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纤维艺术品中“风”元素的运用——以纤维艺术作品《觅橘》为例
On the Use of “Wind” Element in Fiber Artwork—Taking the Fiber Art Work “Finding the Orang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3.84503, PDF, HTML, XML, 下载: 102  浏览: 155 
作者: 张婉煜: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天津
关键词: 互动装置动态雕塑纤维艺术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Dynamic Sculpture Fiber Art
摘要: 纤维艺术是最接近大自然的艺术领域,传统纤维艺术做的内容是具体的、静止的,而让它生动、抽象、可交互就成了新时代纤维艺术家们追求的目标。本文通过研究与“风”元素一词相关的纤维艺术作品,探讨其选材、具体形式、色彩搭配、文化内涵、对风的使用等方面的差异与规律。通过智能搜索、查阅文献,了解到在文化层面上“风”元素的含义、风动装置的发展现状、纤维艺术品中可交互、可动的作品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中抽取“风”这个元素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总结出相似之处,并整合出“风”元素在纤维艺术品中运用的具体形式。以学术性研究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纤维艺术品《觅橘》的制作过程,总结出纤维艺术品中“风”元素的使用规律。并通过规律指导艺术实践,达到对“风”元素的艺术性使用。
Abstract: Fiber art is the closest field of art to nature. The content of traditional fiber art is concrete and static, while making it vivid, abstract and interactive has become the goal of fiber artists in the new era. By studying the fiber art works related to the word “wind” el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and rules of the material selection, specific form, color colloca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use of wind and other aspects. Through intelligent search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paper has learned about the meaning of “wind” element on the cultural level,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wind installations, interactive and movable works in fiber artworks, etc.,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elements, and extracted the element “wind” to conduct a deeper study and summarize the similarities. And it integrates the specific form of “wind” element used in fiber art. Based on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practi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use law of “wind” element in fiber art through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Looking for Orange”, and through the rule to guide the art practice, to achieve the artistic use of “wind” element.
文章引用:张婉煜. 论纤维艺术品中“风”元素的运用——以纤维艺术作品《觅橘》为例[J]. 设计, 2023, 8(4): 4100-4106.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503

1. 前言

动态装置艺术早在包豪斯年代便已开始出现,并拥有了一批艺术家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随着电子产品的出现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动态装置也逐渐繁荣,并且拥有诸多文献对其进行系统总结与研究。但对于风动装置的研究并不深入。甚至其理论书籍与论文,不超过百余篇,对于作品进行系统性研究总结的案例少之又少。

本文着重研究纤维艺术品与“风”元素,即风动装置的结合会出现的各种可能性。以收集到的各种案例、制作方法、科技手段,总结提炼出真正使用时的要点,并以《觅橘》为例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用以检验其真实性。

2. “风”元素与艺术的结合

想要真正掌握“风”元素,便要将它放到合适的语境中进行理解,择取出艺术创作时需要使用到的部分。在文学艺术与自然环境两种大环境下,“风”元素会有不同的含义与艺术表现效果,下文将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2.1. 文学艺术中的“风”元素

在古代的艺术表达中,不得不提到诗句。文人们对于风能抒发的种种情绪,带来的种种隐喻爱不释手,甚至分了东西南北风,代指春夏秋冬,又连带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悲凉肃杀、幽怨凄苦等意。如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或蒋捷《虞美人》中的“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风似无形却有形,它的有形需借助于物体来展现。因此在国画的绘画主题中,风一直处于无形之中。国画讲究形体、精神,常常物体立于表面,不是只为描绘得多么写实,而是为了传递其神意,神意之中,想赋予其动态感,那风就该登场了。如在以奔马为题材绘画中,韦偃的《双骑图》、徐悲鸿的《奔马图》等都有表现奔马的形象。“马在中国绘画里是历代精神风貌、社会文化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的审美追求。随着马文化的发展,传统中国画马题材越来越多,在不同历史时期马在中国画中的形象表现也各不同,如‘唐马肥壮,宋马雅致,元马昂扬,清马毕肖’。” [1] 马的魅力在于肌肉,肌肉的体现不外乎是其跑步时呈现的力量感,体现这些,便需用风,让马尾、马鬃富有动势,得以展现其日袭千里之感。

