我未来想成为一名法官,因为法官可以帮助穷苦人民伸张正义”。除此之外,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也带给了小学生对于当下的认知,虽然有着美好而崇高的梦想,但是大多数被访者也表示自己目前年龄还小,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打扫班级卫生、做家务等等,可见爱国主义教育同样给小学生带来了立足于实践的思考。

综上所述,南京市小学生对于本土红色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对于参观红色基地有着强烈的意愿,而目前对于本土资源在小学教育中的开发利用仍然有待提高,如果小学生更容易通过教师讲解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那么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其对于本土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3.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总书记给多所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回信中都提到,要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结合自身成长实际,从小坚定与时代、与人民、与世界相关的理想信念,砥砺品格发展,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就是总书记对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方向指导,本土红色文化开发和应用的价值,恰恰是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原则,通过“以人育人、以环境育人、以文化育人”,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持久性发展。

(一) 以人育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

总书记在调研中多次强调,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讲好中国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确保万里江山万里红。”本土红色文化的挖掘,价值之一在于“全员育人,以人育人”。第一,以历史榜样育人,感受历史与时代的连接。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守恒性、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特点使得知识的学习尚且需要具体内容案例的支持。发掘本土红色文化中的历史详尽、史实翔实的先烈榜样,以“人”育人,更要以“事”育人,才能抵达人心,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深刻理解历史人物及其生命抉择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此提升红色文化的感召力。第二,以前辈故事育人,体悟理想和现实的碰撞。在具象化的榜样故事中,体悟不同时代的使命担当,增强学生对自身来处和未来归处的同一性,感受穿越时空的共鸣和交互,承接现实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唤醒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课程设计中与雨花英烈“穿越时空的对话”,正是让小学生在历史长河中聆听心灵的渴求,汲取生命的内核,传承信仰的力量。从调研反馈可以看出,留言生动形象,落笔掷地有声。第三,以日常师长育人,收获经验和心灵的成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使得教育开展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波及的范围和对象更加深入人心。寒暑假期间,学生们经由学校或社区等不同渠道,在红色基地的实地参观或红色场馆自媒体学习基础上,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牺牲精神。抽象的爱国理论教育通过新媒体、数字化、科技化手段,以最真实的故事打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使得学校的学科课程育人和非学科课程育人在学生真切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得到有效抓手,另一方面使得学校教育的影响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达成一致,推动科学化爱国主义教育广泛开展。

(二) 以环境育人,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指出“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坚持从娃娃抓起,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思想引领、润物无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2] 。本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正式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社会生态环境,推动全程育人系统性发展。第一,以显性环境培育人。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历史遗址、烈士公墓及其相关的文化衍生品,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作品等为物质性载体,以及精神、制度、规范等非物质性载体为特征 [3] 。前者正是显性环境培育人的关键资源,学生在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感染性十足的环境中,经由一定的教育引导,自然而然地完成有效的自我教育。南京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及其相关的“雨花台文创纪念品主题展区”就是这一红色地标在新时代所创新承载的本土化环境育人资源。第二,以隐性环境涵养人。学校作为对学生成长影响的三大教育支柱之一,基于本土红色文化进行不同学校特色的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管理理念、制度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爱国情怀塑造和形成。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得到更新换代,以参与式、体验式代替传统的传授式、说教式,以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借由高科技、多媒体、数字化手段得到良好的开展 [4] 。学校寒暑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传承创新红色文化的良好课堂,是使得施教人和受教人两类主体受益良多的教育时机。第三,以系统性环境锻造人。生态系统理论中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对学生产生交互性影响,良好的教育生态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在三大教育合力基础上,完成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一致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全民接受教育资源的浸润,共享红色文化熏陶,完成红色精神传承,锻造红色江山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以文化育人,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持久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于其矢志不渝、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是中华各族儿女在一次次腥风血雨中用智慧和顽强凝结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认知,是激励中华代代人民砥砺前行、文化自信的不竭力量之源。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也在于“以文化育人”。第一,在文化体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学生思想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正是青少年阶段激发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关键期。红色文化以其历史的沧桑性和本土的厚植性,内容的充实性和教化的针对性,在小学生心中播撒下人生的第一颗“使命初心”之火种,让爱国情怀浸润人心,引导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斗。雨花英烈精神是南京本土生长和传承的红色精神,血脉相连的文化力量自会感召人心,建构自我,让学生们将革命先烈的遗志铭记于心,代代相传。第二,在文化熏陶下树立正确三观。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认识所处世界、了解所赴人生、抉择所持价值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对小学生祛除邪魅、端正态度、人生选择等关键时刻都奠定了积极向上、拼搏奋斗的人生底色,在全球化思想观念大荟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多种价值信念交融的今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则尤为重要。第三,在文化迭代里与时俱进。正确的爱国是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爱国。爱国主义教育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其内涵,文化的持久性关键在于传承和创新。新时代学生要高举中国文化自信的旗帜,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与世界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交流,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能够同各国人民携手一道创造美好未来,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之所在。以文化育人,让爱国主义教育穿越时空、经久不衰、熠熠生辉。

