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资本——马克思私有财产批判的双重向度
Labor and Capital—The Double Dimensions of Marx’s Criticism of Private Property
DOI: 10.12677/ACPP.2023.1212428, PDF, HTML, XML, 下载: 92  浏览: 154 
作者: 王夕萍: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劳动资本私有财产Labor Capital Private Property
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私有财产分为“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换言之,私有财产既不等同于劳动,也不等同于资本,劳动和资本分别代表着私有财产的两种形式并且其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私有财产和劳动、资本和异化劳动一一对应,“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彰显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Abstract: Marx wrote in 1844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The relationship of private property potentially includ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vate property as labor and private property as capital, as well as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performance”. Th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is that private property is divided into “private property as labor” and “private property as capital”, in other words, private property is neither equal to labor nor capital, labor and capital respectively represent two forms of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re is an inhere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Private property corresponds to labor, capital and alienated labor. “Private property as labor” shows the essential power of human beings and escor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文章引用:王夕萍. 劳动与资本——马克思私有财产批判的双重向度[J]. 哲学进展, 2023, 12(12): 2641-264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2428

1. 引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均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初研政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从内容上来看,它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分别是笔记本一、笔记本二、笔记本三,与此同时,笔记本三又是对笔记本二的补充,补充的内容分别是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私有财产和需要这三个方面,因此不可否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手稿》主要是围绕私有财产来进行展开的,它的第一个概念或者说是最核心的概念是私有财产。从马克思思想演进脉络来看,《手稿》中的很多思想在其后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愈加凸显其显著作用,其中对私有财产的研究作为马克思研究探寻社会与政治国家分裂根源首要关注的核心,就是如此。当然,对于《手稿》到底是一部关于什么的著作也是百家争鸣、各有不同,有人认为是关于劳动的著作,也有人认为是关于人的本质的追求。本文主要是从私有财产抑或是私有财产的批判这个角度,分别从劳动和资本这两个立足点来进行阐述。

2. 劳动–私有财产的实体形态

在某种意义上,离开了对劳动的考察和认识,就难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本中的私有财产之本质。青年黑格尔时期的马克思还是一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尤其是他在博士论文序言中写道:“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1] 展现了此时的马克思对个人自主意识与独立个性的向往,同时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一个尚不成熟的思想者。而到了《莱茵报》时期,由于遇到了物质利益的难题,对摩泽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马克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的那些捡拾枯枝树木的劳动人民犯了什么罪的问题也得到了解答。马克思也不止一次地对恩格斯讲说自己由纯政治转向经济关系,并且从而走向社会主义,与对劳动的研究有很大关系。

2.1. 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一谈到生产劳动,我们立即想到的就是生产物质财富的劳动。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中,劳动创造了财富的物质内容。他指出:“上衣、麻布等等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 [2] 。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财富表现形式的资本就是积蓄的劳动。在当下社会,价格居高不下的房地产不也正是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鞋子,背的书包等等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也都是由劳动创造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到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即指劳动,只是后来由于分工交往的以及世界地理的发展等等,这些活动除了满足我们最基本的需求之外,也开始给我们带来一些体现身份地位的东西,比如金钱、土地、珠宝等等这些财富的象征。而所谓的多劳多得、能者多劳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也彰显着劳动与财富两者之间的关联。当前用来区分所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标准,比如所处时代的工业水平、商业交往等等又何尝不是劳动的产物。

2.2. 劳动是人自我确证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3] (p. 273)。这里所说的活动就是指劳动,即人的本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出来,它不同于自然界的所谓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不论是人想要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求,还是想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以及追求更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等等这些,都需要劳动的参与,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当然,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由于当今社会的劳动大多被异化,因此正如马克思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劳动对工人是非人性的,劳动者感受不到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联性,看不到自己劳动的价值何在,这些真真切切的描述可能也是大部分打工人的异时代感受的同时代表达。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一直面临着这些困境,因此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当今所经历的阶段并不是向来如此的,也不会是永远如此。作为青年人的我们只需向上走,通过劳动来确证自身,而不是因为惧怕“卷”而进行所谓的“躺平”。对生活保持激情与理性才能更好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通过有意义劳动彰显自我意识、确证自我本质才是是当下我们应该做的合理选择。

