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英译探析: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
An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White Paper Youth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ology
DOI: 10.12677/ML.2024.122085, PDF, HTML, XML, 下载: 105  浏览: 239 
作者: 李稳敏*, 闫婷婷: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与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新时代的中国青年》Eco-Translatology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Youth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摘要: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视角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英译文本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如何通过三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坚持恰当的文化立场,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从而确保译文文本质量,实现该白皮书文本信息的真实传递及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有效表达、接受与传播。
Abstract: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translat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text of the white paper Youth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s, and discusses how the translator make adaptive sel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adhere to the appropriate cultural standpoint and adopt the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y, so a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target text, realizing the tru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of the white paper and the effective expression, accep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Chi-nese spirit, Chinese wisdom.
文章引用:李稳敏, 闫婷婷.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英译探析: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2): 604-60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2085

1. 引言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刻画了中国青年“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主流群像,介绍了新时代党和政府推动青年发展的政治举措、展现了青年生机勃勃的青春形象 [1] 。该白皮书也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个语种发布,由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分别出版,在国内外发行。英语作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影响更大,受众更多。作为外宣文本翻译,白皮书的英译质量也更会影响到国际受众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及党和政府的理念和政策的理解和接受效果,因此,对其英译本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来分析政治类外宣文本的译者如何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呈现出最佳译文,以在国际上塑造我国新时代青年的良好形象。

2.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系统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纵观和描述” [2]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翻译活动本身处于一种生态系统之中,译者要为适应多元的翻译生态环境不断进行优化选择,这种适应与选择必然涉及语言、文化、交际、社会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过程研究的要点内容。

具体来讲,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3]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的是翻译的文本语言表达;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递,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翻译过程中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同时要考虑原作者编码意图、译者自身的时代语境,及译语读者期待视域下的理解接受度。因此译者在进行外宣文本的英译时,要先适应其多元的翻译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转换,从“三维”,即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角度进行原语和译语之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外宣文本翻译过程中,避免原语和译语在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方面产生差异甚至误解,以达到翻译生态平衡,最终实现外宣文本的交际意图。

3. 白皮书英译本的三维转换分析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 [4] 。下文通过对具体译例策略的分析探讨白皮书英译本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视角。

3.1. 语言维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二者必然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词汇、句子结构、语篇等多方面。生态翻译学语言维转换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需考虑源语和目的语的双重语境,同时选择合适的词语、句法来传文达意,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例1:新时代中国青年争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积极创造者、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实践者、美丽中国的积极建设者。

译文:In the new era, China’s youth are striving to support high-quality economic growth,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create a flourishing socialist culture, promote socialist moral and ethical progress, and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分析:汉英两种语言由于逻辑思维的不同,在句子的表达方式上也有许多的差异,例1原文分别用了“推动者/参与者/创造者/实践者/建设者”等名词来表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各个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和担当的任务,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表达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外宣翻译不仅要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受众原语文本想要表达的信息,同时也要关注如何增强信息传递的效果。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句子结构形式:一个主语“China’s youth” + 一个谓语“are striving” + 五个并列宾语“to support∙∙∙、participate∙∙∙、create∙∙∙、promote∙∙∙、build∙∙∙”,而五个并列宾语是由五个动词不定式组成,英语中,后面并列的动词不定式省略“to”,且不定式中的动词各自有其宾语。五个并列宾语形成排比句势,强调话语的语气,加强话语表达的效果,语义上凸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勇于担当责任的决心和信心,为目标语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译文并列宾语从原文的名词性短语转换为动词短语,句子整体结构即凝练,又体现了较强的逻辑思维,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感,极大程度上完成了语言维层面上的转换。

例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鲜明体现青年元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关注青年群体,青年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顶层设计支持。

译文:Considerations for young people have been clearly embodied in the 13th and 14th Five-year Plans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s of young people have been given particular attention when putting in place major na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 the strategy for 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 strategy on developing a quality workforce,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Healthy China initiative.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support have been given to young people in top-level design.

分析:主动与被动语态也是英汉之间的句法差异,作为一种语法现象,英语通常使用被动语态。通常,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译者将动作的接受者放在首位,以客观、间接的语气传达信息。汉语更倾向于使用主动语态而不是被动语态。本例中,译文中虽保留了与原文相同的主谓宾的句式结构,却在语态上发生了变化,译者采用更符合译入语生态的被动语态来表达这两个小分句,将“青年元素”和“青年群体”根据原文的语境含义分别意译为了“Considerations for young people”和“the needs of young people”并分别置于句首,符合句法层面的适应性选择,避免按照原句结构直接翻译而显得英文头重脚轻。且在第二个分句中,译者也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译为更符合英语表达方式的“∙∙∙major na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的结构,英语句子习惯于先总说,再分述,而汉语习惯于先分述再总说。从而实现原文本和译入语文本的有机结合,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同时,对最后一个分句也进行了被动语态的转换,与前两句保持一致,使得句式整齐,且译者在翻译最后一个分句时也进行了一定的语言维转换,译为“∙∙∙young people in top-level design”,即为青年群体的顶层设计方面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更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更加符合外宣翻译的要求。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讲,原文、译文和译者存在于统一的生态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达到有机融合。

3.2. 文化维转换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翻译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在文化思想表达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人类通过语言传承文化,语言所传达的内容与其背后的文化思想息息相关。生态翻译文化维度的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源语与译语文化内涵之间的传递 [5]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重视两种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了解双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前提下,采取适应性选择和转换进行翻译,从而实现源语到目的语文化内涵的传递,避免因文化误解造成的翻译不当现象。

例3:矢志不渝跟党走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经验,深深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财富。

译文:For China’s youth, commitment to the CPC is the most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th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s passed down are the most precious wealth accumulated over the past century.