借此总结,无形之物,好描写、好论述,但将其表现于人们眼前,却困难重重,需得借助外力,才得以一观。

2.2. 自然中的“风”元素艺术

自然界的风便不似文学艺术中的风那么纠结,以至于无法捕捉,无法表现。在无人看管的自然界,风其实已经在向我们展现它的魅力。

风作为无可或缺的自然之物,在地形的创造中就已经是一把好手,各种地形在风兢兢业业的工作中,逐渐形成其想要的样貌,如风成地貌中的:石漠、沙漠、风蚀盆地、沙丘等,还有著名的风蚀地貌中:风蚀蘑菇、风蚀石窝、雅丹地形、风蚀城堡等。

这些由风创造出来的独特地形、物体,何尝不是地球所创造的宏伟艺术品?而我们人类借此开始了对于风的探索与使用,并且衍生出新的领域:风力,这也成为了风动装置最完美的缪斯。

3. 纤维艺术中的自然元素

3.1. 材料使用的自然性

纤维艺术因其特性,可以算得上是最崇尚自然、最与自然亲近的艺术门类。自西方壁挂时期开始,纤维艺术就以使用自然的棉毛丝麻为主创作材料。随着国际艺术界对于环保材料的隐形要求越来越高,以棉毛丝麻为主导的自然材料的需求逐渐变大,同时出现了众多新创造的天然材料。

在泰国和缅甸等国出现的荷花面料。当地村民们用荷花纤维纺织珍贵面料,这种纺织的过程十分耗工费时。生产出来的面料极尽奢华,具有丝绸和深亚麻的混合质感,非常环保。咖啡渣面料是S. Café环保纱线,该材料是可持续面料创新的典型案例,由中国台湾纺织公司Singtex研发。该纱线由咖啡渣纺织而来,具有强度高、抗紫外线、速干和可回收的特性。

3.2. 内容表达自然情感

或许是由于使用的材料源于自然,天然具备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其作品的内容也会像自然靠拢。

艺术家Tammy Kanat的作品是由毛线、藤条进行编织制作的圆形“鹅卵石”。她独创的“鹅卵石”形状的挂毯,使用一层一层的木条作为编织的框架,每层的色彩丰富,但又和谐,就像搭配在一起的自然风光,像花环、像湖泊、又像宇宙万物,带我们遨游其中,心中充满温暖与浓浓生机。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羊毛毡艺术家殷越,由于对羊毛与动物的热爱,自学了羊毛毡技法,并根据各种各样动物的形态,创造出一个个富有灵魂的作品。这些作品,一做就是十年,做到了羊毛毡图书的出版,做到了在日本东京代官山举办自己的个展。

4. 互动装置与“风”元素的结合

4.1. 互动装置

4.1.1. 互动装置含义

互动装置是装置艺术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增加了互动属性的装置艺术。艺术从来就不是私人的行动,是需要呈现给大众看的,具有观赏性的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艺术的逐渐发展与完善,更多的群众也想要能够参与到艺术中来。“装置艺术将物品呈现在现实的空间中,通过物品本身的意义以及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引发的思考,来阐述新的概念、美学理念以及社会意义。” [2]

4.1.2. 互动装置使用的科技形式

到了现代,互动装置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可以说,只有人们没有想到的艺术形式,却没有人们无法做到的艺术形式。人们可以“走进”这些艺术品,实现与艺术品的对话、接触、欣赏声音、定制画面等。

这些科技常常被用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又或者可以说,是因为有这些装置在,人群才因为其天生的好奇心而聚集起来。互动装置突出艺术作品的“对话性”与“参与感”,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4.2. 互动装置中的“风”元素表现

4.2.1. 安东尼·豪的雕塑作品

安东尼·豪是一位美国的动能雕塑家,在创作的时候,会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传统的金属加工技术完成他的工作。

在安东尼·豪的家乡时常刮起微风,使他开始思考风和艺术的关系,并且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设计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动态雕塑作品。经过他精密的计算,这些风动力装置只需要感受微风便能不停地转动,一个装置上往往有上百个小零件,使用焊接工艺连接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缓慢地像精密的齿轮一样,运动着。

安东尼·豪曾在采访中说过:“主要利用不锈钢电枢驱动通过打击曲线形状或平坦的玻璃纤维覆盖光盘,多个轴平衡形式,对称和不对称的,合起来创建一个视觉上令人满意的三维和谐。室内部分包括暂停齿轮马达和空气驱动线电枢与玻璃纤维拉伸,类似的壁装式,以及玻璃组合。”