2.3. 异化劳动创造了私有财产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之间活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能够自由主动地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成为异化的劳动,它为资本家创造了私有财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关于财产的讨论中认为财产是现代人脱离传统依附关系的支撑,虽然异化劳动让工人心力交瘁,但正是市民社会的两大要素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一致,使得资本主义运转方式得以持续。此时的劳动与财产也转变为一种政治性的存在、一种社会性的存在。马克思通过对外化劳动的分析也指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3] (p. 277)。又因为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因此运用国家的力量去进行所谓的调节也只是一种外在性的辅助措施而已,而且所谓的犹太人问题也不过是一面折射出许多现实问题的镜子,诸如受到不公平压迫、权力得不到保障这些,我们也不要去妄想建构某种理想型国家。如果私有财产的本质是劳动的结果,但是这个劳动现在却异化了,那没有异化的劳动是什么样的呢,马克思认为没有异化的劳动才确证了人的本质。

3. 资本–私有财产的关系形态

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它主要是体现在私有财产的实体形态,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则上升到关系形态。所谓的实体形态是指每一个私有财产它都有物质表现形式,比如说一栋房子是私有财产,它是劳动的结果、是劳动的对象化,我们是可以从这种实体的形态去理解这个东西的。但是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意味着私有财产变成了一种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人的劳动,或者说让人的劳动进行再生产的一种生产关系。此时的私有财产已经不是实体了,它是关系。所以《手稿》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的从实体的私有财产到关系或资本的私有财产的概念中,也为《资本论》的私有财产研究作了思想奠基。因此,要想深刻领会私有财产,就必须深入研究资本及其逻辑。

3.1. 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

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在笔记本一中分析了资本的两层内涵,一方面是作为劳动积累的资本,在这里的资本是指不同于“活劳动”的“死劳动”,另一方面是从权力角度对资本支配权力的分析,其中资本不仅具有支配劳动者的权力,而且具有支配资本家的权力,映照了马克思后来分析人类历史发展三形态论中的第二个阶段,即以物的支配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只不过马克思后来的分析论证更加全面深入,但是他此时的理论直觉帮助其认识到资本的关系性。此时马克思强调,在资本主义所有权关系下,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丰富的劳动产品,但是生产的产品只有转化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生产才有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单纯付出劳动的物品如果不进入这种生产关系是不能成为资本的。就像是日常生活进行的交易、买卖、竞争等等也只不过是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离开了某种生产关系,作为单纯的劳动对象化的产品是不能成为资本的。因此,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和影响着其他一切关系。“卷”作为当下比较时髦、被提及次数很多的词汇,想来也不是我们自身想这样做,只是各种社会关系、各种“决定命令”推着我们推翻那些使我们被侮辱、被奴役、被蔑视的一切关系。而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我们努力上进的索求对象,但是我们真正“渴望”的其实并不是资本,而是资本背后所象征的种种社会关系,外在于实体之上的抽象价值形式、抽象的物质生产关系而已。

3.2. 作为历史性存在的资本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降临世间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资本在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过程中,不可遮蔽地生成并暴露出自身存在的过渡性质。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极具自由个性的,因此我们不可能一直忍受着被压迫与被剥削,我们必须站起来推翻这种关系,从物质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来看待这种社会关系变革,而这个我们是指非市民社会中的市民社会阶级,他既是市民社会阶级但是又被市民社会排除在外,他不是受到市民社会的认同而是被排除在外,他们不仅仅是人权意义上受到损害,所谓的劳动权、财产权受到损害,而是在更高的人的意义上。因此,“资本似乎面临着一个自我崩溃的内在趋势” [4] ,就好像人的完全丧失只有通过人的完全的恢复才能回到人本身,资本在短暂的辉煌过后会迎来自身的瓦解。当经过资本历代的规范之后,资本的致富欲望迫使劳动生产力不断进步,以使全社会花费极少的劳动时间就能拥有普遍财富,人可以不再从事那种能让物来替人从事的劳动,到这时,资本的丧钟也就敲响了。