分析:在本例中,“深深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对汉语读者来讲是很容易理解的,而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程度的译语受众来说,如果只是按照原文直译翻译为“red gene”那么会让目标语读者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使得译语受众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含义。在本句中,“红色基因”指的是革命传统:指在历史上进行过革命斗争的国家或民族所积累的革命经验和精神,为适应目标语文化生态环境,译者采用意译的策略将“红色基因”译为“revolutionary traditions”,保留了源语文化。由此可见,在生态翻译学视角的文化维层面上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能有效地在原语和译语之间构建文化交流桥梁。

例4:涌现了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多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

译文:There have emerged what they call “Slash” people with multiple titles, jobs, and ways of working and living.

分析:在本句中,“斜杠青年”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为:指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的一群人,他们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作家。且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所以可以在英文中直译为“Slash”people。同时,译者将“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多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译为“with multiple titles, jobs, and ways of working and living”作后置定语来修饰“斜杠青年”,符合译入语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在生态翻译学的文化维转换上,译者必须充分考虑目标语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而选择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表达,传达正确的信息,以达到译文生态平衡。

3.3. 交际维转换

除了语言信息和文化含义外,还需要强调交流的层次,实现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顺畅交流。为了达到交际意图,译者通过一些翻译方法打破读者的阅读障碍,让读者更加准确地掌握其所传达的信息和思想。至于翻译过程中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把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语系统里的交际意图是否传递给了读者 [6] 。理论上讲,这一维度的转换是上述两个维度转换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结果。

例5:无论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东数西算等战略工程现场,还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标志性项目工地,“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的旗帜处处飘扬。

译文:Youth teams have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strategic projects that transport natural gas and electricity from western to eastern regions, divert water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and channel computing resources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many milestone facilities, including the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Beijing Daxi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and Hualong One Nuclear Generator.

分析:由于汉英思维方面的差异,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英语具有直接性,往往是开门见山,先表达重要的部分,先表明结论再进行论证、描述事实。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汉语则习惯于循序渐进,由事实到结论。所以在本例中,在对原语进行翻译时,译者对语序进行了一些调整,将“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的旗帜处处飘扬”变为主语,并将其译为“Youth teams have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并没有与原文结构进行对等的翻译,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可以让外国受众在阅读译本时,更清楚地了解关于中国青年所做出的贡献,更充分地突出青年人的作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交际意图,以突出全体青年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不可磨灭的作用。

例6:新时代中国青年坚守“永久奋斗”光荣传统,把平凡的岗位作为成就人生的舞台,用艰辛努力推动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一个光明的中国。

译文:In the new era, respecting the PRC’s great tradition of “perpetual struggle”, treating their grassroots work posts as a stage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ir life, and applying their diligence, young Chinese are working for social progress and striving for happiness,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a bright future for the country.

分析:要想传达好外宣翻译中的交际意图,就一定要有意识地找主句,明白中文原文中的重点句在哪。在本例中,看似是三个并列结构的小分句,但实际上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次重点,这句话的重点就在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努力推动……的中国”,而“坚守‘永久奋斗’光荣传统”、“把平凡岗位作为成就人生的舞台”和“用艰辛努力”这三部分则是青年所做的一些具体的行为。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在句式上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把这三部分分别译为“respecting∙∙∙”,“treating∙∙∙”和“applying∙∙∙”这样的分词形式,把重点的部分译为了主句的形式,即为“young Chinese are working for∙∙∙”。表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这句话的英译不仅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让英语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从而感受到原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成功实现了交际维转换,启迪读者,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从而起到交际的效果。

因此,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的转换不是孤立存在,也是相互协调的有机生态过程。译者需要有机结合原文、译语读者等各方面因素,统筹协调,确定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达成外宣翻译的交际目的。

4. 结语

本文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三个层面来探究《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英译。通过分析白皮书中的一些具体的实例,发现译者在翻译时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导作用,采用了多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充分地考虑翻译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上的最佳转换,最大限度地传递和表达了白皮书的内在含义,使其外宣翻译达到最佳效果,并且实现了交际目的。外宣翻译在国家外宣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理解中国,认知中国和接受中国的重要媒介。将中国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所出台的政策、采取的行动和选择的理念清楚地传达给国际社会,展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有助于外国读者理解信息,了解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并在国际交流中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代玉启, 姚乃文.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发展宣言——解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7): 6-11.
[2]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 建构与诠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9-10.
[3]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9.
[4] 刘艳芳.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J]. 上海翻译, 2009(4): 16-19.
[5]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 2008, 29(6): 11-15.
[6]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异”和“新”——不同翻译研究途径的比较研究并兼答相关疑问[J]. 中国外语, 2014(5): 104-111.