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以尽意:浅析《玉阶怨》的意象翻译策略
Images Give the Fullness of Vers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trategies to Translate the Images in Yujieyuan into English
DOI: 10.12677/CnC.2023.114083, PDF, HTML, XML, 下载: 70  浏览: 115 
作者: 王若晴: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关键词: 诗歌意象翻译策略译本分析 Poetic Images Image Translation Strategy Translation Analysis
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本论文立足于翻译三层次的理论基础,采用译本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诗人李白的诗歌《玉阶怨》的许译本、庞译本的意象翻译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揭示一部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并探讨译者如何在译本中应用这些策略,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研究发现:第一、两种译本都采用了丰富的意象翻译策略。第二、许译本和庞译本各有千秋,但在意象翻译策略的使用上不尽相同。第三、许、庞译本在中外都有着不俗的影响力,但相较之下,庞译本的传播程度会更加广泛,这与意象翻译策略的应用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表明:诗歌意象翻译策略的总结,对未来的诗歌翻译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同时,它也为诗歌翻译相关理论的完善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 for its transmission to the worl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three levels of translation”, this thesis adopt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two famous translators (Xu Yuanchong and Ezra Pound) of Li Bai’s poem, “Yujieyuan”.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renderings in poetic images, the paper will unveil a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image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and figure out how the translators apply these strategies in their translations so as to better spread Chinese culture.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wo kinds of versions are full of imag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econdly, Xu’s rendering and Pound’s version have their own strengths, but they use some disparate image translation methods. Thirdly, Xu’s and Pound’s versions have great influen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but Pound’s translation is more popular.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imag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is thesis shows that the summary of poetry imag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as profound guidance for future poetry translation practice. Also, it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perfection of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ies.
文章引用:王若晴. 立象以尽意:浅析《玉阶怨》的意象翻译策略[J]. 国学, 2023, 11(4): 541-546.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4083

1. 引言

在当今时代,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古典诗歌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翻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国内外知名的翻译家致力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国外学者诗歌英译代表人物如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和亚瑟·大卫·韦利(Arthur David Waley);国内学者如许渊冲、王玉书和吴钧陶等人。在这些专业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实践蓬勃发展。随着越来越多译者投身诗歌翻译,许多诗歌拥有了多个译本。不同译者在其译本中往往采用意象翻译策略,实现诗歌的跨文化传播。

中国古典诗歌由丰富的意象构成,意象也被认为是诗歌的灵魂。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2016)认为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象的广泛运用在诗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因此,在诗歌翻译和鉴赏中,意象分析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以中国古典诗歌《玉阶怨》的许渊冲译本(以下简称许译本)和庞德译本(以下简称庞译本)为研究对象,对其中采取的意象翻译策略进行比较研究。

2. 文献综述

许多中外学者都对诗歌意象翻译展开了相应研究,并且结合不同主题获得了相应成果。

国外学者辛格(G. Singh) (1994)分析了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和策略 [2] 。安德雷·卡尔洛(Andrés Claro) (2009, 2017)发表了两篇文章来探讨诗歌意象翻译。其中,一篇论述了诗歌翻译的哲学意蕴 [3] ,另一篇文章探讨了诗学意象与形而上的意境 [4] 。此外,弗朗西斯·琼斯(Francis R. Jones) (2009)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波斯尼亚1992年至1995年间的诗歌英译情况展开调查,重点分析了诗歌翻译生产过程中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文本)的互动关系 [5] 。琼斯(2011)还在其专著《作为专家行动的诗歌翻译》(Poetry Translation as Expert Action)中,从微观认知和宏观社会两个角度探讨了诗歌翻译,十分重视诗歌翻译的复杂性问题 [6] 。

在国内,迟梦筠(2011)从意象图式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 [7] 。赵勇和刘兰婷(2015)基于读者反应理论,评估了多个《送友人》译本的翻译质量,他们认为许译本有着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8] 。荣榕和关义恒(2021)则是从形式、意象和意境的相关研究出发,探究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 [9] 。

以上学者或从不同视角出发,或结合不同理论对诗歌意象进行剖析和讨论,一方面说明了诗歌意象的探究大有可为,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者们对于诗歌意象翻译策略的总结少有涉猎。所以,本文结合翻译三层次理论进行诗歌意象翻译策略研究,具有相应的探索价值。

3. 《玉阶怨》诗歌意象及分类

3.1. 何谓诗歌意象

在开展研究之前,本文要先明确何谓诗歌意象。在朱光潜(1987)看来,“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 [10] 意象的形成即是诗人观物取象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诗歌意象不仅包含物体的“象”,还指诗人内心折射出的“意”。诗歌中往往含有多个意象,它们相互支撑,共同为读者营造出独一无二的意境美学。因此,本文所谓诗歌意象可以解释为“意”与“象”的融合与诗意美的表达。