4.2.2. 荷兰艺术家泰奥·扬森的风力仿生兽

关于风动装置,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人与他的一群“动物”,它们行走于荷兰的海滩上,随着风迁徙、行走,无风自停,狂风暴雨则躲在自己的“堡垒”之下。这些就是荷兰艺术家泰奥·扬森和他制作的风力仿生兽。

扬森通过对各种四肢动物的分析,包括解构其立体构成方式、行动模式、骨骼运动循环方式等,让仿生兽使用动物的腿部的运动方式进行行走。在与地面的接触点上,泰奥·扬森舍弃了使用轮子作为脚部,而选择使用尖点加木条的造型,用以减少轮子对于地面的摩擦力。泰奥·扬森的风力仿生兽的腿部除了制作出来,还需要使用机械动力原理进行组装,使其能够在风的驱动下进行行走。风力仿生兽是使用曲柄来固定腿部,一个曲轴上连接了6个腿部,形成一个行走单元,使用曲柄带动腿部,使其得以缓慢行走。

5. 纤维艺术与互动装置

5.1. 纤维艺术与人的互动

纤维艺术的材料除其自然性,也拥有与儿童相关的柔软性。美国曾出现安抚玩具一词,是专门为婴儿设计的极富柔软性的一类毛绒玩具。因其婴儿皮肤的柔软程度,这种玩具选择的毛料必须属于绒类,经过消毒,在缝合方面也需要注重线和接口的坚硬程度,为了适应婴儿的握力与手部皮肤,其棉花填充也仅仅占总填充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不仅仅是在玩具领域,对于儿童来说,在没有完整的审美构架的时期,鲜艳的颜色也是能够吸引兴趣的一个重要关键。许多针对儿童的纤维艺术品往往会选择更加鲜艳的颜色来达到与儿童交流的目的。

在儿童领域展开纤维艺术创作的开拓者崛内纪子,在自己艺术生涯的后期专心研究纤维编织物与儿童之间,应该如何构建桥梁。“她认为纤维就宛如人的第二层皮肤,轻薄可以拉伸,触感柔软亲切。相比于其他材质的构建,纤维材料和结构明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但触觉层次则更加丰富,质感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与人有天生的亲近之感。” [3] 1971年,两个儿童未经允许爬上了一件三维镂空纺织雕塑中,雕塑在儿童的手中变形,因为重力而逐渐下垂,并且由静止变得生动起来。儿童在玩耍时候发出的笑声让崛内纪子感悟到,人与织物的交流可能就是如此简单纯粹,这也为她今后的创作埋下了种子。纤维艺术在儿童公共空间领域、儿童玩具领域、甚至在早教领域,都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5.2. 纤维艺术与软材料疗愈

现代所使用的软性纤维艺术材料丰富多彩,著名的四大天然纤维——棉毛丝麻是最为常见的纤维艺术材料,常见形态有毛线、棉线、羊毛、麻布、棉布、填充棉、丝绸等。纤维艺术以其柔软的材质,带给人一种舒适、温柔、多变、安逸的印象,也是纤维艺术作品展现在人们眼中的独特性格。在针对自闭或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治疗中,常使用陪伴犬、猫或其他小动物,作为打开患者内心的一种温柔的方式。纤维艺术在这一艺术形式,可以针对患者生活环境的相关构造,进行艺术性和理性的处理,使患者更加自如地生活在柔软组成的治疗环境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5.3. 纤维艺术与声光电效果

传统纺织品在技艺与使用材料上,使用自然材料,展现它们原始的一面,并且多选取平面的表现效果。在21世纪科技的推动下,纤维艺术的材料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改变。从“从洛桑到北京”纤维艺术展的展品变化来看,随着年代的更迭,首先从材料上发生了变化,更多的形式也开始被探索出来,如悬挂铁丝、立体雕塑、转动、光亮,拓宽了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打破了原有的展示形式。

中国·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国费城艺术大学共同策划、主办的“2020中美纤维艺术与科技创新交流展线上展”中,就涌现出大量的科技与学科交叉的纤维艺术作品。“光导纤维在丰富创作语言的同时,也在探讨科技因素与原生态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矛盾中的和谐发展。” [4]