3.3. 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对人的统治

在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初期阶段,个人受资本的主宰和统治,而所谓的无产阶级其实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制造的贫民。贫困的本质也不是因为懒、因为笨等等这些,我们通过阅读《资本论》也可以发现,工人越勤劳意味着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而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反过来统治自身的力量越强大。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二律背反,所以黑格尔也提出维持一部分人的相对贫困,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得以可能的前提,如果做到绝对贫困,那么消费也会成为不可能,进而可能就退回到了原始社会。所以它在给工人一部分工资养活自己及家人的同时,也要使一部分人成为产业后备军,即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这是必要的。因此,资本家的闲暇是建立在工人将自己全部的时间投入到生产当中去为代价的。工人的贫困与资本家的享乐一道并存,工人被极度奴役与资本家无限荒淫是同时存在的。

4.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辩证张力

国民经济学家,比如李嘉图、斯密等通过资本创造利润的三种分配形式划分了拿工资的工人阶级、拿利润的资产阶级和收地租的土地所有者阶级,他们认识到了阶层之间的分裂、矛盾,并视之为一种先定的、永恒的存在。工人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轻而易举地被拥有资本的资本家剥夺走,而且作为工人的人、作为出卖劳动力的这种抽象的人、作为抽象劳动载体的这个人,只是被视为商品存在而已。私有财产作为劳动的结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劳动者在财产的占有过程中,确定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更是这种劳动所承载的自由。但是,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不是确证劳动者的自由的,反而成为限制劳动者自由的条件。

4.1.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对立

在资本原则主导下的现代社会,资本占据社会发展的核心。放眼当下,莆田事件、网络主播与签约公司、资本大鳄与影视演员等等这些,抑或是外卖员与快递员这些弱势群体或新兴职业的产生,与此同时,却没有相应的制度来维护他们的利益,任凭已占有资本的资本家来坐享其成。看似一切劳动成果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其实潜藏着资本这个最大的枷锁,而目前对弱势群体利益的维护也只是盛开在枷锁上的鲜艳玫瑰花而已,两者实质上存在着巨大张力。总而言之,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在不同时代都是一个问题,只是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形式而已。因为没有异化的劳动才确证人的本质,而现实中发生的这一切都与个人希望通过劳动来达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4.2.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内在统一

资本与劳动之间存在着统一性的内容。正如异化劳动的扬弃与异化劳动的自我生成、自我确认走的是同一条道路,作为私有财产表现形式的资本的扬弃与私有财产的自我生成、自我确认走的也是同一条道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对劳动的剥夺也只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在新时代重提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或资本的现代性批判对于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在中国政治话语构建的过程中,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重伦理的,在现代意义上重建中国的道德政治是否需要重提道德原则而忽略利益原则,又或是两者之间到底孰轻孰重的问题,何尝不是关乎工人的劳动与资本家的资本之间的张力问题呢。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历史使命是促使人进入“劳动的社会”,他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5] 。不可避免的是,“资本在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过程中,也生成并暴露自身存在的过渡性质”,但是只要我们在合理运用资本带给我们利益的同时,及时进行规范,把劳动从资本的内在限制中挣脱出来,就一定可以更好地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社会的向前发展。

4.3. 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

现代社会,“私有财产”趋同于“资本”。异化劳动导致人的自我异化,也即私有财产导致人的自我异化、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私有财产的扬弃同私有财产的自我生成、自我确认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未来的社会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这句话也即是指马克思希冀在现代社会意义上重建我们的这样一种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机制和可能性问题。而这里指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也并不一样,它并不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而单纯指贵族自由人,这很大可能是与当时的奴隶主社会有很大关系。而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做到重建一种社会功能系统,这里拥有普遍公平正义,社会可以使每个人都具有德性、拥有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性。而这只有在私有财产被积极扬弃的前提下,即当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走向极端情况的时候,人对人的真正关系也就能够合乎必然地实际开展。

综上所述,一方面,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一生研究的核心问题,在这个文本中已经进入他的视野范围,并明确提出劳动和资本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这部经济学哲学笔记中,马克思的直接目的是“翻转”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既定现实出发得出的结论,证明国民经济学理论的非经验、非实证和非科学,却忽略了这门“致富学”中具有价值的方面,比如劳动价值论,因此无法达到真正科学的关于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但随着经济学研究向纵深推进,这种理论方法及内容的不成熟性将逐渐被克服和超越。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190.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4] 夏莹. 资本概念的跨越式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1): 18-23.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