3.2. 翻译的三层次

根据许钧教授的论述(1987),翻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思维层次、语义层次和审美层次 [11] 。思维层次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进行转换的基础,因此翻译成为一件可能的事情;语义层次是翻译行为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语义传达,翻译的意义就会因此丧失;审美层次在文学翻译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一层次,译者要感受原作之美,并在译本中努力传达原作美。这一划分适用于诗歌意象翻译的研究。

首先,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往往通过诗歌意象呈现。可以说,意象蕴含了诗歌的情感精华。如《送友人》中的“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诗人用“孤蓬”这一意象喻指友人的漂泊生涯,含蓄地表达出离情别绪;而下句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和“落日”,这两处意象更是蕴含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长安”和“日”分别象征朝廷和帝王,两者结合起来传达出诗人报国无门的沉重心情。在翻译的思维层次,译者需要深入理解诗歌意象隐含的所思所想,从而实现传情的目的。

其次,优秀的诗歌翻译注重对诗中意象的语义解读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是文言文,因而许多字词和如今采用的书面语在语义上有较大差别。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的“郭”和“城”,两者在古代均有多重含义。前者可以指外城、城市、春秋国名等,后者指城墙、城市等。在两者同时出现时,它们又可以泛指城市,或者“郭”指外城而“城”指内城。又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中的“古丘”,“丘”可以指小山或者坟墓。在翻译的语义层次,译者需要明晰原作意象的真正含义,从而实现达意的目的。

最后,诗歌翻译的目的,不仅要向译入语读者传达诗歌之情和诗歌之意,还要传达诗歌之美,而意象又是决定诗歌审美意蕴的基本要素。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萧萧班马鸣”的意象描绘出两匹马在临别时萧萧长鸣,不愿脱离同伴的场景,使得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再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人选取意象“三山”和“青天”,将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令读者不禁联想到壮丽开阔的江天景色。在翻译的审美层次,译者需要尽力传达意象营造的意境美,从而实现审美的目的。

基于以上论述,翻译三层次可以涵盖诗歌翻译所要实现的传情、达意及审美目的。因此,李白《玉阶怨》一诗中的意象可以按照翻译的三层次进行划分。

3.2.1. 思维层次

在思维层面上,意象是指诗人在构思诗歌时出现的若干形象,它们通常寄托着诗人的创作目的和情感倾向。正因如此,表达诗人情感的意象被归入思维层次。涉及的诗中意象如表1所示:

Table 1. Images at the thinking level

表1. 思维层次意象

3.2.2. 语义层次

在语义层面,意象应该只表达其语义和引申义。换句话说,这个层次的意象不应该与象征意义联系起来。涉及的诗中意象如表2所示:

Table 2. Images at the semantic level

表2. 语义层次意象

3.2.3. 审美层次

在审美层面上,诗歌意象给读者带来艺术美感。这意味着,译者应该尽量表达出原诗意象的美学本质。同时为了方便分析,某一意象只能被归为三个层次之一。涉及的诗中意象如表3所示:

Table 3. Images at the aesthetic level

表3. 审美层次意象

4. 意象翻译策略分析

4.1. 补偿

思维层次的意象反映出诗人的心理活动,所以译者应当意识到并且探究出意象的未尽之意,将之在译文中传达出来,为英文读者提供与原作受众相似的阅读体验。而诗歌英译本往往采用补偿策略来尽量表达原诗内涵。这一原则体现在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中。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是最常见的寄托情感的意象之一。在表1中,庞德将这一意象翻译为“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意为“清秋望月”,而许译本则是“gazing at the moon serene”,即“望着宁静的月”。显然,后者省去了原作中的“秋”字,但它用“serene”传达出月亮的沉静之感,补充说明了原作的沉郁基调。而庞译本更加直白,采用了增译的翻译方法来表达原文含义。它在“autumn”的基础上增加了“clear”一词,营造出秋日凄冷的氛围。这样一来,英语读者能更好地体会到“秋月”这一意象中隐含的幽怨之情。

4.2. 对等

无论中外,人们对自然界中的事物往往有着相似的认知和感受。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能够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概念。在语义层次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遵循对等的策略来保留这些意象。在这首诗中,有三个语义层面的意象。如表2所示,庞译本和许译本的意象翻译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首先,庞德和许渊冲都将“白露”译为“dew”。两者都对等翻译了原词,认为“白露”只传达了本义,但整句诗却使用了不同方式来描绘露珠。在庞译本中,第一句诗为“the jewe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with dew”,表示“台阶已经被露水染白了。”因为露珠使得台阶变白,从侧面表现“白露”的含义。许译本则是将原句译为“the marble steps with dew turn cold”,意思是“沾有露水的台阶变得寒凉”,用“cold”这个词来体现“白露”的性质。