4.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

(一) 本土红色融入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1) 时代性与针对性原则

本土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开发要兼具时代性与针对性。所谓时代性原则是指应紧扣时代主题,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新的时代气息。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其重要主题。在开展本土红色文化教育时立足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内涵。故而,在南京本土雨花台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宣讲中,将宣讲分为三个部分:讲述英烈故事、解读新时代英烈信仰精神、未来之展望与弘扬,通过挖掘解读红色故事,引导青年树立新时代信仰,逐步坚定中国梦共同理想,谱写时代华章。

2) “三贴近”原则

新时代将本土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学校爱国育人工作,必须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实际生活中,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探索具有“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5] 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更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和体会爱国革命先驱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爱国意志品质,切实增强本土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3) 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根据本土红色文化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向其循序、系统、连贯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持续性原则强调对本土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不断进行打磨与调整,本土红色文化教育持续引导与影响个体发展。从教育内容上看,根据本土红色文化的不同内容与表现形式,系统性地分析出其蕴含的爱国主义特点,深挖爱国主义核心精髓,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特点持续不断地开展爱国育人工作。从教育形式来看,协同社会课堂与学校课堂,协同高校与中小学共同开展本土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

(二)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

1) 充分利用高校平台,开发本土红色文化资源

① 共创本土红色文化课程

课程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借助高校平台开发本土红色文化课程。课程开发基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与多学科优势,鼓励本科生、研究生等参与本土红色育人课程的开发与打磨。本次南京本土雨花台红色文化课程开发团队成员分别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德育学、家庭教育学和小学教育专业,团队成员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点,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南京本土红色文化,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从课程目标、内容及方式等多维度共同开发南京市本土红色育人课程。另一方面,借助社区实践打磨完善本土红色文化课程。课程开发者利用暑假,与多个社区开展合作,在社区提供的托管服务中招募小学生开展红色文化课程教育,通过实践调研对课程进行不断调整与优化,从而提升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化与科学化。

② 共建红色实践教育基地

高校积极主动地与社区、红色文化资源旧址、纪念馆等联系,建立红色实践教育基地,汇聚多元教育力量,持续性地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并开展本土红色文化教育,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本土红色文化学习渠道与校外实践平台。借助红色实践教育基地,高校在寒暑假期间定期组织本科生与研究生参与本土红色文化课程实践活动,社区招募与组织小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为小学生提供本土文化学习平台。小学也可组织学生去红色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孩子通过本土红色文化课程以及线下红色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坚定理想信念,进而提升红色本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2) 多形式开展本土红色文化教育,加强本土红色文化影响

① 本土红色课程文化融入小学课堂

在小学阶段以引导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在实践中将经过融炼的本土红色课程融入小学课堂。一是将本土红色文化课程融入小学思政课堂。依据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寻找小学思政课内容与本土红色文化的契合点,从而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灵活巧妙地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教师可基于思政课程内容与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探索融理论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路径,充分激发本土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二是将本土红色文化课程融入小学学科课程教学。梳理小学各科教材中的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渗透学科教学中,实现多维度多视角红色育人。

② 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

讲好本土红色故事,引导孩子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坚定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其一,学校可把握和利用重要的红色时间节点,组织老师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帮助孩子进一步了解与熟知本土红色历史。例如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学校组织开展红色故事宣讲,对孩子开展红色。其二,学生不仅时学习者也是传播者。学校可积极选拔小学各学段优秀学生成立大中小宣讲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宣讲活动,调动与发挥小学生红色文化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传播本土红色文化。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学生能够加深对红色文化内涵的了解,接受爱国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悟与体会本土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

3) 强化数字媒介功能,推进本土红色文化教育建设

① 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创新本土红色文化教育载体

数字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获取信息渠道,信息化技术也成了重要的教学手段。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学生开展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可突破时空的局限获得充分的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将本土红色文化课程录制成微课视频作为红色教育资源,为传承本土红色文化基因,培育爱国主义情怀提供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当地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在电视台、电台、学习强国及官方公众号等平台开展红色专栏,定期讲述与宣传红色文化。

② 优化整合互联网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

在本土红色文化教育中,优化整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强化学生主体性,提升多维育人实效。一是运用“场景再现 + 现代技术”。通过运用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纪录片等红色资源再现历史,并结合互动访谈、情景模拟、诵读表演等形式,让受众全方位多视角地感受与体验红色文化,从而提升宣传质效。二是充分利用APP软件,实现本土红色文化教育与多平台合作。各大软件平台往往根据用户心理机型开发设计,软件兼实用性、游戏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多元整合资源,更能提升本土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例如,在南京市本土雨花台红色课程开发中运用“给未来写封信”APP,鼓励孩子写下梦想,打破时空局限投递梦想邮件,赓续雨花精神,谱写信仰华章。

5. 结语

国际环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际,小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群体,他们的爱国热情将会在青年之时迸发出无限生机,这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力量,在学校构建常态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之外,高校、红色基地、社区等机构应积极整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内容,拓宽本土红色文化的宣传路径,增强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成效,只有新时代背景下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与时俱进,才能发挥本土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并彰显本土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0(00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2019-11-12.
[3] 何其鑫, 向国华, 余雪源. 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J]. 江西社会科学, 2013, 33(10): 235-239.
[4] 李源锋. 试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5): 92-94.
[5] 赵平. 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三贴近”原则[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 39(15):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