6. 纤维艺术品与“风元素”融合实践——以《觅橘》为例

6.1. 《觅橘》设计理念

本作品以自然生万物为灵感来源,以童趣的绘图手法将风、树、云进行画面的组合,表达出现代人的精神之乡,其实就是童年中的一棵棵树和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画面以镜面的大树为主体,橘子小人穿梭其中,嬉笑打闹,上蹿下跳,不正是我们内心纯粹欢愉的写照?从白天玩到黑夜,无论刮风下雨都无法阻挡我们去寻觅欢乐。四周的纹样,既是玩闹的草席,又是大人保护我们的臂弯,无论如何,回到那四四方方的小屋,总有人在等待我们,总是温暖异常。

6.2. 《觅橘》设计过程

《觅橘》的设计处于正在实验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多种“风”元素融入性的尝试,最终得出与“风”元素的最佳结合方式。

6.2.1. 设计材料的选取

《觅橘》选择使用铁丝网作为骨架,毛线编织而成。将本科时研究的柔性材料与刚性材料进行结合的课题,再次应用到对“风”元素的使用过程中。细铁丝柔软、可塑型的同时拥有自立性,非常适合作为承接风动装置的骨架。毛线负责软材料的部分,将纤维艺术品的属性进行凸显。风动的部分选定使用铁丝支架固定云片的方式进行,对于铁丝的粗细以及可承受力度的大小进行调整测试。

6.2.2. 形式草图绘画

形式草图绘画见图1

Figure 1. Formal sketch drawing

图1. 形式草图绘画

6.2.3. 实验过程记录

下图为对铁丝与毛线结合方式的尝试:

使用铁丝网进行打底,毛线穿插铁丝网进行编织。为保证其密度,毛线于每孔需穿梭两次,可达到肉眼无缝隙的视觉效果。因其毛线粗度与毛线间的摩擦力,将毛线头减至2 cm~3 cm时仍旧可以保持形状,不会脱线。并且进行了穿插、留环、绑结等工艺效果的尝试,可以达到平编、突起、毛茸茸等的编织效果,进而研究出铁丝网编织的合理方式。

实验毛线为化纤的牛奶棉,染料为放羊牌化学染料。

制作方式:使用煮染,利用电磁炉与不锈钢盆,将染料煮沸,再将打湿的毛线放入调制好的沸腾染液中,恒温800度加热浸泡30 min~50 min后捞出,洗去浮色,缠绕整理后进行晾晒。如需固色,可以使用固色剂或媒介进行固色处理,后用洗涤产品将线团多次投水清洗即可。

将染色后晾干的线,按照设计草图进行编织。并对所编织的部分进行使用的线条长短的预估。因其特性与多次试验,可以估算出预留路线条的长度应比需要编织长度长6~8 cm,编织时使用力度不宜过大,防止拉扯而造成漏洞。

编织时可按需求选择是否镂空。铁丝网独特的支撑属性,具有透光性,可以作为打底进行全部铺满式制作,也可以使用留白的方式,保留其透光性。

6.3. 《觅橘》最终结合效果展示

《觅橘》最终结合效果展示见图2

Figure 2. Find childhood orange figures

图2. 《觅橘》

7. 结语

纤维艺术是一门传承许久的古老学科,拥有极富活力和变换性的创造方式。是十分利于与多学科、多形式进行交织的艺术。在艺术界大力推动基础课学习与多学科融合交流的时代环境下,纤维艺术品逐渐向可动性、交互性、声光电融合方向行进着。而自然中无处不在却又富有能量的“风”元素,就像如今进入千万家庭中的纤维艺术品一样,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不显眼,却又无可或缺。“风”元素的性质对制作可动作品具有独特的效果。本文通过对“风”元素的研究、探索为起点,了解了互动装置、动态雕塑、纤维艺术的特点,找寻合理的方式将“风”元素融入其中,达到“风”与纤维艺术结合的效果。举一反三,可以将其他的元素带入其中,找寻其他元素的相关可动特点,促使纤维艺术达到科技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等,从而真正实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注释

图1来源:作者自绘

图2来源: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菊. 传统国学之马在传统中国画中的象征意义[EB/OL]. 南京国学研究会. http://www.njgx.org/member/Showml.asp?id=2273, 2015-10-22.
[2] 朱姝. 浅析互动装置艺术表现形式与科技审美[J]. 丝网印刷, 2023(2): 37-40.
[3] 岳嵩. 纤维的构建与感知: 堀内纪子钩织的空间奇迹[J]. 装饰, 2022(10): 114-118.
[4] 艺术中国. 2020中美纤维艺术与科技创新交流展线上开展[EB/OL]. 凤凰艺术. http://art.ifeng.com/2020/1124/3511234.shtml ,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