其次,诗中的“罗袜”本义为丝罗制成的袜子。庞译本将其译为“gauze stockings”,即“长筒纱袜”。事实上,“罗袜”一词彰显了主人公的身份。在古代,只有上流社会的贵族和富人才能穿丝罗衣服,并且罗袜的样式和现代的长筒袜有所不同。但在一句诗中难以向西方文化受众解释清楚它们的区别,庞译本就直接采用了“gauze stockings”。这种归化对等的方式是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罗袜”这个意象。相较之下,许译本同样遵循了对等原则,但它使用了提喻的修辞手法,选择了“silk soles”来解释“罗袜”。“sole”作为名词,意为袜子底部和穿着者踩在上面的部分。许译本用部分代替整体,为读者呈现出什么是“罗袜”。

第三,两个译本的“水晶帘”都采用了逐字翻译的方法。由于英文“crystal”一词与中文“水晶”有着相同的形象,两位译者在翻译中都使用了“crystal”。对于“帘”的翻译,许译本选择了“screen”,而庞德采用了“curtain”。这两个单词含义相似,都是用对等的策略来传达“水晶帘”的意象。

4.3. 强调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是传达审美本质的核心。此时,译者往往会使用强调的策略来保留原文意象。也就是说,译文将突出意象,以此帮助目标语读者感受到与原作相似的意境。在《玉阶怨》一诗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就是“玉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玉”总是代表着美好高贵的品质。作为本诗中审美价值的载体,“玉阶”的意象体现了整首诗的美。如何在译本中表现这种美,让译入语读者感受到美,是翻译的重点。

表3所示,这一意象的庞译本为“jeweled steps”,意为“宝石装饰而成的台阶”,而许译本则是“marble steps”,意为“大理石台阶”。显然,两者都应归为意译。对于“玉”的概念,庞德使用“jeweled”来保留其宝贵的象征意义。并且“宝石般的台阶”可以令读者联想到台阶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的模样。从美学角度来看,庞德的翻译非常成功,既强调了原诗意象又留下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而许译本选择使用“marble”来表达“玉”的意象,它并非对原意象的等效翻译。然而,许译本强调的是“marble”的性质,如平滑度、硬度或颜色。它试图用读者熟知的大理石来代替读者不熟悉的“玉”,使目的语读者了解原诗意象的本来面目。

5. 结语

长期以来,中国古典诗歌因为许多翻译家的努力,在国内外广受欢迎。由于意象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要素之一,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翻译策略,以三层次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意象翻译。

在研究之初,本文首先对诗歌意象做出定义,将《玉阶怨》一诗中的意象分为三个层次,即思维层次、语义层次和审美层次。在意象翻译策略方面,本文通过对庞德和许渊冲两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分析,从上述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在思维层面上,译者应当采用补偿翻译策略表达出意象内涵;在语义层面,译者应在意象的语义上做到对等;在审美层面上,译者应遵循表达意象之美的原则,采用强调的策略来突出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充满了独特的意象,而译者往往难以完美翻译意象。但通过总结高质量译本使用的意象翻译策略,可以帮助翻译人士更加高效地产出更好的诗歌译本,也为诗歌翻译相关理论的完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对意象翻译策略的总结研究十分必要。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把中国古典诗歌发扬光大,不断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附录

《玉阶怨》庞译本和许译本

参考文献

[1] Wordsworth, W. (2016) Preface to the Lyrical Ballads. Create 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California, 4.
[2] Singh, G. (1994) Ezra Pound as Critic.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50.
https://doi.org/10.1007/978-1-349-23502-5
[3] Claro, A. (2009) Broken Vessels: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Poetic Translation (the Limits, Hospitality, Afterlife, and Marranism of Languages). CR: The New Centennial Re-view, 9, 95-136.
https://doi.org/10.1353/ncr.0.0081
[4] Claro, A. (2017) Poetic Image and Metaphysical Conception: Three Figures of the Literary Predecessors and Three Configurations of the Real. CR: The New Centen-nial Review, 17, 163-208.
https://doi.org/10.14321/crnewcentrevi.17.1.0163
[5] Jones, F.R. (2009) Embassy Networks: Translating Post-War Bosnian Poetry into English. In: Milton, J. and Bandia, P., Eds., Agents of Translation, John Benjamins Company, Amsterdam/Philadelphia, 301-325.
https://doi.org/10.1075/btl.81.14jon
[6] Jones, F.R. (2011) Poetry Translating as Expert Action.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21.
https://doi.org/10.1075/btl.93
[7] 迟梦筠. 从意象图式理论看中国古典诗词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0(4): 75-77.
[8] 赵勇, 刘兰婷. 读者反应与翻译质量评价: 以李白《送友人》英译本为例[J]. 语言教育, 2015, 3(4): 89-92.
[9] 荣榕, 关毅恒. 中国古典诗歌可译性探究[J]. 今古文创, 2021(25): 29-32, 37.
[10] 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 第3卷[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 154.
[11] 许钧. 论翻译的层次[J]. 中国翻译, 1987(5): 12-16.
[12] Pound, E. (2003) Ezra Pound: Poems and Translations. Library of America, New York, 67.
[13] 许渊冲. 唐诗三百首新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